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望六百年(富春山居图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张毅清、查律编著的《一望六百年》讲述了六百多年前,黄公望久久凝望富春江两岸,绘就这卷传世名作。

“一望六百年”。我们一起把《富春山居图》的传奇及讲述这个传奇过程中的温情传递给更多的人。

内容推荐

《一望六百年》:黄公望,世传其养父一见到他就说:黄公望子久矣。于是名公望,字子久。从一开始,这个异乡来的孩子就活在别人的期望之中。而在当时的社会价值中,入仕成为他实现自己背负的期望的唯一途径。这就注定了黄公望以后的人生道路。求吏求官,学道学画,种种际遇都是他无法排解的热望使然。

《一望六百年》这册小书以一种关照古今的情怀,掇拾有关史料、评论和图像,向大家讲述《富春山居图》。

目录

绪言

壹 一世黄公望六世望黄公

  忆昔少年游

  人生如梦竟昏昏

  兴寄山水尺素间

  一湾溪水数函书

贰 画中兰亭

  黄子久特妙风格

  《富春山居图》中的物我关系

  《富春山居图》的审美形态

  《富春山居图》的画史意义

叁 天下有山亦有水富春山水非人寰

  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

肆 六百年辗转悲欢

  文人画家的至宝

  乾隆皇帝的错爱

  海峡两岸的愿望

附录

  写山水诀、论画山水

  题画诗

  书画题跋

  诸家评论

后记

试读章节

清顺治七年庚寅(1650)的一个冬日,江苏宜兴吴宅的云起楼中,吴洪裕虚弱地倚靠在卧榻上,这位显赫一时的收藏家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他的耳边充盈着家眷们嘤嘤的哭泣,但他昏茫而不舍的目光,投向的却是手边一个一尺多高的卷轴。这是一幅水墨纷披的山水画长卷,他时时地展观、细品已经有将近二十个年头了。为此,他特意在自家园林的临水处盖起了一幢小楼,用来作为画卷的收藏之地。小楼里一年四季摆放着珍奇的花卉,也不乏古老的鼎彝珍玩,但它们众星拱月般的,都只为衬托这一件画作。当明清易代的战火蔓延到宜兴城的时候,吴洪裕加入了逃难的人群,惊慌失措的那一刻,他舍弃了家中满堂的珍宝,唯独随身携带的还是这一个画卷,对它的珍爱程度,简直可以用性命相抵。吴洪裕没有子嗣,他无法想象画卷会旁落到一个也许并不懂得它价值的外人手里。而如果人死后真的要去往另一个世界,他也无法想象在那里将没有它相陪。在多年的展玩中,吴洪裕早已把长卷中每一处山峦的起伏、江水的蜿蜒默记在心里,他也已经无数次地品读画卷的创作者在山水收尾的空白处写下的题跋,那段文字记述了画卷创作的前因后果,奇妙的是,遥遥相隔了三百年,题跋的时间,竟然也是一个庚寅年。想到这件由作者题识于庚寅年的千古名卷,在又一个庚寅年将由自己来决定它的命运,已经感觉到死亡气息的吴洪裕,心里不由生起了一丝的快慰。也许真的是天意吧,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手指向了屋子一侧的火盆。

看到火苗轻轻舔舐着包裹卷轴的锦缎,吴洪裕安心地闭上了眼睛。他当然不会再知道,这个令他无法割舍,要用来为自己殉葬的画卷并没有如他所想象的那样,在火中化为一缕青烟——看到吴洪裕的意识渐渐模糊,他侍立在旁的侄子从火盆中抢下了它。长卷得以留存了下来,但是起首的一段已经被烧得火痕累累,在后来重新装裱的时候,只能分拆成前后两个部分,而它们从此离散飘零,在时光的流逝和人世的变迁中各自演绎着曲折的递藏故事。他更不会知道,数度甲子的岁月流转,又是在一个庚寅年(2010),已经海天相隔的两段画卷会承载起浓浓的乡愁家愿,成为世人的焦点。

