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园院宅释(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可能)/建筑师文萃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结合现代的可能性、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性以及它们对表达传统观的可能性。其形式是纯粹的理论建筑,但由于技术的可操作性、功能的现实性,使它充溢着实现的可能性。

目录

理论建筑——绪言/002

0.园院宅理论设计前提/008

1.宅/建筑/010

2.传统/011

3.整体/012

4.庭与院/016

5.厅与园/020

6.园院宅/023

7.舍宅为寺与均质空间/029

8.型与形/036

9.时间与空间/041

10.图与固/048

11.巷与天井——关于有机建筑/068

12.厅——关于意境/074

13.起居.餐厅——关于流动空间/078

14.“书房”——关于书房/087

15. 院儿客厅.孩儿卧室——关于空间概念/091

16.园中园——关于整体/096

17.风之屋光之屋雨之屋云之屋/099

——关于写仿、状物与抽象

 风之屋——关于大象无形

 光之屋——关于时间

 雨之屋——关于构造

 云之屋——关于材料

18.客房——关于“门墙”/113

19.桥——关于人在画中游/116

20.主卧室——关于家具设计/120

21.如厕——关于生活乐趣/124

22.廊门——关于含蓄/127

23.园院宅(型)——关于山水城市/130

24.关于园院宅的技术经济指标/135

主要参考文献/139

图片来源/140

后 记/145

试读章节

屋——关于时间

你想了解“光”么?

你可曾同那疏林透射的斜阳共舞?

你可曾同那黄昏初现的冷月齐颤?

你可曾同那蓝天闪闪的星光合奏?

——宗白华

光之屋是一环形空间。光现象、是地球自转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表象。日月轮回,四季交错,人对光的感受不同。白昼,人们处于向光面;夜晚,人们处于阴影中。

光现象就是时间,因为时间就是地球、太阳相互关系的抽象,所以又称为时光。俗话说:如影随形;光与阴、形与影,对立而同一:光之屋以一堵开有圆洞的墙表达这一现象。

光有透射的特征,这由玻璃盒子体现出来。

光有反射现象,因而我们看到了世界,由于光的反射,我们在夜晚看到月亮。

日本建筑师原广司说:“光是自然的象征。尤其要特别注意光的反射。让光的无限变化反映在建筑上”。。中国古人对此有深刻认识。P103

由于长期的农耕文明,旱成为中国人的灾难,后羿射日的神话表明了古人对太阳的态度,也就是对直射光的态度。古人对月光,这反射的光则情有独钟。

描写月亮的古代诗歌不胜枚举,描写太阳的则很少,即使有也以日出日落为多……

据说月亮门是这样发明的:

陈后主为张贵妃丽华造桂宫于光昭殿,后作园门如月,障似水晶,后庭设素粉罘恩(古屏墙),庭中空无他物,唯植一桂树,树下置药杵臼,使丽花恒驯一白兔,丽华披素挂裳,梳凌云髻,插白通草苏孕子,玉华飞头履,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帝每入宴,乐呼丽华为张嫦娥。P104

序言

建筑师所作的设计,有如下几种可能:

方案完成后,依方案实施,经建筑施工图阶段,最终建成并投入使用,称之为建筑设计。也有建成一半而废弃不用者,称烂尾楼,归入此类。出于现实需求设计,方案完成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继续设计施工,可称为方案设计。

本来就没有现实地段和功能要求,纯作为建筑师构想、研究而作的探索性方案,尽管也未实施,但与第二类不同,我称之为理论设计。

对第一种类型,实例很多,在此不作讨论。

对第二种类型的方案设计,其产生源于某一具体任务,有实际的地段、现实的功能使用要求和环境美学要求,受业主经济条件限制,也受历史文化、地域等具体、实在的影响。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的“联合国海牙国际联盟总部”方案,便是非常著名的案例。高度的创新性,而不能迎合于评委滞后的观念,终于落选而未建成。

对于第三种类型的理论设计,正是本书中要探讨的重点。

历史上此类型的设计并不罕见。十八世纪下半叶,法国巴黎美术学院院士布雷(Er:lennc-_Louis Boulee 1723—1’799)设计的“牛顿纪念堂”(图1)和“伟人陈列馆”,都属此种实例。布雷并不要求这些设计能够实现,而是鉴于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表达打破传统、彻底创新的英雄主义观念。像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设计的“球体城市”,则由于技术太超前,在当时尚无法实现。

