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理性的声音--客观主义思想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美国最为知名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安·德兰编著,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客观主义”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影响,本书首次汇集了她二十年来的评论和演讲,还附她长期的工作伙伴以及精神继承者伦纳德·佩可夫撰写的数篇文章。从本书中,你可以找到她的哲学精神、道德准则、敏锐思考以及激情雄辩。

序言

伦纳德·佩可夫

这是我计划出版的安·兰德的文章和演讲的最后一集,可以视为安·兰德尚未结集出版文章的荟萃。这里面的所有文章(除了一篇外)均未以书的形式出版过。

这里面的二十六篇文章有些是简短的述评,是针对她的《洛杉矶时报》专栏或她的杂志的读者的。另外一些较长的文章则来自她的杂志,或者是针对各种类型的读者的演讲。这些文章的写作跨度有二十年,从她1961年开始在波士顿福特会堂论坛开始年度演讲,直到1981年对一些奥尔良商业人士做的最后一次演讲。

我还选用了六篇成文于兰德女士1982年去世后的文章:其中五篇是近年来我接替她在福特会堂论坛所做的讲演。第六篇的作者是彼得·施瓦茨,他是《知识分子活动家》的主编,这是本以客观主义的视角报道时事的刊物。

本书在范围和题材上都有很大差异。但正如副标题所点出的,均属"客观主义思想评述"。换言之,所有文章都是以安·兰德的独特的客观主义为参考系的。客观主义政治上推崇资本主义,其基础是伦理学上的利己主义和知识论上的理性。因此本书的所有内容都是对这最后一条准则的应用,这个准则也是客观主义的根本和实质。如果一个人接受了理性--彻底依照理性哲学上的定义和内涵来接受的话…那么其余的都是水到渠成的。所以这个集子有了这个标题。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是两百年来康德哲学所留下的遗产,是由各种对立的思潮所形成的;是神秘主义,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产物。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反抗启蒙运动的人,他们公开宣称对头脑的蔑视--代以麻木头脑的毒品,对国家或偶像的顺从,敦促"回归自然"或"回归圣经"。在这个时代里只有一个真正的反抗者:那些对抗横扫世界的万恶之源的男男女女们,也就是那些捍卫理性的激进者。

理性是人们将感官信息组合成概念,并因此无限扩张人类意识的能力。这种组合是人类认识的独特方式,是人类所有成就的来源:这是人类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的惟一方法。换句话说,头脑有一种实用性的属性,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具实用性的属性。理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像这样重要的官能不容许受到肆意损毁和破坏。如果它只被视为偶尔使用的东西,交替以阵阵神示之类的东西,那么它就难以完成其延续生命的功能。必须把它看成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并把它作为绝对原则来加以捍卫。

按照客观主义的法则,人类的长处不在其拥有信仰,遵循社会规范,或喜怒无常,而在于其拥有思想性。客观性,理性,在于其为了实现价值而毫不妥协地行使其才智,不管这种价值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这样就有了安· 兰德的理性的私利伦理学。然而,要使这种合理性得以实现,则个体就必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主体,不受物理力的骚扰;他必须能独立思考,然后按照自己的判断行事。所以就有了安·兰德 对美国最初政府制度的辩护;这种制度是基于对不可转让的个人权利的承认的。

安·兰德1926年从苏联来到美国,当时她二十一岁。她认为美国的建国原则使它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与苏联的情 况正相反,而苏联正是她所憎恨的。在很多方面美国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在这里她找到了写作和言论的自由;她成了著名的个人主义的捍卫者;她遇见了她的丈夫弗兰克·奥康纳,而且对 他的爱持续了五十年。然而美国的知识界却让她失望。她到达美国的时候,那里的知识分子正进入现在所说的红色十年里。 他们对理性的有效性越来越表示怀疑,而且在她看来,他们的反美情绪令人吃惊。刚开始的时候她几乎不敢相信在这个资本主义堡垒里(她正是这样认为的),她到处听到的信条跟她在俄国 听到的并无二致。她当初拼命逃离俄国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思潮。

