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萧乾全集(共7卷)(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称萧乾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位奇才,是不会错的。巴金就说过,他的朋友中最有才华者是沈从文、曹禺和萧乾。这位奇才的实现带有传奇性,是大悲欢的成功,既有风流倜傥,又有沉重的悲剧。这也许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

《萧乾》全集,共7卷,包括小说、散文、杂文、书信、特写、回忆录、文论等内容。从作品中,你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位中国文学奇才。

目录

自 序

梨 皮

人散后

小 蒋

邮 票

花子与老黄

邓山东

丑 事

印子车的命运

俘 虏

篱 下

放 逐

雨 夕

皈 依

道 旁

参 商

栗 子

矮 檐

吉 期

鹏 程

黑与白

落 日

梦之谷

一只受了伤的猎犬

珍珠米

“法学博士”

……

试读章节

             梨 皮

“狗儿……,家来罢!”

朱二奶奶抱着五岁上秃子,迎着风,冒着寒,立在破门槛上喊。

往常,这时分狗儿早回来了;怪,今天还不见他瘦小的影儿。她明知道孩子身上穿得单薄,天气又恁般地冷;就是穷,妈妈也总是疼儿子的。

这时,大学的先生们全用膳去了!方才热热闹闹的操场上,现在却塞满了冰冷的黑暗。

襁褓中的秃子,抱在二奶奶底怀里,随着他妈东瞩西望地摆动,在暮色苍茫里,看见了大学图书馆里的电灯,玻璃宫般地闪耀着;大学壮丽的楼房,齐整地排列着。腊月的天气,在北国里,算是冷到头儿了,由那削脸的北风里,刮来宿舍里先生们底胡琴和二簧的袅袅余音。在那声音里,寻不到一点人间辛味,只有满足的愉快,享乐的高歌。

这些影像,在熟惯了的二奶奶眼中,除了“望尘莫及”以外,早已变成平平常常的事了!只有在这才来到人间短短的五年,洁白的心田,不曾如一般人们之“人间化”的秃子却勾起不少异感来。

“妈!”小手儿由滚热的母怀里伸出,指画着说。

“他们真好!”难为他从狭小的vocabulary中,凑出这么几个字,来表示他底景慕。

“都是洋人盖的!……狗儿!……”

她又挑高了嗓音,喊起来。

这塞北的寒风,带来的,除了凛冽的冰冷外,还夹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鬼号般的哨呼,直好像这些都在锻炼一颗慈母底心。

“妈,窝窝头该揭屉了!”

大妞——她底女儿——跑出来,扯着他妈底衣襟,叫着。

“你爸爸也还不来!”她望着那一片黑魃魃里的卣影,吐了一口气。真的,朱二今天回来得也不算早了!说来也是天作之福:他们一家老小底饭,都是仰赖着大学。朱二是给工程处雇去了。二奶奶就替木匠瓦工们缝缝补补。可是一家子里能抓钱的,还莫十五岁的狗儿。

谁都说狗儿有点儿鬼机灵。是的,他自幼嘴儿就甜,会哄人笑。他姥姥说:

“穷人能生张‘贫嘴’,再有点听话的奴性儿,便是造化,便不愁饿死了!”

这话既出自老人,总不会错。狗儿底“抓钱之道”是天天在网球场上给先生们拾球儿。先生们又多是慷慨豪爽的,不像工头儿对他爸爸那般苛,所以一天总挣个三四毛钱。孩子又护家,不爱贪零嘴,所以叫朱二夫妇更疼爱他。

二奶奶走进屋来,看见大妞把小饭桌已经放在小炕上了。

一盏破油灯,是摆在小桌儿的北边儿,把一家大小底人影儿,全模糊地映在贴了不少旧的大学毕业典礼秩序单的黄墙上。炉上的笼屉,冒着热腾的蒸气,弄得小屋儿好像下起雾来。

二奶奶把秃子放在炕犄角,挽挽袖头儿,揭锅去了。

“妈,黄先生叫我上他屋子去了!还赏我梨吃呢!”

