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药学,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医疗经验的精粹。就医学教育而言,应当提倡两全其美。既做好继承,也做好发展;人才培养与之相应。本书回顾了一百年来中西医汇通教育的进程,做了很多思考、探索和展望,为决策者、医学教育家、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提供新的思维,使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图书 | 文化医学与教育--百年中西汇通教育回眸与展望 |
内容 | 编辑推荐 传统医药学,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医疗经验的精粹。就医学教育而言,应当提倡两全其美。既做好继承,也做好发展;人才培养与之相应。本书回顾了一百年来中西医汇通教育的进程,做了很多思考、探索和展望,为决策者、医学教育家、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提供新的思维,使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序言 中国传统医药学,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医疗经验的精粹。它在临床实践中有着至为微妙的魅力和威力,备受人民大众的尊重和爱戴。从科学意义上讲,我们对它的传承和发展,应当是只是起点,没有终点。它到底离现代化有多远?回答自然应该是与时俱进。 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药科学发展之快,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来比喻,并不为过。它给我国传统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许多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但也是挑战和困惑,我们必须直面相对。可惜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显然失去了许多彼此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和互相取长补短的历史际会。懂得近现代史的人们,难道不应当拷问一下自己吗?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筷子和刀叉是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的,标准不同,评价也不尽一致。我们热爱祖国文化,古为今用,但不可泥古;同样,我们洋为中用,但也不应盲目迷恋洋的东西。就医学而言,我们追求疗效和机理,追求为病人造就福祉,在以往的伤痛以后,我们理当幡然醒悟,推陈以出新,提倡宽容精神,提倡改革,走向新的里程,更加彰显中国传统医药学潜藏的效能! 就医学教育而言,我想我们应当提倡两全其美。既做好继承,也做好发展;人才培养与之相应。这就是说不要顾了一头,忘了另一头;要全面协调发展,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从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和走向世界而言,在发展中医学教育的同时,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是回避不了的。这样做,不会过头。我们提倡和谐,提倡互补,不主张掩饰,更不主张怒目相对。 郑兰英同志回顾一百年来中西医汇通教育的进程,做了很多思考、探索和展望,十分难能可贵。其观点未必为众人所普遍接受,但其执著精神则是至为可贵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为弘扬我国传统医药学,为促进中西医结合,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作出更多的探索,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祝愿郑兰英同志这部《文化、医学与教育》新著能够为决策者、医学教育家、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提供新的思维,使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是为序。 陈可冀 二00四年三月于北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化医学与教育--百年中西汇通教育回眸与展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兰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56620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6 |
出版时间 | 2005-05-01 |
首版时间 | 2005-05-01 |
印刷时间 | 2005-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 |
丛书名 | |
印张 | 1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5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