她除了对抗这种倾向外别无选择。她亲眼看到了这种思潮 导致了何种结果,这包括在列宁时代她父亲的生意遭到罚没,以及在斯大林时代家人遭到杀害。她竭尽全力为人的思想和自由 而奋斗,结果是遭到所有的主要知识分子团体的谴责:自由主义者攻击她反动;保守主义者说她激进;共产党说她赞成资本主义;教会说她是无神论者(这倒是实情)。由于她的信仰,也出于她自己的选择,她跟知识分子主流格格不入--她竭尽全力想阻遏这种主流--而且没有任何有影响力的团体充当她的盟友。

也许没有任何团体,但是美国人民是个例外。他们对她可是钦佩有加。多年来我一直阅读她的仰慕者所写的信件,这里有战士,有医生,有舞蹈演员,有CE0,有卡车司机,有无数十几 岁的态度严谨的年轻人,甚至还有教授和教士--他们都竞相感谢她在其小说里所想象的人类及人类生活,这种想象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了他们继续生活的勇气。我还曾在数十个大学校园里看到学生们因为受到同样的感染而围着她欢呼,这些学校包括有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等。我还看到在波士顿凛冽的寒风里人们排队等十个小时或更长时问,就是为了等待她的福特会堂讲演的开始。安·兰德给人们的东西是他们在别处所无法得到的;作为报答他们给她以爱,敬畏,财富。然而,她得自知识分子的反应大多正好相反:憎恨。

不过还是有些显著的例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福特会堂论坛;这个设在波士顿的组织每年都会邀请一些国内知名学者就 当前的一些话题发表演讲并回答听众提问。跟其他知识分子组织一样,这个论坛声称是公平的;它声称对所有的观点都兼收并蓄。然而,跟我们大多数大学和媒体所不同的是,这个论坛并不虚伪;它真的做到了公平。对那些在根本问题上见解迥然不同的人,它实实在在地说:"过来跟我们谈谈你的想法。我们未必同意,可是我们会倾听。"在我在这个国家所度过的三十五年里,我很少见到其他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公平的例证。几年前《波士顿环球报》说这个论坛"锐意独立,目前尚是一方净土,尚能秉志激进",并接着说"它尚未容忍调和,经过稀释,或变得谨慎,不那么敢于争论"。这个论坛对待安·兰德的态度表明这番话并非溢美之辞,而是平白的事实。

在兰德女士1961年首次被邀请演讲的时候,她接受得并不情愿。她对这个论坛的辉煌历史一无所知,以为会遇到一群闹哄哄的反对者;不过她还是去了,尽管是老大不情愿--结果她喜欢上了。那天晚上的听众并不同意她的观点,但是他们听下去了,然后纷纷向她尖锐地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问题,这正是她所乐于回答的那类问题。"这个论坛,"她后来对我说,"邀请了很多跟我见解迥异的人来演讲。但它是诚实的。由于它能够容忍新思想,它是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组织,值得赞助。"所以她同意年复一年地参加,而她的推崇者也把这视为常规;每到四月他们就开始从全国各地(后来是从世界各地)到波士顿汇集。 《纽约时报》有一次把这种集会叫做"客观主义的复活节"。我愿意接受这种说法,因为"复活节"这个词来自Eos,是希腊的曙光女神,而这个节日恰恰是象征性地庆祝经历冬天的黑暗后光明的复生。

我要感谢福特会堂论坛,是它使得这些复活节聚会成为可能,也就有了本书中最长的十章(兰德女士的很多其他福特 会堂论坛演讲已收人她的其他文集)。我尤其要向本论坛的 指导核心弗朗西丝·史密斯表示感谢。她在学术上的荣誉感、纪律性,她近乎苛刻的客观性,她对思想和哲学的真诚的热情--在我们这个时代所有这些都是一种罕见的品质,这是所有波士顿的公民都应该深深感激的,而且我认为他们的确是如此的。

现在请容许我介绍一下本文集的结构和内容。

第一部分(哲学)包括所有有关客观主义哲学的论述。它包 括一篇有关客观主义的概论(第一章),它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 想的关系(第二章),和几篇重要的有关伦理学的新论述。这主 要涉及伦理学中客观主义的必要性(第三章和第四章),心理诊断和道德判断的本质区别(第五章),以及利他主义伦理学的非 客观主义本质(第六、七章)。第一部分以一篇对宗教的声讨结束;客观主义认为宗教是对理性的摒弃(第八、九章)。

