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文并叙的新颖形式,叙述了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谢希德的一生。从远上北平求学, 到远涉海外求学,谢希德一生勤学不缀,她倾尽一生的精心于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研究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女大学校长,她又肩负起了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重任。通过她的人生历程,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观作一个好的借鉴。
图书 | 敬业乐群--谢希德画传/上海现代文化名人画传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图文并叙的新颖形式,叙述了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谢希德的一生。从远上北平求学, 到远涉海外求学,谢希德一生勤学不缀,她倾尽一生的精心于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研究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女大学校长,她又肩负起了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重任。通过她的人生历程,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观作一个好的借鉴。 目录 第一章 逆水行舟 l 物理世家/6 2 北平求学/9 3 病榻生活/13 4 厦门大学/16 5 远涉重洋/19 6 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2 第二章 赤子归来 7 情系新中国/26 8 赴伦敦结婚/29 9 踏上故土/32 第三章 烛光闪亮 10 走上讲台/36 11 为半导体事业奠基/38 12 “文革”劫难/44 13 倡导表面物理研究/47 第四章 爱心不泯 14 办成第一流的综合性大学/52 15 复旦人的良师益友/57 16 关心青少年成长/62 17 乘坐“巨龙”班车的校长/65 18 参政议政/69 19 在欧美同学会/75 第五章 架构桥梁 20 传播友谊的使者/80 2l 为国家用好贷款/87 22 孕育“晚年的孩子”/91 第六章 情怀斑斓 23 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96 24 夫妻恩爱/103 25 会讲故事的祖母/109 26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112 27 美好的回忆/116 试读章节 谢希德在病榻上远离亲人,想到自己患了当时难以治愈的结核病,情绪低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认识到,国家的贫弱,除了政治腐败之外,还因为祖国科学技术落后,要振兴中华,就得倡导科学,掌握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她逐步树立了"科学救国"的信念。她凭着坚强的意志,忍着病痛,在病榻上如饥似渴地读书。当同学们去湘雅医学院探望她时,令她最开心的是大家带去她喜欢看的书。除了看书,她有时还和病友们打桥牌。 后来,由于贵阳经常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父母考虑到她的安全,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她,就把她接到惠水卫生院继续养病,这使她有机会经常和亲人相聚,并得到继母的关爱。当时她结核症较严重,能否治愈没有把握,但她仍拼命地看书,即使是在被担架抬到大树下躲避空袭时,她还在背英文生词。那时,她还借助于词典阅读了大量的英文小说。她坚实的英 文基础和阅读能力,就是在病榻上培养出来的。 有一天,谢希德接到在燕京大学附中初一时的同班同学、时在北平燕 京大学化学系念二年级的曹天钦的来信,使病榻上的谢希德像在阴天突然 见到了透过层层乌云的阳光,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和温暖。P14 1962年9月,谢希德在教学、科研中又取得新的成绩,被晋升为教授。 在上世纪60年代初,谢希德所在的复旦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教研室 改名为半导体教研室。为了给学生们介绍更多的固体物理的基础知识和科研成果,她与方俊教授合作编写了《固体物理》(上、下册)一书,分别于 1962年和1963年问世。该书既系统讲述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又介绍主要 分支的发展概况,深受国内各大学师生的欢迎。上世纪80年代,这本书重新修订,谢希德增写了《非晶态物质》一章,1985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 1962年2月,谢希德与黄昆教授在广州召开的国家科学研究规划会议上,联名建议在我国及时开展固体能谱研究。这项基础理论的研究将直接关系到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所以他们的建议经审核,很快被正式列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后由政府拨款,先后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筹建起实验室。谢希德率领大家积极开展固体能谱研究,可惜这个项目由于"文革"而不幸夭折。1966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亚非科学讨论会上,她提交了《半导体能带计算》的论文,向国外学者汇报了用我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计算半导体能带的初步成果。 1966年1月,谢希德作为中国固体物理代表团团长,率团赴英国出席在曼彻斯特召开的英国物理学会固体物理学术会议。回国后,她继续筹建现代化实验装置,开展固体能谱的研究,但不久后爆发的"文革",彻底打破了她精心准备的科研计划。P42 序言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王荣华 独特的社会构成,多元的文化样式,繁荣的商品经济,光荣的历史传统——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构筑了上海现代文化的绚丽景观。由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编纂的“上海现代文化名人画传”书系,显示出了这一景观的斑斓多彩。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而这套书系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中和于广狭之间,凡思想学术、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多个类别和层次,均在范围以内,同时又把选题的提取,落实于功业卓著、久负盛誉,或者在某一方面形成广泛影响的“名人”,以期在界别交叉、点面结合及相互联系的意义上,对现代上海的文化风貌,特别是新中国诞生以来上海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阵容风采,获得整体性的观照。 由于全套书系在总体规模上的限制,以及因“画传”特点所决定的对图片资源的特殊要求,或者还有一些名人的传记读物已经较多等缘故,列人这套画传的传主,当然远未包括上海现代文化名人的全部。然而具体地观察,他们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的人生旅途,反映了上海现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他们的业绩成果,折射出上海现代文化形态的多维结构、基本特点和时代风貌;他们在各个专业领域里的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和开拓创新,不仅从各个侧面展示出上海现代文化所特有的与时俱进、恢宏开放的整体气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现代 上海“文化人”的某些特有的素质。又直该特别指出的是,他们不但在事业上奉献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在政治上都怀着一片真挚深沉的爱国之心,他们中间,既有新文化运动的前辈先驱,也有站在当代文教科技前沿领域的大师菁英;既有忠诚的共产党员,又有长期与党风雨同舟的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而且多是人民政协的一员,不少人还担任过各级政协的领导工怍,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协自身的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其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同他们在上海现代文化发展历程中 的创造性劳动一样,都是一份有益于国家、有益干人民、有益于青年的可贵精神财富。这一点共性,可以说是这套画传的另一层重要意义所在吧。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事业的组成部分,“上海现代文化名人画传”书系的策划、编纂和出版,一方面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于文史资料工作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又是站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使其“资政、存史、团结、育人”的传统功能在新世纪上海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多作用的一种尝试。我衷心祝愿它在今后分批推出时,能不断克暇尝试过程中难免的不足之处,越出越好。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敬业乐群--谢希德画传/上海现代文化名人画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沈飞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78393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1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5-05-01 |
首版时间 | 2005-05-01 |
印刷时间 | 2005-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6.11-64 |
丛书名 | |
印张 | 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85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