这个传奇的画卷,就是《富春山居图》,它的创造者,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吴洪裕的画家朋友邹之麟,曾经把黄公望比作书法史中的王羲之,而把《富春山居图》比作王羲之的《兰亭序》,认为那是一件“圣而神矣”的旷世巨作。自从《富春山居图》问世以来,历代的文人雅士纷纷以一睹它的真容为幸事,它曾经被几代大画家珍藏过,也曾经深藏在皇家内苑,在流传过程中收获了无数的赞誉,也遭受过火焚毁容的沧桑。如今,它劫后幸存的前面一小段,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后面的主体部分,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刚刚过去的庚寅年中,对于它在分离了三百六十年后,将得以首度合璧展出的期待,牵引着无数人的目光,那么,就让我们在这样的期待中,再一次领略它的创作者黄公望的传奇人生,领略长卷不朽的魅力,还有它“作于庚寅、毁于庚寅、名于庚寅”的辗转悲欢吧。

一世黄公望 六世望黄公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净竖,晚号西井道人。平江常熟(今江苏常熟)人。他是元代著名的画家,其最声名卓著的画作是《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沿岸的美丽风光。图中的峰峦平沙、水郭烟村仿佛笼罩在初秋明澈的大气中,带着一种舒缓而静谧的气息。幽远之人写澄明之画,观画之人没有不把黄公望当作山中高士仰望的。明清时期的各种文人笔记中记载了许多关于黄公望羽化登仙的逸闻,如周亮工《书影》记载明代的书画家、收藏家李日华说黄公望某天与人同游杭州虎跑,忽然间只见四周云雾拥溢,黄公望被团团围住,仿佛仙人一般驾云而去。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也有“人传子久于武林虎跑石上飞升”的记载。而清代画家方薰《山静居画论》,更称在黄公望辞世多年后,有人在塞外见他悠然地吹奏着笛子,是为“蝉蜕不死”。这些关于黄公望的种种充满诗意的浪漫传说,反映了后人对黄公望的私心仰慕和顶礼膜拜。他们想象黄公望是一个充满“富春山”气的世外高人,《富春山居图》中充满生机的云烟,正出自一个胸中富有丘壑的仙人。

“一世黄公望,六世望黄公”。热爱艺术的人们,在自己的内心,如此虔诚地供奉这位一生坎坷失意的画家。他是谁,来自何方,去向何处,走过了怎样的一生?我们跨越六百年的沟壑回望,望见的,又是怎样的灵魂?P1-3

序言

无论黄公望或者《富春山居图》,都是关于“望”的纷纭。

望,《说文》以为乃是“出亡在外,望其还也”。对于事物的可欲,一开始就带了乡愁似的缠绵,就是刻在灵魂里的无法自已。

黄公望,或者《富春山居图》,都绵延在“望”的河流里。

黄公望,世传其养父一见到他就说:黄公望子久矣。于是名公望,字子久。从一开始,这个异乡来的孩子就活在别人的期望之中。而在当时的社会价值中,入仕成为他实现自己背负的期望的唯一途径。这就注定了黄公望以后的人生道路。求吏求官,学道学画,种种际遇都是他无法排解的热望使然。

只是黄公望的命运注定在另一条路上。求吏入狱,求官无望,学道不成,学画岁暮,从原本设计的路上一步步退下来,黄公望乃能发现自己生命本真的希望与热情,从而不期然地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背负的期望。黄公望作画约始于三十一岁。但早年所画,“画法苍老,唯失于韵”,同时因奔走仕途,绘画仅为余事。五十岁前后,历经坎坷,方才潜心画事。因他自幼“习神童科”,“旁晓诸艺”,后又长期担任书吏,有很厚的书法功底,加之得到了画坛领袖赵孟烦的指点,所以画艺进步很快,不久就画名大振。而真正成就黄公望的是一卷《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完成这一长卷时已是八十二岁的老人,铅华洗尽,云淡风轻,黄公望邂逅了最真实的自己,从此消失于烟水苍茫之间。从此,《富春山居图》成为传奇,成为别人眼中的执念与想望。

第一位期望《富春山居图》的是黄公望的朋友无用师。黄氏创作《富春山居图》时已是晚年,既历经沧桑,又有鲜明个性。秀润淡雅、气度不凡的画面,可以说是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创作功力、学养境界和人生体悟。无用师认定这必是一幅杰出的旷世之作,面世之后难免被人艳羡,恐遭巧取豪夺,所以早在作品还未完成时,便请黄公望先行题跋,说明是送给自己的,以防他人觊觎。伟大的艺术作品从一诞生就成为他人欲望的对象,这一欲望颠簸着《富春山居图》的运命。