第二部分(文化)第一篇讨论今天知识分子的破产(第十章),接着论述这种破产的一些征兆:当今的文化真空(第十一章),以及全球的种族运动高涨(第十二章)。接着是具体探讨三 个群体的缺陷:自由实用主义者(第十三章),保守主义者(第十四章),和商业人士;兰德女士认为他们不知不觉地成了他们的 毁灭者--即大学--的赞助者(第十五章)。分析了两个意味 深长的文化现象。一个是悲剧性的:玛丽莲·梦露之死(第十 六章);还有一个是令人振奋的:阿波罗11号的旅行(第十七 章),这篇文章是安·兰德的得意之作,描述了她亲眼目睹登月 火箭发射的情形。此文描述了这个历史性事件的感觉上的现实,情感震荡,及内在的哲学原因;这种报道是只有当一个了不 起的思想家和一个文学家合二为一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的。阿 波罗计划的目的是第十八章的主题。第二部分最后是我的两篇讨论美国教育制度的文章。一篇记录了我们大学里盛行的反美思潮(第十九章);另一篇讨论正在毁灭我们小学校的反概念教 学法(第二十章)。

第三部分(政治)是从一个自由资本主义的倡导者的立场考 虑一些政治问题。这包括批判配给制(第二十一章),公共电视 (第二十二章),反托拉斯法(第二十四章),对外援助(第二十五 章),以及社会化医疗(第二十九和第三十章)。这里面还提出了 一个有关打破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垄断的切实可行的建议(第二 十三章);一篇有关工业化经济中财富的角色的讨论(第二十七 章);一篇分析世界饥饿原因的文章(第二十八章);一篇解释安 的一个观点的文章,即一个有理性的女人是不愿意做美国总统的(第二十六章)。第三部分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彼得·施瓦茨有 关自由意志论主义这个政治运动的精辟分析。安·兰德是一贯反对自由意志论主义的,认为是跟她的哲学相对立的。施瓦茨的文章解释了为什么。

这本书的后记--"我与安·兰德的三十年:学术回忆"--是我有关这个天才心智成长过程的记述。在一本完 整的、经授权的兰德女士的传记面世之前(这还要等很多年),我用这篇讲座稿来回答这个问题:"安·兰德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现在再谈谈编辑方面的事情。在每一章的开始我用一两句话注明文章或讲演的原始出处。仅仅稍微进行了编校,这主要涉及去掉兰德女士原来的一些逗号,除此之外她的文章 几乎是原文照登的。偶尔我在她的文章中用括号加入历史性的说明和在用词方面做必要的修改(请注意,引语和引号内的括号是兰德女士加的)。通常我遵循兰德女士的做法把脚注 说明置于括号中放在正文中,但有个别例外,这是因为这样做不大方便;这种情况下说明加上编号并集中放在每章的末尾。

这里我要向我的一位勤恳的助手黛安娜·勒蒙表示谢意。她在重压之下仍能保持心情舒畅,在编辑文稿时显示了耐心和一丝不苟。

我编纂本卷的选择标准有很强的随意性,这并非言过其实。安·兰德和她的同僚还有很多出色的文章,但由于篇幅所限我 只能割爱了。如果你想了解有关刊物刊过的信息--像有关 《客观主义者通讯》、《客观主义者》、《安·兰德通信》、《客观主义 者论坛》及《知识分子活动家》--或者是有关今天客观主义运动的情况,请致函Objectivism VR,B0X 177,Murray Hill station,New York,NR 10157.我很抱歉由于我们接到的这类垂 询数以千计,我们无法对所有问询都一一作答。但是到适当的 时候所有问询者都可以收到来自几个地方的文献,这些文献将对他们给予指导,告诉他们如果想进一步研究安·兰德的思想该如何进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理性的声音--客观主义思想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安·兰德
译者 万里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87681
开本 32开
页数 4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9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0-53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