狗儿不等门拉开,嚷着就进来了。那梨的滋味,可由那浮现在他面上的微笑体会出。他手里还捧着一把梨皮,杂着寒噤,告诉他妈说:因为梁先生进城去了,黄先生也许有点寂寞,横竖是一时高兴,居然把他拉进大楼里坐了一会,又把吃剩下的三个鸭梨给他吃。又说怎么一定要他削梨皮,他怎么可惜;临走,又怎样假意说把他们抛去,而偷偷地,一溜溜带了回来。

“给我一片,一片厚的!”秃子耐不住了。  

“你也不瞧瞧你什么脑袋!一脸野气,一身虱子,也配进先生底大楼!”二奶奶其实是骄矜起来,证据就是她欣笑着说。  她把梨皮分成几份:给朱二留一份,孩子们各一份,自己也占一点光。

“喝,那房子真暖!”狗儿搓着手,哈着气,吹起法螺来。他告诉他们现在连牙粉全不时髦了,先生们用的全是牙膏。为着“牙膏”,还费了一番解释;然后才继续讲汽管的神妙,电灯的便当……

“人家拉屎的地方,全比……全比咱们炕上,锅里,碗里都还干净多了!”狗儿满屋里找,也找不出可比拟的,形容的对象来。他所例举的,虽已令炕上的秃子,炉旁的妞子,伫立的二奶奶全惊愕起来,而在他却还感到太不惬意,——离实际还远远呢!

他又说黄先生怎么把他底情人的像片,供在书桌上。“神仙似地”是他对于容貌与一切的形容——最高的而比较满意的形容。

又说李先生悬么自拉(胡琴)自唱;梁先生怎么同蒋先生逛去……甚至于吴先生今天晚饭一生气,把一桌连盘带碗全给砸碎了,将所闻全尽力说了。虽然其中,不免因狗儿“井中蛙”之见,而述说过分,但炕上的秃子却都呆呆地老实了。

由了夸耀黄先生会写英国字,还有一堆堆地洋文书,他忽然问他妈:

“为什么我不能念书?”

这可真给他妈难着了!因为二奶奶虽是不识字的人,可是总会晓得念书是“攒元”的人间大道理的。天天门口过的坐汽车的,多是戴洋水笔的。这,她常想:狗儿底汽车,今生就算坐不上了!因为十五岁了,也不曾带过半支铅笔。

“孩子,这全是带来的命呵!”

她摆着盘子,忽地惨然一叹。

“命”,这个字给大妞底言笑全止住,怔了!自然她不懂得什么,但由了她妈那灰长的面色,证诸正月里爸爸险些给工头遣散的时候的情节,她想这准是又有悲哀了!

窝头端上来,腌萝卜今晚是切成方块的。但是狗儿总咽不下去,握着筷儿,对着油灯发怔,似乎仍在那生硬的“命”字中追寻呢!

“妈,为什么要有命?为什么我们就该有这般的命?”

狗儿上不了学,却和他妈闹起气来。是的,这话问得真猛,然而他实在解答不出。他想:他这样捡球儿捡下去,是捡到几时为止?先生们总要毕业的,自己底年龄总要增加的;等黄先生李先生全走了,谁还一回给他三四毛钱?等到年龄大了,身量高了,还怎好意思整天屈腰给人捡球?谁还要他捡球?不捡球,怎么生活?……这些问题,给他想来,是一点无出路了。

“吃罢,好孩子!咱们这样人还认什么真!”

二奶奶拿着筷子,迎着狗儿凝着的视线,指了一下,给他这么个不满意的回答,不,只是个敷衍,意思是要他快吃。

“哥哥,黄先生几时走?他走,我们还有梨皮吃吗?”玲珑的秃子也有了一点隐忧!虽然隐忧的实质不同,毕竟这也是一种忧虑!

我们这样的人,就不同他们一样吗?不同是人,是中国人吗?为什么我就应该捡一辈子球儿?狗儿哪曾把秃子底话,听进耳里!

“爸爸回来啦!”大妞听见了关门和擦擦地破鞋声,凭经验,喊起来了。

看见狗儿木鸡般地坐着,头也不抬,他诧异得很。

“好孩子,又闹什么气?我今天给头儿骂了一顿,也没敢言语。为人总要忍,我们这种人更得忍。”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更’得忍?”

在朱二,那原是作爸爸的抚慰,狗儿却抬起一面板起的脸,对着劳力了一天的爸爸,却问了这么一句。

除了屋里灯焰与火苗的跃动,和窗外呼呼的北风外,只有悲酸,只有寂静!只有不平的悲酸,只有贫苦的寂静。  “爷儿别吵嘴呀!知足吧!”

