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坛(第4卷)
内容
编辑推荐

对古戏曲的发展,人各有见,难以勉强,只要有好作品,老百姓喜欢看,又不失剧种的特色,都应该欢迎。不过,如今京剧处以尴尬的境界,青少年一辈似乎对这门国粹有点“感冒”。还好有本书还在默默耕耘,关注这一剧种的发展。

本书是“艺坛”系列第四卷,主要是关于京剧演员方面的评论。全书选文精到,视角独特,使喜爱京剧的朋友们会手不释卷,受益匪浅。

目录

百年聚焦

王元化/也为折子戏呼吁

柴俊为/京剧时评三题

叶秀山/“移步不换形”之“形”的深层意义

李伟/戏曲改革:在田汉模式和梅兰芳模式之间

马连良/京剧艺术化运动

黄裳/精简一下

艺坛百题

刘曾复、蒋锡武/京剧表演体系的传承主流及其他

中村忠行/中国戏剧评论家辻听花

周笑先/京剧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浦江清/神与艺游(浦江清日记、诗词、札记、笔记、书信摘录)

浦汉明/父亲的戏曲情缘

丁汝芹/涉及清宫与戏剧的误述

杨连启/戏曲年画二题

武克仁/马连良香港回归记

旧剧新谈

王先霈/迫韩信与回故乡

名人和戏

梁谷音/我艺术生命中的知音——怀陈从周老师

人物品藻

俞汝捷/再忆蜕园师

附录一 读稿忆旧

附录二 关于瞿蜕园先生的一封信

学人留影

苏玉虎/关于外爷爷苏少卿的回忆及其他

艺林摭拾

龙应台/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旧文新刊

吴小如/听谦和社

艺海钩沉

张古愚/戏话三则

红氍纪梦

赵纪鑫/一代名丑叶盛章

书摘书品

吴石坚/且看周信芳的京剧研究

岫云/周信芳的“神龙见首不见尾”

《艺坛》谈

徐明庭等/《艺坛》谈

试读章节

    王元化/也为折子戏呼吁

我同意俊为在《新民周刊》及《文汇报》上发表的三篇关于京剧文章的意见,现在很少有人谈京剧本身的发展问题了,说到京剧只是从产业化、市场化、时尚化的观点去谈,而没有去谈京戏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俊为的文章恰恰谈到了这个问题。

京剧节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演出活动,却几乎没有传统戏的节目,仅有一个“武戏擂台赛”。其实,传统京戏是一个整体,生旦净丑、文武昆乱、唱念做打,都不可或缺。京剧节如果想使传统戏占一席之地,就应该把折子戏列为正式节目。最近听到一位从事戏改工作几十年的友人在为京剧传统折子戏呼吁,说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现在幸而还有不少得过真传、造诣非浅的京剧演员和艺术家,他们大半辈子都在舞台上磨练,现在还能演,观众也很想看,为什么他们在京剧节中没有一显身手的机会,和观众见见面?折子戏保存了传统京剧的基本功,可以说是京剧之本,忘掉了折子戏,丧失了京剧的基础,那就谈不到弘扬传统,谈不到京剧的发展。说到发展,我的意见,在没有真正弄懂、吃透传统戏的精髓、价值的情况下,传统戏不要乱动。

据说,现在许多传统戏曲的剧种都濒于衰亡,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经过二百年来磨练,已成为中国传统戏剧主干的京剧正面临危亡之秋。我敢说,这不是个人的忧虑,而是关心中国文化传统前景的人的共同忧虑。过去,我们还有机会到剧场去看看折子戏,可是近年来,这样的演出却越来越少。演传统戏的演员说捞不到戏演,喜欢传统戏的观众说捞不到戏看。媒体上也是一样,这类节目或者被撤销了,或者被换成了其他地方戏。我过去常常看的一个电视频道,本以播放京剧为主,现在播放较多的则是梆子戏。这些梆子戏倒还没有异化,总算可以作为传统戏曲尚未灭绝的佐证,给人留下一点安慰。

