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五根日记/中年客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年客丛书之一。这是一本写给中年男人的好看读物。做一个桥梁或中介,让洛丽塔们和其他更多的读者看他们的视角,看他们的境界,看他们的做派,看他们的趣味,看他们的玩法,从中享受,认识或进一步认识绅士玩家,并积累审美经验,先从本书读起。

内容推荐

世界上那些伟大的事情查中外新闻可见,人何其烦琐,人间何其花哨!我记录下的多小事,把大事留给别人去说。人只能活在小事之中……总之,这些记录是不全的,局限的,个人化的,本能的。无数这样的记录跟传媒新闻比照着读就能读出那个当下。

书名中的“五根”是上海俚语。十岁一根,五根就是五十岁了。这说法比硬说自己“知天命”好玩。它早先是指钞票,十元称作一根,不知何时转称岁数。我还没混到六根,所以还不清静。

目录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后记

试读章节

1.16 五雨

写完《又过一年》

一早起来,把徐芳关于过年的稿子给对付了。欠她几年了,都是朋友,不好意思再耍赖。

上午吴斐送我到青松城。去当《萌芽》杂志“新概念”作文的评委。见兆言、格非、甘露等人。甘露送我书。一天在看初赛的稿件。晚上和格非、兆言、甘露聊天。

宗福先电话,说给卫生局长打电话,要政协办公厅开公函,转到瑞金医院。我的许多事情总是麻烦福先,多年了。他帮过无数人的忙。

要天天住到王宁那里。今天是她和胖崽的最后一天上学。放假了。

又过一年

我已在过第五十个年,过年这件事情不新鲜了。

在所有的节日中,过年时的心情是最少变化的。以前曾提倡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口号叫得很响,真正革命起来的我没见过。平时革命革命也就罢了,过年还要革命,大家就有点懈怠。官方话语中,过年不叫过年了,改称春节,百姓还说过年,说惯了。春节再革命化,也是放假三天,全家好好吃一顿,领压岁钱。也有改变的地方,给长辈拜年,不说恭喜发财,改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反正都是好话,没什么十三点会说“斗私批修,继续革命”。那时候上海不让卖炮仗,我们从插队的农村带回来,过年的时候放上一通。大年初一,不能骂孩子,不可吵架,不能摔破东西。初一骂人要骂一年。种种民间的忌讳、规则依然有效。革命革到那个样子,都没把过年给革了,可见它的顽固。那时候的过年,如冬日的阳光。

过年是农耕时代留下的节日,真正的年还在农村。一进城市,不免偷工减料。城里的人,不再聚族而居,没有家祠不供祖先牌位,过年不祭祖了。孔子有两千年的家谱,小民们三代以上的祖先已说不清楚了。日子过得再红火,忘记祖宗,总不能说是件好事情。革命者没有想过,丢掉祖宗的概念哪来的祖国呢?人毕竟还不是克隆出来的,有“祖”或没“祖”很不一样。

在城里,也不祭灶了。农村的灶台上贴个灶王爷挺美气的,给老人家做个龛安顿好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现在是煤气灶,墙上敷的是滑溜溜的瓷砖,灶君菩萨没个住处了。所以,那个老天除了下雨下雪,除了发射卫星飞船,也和大家没多少关系了。

人老了,会想念旧事。小时候的年初一,弄堂里响着零星的炮仗声。醒来的第一旬话要跟妈妈道:恭喜恭喜,身体健康!等到蹿出门去,看见伙伴们一个个不大像了。小孩穿着新衣,或戴一顶新帽子,那时再穷再苦的人家,也要给小孩做身新衣过年,哪怕用大人的旧衣改一改。做件新衣不容易,孩子在长身体,家长怕转眼衣服太小,就往大里做,所以,穿在小猴子们的身上都挽着袖口裤脚,唱戏一样,样子果然斯文许多。小孩毕竟是小孩,劣性不改,新衣口袋里摸出一节鞭炮,吹吹纸捻点出一声脆响,洋洋得意。鞭炮本来扭合成一条鞭才叫鞭炮,小孩舍不得一股脑儿放完,总是拆成一响响地零放,夸张地吓唬人家。哪家用竹竿豪放地挑出一挂鞭炮,刚放完,立即拥上一群小孩,头对着头,在纸屑中翻找漏下没点着的,找到就很开心。过年穿新衣实在也很受罪啊,玩不尽兴,如果被哪个小伙伴的炮仗将衣服烧焦一块,就难回家见爹娘了。再过一会,吃完了圆子,小孩陆续被点名叫回家去,跟着父母去给阿爷阿娘或外公外婆拜年。弄堂里,人们来来去去,手里拎着“黄篮头”(用竹篓装的水果,上封红纸),去拜年或来拜年。

