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红烛学术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部体系完整、照应周密的专著,书中各部分之所以能够有序地组织在一起,是因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有其内在的统一性。旨在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考察中建立或揭示我们民族的小说传统。

目录

上编 文言小说研冤

一、加强中国文言小说的辨体研究/3

二、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的仙鬼怪形象及其悲剧意蕴/13

三、轶事小说之“轶”与轶事小说之“小”/26

四、传记辞章化:对唐人传奇文体属性的一种描述/40

五、《香艳丛书》所收清代文言小说提要/70

六、《聊斋志异》的抒情精神/89

七、蒲松龄笔下的名士风度和佳人韵致/108

八、《阅微草堂笔记》与中国叙事传统/123

下编 白话小说研究

一、明代的白话小说批评/169

二、《三国演义》的文体构成/183

三、《水浒传》阐释中的两种路数/197

四、呆子——民间故事的永恒主角/210

五、《英烈传》:历史向故事倾斜/233

六、《儒林外史》对诗性叙事传统的反省/244

七、贾宝玉的谱系归属/253

八、《镜花缘》:中国第一部长篇博物体小说/268

后记/282

试读章节

加强中国文言小说的辨体研究

提出“加强中国文言小说的辨体研究”这一命题,是基于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20世纪中国文学学科的确立,其依据是西方的文艺理论。我们根据这种理论将文学作品区分为诗、文、小说、戏曲等四大类别,建立了中国文学史基本的叙述框架。如果放弃这种分类,中国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就会发生动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类在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缺憾,即: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与文学概论的四分法并不完全吻合。换句话说,四分法所强调的文体特征与中国传统文体固有的特征实际上存在相当多的不一致之处。比如,我们将六朝骈文、唐宋古文和明清时期的小品文都划人散文一类,而三者的体裁特征是大不相同的:骈文以抒情为目的,以写景和骈俪辞藻的经营为表达上的特征,轻视说理、叙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古文以说理或寓含真知灼见为目的,以论说和叙述为表达上的特征,通常排斥或不太注重写景及骈俪辞藻的经营;小品文在忽略骈俪辞藻的经营方面虽与古文相近,但小品文并不重视说理,并不致力于思想的深刻,它着力表达的是一种情趣,一种情调。当我们面对这三种传统文体时,如果不注意各自的体裁特征,而一概以现代散文标准来加以衡量,就无异于张冠李戴,不可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又如,我们将诗(古诗、近体诗)、词、散曲都划人诗歌一类,而三者的差异之大出乎许多人的想象之外。就题材选择而言:中国的古典诗(古诗和近体诗)以面向重大的社会人生事件为宗旨,私生活感情是受到排斥的题材,宫体诗和香奁诗即因以女性为描写重心而成为众矢之的。与古典诗的题材选择形成对照,词的题材重心则是私生活感情,重大的社会人生题材反而被认为不宜用词来写,或者,在用词P3来处理时必须予以适当的软化,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到周瑜的风采时有意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来加以点缀,即属于典型的软化处理,其风格与刚性的诗存在显著区别。散曲的题材重心是“隐逸”和“风情”,其‘‘隐逸情调”与古典的山水田园诗有相通之处,其“浪子风流”与恋情题材的婉约词有相通之处,但相互之间的差异仍不容忽视。一般说来,古典的山水田园诗和婉约词注重表达上的含蓄,而散曲则以“说尽”、“老辣”为主导风格,讲究含蓄就不可能成为散曲正宗。这一类情形表明,我们没有充足的理由拒绝诗、文、小说、戏曲的文体分类,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仍须留意中国传统的文体分类,否则就不可能对中国文学产生同情之了解。事实上,以往的古典文学研究,因忽视中国传统的文体之“辨”而导致的种种弊端已经非常严重,文言小说研究即是其中问题较多的领域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研究中,忽视辨体的一个典型表现是:一部分学者简单化地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虚构这三大要素作为成熟小说的充足条件,当他们清理小说史时,理直气壮地将唐以前许多哲学家(子)和史家(史)的作品视为成熟小说或传奇小说。这种情形从“五四”以来即绵延不绝,早年的胡适就曾高倡此论,胡怀琛等学者相继应和,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出现了一种明确的观点,即认为传奇小说史要从先秦写起。有些学者提出:《庄子》中的《盗跖》、《渔父》、《说剑》等篇,《战国策》中的“苏秦以连横说秦”、“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篇,《孟子》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等篇,都基本符合成熟小说或传奇小说的标准。这些学者的思路是:所谓成熟小说,即一个有一定长度并塑造了人物形象的虚构故事;传奇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成熟;先秦《庄子》的《盗跖》等篇基本符合成熟小说的标准,所以传奇小说史要从先秦写起。其阐释盲点在于:忽视了传奇小说与子书、史书之间在文本宗旨和叙述方式上的重大差异。

子书和史书(尤其是子书)也不免讲述虚构的故事,如《孟子》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庄子》中的《盗跖》、《说剑》,《尚书》中的《金滕》,《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等P4

后记

这本小书不是一部体系完整、照应周密的专著,书中各部分之所以能够有序地组织在一起,是因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有其内在的统一性。“传统小说”是对研究对象的限定,其常见表述是“中国古典小说”;“小说传统”则是笔者关注的重心所在,其常见表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色”。在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考察中建立或揭示我们民族的小说传统,这是本书的宗旨。如果说本书有什么个人风格的话,我以为,注重从辨体的角度考察问题是我的学术信念之一,也是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期待读者对此稍加留意。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以来,笔者陆续出了几本小书。在祖国大陆出版的主要有《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在祖国台湾出版的主要有:《中国笔记小说史》(志一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传奇小说史话》(正中书局1995年版)。本书内容与上述著作之间存在少量重合之处,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

本书各部分均曾发表于有关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主要刊物有:《中国小说研究会报》(韩国)、《红楼梦学刊》、《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评论丛刊》、《江汉论坛》、《明清小说研究》、《贵州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蒲松龄研究》;主要学术会议有:1994年无锡《三国演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和中央电视台主办)、1997年武夷山中国小说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由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2001年淄博蒲松龄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2002年南京首届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2002年上海“第二届中国小说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上海师大文学院主办)、2003年合肥“明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安徽大学文学院主办)、2004年北京“小说文献与小说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上海师大文学院主办)、2004年中国小说数字化研讨会(由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主办)、2004年扬州《红楼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红学会、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2004年台北“经典转化与明清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主办)。一部分内容曾由《新华文摘》、《文学遗产》、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摘要转载或全文转载。谨向上述刊物或会议主办单位致以由衷的谢忱!

《传记辞章化:对唐人传奇文体属性的一种描述》、《呆子——民间故事的永恒主角》和《(儒林外史)对诗性叙事传统的反省》,这三部分的撰写分别得到王炜、闫东平和鲁小俊的协助;陈金莲协助撰写《(香艳丛书)所收清代传奇小说提要》,并帮助核对书中引文。亦一并致谢!

  2005年1月10日于

 武汉大学明清文学研究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红烛学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文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45514
开本 32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5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