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著名文学家史铁生联袂推荐!当代西方人文主义在中国医学中最集中的思想成果!

医学究竟是什么?成为医学“当代性”追问的精神母题。本书就是对这一精神母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叩问,内容包括医学的本质、健康的内涵、新医学模式的烛照以及医学如何理解痛苦与苦难、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医生如何把握人道与人性、技术与艺术的张力,从而,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与现代医学职业生活之间续接上一条鲜活的精神脐带。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有求医的体验,都有关于医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常识,医学既是科学、技术,又是人学、仁术。但是,当代社会,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地探究,精细地处置,而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与人文性、社会性被深深地肢解了,真理与真谛、正确与正义发生了冲撞,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目的、职业价值的怀疑、反思与批判。

医学究竟是什么?成为医学“当代性”追问的精神母题。本书就是对这一精神母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叩问,内容包括医学的本质、健康的内涵、新医学模式的烛照以及医学如何理解痛苦与苦难、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医生如何把握人道与人性、技术与艺术的张力,从而,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与现代医学职业生活之间续接上一条鲜活的精神脐带。该书内容大部分直面医学的当代话题和当下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此外,该书对话体的叙述形式也增加了阅读与思想的乐趣。

目录

序言:医学与人文关怀\1

自序:追求医学自身的生命感\4

导言:医学为什么不是科学?\7

疾病的启悟

疾病是人生的课堂\3

我们为什么不能热爱疼痛?\9

“大夫,你只是观察,而我在体验”\13

撒拉纳克湖畔的铭文\25

萨斯会改变人类的疾病谱吗?\28

中医的前世今生

叩问“命门”\39

“仁术”是靠不住的\47

由臆达悟\54

中医百年:甄变与彷徨\58

中国医学如何诉说历史?\68

思想史与学术史的拷打\75

潜入思想的深井\79

走不出的“中国式套箱”\84

另一条迷途\101

现代医学的精神贫困

当代医学的精神激变\105

失落的母题\148

我们需要怎样的疾病观?\152

离床医学的诞生\156

现代医学这一百年\160

医学与人性温度\171

文学的歧路与医学中的镜像\185

打起灯笼找证据\189

谁有资格质疑还原论?\193

被理解和误解的“进化”\196

刺猬与狐狸\199

柳叶刀的诱惑\206

苏珊·桑塔格的洞识\209

人与人之间的医学故事\213

医学的人文表情

医学职业生活的镜与灯\221

病人的脸\229

闯入者\233

维纳斯的忧伤\236

达·芬奇的杂学与融通\239

蒙娜丽莎的“病情”越来越重\242

文化画布与医学风景\246

美国医学的玫瑰色\252

一位生物学家的搬家史及其学术扩张史\260

通往纯粹的羊肠小道\270

“胡闹”的意义\277

跋一:呼唤人的医学\281

跋二:“穿白大褂的来了!”\283

试读章节

缪森的论文提出了三个核心观点:第一,尽管医学大部分是科学,但是,它并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那些试图说明医学已经是一门科学的论证是有缺陷的,那些认为这个命题可以“不证自明”的人是轻率的。在他看来,人性总是高于、先于工具理性的,这是医学的大前提。第二,从学科传统的、内在的目的、职业伦理价值来讲,科学只是有知、有理(科学的价值追求不包括实用性),内涵相对狭窄,医学在有知、有理之外,还必须有用、有情、有趣、有德、有灵,他们之间的内涵与价值向度都存在差异。第三,尤其深刻,包含着哲学辨析的抽象性,没有哲学背景的人还不好理解,他讲到“虽然医学的认知内容可能会还原给生物学,甚至物理学和化学。但是医学作为一门学科,不可能还原成生物学”。也就是说,它作为知识可以还原成生物学,但是作为学科和职业,却不能还原成生物学。作为生理学这一部分是可以还原成科学的,但是作为整个学科,它不能还原成科学,因为医学它有超越科学性的人性禀赋,所以,它终将成为一种不适合还原成为科学的学科。为什么不能还原成生物学?因为,医学已经不再只是一门专门的技术,一棵知识大树,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医生不断升华的一种德行,充满愉悦的一种职业和智力生活以及生命的彻悟。