每年,世界各地有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各种纯概念性方案设计竞赛,比如日本《新建筑》杂志社每年都举行全球性住宅设计竞赛,旨在从理论上探讨某种观念或思路,促使建筑思维活跃,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建筑创作的进步。

大量建筑院校在校学生,依着一定的假想题目,进行着纯粹训练性的方案设计,也都属于理论设计的范畴。  理论设计的结果可称为理论建筑。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张永和的专集《非常建筑》’,集中了他在美读书工作期间的作业、研究性设计和参加竞赛的获奖方案,也包含了部分回国后的成果。是~本相对比较纯粹的理论建筑专集。

理论设计的特点在于相当的自主性与开放性。

可以假设现实地段,也可没有;可以假设现实业主,也可以自己作业主;可以假设现实存在的功能,也可没有比如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oyed wrght)设想美国首都搬到乡下】i可以不顾经济限制,无限扩大面积和选用昂贵材料,也可以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操作(就像设计一幢常规的住宅楼);可以不考虑现实技术的要求,让房子飘在空中;也可完全以技术为限制,在现实技术的框架内构想;可以用图纸、模型表达意图,也可以用语言描述,甚至可以完全存在于建筑师的头脑中,仅是一种思路……

设计者并不指望它变成现实,设计者可以想像它的建成,但可能是一种奢求;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表达内心想法而将一切客观条件先搁置一边。但所有这一切,并不排斥理论设计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因为一旦理论设计与现实的具体业主、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吻合,就会发生转化。这也是理论设计所包含的潜在可能性与弹性,从而理论设计蕴涵着光明的前途与远大的抱负,尽管道路是曲折的。

从这些特点来看,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是一个实现了的理论设计。因为在这幢住宅的设计中,业主不管功能、不管资金限制、不管面积要求、不管形式偏好,任由建筑师发挥,在一幢小住宅上探讨钢铁、玻璃建筑的可能性,终成现代建筑经典。

密斯当是最为幸福的建筑师吧。

由于充分的自主特征,理论设计有一种释放的快乐,令人着迷。张永和在经历数年的工程实践后,深感负重,而回味早年理论设计阶段的,陕乐。

我们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个成功的理论设计必然为着某个目标,而受限于相应的条件,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否则,设计在理论上也不能存在。就像给你一个地球表面作为地段:“设计建筑吧”,你会感到无所适从。自由与约束总是相对的。

理论设计有类似于理论家探讨、研究、总结的特征,具有理论特色,并具有普遍启发性。它是纯粹理论研究与现实设计之间的过渡形态。一方面它可能要有示范性,而具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因具体的形象特点或可描述性而带有局限性。于是它又有类似于建筑师实践的某些特征。

理论设计致命的缺陷在于,容易使建筑师失去社会活动的机会,而仅停留于象牙塔中,有损于建筑师作为社会活动家的称号,所以他可能算不上真正的建筑师,而只能称为理论建筑师。

当然,如果可能,像密斯那样幸运,理论建筑师有成为真正建筑师的机会。

勒·柯布西耶的一生就是在建筑师与理论建筑师的角色交替中渡过的。他一生作的方案不计其数,多数是理论探讨性的,实现的仅是其中一小部分。

安藤忠雄(Tadao Ando)也如此,尤其在早期,他自己多次设想大阪的城市规划,并自作主张供政府采纳而遭拒绝;即使在他成名以后,也每隔几年就义务为大阪提供城市规划设计,供政府参考。

其实,一个真正建筑师的一生,也确是在两种角色间不断转换的。

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由于建设量无限大的趋势,一个建筑师有可能成为一个完成工程任务的工具,而与理论设计无缘。这其实是一个不正常的状态。因为缺乏理论的探讨,设计结果只能是工程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飞跃,其思维脱离建筑思维之根本,建筑师有趋于变成绘图员的危险。

二十世纪末至今,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加强,虚拟现实成为又一种可能的思想表达方式。一个游戏设计师的成果,很可能具备建筑师的思维特征,从而其设计被纳入到理论设计的范畴:在本质上其思想的建筑性远远超越绘图员的机械操作,于是一个非建筑师又有可能转化为实际上的“理论建筑师”。

