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梁实秋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摒弃一切可能会影响读者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的“表现手法”,毫无掩饰地秉笔直书,避免了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主观臆断的评价,忠实、客观、科学地写出了梁实秋先生的全部人生!并从其漫长生涯中尽力挖掘出含蕴其间的社会内涵、历史内涵、生命内涵!

目录

小引/001

第一章 童年拾趣(1903-1915)/001

第二章 水木清华(1915-1923)/051

第三章 人在旅途(1923-1926)/113

第四章 “新月”云烟(1926-1930)/150

第五章 青岛鸿爪(1930-1934)/198

第六章 大地干戈(1934-1949)/232

第七章 望断故园(1949-1966)/299

第八章 再到美国(1966-1974)/333

第九章 暮年风情(1974-1980)/377

第十章 魂兮归来(1980-1987)/420

试读章节

北京内务部街20号

曼余目以流观兮.

冀壹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

一个伟大的古诗人在两千多年前写出了如上的不朽名句。它充分抒发出人类对生身故土特有的那种难割难舍、生死以之但有时偏又欲归不得的痛苦心情。

梁实秋对他的出生地——北京内务部街20号——所怀抱的强烈怀恋之情,和古诗人便正好一模一样。

他一生遭遇曲折坎坷,备尝颠沛流离之苦。后半生寓居海外,最终也没再能踏上故国的土地。他过惯了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涯,可以随遇而安,随处生根。他住过四壁萧然的“雅舍”,住过窳败简陋的平山堂;他经历过台湾岛上溽热炎蒸的生活,也经历过美国西雅图清洁雅致的优游岁月。当然.他后来成了名扬海外的“国宝”,住一住灯红酒绿的豪华大酒店、大旅舍自也不足为奇。他这人知情重义,对自己平生流寓过P1的地方。不论时间久暂,他无不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对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都终生怀有十分亲切深沉的感情。譬如,1949年底他仓皇抵台后,曾寓居于台湾师范大学分配给他的云和街十一号,院子里一棵硕大无朋的面包树从此成了他客中的密友。据云那棵树“遮盖了大半个院子,叶如巨灵之掌,可当一把蒲扇用,果实烂熟坠地,据云可磨粉做成面包”。姑且不论这棵树的实用价值,单是朝夕俯仰流连于如盖翠之下.或者会客论文,或者凝神沉思,暂时抛却忧思,聊以慰藉那令人心碎的去国丧家之痛,便足以使他深深地喜爱上了这棵面包树。所以,数年后,他搬进新居,最难忘怀的便是这棵树,不仅“临去时对那棵大面包树频频回顾,不胜依依”。而且后来每逢到附近来,“也常特为绕道来此看看这棵树的雄姿是否无恙”。

但是,尽管如此,在梁实秋内心最深处,他最为系念、直到临死前还梦绕魂牵的,还是北京内务部街20号。

那是他的出生之地,是他同母体分离开后的落草之地。像初生的小鹿优游于草原上一样,在那条古老而平凡的内务部街,在那个安谧宁静的20号大院子内,他平平静静、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十二三个春秋。他清楚地记得,当他第一次要离开这个地方到外面去求学时,那切肤之痛犹如小儿“断奶”。

他太熟悉这个地方了,如同熟悉自己手掌上的纹路;他也太热爱这个地方了,热爱得如痴如醉。年近暮年,当他热切地忆及这片热土时,谁能说得清他为之洒落了几多思乡的老泪。

然而,偏偏这片他寄予感情最深厚的故土,正好是他在有生之日最没有可能亲往探视的地方。一道海峡,无情地阻挡住了他的归途,也撕碎了一颗暮年人苍老的心!P2

序言

我深深地相信,我现在所要描述的这个人物是一个可传性——换句行话来说,就是研究价值很高的人。

他享有高寿,阅历丰富,在八十多年的人生岁月中.他小心谨慎地奉行着一种看似平庸的生活哲学,十分自觉地把胡适之的人生格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认真地做事、严肃地做人”也当作自己治学处世的律条。然而,正是在这里.正是在这种中正求实的平庸中,他寻觅到了自己的价值。在与同时代的人的对比中,在英雄主义如火如荼风靡一时之际,他终身以之的中和平正原则反而显示出极大的独特性。后人的所谓举世唯唯,不容一士谔谔,不光道出了某一特定的时代环境特点,道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辩证法,而且,也相当概括地说明了他在中国新思想文化史和新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现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是那样的风诡云谲、斑驳陆离。然而,他的基本价值观念始终未曾变化。很多人的思想都有“发展”和“转变”,都可以划分出几个“阶段”,而对他则很难作出这种划分。

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他的整个人生历程相当平淡,缺乏大波大澜,然而,谁又都得承认,他是一个成功者:他生活是成功的,十分圆满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信念生活了一辈子;他事业是成功的,著述等身,影响深远,被台湾文化界尊为一代文宗。

所以,他在风烛残年、行将就木之际,回顾自己的平生,虽也因有几件大事没在有生之年完成而深感遗憾,但对于自己的一生,他总的还是比较满意的,觉得还算是不虚此生。他说:“人生焉得没有遗憾的事?按照‘不如意事常八九’的说法.遗憾的事可就多了。我不那样悲观。”

现在,我在本书中所要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我在阅读了大量有关他的资料后,愈益憬悟到,为这个人物写出一本比较系统完备的传记,我是有这个义务和使命的.我应该将之引为己任。

因为我注意到,历史人物留给后代人的“形象”与其本然面目之间,有时,竟会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差异。如果仅凭常识(往往是不正确的“常识”)去臧否人物,往往会弄得面目全非.一塌糊涂。

比如.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想到“乏走狗一”“与抗战无关论”之类。此两者,一见之于鲁迅著作,一载于大学教科书,都够权威的,不由你不信。但个中情景究系如何?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实在大成问题。而且,这两个问题在他一生中,其实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琐事一桩,简直微乎其微.不值一提,而后人却又主要是依靠这两个问题来推断他漫长生涯的全部的。轻忽前提,独重后果;论据可以儿戏,对结论却又万分认真、庄重,这样的逻辑也未免太过奇特。无怪1986年10月13日柯灵先生于《文汇报》著文详论“与抗战无关论”.时人皆以为是为四十多年前的旧案“平反”。——这里需要略作说明的是,事隔近半个世纪后,当事者本人倒是对此事已看得很淡,以为不值一提。他除对柯灵先生的公正和科学态度表示感谢外,其它一概置而不论,仅轻描淡写地说:“平反也者,是为冤狱翻案,是为误判纠正,当然是好事。不过我实际上并未入狱,也未奉到判决书。有些事情,是是非非.原无需等待历史来证明的。”

正是有鉴于此,我在写这个人物时,将摒弃一切可能会影响读者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的“表现手法”,我意识到这本书不是我卖弄“手法”的适当处所,我将毫无掩饰地秉笔直书,以一个“良史”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另外,我在本书里也要尽力避免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主观臆断的评价。我将特别注意不在政治上进行或革命、或反动、或先进、或落后之类的定性分析,我知道,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极高的理论水平才能胜任。况且,对那种做法怀有浓厚兴趣的正大有人在.我完全没有必要侵入人家的领地。一句话归总,我在本书中的全部追求就是——

忠实、客观、科学地写出我的传主——梁实秋先生的全部人生!

并从其漫长生涯中尽力挖掘出含蕴其间的社会内涵、历史内涵、生命内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梁实秋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益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2023
开本 32开
页数 4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4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4.8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3
13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