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文长城--山西卷/大地纪实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李少文,走玩长城,行程万里,将长城沿途有代表性的地方及其风貌风情、所见所闻写了数十万的文字,拍摄了2万余张照片。经过多年实地采访、查找收集资料,完成了这部《图文长城——山西卷》。全书对山西长城,做了连贯而详实的介绍。特为本书编绘的12幅各段长城示意图,更能方便读者和旅游者,按图索骥。这本书的出版,为万里长城的痴迷者们,无论是自驾车,还是骑车或步行,均提供了十分方便的线路和多方面的帮助。

目录

前言

一、山西长城总论

第一节:引子

第二节:山西长城简述

第三节:明代兵制简述

第四节:明朝与蒙古汗王的战争简述

二、山西大同市的长城

第一节:天镇县外长城

第二节:阳高县外长城

第三节:大同市区外长城

第四节:左云县外长城

第五节:山西省的内长城

第六节:灵丘县内长城

第七节:浑源县内长城

三、山西朔州市的长城 

第一节:右玉县和内蒙古宁城的外长城

第二节:朔州市平鲁区的外长城

第三节:繁峙县和应县的内长城

第四节:山阴县和代县的内长城

四、山西忻州市的长城 

第一节:偏关县内长城及黄河边墙

第二节:河曲县和保德县的黄河边墙

第三节:宁武县和神池县的内长城

第四节:朔州市、河曲县和保德县的内长城

五、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三边"长城

试读章节

自从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的各部落和民族后,他仅凭十多万骑士的军力,对有着数亿人口的外部世界发起了史无前例的“蒙古旋风”之战,可以用“战无不取,攻无不克,摧城拔地,杀人如麻”来形容蒙古军队的丰功伟绩。他们征服了当时文明世界的大部分,造就了用一年时间骑马也跑不到边的大蒙古帝国,差点实现了世界大同。

成吉思汗是个职业战争家,他将战争艺术发挥得至臻至善。据说他一生“灭国四十”,后人送给成吉思汗一个冕号——世界征服者,但他绝不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相反,他是个深谙帝王之术的伟大政治家。据说成吉思汗知人善任,从不因喜怒随意处罚和杀戮功臣。清人写《蒙鞑备录》称赞成吉思汗:“英勇果决,有度量,能容众,敬天地,重信义。”这比大明朝满脑子纲常名教的君臣们高明了许多。当然世界人民也永远不会忘怀这位万古一帝的另一重人格,对敌手残酷无情,屠戮极为惨烈。

蒙古人是性格剽悍尚武却又敦厚忠义的民族,他们待人接客热情诚恳。俗话说“兵不厌诈”,蒙古人作为战士,像草原上狡猾的狼一样足智多谋。一位由罗马教廷派往蒙古上都和林参加成吉思汗子窝阔台登基的使者,给后人留下一部叫《柏郎嘉宾蒙古行记》的书,书中如此描写蒙古人的典型战法:“还必须知道,当他们发现敌人时,便对其发动进攻,每个人都要向敌人发三、四支箭;当他们发觉自己不能占上风时,便返回自己人阵营中。他们是出于诡计而这样作的,以使对手们尾随误入一块他们事先布下的陷阱的地方。如果敌人尾随而落入圈套时,便把他们包围起来,然后再杀伤他们。同样,如果他们发现面对一支劲旅时,便避而远之,退避到具有一日或二日行程的地方。他们或者如期至该地区的另一地带,恣意劫掠杀人和进行破坏,对整个地区进行蹂躏……一直等到敌军退散,他们到时便飞兵奇袭,使当地灭绝人烟。他们非常善战,与各民族厮杀已有四十余载之久了。”

该教士和500年后乾隆时期到中国的英国使节马嘎尔尼一样,除执行正常的外交工作外,还身负着攫取战略情报的重任。柏郎嘉宾是冷眼看中华的第一个洋间谍,他比马可·波罗还早来了半个多世纪。其著述标题像一名间谍学校毕业生的论文:“第六章:关于战争、军队的结构和武器,关于战争的韬略和部队的季节,对战俘的残酷性,对堡寨的包围和对于投降者的背信弃义……。第八章:怎样同鞑靼人作战,他们的意图是什么?他们的物资和部队组织,如何对付他们的韬略,堡塞和城市的防御工事,如何处置战俘。”