以前的大年初一,跟妈妈去给外婆拜年,后来外婆没了,去给妈妈拜年。现在,除了给岳父岳母拜年,不知该给谁拜年了。我想,我也就这样慢慢地成了祖先。

P12-14

后记

真是越来越没出息,一拖再拖才将这本书稿做完。谢天谢地!很简单的事情,没想到会弄那么久,身心疲乏几乎忧郁。困难在于想补上那段日子里的通信与帖子。平日不肯整理归类,等到引用就很挠头,况且保存在论坛上的资料容易散失。令我想来想去的还在于分寸,一些话今天公开面世会有困惑,说得那么精彩,删还是不删?这总是非虚构读物,我的原则是别让他人太难堪之余尽量多保留一点信息,哪怕留一个根。行文中,宁删除不造假。

有些事情说明一下:

这书中常出现的天天是我女儿,今年高中毕业;胖崽是我儿子,正读小学两年级。王宁是女儿的母亲。吴斐是儿子的母亲,我的现任太太,吴剑、三毛是她的弟弟妹妹。有些老朋友如郭祥华(绰号“大象”)跟文坛无关,是我生活的重要支撑,哪天讨饭第一个讨到他家的。我不能一写书就把自己涂抹得上下名牌口吐仙气,扮演通体文学。

比较出格的是,我在书中保留了一些家庭纠纷的痕迹。其实谁都明白,真实的家庭生活不都是晴天。纷争多由小事引发,因这邪火烧在身旁,让人心烦以至于恼怒。书中还保留一些我这个父亲管教女儿的失败和头昏,放在那里等她过十年再看。当丈夫已很考验人,再当父亲,可能是这世界上最困难的职业,还不给辞职。

这二十多年,我一直在家工作。把工作室设在家庭中很不明智,甚至可说缺德。两者的职能是冲突的,鲁迅的小说中也有“大白菜堆成A字”之类描述。当作家简单,当户主麻烦。我相信这种记录比亮相于家庭类杂志上的“名人婚恋”好,至少真实许多,不刻意打磨抛光。感谢我深爱的家人,容我在这个窝里梦想、劳作、烦神。

书中带#号的段落是有关我写作的记录。我在日记中一直用这个“#”鼓励还警示自己。

我在书中引用了一些帖子,它原本多半贴在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上。在那里,“陈村”已被人注册,我只能叫“陈村在上海”。为存其真,原样搬上纸面。可惜的是,那网站只保留三个月跟帖目录,更多的帖子找不出来了。

书中插入的照片,非我所拍的,尽力标上拍摄者名字。有的实在想不起作者,还请鉴谅并和我联系。

世界上那些伟大的事情查中外新闻可见,人何其烦琐,人间何其花哨!我记录下的多小事,把大事留给别人去说。人只能活在小事之中。因为躲懒,有些奇怪事情本可一记,例如上海2004年的房价大涨,因我不再买房子,就不上心。那个美国总统的大选也可一记,但终究不是自家的事情。总之,这些记录是不全的,局限的,个人化的,本能的。无数这样的记录跟传媒新闻比照着读,就能读出那个当下。

书名中的“五根”是上海俚语。十岁一根,五根就是五十岁了。这说法比硬说自己“知天命”好玩。它早先是指钞票,十元称作一根,不知何时转称岁数。我还没混到六根,所以还不清静。

感谢朱耀华和张予佳两位先生的不懈催促,非此不能完稿。尤其是小张,深入虎穴,蹲在我当版主的“小众菜园”日夜监视,目光热辣,令我不好意思不做书稿而整日发帖回帖玩耍。他想必洞察,一个人到了五十岁是很容易胡闹的,即便不经常出去消费各种文化,也要自找不正经干活的理由。古人活到五十已是侥幸,我劝自己看见这个“侥幸”,感谢上天恩德,把日子省着点用,狡猾地用。

谢谢耐心读到这里的朋友。你我“根”数不同,却呼吸同样的空气,被同一个太阳照耀。

2005.6.19,父亲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五根日记/中年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8747
开本 32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