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蒙台梭利的家庭教育法
内容
编辑推荐

《蒙台梭利的家庭教育法》从智能开发、语言沟通、感官协调、运动成长、情商开发、心灵解读几个方面,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将原本枯燥乏味的专业性教育原理赋予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将玛利亚·蒙台梭利不同阶段相同的观点集中阐述;将不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教育方法摒弃,选择适用于中国儿童的教育理念。

本书全面、实用、通俗易懂。

内容推荐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创建的科学先进的幼儿教育新观念——蒙氏教育法,在对儿童进行充分了解与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法则,让儿童在特别营造的环境中自由学习,增加生活体验,激发内在潜能,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和创造的能力。

《蒙台梭利的家庭教育法》将原本枯燥的文字赋予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将蒙台梭利不同阶段相同的观点集中阐述;将不适合于中国的教育方法摒弃,选择适合于中国父母的教育理念。

阅读《蒙台梭利的家庭教育法》,父母可以在轻松的阅读氛围里,快速有效地了解蒙氏教育法的精髓。

目录

第一章 怎样对待初离母体的婴儿

 如何迎接初来人世的婴儿/2

 不要完全束缚孩子/6

 了解孩子出生的秘密/9

 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12

 儿童必须获得相对的独立/18

 生命伊始/26

第二章 婴儿的成长发育

 孩子的双手与大脑/34

 智力水平的发展/37

 孩子如何看待外部秩序/45

 内部秩序/52

 心灵的构建/56

 精神胚胎的发育/59

 心里胚胎的发育/75

第三章 儿童的综合能力及培养

 婴儿的语言天赋及语言的形成/80

 儿童的性格怎样形成/87

 孩子的意志教育/94

 必须坚持锻炼儿童的意志/101

 让儿童的注意力更稳定/107

 儿童想象力的培养/115

 儿童运动神经的培养/122

 了解儿童智力发育的特点/129

 儿童的行为能力锻炼/136

 运动对儿童的价值/143

 天才的秘密/148

第四章 如何正确地带孩子

 爱是我们最好的导师/154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156

 服从意识的三个阶段/161

 错误以及改正的方法/168

 儿童的家庭教育/174

 教师要做的准备/182

 教师与纪律/189

第五章 应该怎样爱孩子

 孩子的智力与自由/196

 让孩子接受自然教育/201

 如何对待遭遇不幸的孩子/207

 儿童的本质是什么/209

 3岁的幼儿/213

 成人和孩子/219

 要为孩子设置适宜的环境/229

第六章 独特的育儿方法

 有关儿童的运动/236

 节奏不可以随便改/238

 儿童的秩序感/241

 有关“宁静”的训练/243

 无逻辑和目的性的活动/246

 读书和书写的教育方法/250

 富裕家庭儿童的兴趣/258

第七章 深刻认识生命之初

 选择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262

 让孩子由创造者变为劳动者/266

 语法符号/270

 想象力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76

第八章 学会尊重生命

 怎样认识儿童/292

 替换型人格/293

 自发建立纪律/296

 教育有哪些原则/300

 教育方法是如何来的/302

 孩子们也有自尊/304

 孩子如何迈开人生第一步/306

 “儿童之家”的建成/309

试读章节

生命伊始

如果想要促进精神生活的进步,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幼儿吸收的心理是不断从环境中摄人营养的。他必须如此,并且必须用摄取营养来滋养自己。因此,在人生的初期,我们必须尽力使环境变得趣味盎然和富有吸引力。

我们都认识到,儿童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许多阶段,虽然环境对于每一个阶段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幼儿刚诞生那个阶段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然而,迄今为止几乎没什么人正确认识到这点。因为就在不久以前,人们几乎连想都不曾想过,儿童居然还会有各种心理需求。不过,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它们是非常重要的,绝不能有些微忽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以往,科学家们都专注于研究关系到儿童健康的物质方面。在20世纪,为了降低一直居高不下的婴儿死亡率,在医学和卫生领域里出现了一种精细繁琐的方法。但他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方面,完全没人关注到心理健康,即使有人涉足,也收获甚微,以至于这领域始终空白。他们认为,幼儿期的首要目的是形成一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个体。

自然发展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婴儿的出生,在精神上也要经历一个对环境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即使是对于那些哺乳动物也同样重要。但人与其他动物是不同的,人类没有天生的那种行为能力。所以,儿童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心理创造而不是心理唤醒。正因如此,环境的作用才显得异常重要。我们必须注意婴儿周围的一切环境条件,使他不受排斥,不产生退化行为,要使他降临其中的世界变得对他有吸引力。这对他完成吸收的重任是很有帮助的。他的进步、成长和发展都依赖这种吸收。

我们将生命的第一个年头,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第一个时期是婴儿的出生,这个阶段非常短暂。在婴儿出生最初的几天,家长主要是让婴儿多与母亲保持接触,帮婴儿适应从母体宁静、黑暗和温暖的环境向外界的过度。现代儿科诊所里,母婴被安置在一间室温可控的玻璃房间里,缓慢改变室温,使其与室外的常温一致。玻璃是蓝色的,以便使得光线柔和。对触摸和移动婴儿也有严格的规定。这与先前的做法完全不同。那时候,人们往往把婴儿扔进地上的浴盆里,让他受到严重的惊吓。而今,科学告诉我们,应尽量少触摸婴儿,不应给他穿任何衣服,应该把他放在一问没有穿堂风的房间里,室内必须有充足的热量,使他感到温暖,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根本不考虑他的感觉,手忙脚乱地给他穿戴~番,就好像他是一个没有知觉的物体一样。现在移动婴儿的方法也不同了。应先将他轻轻地放在一张类似吊床的鸭绒垫上,然后再抱起他。千万不能突然抱起或放下,动作一定要温柔,就像我们在对待伤员时那样。这么做当然都是出于对孩子健康的考虑。我们还要求护士一定要佩戴口罩,以防那些细菌传播到空气中。母亲和婴儿应该同时被照料好,这样孩子与母亲就不会存在隔阂,母亲像是一个磁石,紧紧地吸着自己的孩子,母婴之间的联系特殊而密切。