蒙古人用弓箭、马刀、长矛和从大金国缴获的火炮、汉人炮手一路向西杀过去,给中世纪的广大世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福音没有蒙古的征战,就没有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世界大路的开通典礼;没有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入欧洲,没有《马可·波罗游记》问世,欧洲人就想不起到“黄金遍地”的东方探险,就没有麦哲伦和哥伦布的大航海,就没有文艺复兴和西欧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没有当初蒙古的征战,很久以后诞生的中华民国就不会有汉、满、蒙、回、藏的五色国旗,中国也就没有了众多远祖来自中亚和阿拉伯的回民兄弟,大概也就没有了胡琴、烧酒、青花瓷、火锅和清真饭馆。蒙古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维持了短短的87年,汉人又光复了自己的政权。但蒙古却给中国的文化、服饰、典章制度、语言及遗传基因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明初,退回草原戈壁的北元皇朝内部政变,新可汗杀老可汗,废北元国号。其后蒙古势力自然分化组合为三大部分:一、鞑靼部蒙古;二、瓦剌部蒙古;三、“兀良哈三卫”蒙古。

一、鞑靼部蒙古。游牧于蒙古中央高原的各个部落推崇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为大汗(别称为:黄金家族),这部分蒙古被认为秉承了大元朝的正统,明朝称之为“鞑靼”,又称“东蒙古”或“漠北蒙古”,许多古代和现代的文章经常统称整个蒙古为鞑靼。要较真儿的话,可能鞑靼二字来源于突厥人种的塔塔尔部,他们并非蒙古人,而且在成吉思汗统一漠北之前还是蒙古诸部落的世仇。为何明朝将鞑靼看作是蒙古?柏扬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如是说:“因为他们的牧地夹在蒙古跟中国之间的缘故,中国遂把蒙古也称为鞑靼。”

二、瓦剌部蒙古,又被称为“西蒙古”或“漠西蒙古”,其居住地在鞑靼蒙古之西,大致在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到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之间广阔的中亚地域游弋。由于明初瓦刺部地居偏远,受战争蹂躏较少,且占有东西交通商贸的便利。当鞑靼部陷入同明军的残酷战争时,瓦剌部乘虚而入,取得与鞑靼蒙古分庭抗礼的地位,后来曾一度取得了整个蒙古的控制权,成为明朝的主要敌人。到了清朝,西蒙古诸部落桀骜不驯,曾几次挑战清帝国的权威,结果却很悲惨,被康熙大帝和乾隆大帝的铁骑及神机营炮队打得稀里哗啦,从此不复蒙古部落军的威风。

三、“兀良哈三卫”蒙古,三卫即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因其部落民叫“兀良哈人”而得名。其居住地在明代“奴儿干都司”和“辽东都司”界内,活动区域在今东北三省、俄罗斯的远东滨海地区和京师顺天府(今河北省)的北面广大地区。三卫的常驻地在松花江上游一带,同女真——后来叫做“满洲人”的关系及血统也很密切。

三卫是明初设立羁縻卫所制度的残留。大明兵锋最盛时,曾招降了许多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头领或王公,让他们自行管理部族。只要效忠皇上,维护一方的平安和定期纳贡就可以了。最初设立了很多羁縻卫所,最远的甚至设到了今天俄罗斯的库页岛。以后随蒙古逐渐占据了战略主动,松散的卫所制度大多崩坏。但三卫同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比较密切,一直保持着与明朝通贡互市的关系,同时也和其他蒙古部落关系密切。所以三卫在政治上对明朝廷一直不即不离,时叛时顺,直到明亡。

明初,特别是在明成祖时,大明军对蒙古作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但还远没达到征服蒙古的程度,《北元和明朝的战争》一文云:“《明史·兵志》说:‘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主要就是指对北方蒙古防御而言的。”

面对强劲的敌手,明朝廷一直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拉一派打一派,冀图蒙古人内讧以坐收渔翁之利。但明朝皇帝意想不到的是,削弱了东蒙古鞑靼部落的势力,却换来了更加凶悍强大的西蒙古瓦剌部落的兴起。削弱了瓦剌部落,等于又帮了鞑靼部重新兴起。到头来招惹来的麻烦更大更多,战争越来越血腥。P20-21

序言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一首老歌,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乡情,鼓舞了多少同胞的爱国热忱。长城蕴涵的历史及空间那样深厚广博,用长城的形象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再合适不过了。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北部地域自古以来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错的地带,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或更早,晋北一带大战不休,所以,历代王朝在山西北部大规模修筑了长城。本书分四段介绍山西长城:外边、内边、黄河边和三边。

在写长城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长城历史的知识。写得越多,学得越多,更知无知的地方多。游历长城是桩快乐无比的享受,写长城却是件受苦受累的差事。但看到第一本《图文长城——河北省、北京、天津卷》能与读者见面,毕竟是件高兴的事情,于是又接着写了《图文长城——山西卷》,尚待大家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笔者走长城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斗胆写出山西长城一书,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指正。本书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便心满意足了,故于此向大家做个交代。谨以此书献给我们的父母!——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文长城--山西卷/大地纪实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少文//梁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227370
开本 24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5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8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