在我看来,医学有四种认知前提,四个精神向度,其一,当认定

“人是动物”时,即人的生物性可以还原成动物,就有了“生物科学的医学”,这种医学的发展导向是全面系统的还原式研究,即先把人分成系统,系统再分成器官,器官分成组织,组织分成细胞,方法上近似“剥洋葱皮”,一层一层剥下去,现在已经剥到了基因层,但是这种研究带来了一种生物学至上的倾向。其二,是拉美特利提出的:“人是机器”,将人体构造等同于机器模型,在193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人们展示了这个“模型”。这就是“理化科学和技术的医学”。20世纪在这一向度发展最快,大量的物理学的成果被最快地引到医学里面,如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伦琴,他的成果是x光的发现,很快就应用于临床。医学已经成为一种机械的、声光电磁的实验厂,在20世纪,一个完全不懂医学的人,凭着发明一件先进的医疗器械,就可以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20世纪医学史上的一个奇怪的现象,相反,德行与医术很高的人却只能得诺贝尔和平奖,很令人费解。当下,人和医生之间已经失语了,无需沟通,人就变成一堆可拆卸的零件,可检测的仪器。其三,谁都承认“人有社会特性”,他懂政治,有经济欲望,有社会身份,这就是派生出了“社会的医学”,如今,医院已经成为社会工作部门,即使是研究传染病的爆发也离不开社会环境分析,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染途径,都包含着社会组织、危机管理、公众理解医学等社会建制的相关性,以及卫生组织与行动的协同化与和谐运作水准。比如说社区医疗,它可以使得医学研究外在化,而且让环境论成为它的主导,就是在研究群体健康问题的时候,会把环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其四,人是有情感、会思想的“万物之灵”。帕斯卡儿有一句名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虽然表述上太诗性,但突显出“人文的医学”,人文医学把医学引向人文化、思想化、艺术化和智慧化。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它让医学过度理想化。生活中,过度理想的人文关怀是不存在的,在现代社会,曾经发生过现代医学的“人文暴动”。在欧美,以“病人解放运动”“病人权利公约”为标志。在中国,医患关系紧张也是一种“病人权利觉醒”的表达,但是这种表达比较野蛮,一方面,医生对病人冷漠;一方面,刁蛮之徒打医生,砸医院。深层次的原因是医学的人文性和人文化长期被漠视,医学中人性丢失,迷信机器,迷信金钱,迷信技术,久而久之,就会走到这一步。

医学人文是什么?许多人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就是微笑服务,常常是皮笑肉不笑,缺乏情感的“内化”。有一个病人对我讲,我就害怕医生对他笑,后面藏着一串“阴谋”。他一定会问你:“带了多少钱呀?”“是公费还是自费呀?”“你病历上列出的检查单据,我们医院不承认呀,还要重新查一遍呀。”即使是发自内心的“他者的悲悯”也不是医学人文的全部。在现代医学的人文化过程中,医学人文是一面职业精神的旗帜,它有一套完整的思想纲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微笑服务的问题,它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种智力生活,它伴着现代启蒙运动和解放运动,200年来解放黑奴,解放妇女,反种族歧视、病人权利运动等一切为弱势人群争取权利的活动都是由人文主义来点燃的。而且医学人文主义是坚持最彻底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倡导人道、人性优先,反对真理优先,反对技术优先,反对意识形态优先,反对种族优先。

在这里,有必要将人文与人文主义的四个方面的内涵予以申明:其一,人文主义是一种中西方文化的历史遗产,一种优秀的传统积淀。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理想人性、优雅艺术。它是一个时代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包含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它引领人们精神向上,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自由的人,通俗的说法就是“踮起脚尖”做人,我们经常鼓励人们脚踏实地,其实做人也要“踮起脚尖”。其二,人文主义是一种宗教、哲学、伦理学的思想体系,它包含着人性、人本、人道的丰富内涵。它们共用一个英文词汇。新人文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挑战,是一种反叛,是一种新的启蒙运动。我们把这种姿态叫做“反弹琵琶”。其三,它也是一个学科体系,它包括文学、语言文字学、艺术学、哲学、艺术和宗教这些基本科目,它不仅仅是基本科目,它还是超越知识的见识、情感、德行、趣味、审美的统合,是理解力、领悟力、洞察力的综合。我称之为“追求慧根”。其四,它是一种人文价值,人文价值是超功利的。无疑,我们生活在一个功利的社会,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什么都用钱来度量。人文主义是要建立一种超功利的一种文化视野、立场、姿态、情愫和关怀,它是一种牵挂,是一种相遇,所以它是用它来反抗功利主义的。他强调个性体验。它就是追求一种艺术化人生的归宿,人文主义踮起脚尖也好,反弹琵琶也好,追求慧根也好,艺术化生存也好。人文主义是完整的思想和价值体系,是人的终极价值“内化”的历程。明白了上述道理,就不会再认为医学人文是“装神弄鬼”,或只是“微笑服务”了。