这声音,分明又是西厢房多事的王二婶底。

…………

                    一九二九,十,廿七日

                      虹桥之畔,海甸

          (原载1929年11月30月《燕大月刊》第5卷第1期)P1-5

序言

编文集难免会暴露作者的心态。八十年代初当四川人民出版社要出我的选集时,我对把旧作聚拢一下当然十分欣喜,然而那时我刚从五十年代的紧箍咒和后来杀气腾腾的“文革”那阴霾日子中走过来,心中还颇有余悸。所以交稿就参照五十年代的教条及六七十年代动不动就“批倒批臭”的那些棍棒在心里所形成的枷锁,对三十年代以来的旧作大砍大伐,以至海外朋友如香港大学的赵令扬及黎活仁两位教授都深感震惊。这回,我决定所有一九四九年前的旧作,一律都用老版本来排版,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

自从一九七九年这支笔又回到我手中以来,我可一刻也没让它闲着。这辈子足足丢了二十二年。我一直在努力把丢失的岁月捡回来,能捡多少就捡多少。

我是在二十世纪第十个年头出生的。如今,再过一个来年头就进入二十一世纪了。我即便能同那个世纪照个面,估计那时候,我也会老得拿不动笔了。从开始写作,我就总喜欢同读者谈心,这回,我当然更不会放弃这机会,用意不外乎为了缩短我同读者之间的距离。

不少朋友自幼都打下古典文学的底子,我则出生在一个穷蒙古人的家中,我老爸竟没等我出生就走人了。活着的时候,他的营生是管开关东直门的城门。寡母是文盲。早年家里除了一位喜拉胡琴哼几声二黄的堂兄,就是识几个大字的堂姐。她个子矮,相貌平庸(所以一生未嫁),但她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和一肚子的传奇演义。她时而为我说《三侠五义》,时而又哼几句《三娘教子》,她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背得最熟的是一本《名贤集》,其中,她反复教我的,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小时候,苦命的妈妈在外佣工,把我寄养在婶婶家里,过的正是寄人篱下的日子。那段畸形的生活曾在我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健康的烙印。一九五七年后的那些年,我好像又回到动辄得咎的童年。

所以每当人们问起我在自己的作品中最喜爱什么的时候,我总毫不怀疑地回答说,是小说;而小说中,我最心爱的又是《篱下》和《矮檐》。我并不是在品评它们在艺术上的优劣——那属于批评家的神圣领域,原作者不应说三道四。我喜欢的不是它们写得如何,尽管其中情节大都是虚构的,但它们是我抚摩着自己心灵中的伤痕写成的。

说起小说,我一直把《蚕》当作我的处女作。而这次,编者傅光明同志把我一九二九年在《燕大月刊》上发的小说《梨皮》翻了出来,如果把它算作我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那我的写作也有七十个年头了。一晃我也成了九十岁的老人。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三年,我在福州教过一年书。《蚕》的背景是福州的仓前山和大桥头。小说中的“梅”是我当时的女友:已故的高君纯女士。她虽是闽侯人,但并没到过福州。是我硬把她“搬”到那里,陪我发挥了一通很不高明的“宇宙观”。那时我认为人不是自己的主宰,冥冥中有一只大手在摆布着一切,而那只大手也不是万能的。其实,我脑子里闹腾的不过是一场宇宙不可知论。

当我更成熟了一些时,我这种不可知论就为“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观点所代替了。我不再琢磨谁在主宰着宇宙这个玄而又玄的问题了。说是实用也好,反正更脚踏实地了。我已排除了命运的想法,回到了种瓜得瓜的现实主义观点。一个人的前途如何?国家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景如何?这些统统不可能有预先的答案。答案就在我们每迈出的一步。我认为生活是同宇宙的一场对垒,如棋局,输赢全在每一步,背后是良知和机智。个人如此,整个民族也如此。其中,关键在于能不能和肯不肯记取前车之鉴,善不善于倾听时代的声音。“四人帮”之一意孤行,倒行逆施,就是由于他们忘记了希特勒的下场。

虽说是个未带地图的旅人,但我一直在寻找并辨识人生的方向。早在一九三四年我就在《我与文学》一文中,说出了我的志向,我为自己规划的航向是:通过新闻工作以达到文艺创作的目的。我是想先写通讯报道,最终想写的是小说。然而世事不可能尽如人意。现在回顾起来,记者我倒是在国内外当了十几年,然而一九四九年正当我结束记者生涯,想动手创作时,我变成一个只能服从分配的螺丝钉了。那时,除非来自老区或少数党外重点统战对象,要想专门从事创作已不现实。而到了六十年代,再回首人民共和国最初那十几年,没能从事创作却是我莫大的幸运,不然岂能逃过“梁效”先生的刀斧。连这样一九五七年还大翻老账,甚至明明针对国民党的塔塔木林也算作反党罪行哩。