传统京戏的流失也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的衰落,扩而言之,这也是全球性的问题。我曾在《清园近作集》中介绍过本杰明·史华兹教授的遗笔《中国与当今千禧年主义——太阳底下的一桩新鲜事》一文。文中说,在当前科学与经济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产生了一种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而形成了精神世界的偏枯。这种源于美国的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正像脱缰的野马向世界各地蔓延。国外已经有很多眼光远大的学者,都提出了这个问题。可是我们这里不仅没有人出来指出,相反却一味往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路上走,不知在经济改革、倡导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必须防止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无限蔓延,才能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我不知道,究竟是我们对于必须警惕的问题视而不见,茫然无知,还是只顾眼前之利,不予理睬?

关于京剧的发展,必须注意基础的重要性。片面强调市场化、产业化,以为搞大制作就可以产生轰动效应;一出戏动辄投资几百万,可是效果却不好,剧目难以保留,投资更是亏本。须知把京剧传统丢掉了,等于把基础丢掉了,京剧是不会得到真正发展的。这种情况跟现在流行的书法、绘画一样,不讲究练碑的功夫,不讲究素描的功夫,一上来就龙飞凤舞,搞什么现代派,那怎么行呢?毕加索也不是一开始就画斜眼睛、歪鼻子的,他的素描根底是很好的。我们现在有些画家、书法家,连素描、碑帖的基础都没有,人也画不像,字也写不正,就号称“现代派”,一味赶时髦。你说你是现代派,他说他是后现代……就像鲁迅当年说的,你开个“皇后皮鞋店”,我就开个“皇太后皮鞋店”……我认为这不是创新,只能算逐新猎奇,赶时髦。

        2005年4月25日

       (本人口述 李舒笔录)

序言

上海姚桐春先生有信,诉说《艺坛》的难觅,是因为出版时间没准;故建议办成年刊,俾读者有个盼头。这意见自是极好的。当然,是否就能形成“某某年卷”的定制,也还不敢说,其间原因固多,非一言能蔽之;不过,缩短出版周期(四川王玉柱先生语),确是不可不着力为之的,近于两年一卷的周折,实在说,不但有负读者之望,也对不住作者,当然,这除了我们办刊人均努力外,也还须多方面协作,此卷又移师上海书店印行,即有此意。

说到原因,稿源是最为基本的,此点,本不足唠叨,是以有谓何不刊发苦干《艺坛》“内刊”曾用过之旧文?以为言之成理,故试用之,因有此交待,请诸君谅察。

王玉柱先生另提出,同时能刊登一些意见相左的文章。这建议也不错的,“相左”二字甚有趣。坦白地说,鄙刊实际之倾向,倒是偏“右”,借用南京丁修询先生“大张旗帜”语,张的是“右”的旗帜;个中因由,仍如丁先生所谓“传统文化的保护保存,何其艰辛若是”!而“相左”之文,大有“阵地”,是不劳我们再有所作为的。这样讲,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概地排斥“相左”之文。只是以为,本《艺坛》之主旨,照上海李晓先生的话说,终得去画我们的“云里烟村雨里滩”的。

清胡渭之《易图明辨》,以为《河图》、《洛书》非羲、文、周、孔所有,与《易》义无关,而破了宋学的根核。“自此,学者乃知宋学自宋学,孔学自孔学,离之双美,合之两伤。”(语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近百年来,戏曲的古典性与现代化,纠葛不清,怕是也有个“离之双美,合之两伤”的问题,而以分途并进的为好,毕竟有那么多剧(曲)种,是不必非得来个“一锅熬”的。所谓“和而不同”者,才是。自然,厘清戏曲里的“宋学自宋学,孔学自孔学”,当为前提。不过,此亦终究只是我们的“台下人语”(借吴小如先生说);“台上”如何,我们则“碍”而莫能“助”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坛(第4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锡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4402
开本 32开
页数 3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55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9: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