在这一系列的故事中,吴洪裕是值得细说的知音。正是由于吴的绝望,才有了后来《富春山居图》的破裂。吴洪裕展玩此图近二十年,这个没有子嗣的收藏家,在死亡来叩门之际绝望了。因为,对一件物品的过度的欲望必然导致绝望:在另一个世界没有它的陪伴,绝望;身后没有人会如自己一样珍概它,绝望。在这一绝望中,他将《富春山居图》投入了火炉。对于这幅画的幸运或者不幸的是,吴洪裕的侄子抢出了这幅画。长卷得以留存了下来,但是起首的一段已经被烧得火痕累累,重新装裱之后,只能分拆成前后两个部分,即《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以后的日子,两幅画卷各自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冀望飘零。

数度甲子,岁月悄然逝去,2010年,已经海天相隔的两段画卷,带着乡愁家愿重新走入世人的想望。在海峡两岸各界人士的努力之下,2011年6月,《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将正式在台北合璧展出。这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富春山居图》岁月荏苒之后的合璧,牵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江河流转,在风流成败之后,一个文明总是要靠一些念想希望成就自己的根脉,使其生命源远流长。《富春山居图》比渺小的我们走得更远。

是为序。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

二○一一年五月

后记

《一望六百年》这册小书以一种关照古今的情怀,掇拾有关史料、评论和图像,向大家讲述《富春山居图》。

小书付梓之际,正是《富春山居图》浙江省博物馆所藏那一截《剩山图》封箱起运之日,它要渡海去台湾,与它身首相离的另一截《无用师卷》作短暂相会。六百多年前,黄公望久久凝望富春江两岸,绘就这卷传世名作。而今,海峡两岸的人们又深情祈望它们的会合,对于这幅画来讲是六百多年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画若有情,一定感慨万千;如能起黄公望于九泉,他也一定涕泗滂沱。

促成与擘画这项文化盛举的核心人士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深感躬逢其盛的荣幸,充满解读它前世今生的热望。在这个令人欣慰也令人感慨的时刻,我们向大家讲述黄公望的故事,《富春山居图》的故事,中国山水画的故事,富春江隐逸文化的故事,饱含了述说者的责任、温情与瞳憬。

完成这个叙述的是一个有情怀的群体。将近一年来,我们争取方方面面的智慧与力量来促进这本小书。去年秋天,与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柳明晔聊文博图书选题,她倡言可以拿合璧展做文章,她曾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工作多年,觉得浙古社做起来有条件,也贴切。去年初冬,我们邀约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及书画部副研究馆员张毅清在孤山四照阁茗叙,梳理出“望”这一主题格调和叙述脉络,试图把黄公望与这幅画的传奇,把这个传奇对人世聚散分合之势的隐射,把这次两岸合展的隽永喻义,以一“望”字加以贯穿和阐扬。

开始确定由最靠近《剩山图》的守望者张毅清女士来担纲主笔,她精心构思并开笔写了几个章节,后因健康缘故不得已告辍。在进退维谷之际,本社年轻编辑雍琦、屈笃仕、吴迪、况正兵几位勉力补写完成,还努力追随张毅清的笔调文风。石英飞、王旭斌两位副社长积极筹谋编辑与营销,保证书的质量与效应。书稿排定后,又发现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查律先生有专文《富春山居图解读》,其中对画作的艺术分析细密到位,在征求他同意后替换了书稿原来的部分,使得该书的主体更富学术意味。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给予了多方面支持,并为书赐序,体现了合展主事一方对该书的关切。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鲍贤伦从一开始就赞赏并鼓励做好这个选题,后来还帮助联系查律博士加盟,作为书法家又欣然为书题签,使它增色不少。

对于曾经在浙江省博物馆有过任职经历而乏实际贡献的我来讲,完成这本书也算是一点报答。近日,根据集团安排,我将从浙江古籍出版社离任另赴新职,以这册小书对自己两年多浙古社工作作结,其中也浸透了我的流连回望之意及对每一位同仁的感激。

“一望六百年”。我们一起把《富春山居图》的传奇及讲述这个传奇过程中的温情传递给更多的人。

胡小罕

二○一一年五月十日于万寿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望六百年(富春山居图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毅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56970
开本 16开
页数 1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2.05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