所以每当想起“三家村”诸公以及六十年代红色风暴中的受害者,我就感激一九五七年的反右运动,因为它老早就夺去了我手中的笔,封上我那多事的嘴。然而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像遇罗克和张志新那样真正的英雄。我这个在矮檐下长大的人自知在逆境中没有他们那份能力,然而我又不甘随波逐流。所以面对巴金“说真话”的号召,我只敢答以: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连这一点,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真正做到。

一九七九年以后,当那支秃笔又回到我手中时,我可没让它闲过。一九五七年我曾发誓今生再不舞文弄墨。其实,那完全是出自阿Q心理,当时想弄也不让弄了。

一九七九年后,首先海内外的报刊编者们就不让我闲下来,四面八方都来索稿。我本就手痒了足足二十几年,同时,又受到新时期新事物的感召,就又写起来了,而且劲头还很足。这里十卷文字中,有一半都是这近十几年写的。这段时间里,我总觉得受到两方面的鞭策。一方面是死亡:我自知离八宝山不太远了,因而懂得了抓紧时间;另一方面每逢想到多少好人能人都死了,自己却活了下来,就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幸运。

我决心写到不能拿笔的那一天。

如果要我界定一下以前的和近时所写的,我想从前我曾经努力的是描绘人生,近年来则是在咀嚼人生了。尤其我最近为早年作品所写的“余墨”,有的回忆当年写作的动机及背景,也有的属于借题发挥。我希望它们不至于搅扰阅读。倘若有时还能增加点透明度,那就更好了。我本想再多写一些,可写着写着笔就涩了,我也不想勉强自己。这里有些文章,如《拟J.玛萨里克遗书》,由于事过境迁,读来可能莫知所云。“余墨”对读者可能有些佐助。这也是我最初想起写“余墨”的动因。

我是个喜欢追忆过去的人。《未带地图的旅人》之前,我就曾写了不少回忆性质的文章。有些朋友抱怨我在书中淡化了自己曾折腾了一辈子的感情生活,四次结婚竟然一笔带过。他们读了不过瘾。这一点我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同“小树叶”分手,责任应全部在我,她是无辜的。至于另外两次婚姻的破裂,则双方都有责任。现在去揭那伤疤,不但徒寻苦恼,说不定还会打官司。反正一九五四年与洁若结缡至今,我们恩爱如初。西谚说,人生始自四十。我在四十岁上,魂儿才真正安顿下来,再也不愿折腾了。也只是这样,才能出点活儿。

总之,命运对我不薄。一九三五年毕业半个月后,我就去天津《大公报》上了班。我先后编了六七年副刊,一边还写着通讯。我跑过鲁西水灾,岭东潮汕,滇缅公路,最后还赶上了六年欧战。一九四六年回国不久,就去了海南和台湾。一九五。年我又被派去参加土改。我曾报道了五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改造了七八年,到一九五七年一临考试,仍没能及格。那以后三年多,我成为一名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而且是惩罚性的。劳动,我不怕,可那时被降为次等公民,滋味终身难忘。

然而祸福是难从表面上分辨的。那支笔从我手中被夺走后,忽然松动了几年。于是,言论界又活跃起来了。没几年“三家村”诸公就又大遭其殃。

一九七九年气候由阴霾又变为晴朗。头上的那顶帽子蓦地不翼而飞了。不但个人复生,国家的四肢也由僵直而灵活起来。我真诚希望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新一代的才智能毫无忌惮地发挥出来。

即将迎来二十一世纪。我对我们这个民族满怀希望。我希望我们能充分汲取往昔的教训。我衷心预祝未来的中国不但富强,而且也是一个自由、文明、合理、公正,一个畅所欲言、各尽所能的国家。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傅光明同志,这位我在八十年代末结识的诚笃、踏实、勤奋、刻苦的好青年。我是眼见他在写作和文学研究的路上成长起来的。他是个多面手,能写、能译,编书更是行家。他这次为编我文集,泡在图书馆里查阅旧报刊,翻出来许多我都记不得的旧作,尤其是特写。没想到年轻时爱玩儿偷懒的我,还真写了不少。光明还把我在英时的两本英文讲演录译成了中文,这可是它们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次同国内读者见面。能结交这样一位青年朋友,是我晚年一大幸事。我已在医院里住了一年多,快与外界隔绝了。我盼着每个礼拜一一他来看我。他能给我带来外面的消息和发生的新鲜事。重要的是,他的朝气能减缓我的衰老。

                      萧乾

             一九九八年六月十六日于北京医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萧乾全集(共7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4349
开本 32开
页数 521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068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6.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62.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8
155
24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8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