回头来“拷打”医学的科籍问题。在古希腊,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科学是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一种学问,是人们的一种智力生活。据考证,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国王御医的儿子,尽管他本人不是医生,但他是有医学的家世背景。在希波克拉底那里,医学的第一要义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减轻病人的痛苦,所以它的力量来自减轻痛苦或解除痛苦,所以,他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里面最美和最高尚的。他使用的一个价值标准是“美和高尚”。所以,《希伯格拉底文集》一共有72篇,他讲了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德行。一个主题是技艺,技术和艺术。现在医学还是一门手艺吗?医学已经不是一门手艺了,医学是一门工艺、技艺。先照X光,然后再照B超、CT,是整个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业品。医学在古代却是一门手艺,这里面有一个哲学命题。在古希腊人那里,理性不一定伴随着良知,应然、必然和使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道德空间。而今,应然就一定必然,我既然辛辛苦苦把它发明出来,就一定要把它社会化。但是在医学那里,未必所有的成果,都要“物化”,“应一然”要“必一然”,首先要通过一个道德选择。并非所有生产出来的药物都要让人吃下去,诊疗设备一出厂,就要开足马力去使用。原子弹的研究也有这个问题。

P18-21

序言

一方先生的职业是出版和办报,可是,多年来,他对医学人文这个话题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热情。作为出版人,他策划了医学人文系列丛书《柳叶刀译丛》,把西方正在兴起的医学人文学中的重要著作引入了中国。与此同时,他组织了围绕这一话题的系列对话,自己写作了若干相关文章,结集为《医学是科学吗?》一书。对于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我的心情已不止是赞赏,而更是感激。

我之所以感激,是因为我亲身的经历,我的耳闻目睹,都早已使我强烈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事实上,不仅我如此,医疗腐败的现状也早已激起了普遍的社会不满。但是,迄今为止,这种不满的表达仍只限于受害者的自发投诉和媒体上的零星揭露,显得十分软弱。要使情况有真正的改观,就必须唤起社会上的强势集团、医学界的权威人士、有影响的公众人物都来关心这个问题,形成一种足以推动变革的自觉的社会压力。在一定意义上,王一方所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本书中的大部分对话和文章是围绕《柳叶刀译丛》所收的西方医学人文学著作展开的,这些著作的作者基本上是医学专家或医生,我觉得这个事实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倘若没有深厚的人文传统的底蕴,就不能设想在医学从业者中会涌现出这么多用广阔的人文眼光反省现代医学的人来。因此,对现代医学非人化倾向的反省本身即证明了人文传统的源远流长。这与西方思想界对于现代性的整体反省的情形是一样的,每当看见有人从这种反省中引出东方文化优越的结论,我就不禁感到滑稽。

医学人文对于现代医学的反省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化,不把病人当人,只看做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后果,包括把病人与亲情隔离开来的医院体制,医患之间没有交流,对于病人的体验毫不关心,等等。二是商业化,也是不把病人当人,而只看做消费的主体,尽可能多赚钱的机会。在这方面,西方社会的一个典型现象是,医生、律师、制药商组成利益共同体,诱导医疗消费,制造保健市场,导致医学边界的无限扩张。作者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因为科学的贪婪和商业的贪婪,现代医学失去了生命感。针对于此,反省者们强调了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所面对的是整体的人,应该确立以患者生活为中心的治疗目标;第二,医疗权是基本人权,医疗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病人权利应该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反省的目标是要让医学回到人本身,明确一个其实很简单的真理:病人不是病,而是人,是有着自己的全部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个人。