以上的这种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不过这些方法并不适应整个婴儿期。婴儿在出生一段时间后,就可摆脱母婴之间的孤独感,重新回到人群中去,参与社会生活。

儿童所遇到的社会问题与成年人是不同的。比如,贫穷等。对于成年人这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但对于婴儿可能正好相反,有钱人家的太太,生完孩子就养尊处优起来,把孩子交给保姆来代养。穷人家的母亲则会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这种做法更符合自然的要求。

母子相依之后,儿童就能够轻而易举地适应新环境了。他开始大踏步地走上了我们前面所说的独立之路。他迫不及待地去拥抱这个环境,并吸收各种知识,将它融为自己的东西。孩子们明眸善睐,对环境充满着热切的希望。科学研究发现,儿童的双眸并不仅仅受光线的影响。他压根儿不是消极被动的。在兼容并蓄各种印象的同时,他还在世界中积极寻觅各种印象。这和动物的眼睛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二者从结构上看并无二致。动物的眼睛也像一个照相机,但是它们似乎更专注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食物,所以他们吸收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比如猫,它的眼睛就只适合在夜间活动。其他的夜间捕食动物也差不多,虽然比较适应黑暗,却只在乎那些运动中的东西,只要黑暗中一有动静,它就会迅速地扑上去,对于静止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以此类推,某些昆虫只为某种特殊颜色的花丛所吸引,因为它们是在这种颜色的花簇中采集其感兴趣的食物。不过从蛹壳里出来的幼虫就不一样。它享受本能的驱使,眼睛帮助它进行适当的活动。

与动物不一样的是,儿童的感觉器官却遵循着另一种规律。猫只对移动的动物感兴趣,儿童却不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出现在他的视线里面,他还可以从这些东西里面吸取经验。而且儿童的观察并不死板,他们在吸收环境信息的同时更能获得某种心理反应,这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形成。对比之后我们确定,如果一个人要是像动物那样,只受本能的驱使,那他的心理发育肯定不健全,必然出现性格上的缺陷。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活着的机器,是感官局限的牺牲品。因此,注重儿童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深刻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动物与人的感官能力之间做一个比较,有助于了解儿童对环境吸收能力。有的昆虫看起来像是植物的叶子,有的则看起来像是植物的茎。它们在植物的叶和茎上面走完其生命的全部,它们与植物的茎和叶是如此相似,几乎难分彼此。正如昆虫依赖植物一样,儿童对于环境的兼收并蓄使得他与环境也融为一体。儿童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一直会产生一种生物或心理一化学反应,结果他的心灵与环境本身如出一辙。儿童会变得热爱或喜爱所有的东西。我们发现,所有生命都存在一种天然的吸收和模仿能力,只不过在昆虫和动物中,这是一种生理的能量,而到儿童身上,这是一种心理能量。

儿童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截然不同,我们也许只会走马观花地去看待那些美好的事物,印象模糊,而儿童则会将那些印象深刻在心灵深处。他们通过积累这些经验塑造自我,凭借其幼稚的能力,获得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像语言、宗教、种族等。这些都是儿童通过特有的内在能力获取的,并且将伴随一生。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来适应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自我,这一过程非常愉悦,其心灵也日渐成熟。

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非常强,他们可以迅速适应各类环境,与之融为一体。因此,在帮助儿童之前首先就要弄明白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婴儿显然无法告之我们他真正需要什么。他们尚处于无意识的阶段,但是一个3岁的孩子完全可以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因此我们不用急着去给婴儿提供各式的玩具,而是给他找出能够激发他们发挥成长潜力的行为条件。

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给新生儿准备环境呢?这个问题现在很难有准确的答案,因为婴儿总是在他所遇到的环境中成长,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儿童如果离群索居,显然就不能有一个适宜的语言环境,这样便无法学习语言。相应地,要获得某种精神素质,一样要跟有这样素质的人生活在一起。简言之,构成人生活的行为方式、习惯和传统,都是来自相应的群体性生活。

很难想象,人们过去对待婴儿的方式是多么的简单粗暴。为了给婴儿一个安静的环境,就把婴儿单独放在一个房间里,尽量让他去睡觉,就跟对待病人一样,可见那时人们还只是专注于研究婴儿身体和卫生方面。现在对婴幼儿心理发育的研究,就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不科学的做法。人们知道,之前那种做法对婴儿的精神是一种极大的损害。把婴儿和母亲隔离开来,由保育员看管,这样的孩子等于生下来就没有了母爱,每天只能面对单调乏味的保育员。他们每天都被放进婴儿车里,看不到周围的环境,这样婴儿的内心深处肯定会出现强烈的渴望和不满,进而阻碍他们身心的正常发展。

P26-2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蒙台梭利的家庭教育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译者 王颖坡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258063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