在我们这个社会,治病不治人、认钱不认人的情况肯定严重得多。正是在医院里,人们最经常地感觉到自己不被当做人对待的屈辱。这当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毋宁说是中国转型时期权力与资本畸形结合的腐败现象的一个侧面。从文化上分析,则正如本书对话者之一陈可冀院士所指出的,中国医学的人文传统早退了,西方医学的人文建构又迟到了,形成了医学中的人文空白。

要培育医学的人文关怀,医生素质的改善无疑是关键一环。一个医生只有当他自己不是一架医疗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广泛兴趣和活泼感受的人,他才能相应地不把病人当做疾病,而是当做完整的人来对待。作者在书中谈到,美国医生爱写自传体著作,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总会遇到许多新鲜事,思考许多怪问题。在西方的医生中,当然也有大量的片面技术型和平庸谋生型的人,但的确有比我们多得多的有着广阔人文视野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正是这些人构成了西方医生的核心,引导着西方医学的人文方向。我由此想到,如果要在中国医学界寻找这样的知识分子,恐怕多半是在像陈可冀先生这样崇尚知识、情感、道德合一境界的老一代医学专家中,或者还可能在从西方不但学到医术而且真正受了人文熏陶而归来的年轻医生中。我期望这两种力量联合起来,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着手,在医务人员中培植陈可冀先生所提倡的非职业阅读的风气,如此持之以恒,有朝一日也许能够形成中国医学界的人文核心了。

后记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患病后无助地赶往医院,几个小时身心俱疲地排队挂号候诊后,面对的是训练有素的医生例行公事的冰冷提问和检查。“医本仁术”,然而,现代化的医院设施常与令人心寒的职业冷漠形成巨大反差。

“医学倘若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就会失去应有的人性温度。”王一方相信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医学后技术因素大大膨胀起来,而人道因素没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张扬,于是出现了失衡,出现了过分商业化、技术化的倾向。

与此同时,我们的医学院校教育也在越来越追求纯粹的技术知识的攀升,对于中国的医学人文传统以及西方医学中源于古典人文主义与宗教的普爱精神都比较隔膜,掌握的只是一些工具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例如在医学课程中开设讨论课,就莫里哀戏剧中的某个医生形象或蒙田随笔中的“无医自处”观点展开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医学这一职业的社会意义,关注隐藏在医术之后的文化、伦理特质。

病人是最需要关怀的,作为消费者,他们又是最为无力的“弱势群体”,因此,医德水平如何是一个社会道德的底线。说到这里,王一方动容陈词:已经有无数惨痛事实说明,医德的堕落、人文关怀的缺失对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现代医学来说是多么可怕。人们常说,出色的外科医生要有鹰一样明亮的眼睛、狼一样敏捷的手臂,但永远不要忘了身为医生还需要菩萨一样仁慈的心肠!这才是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医学的生命之所在——人性的温度。

当过医生的王一方至今还记得,陪伴一位中年女工程师走向死亡的过程,那种在生的饥渴和挣扎中显现的生命的庄严感,持久地震撼着他的心灵。王一方说,其实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该到殡仪馆骨灰陈列室去看看,那些冰冷的骨灰盒与盒盖上笑容可掬的照片的残酷映照,会让人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与死亡,理解自己在生死之间工作的性质。因为,“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体会作为医生的使命”。

书评(媒体评论)

因为我亲身的经历,我的耳闻目睹,都早已使我强烈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医学人文)的迫切性。事实上,不仅我如此,医疗腐败的现状也早已激起了普遍的社会不满。要使情况有真正的改观,就必须唤起社会上的强势集团、医学界的权威人士、有影响的公众人物都来关心这个问题,形成一种足以推动变革的自觉的社会压力。

——周国平

我偶然读到一篇题为“当代医学的挑剔者”的文章(作者王一方),其中提到一位名叫图姆斯的哲学家,以其自身罹病的经验,写了一本书《病患的意义》。文中介绍的图姆斯对现代医学的“挑剔”,真是准确又简洁地说出了我想说而没能说出的话。

——史铁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一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78715
开本 16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05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