从根本上说,建筑师工作的核心在解决问题。在欧美,建筑师是以策划、统筹的工作性质而存在的,与医师、律师并称为三大自由职业。

一位英国农场主请建筑师为自己设计一幢在农场里居住的房屋,而在周末则返城居住;建筑师经过统筹比较,建议该农场主买辆车而不建房,这样既经济又合算,还能天天回家。

由此可见建筑师工作的性质。许多其他职业也存在类似特征。于是中国媒体将西方对邓小平的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建筑师(Architect)”翻译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可以说是合理的。从这层含义,邓小平也算一位“理论建筑师”吧!

广义而言,从事于建筑设计的人都可称为建筑师,但他却可能不是一个理论建筑师,中国目前的状况正如此,因为他远离了建筑的创造性特征,他算一个建筑师吗,7就像在建筑专业的注册考试中,土木工程从业人员却常常比建筑专业更易通过,你难道能由此说明结构专业的建筑思维强于建筑学专业?z

由此说明,理论建筑师更接近于纯粹建筑师。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一直从事与建筑相关的工作,不断观察与思考,作为理论建筑师的身份远胜于常规建筑师。动手少而思考多,偶尔的实际操作,也只能算是迫不得已的糊口需要,称不上真正的作品。

思考了十多年,终于有所得,呈现于本书的“园院宅”设计即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它是纯粹的理论建筑,但由于技术的可操作性、功能的现实性,使它充溢着实现的可能性。

理论建筑绝不是乌托邦的幻想,它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后记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odwig wittgenstein说:“优秀建筑师与拙劣建筑师的差别在于后者屈从于种种诱惑而前者能抵抗诱惑。”

写完这句话,我有些后悔,因为如果认真的读者看到了后记,而又绝不赞同,便会产生反感。这话确实有些偏激。

赞成也好,反对也罢,就容我接着写下去吧!

多年来,为着一己之好的建筑,我对父母、姐妹欠了许多,对朋友欠了许多。至今不问钱事、不问生活之事,而使他们每每为我操心。尤其是父母,由于相隔千里之远而不能常见,令他们常常想我的衣食住行、饮食起居、身体状况而夜不能寐。,我真是罪大了。、

有时,我觉得我这个人太自私些了吧。我能为着自己的嗜好,不吃不穿,像吸食鸦片一样,研究建筑、探索建筑。我的身体也真倒了霉,随着这么个脑袋。

但又能怎样?我已经如此,正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唯一想做的是,尽量弥补以往太少的对父母的孝敬、太少的对姐妹的关爱和对朋友友情的回赠。

本书可能尽些微薄之力吧!

所以,借这最后的版面,我想感激下面的人士:建筑师布正伟先生,是他第一次鼓励我在杂志上发表论文并取得成功1994;我的研究生导师钟训正院士,是他使我认识到什么是人格高峰1996--999;《建筑师》杂志编辑王明贤先生,他在信中告诉我的一句“十年磨一剑”,至今犹记在心1996,;建筑师张永和先生,是他使我坚信了自己某些观念的正确,并且他的《非常建筑》开启了我真正思考建筑的大门1997;室内设计师孙天文先生,是他引领我进入室内设计空间2000;汉文字学家萧启宏先生,在写作过程中,频繁的长途电话,他的汉字理论,佐证了我关键的猜想,并促成观点的最终形成2004;朋友金东坡等在孤寂的学术环境中,和他们的交流,曾启发我不少灵感;还有我教过的学生,他们总是热情的欢迎我,而使我讲课的兴致久盛不衰,在充满激情的讲台上,我的思路如泉水,喷涌而出。可以说本书的许多观点都是教学相长的产物。

许多关心我的朋友,理解我的同事,在此恕不一一列举,谨敷我真挚的感激之情。

关于园院宅设计的产生,始于2003年春节放假期间,总体构思基本成熟。开学从太原返长春,开始投入实际绘图过程.从三月初至八月末,厨去整半年时间,所有图纸基本完成。暑假结束,便想写文章,因为已有六年未写学术性文章了。基本思路是:尽量精简,少说废话。本以为五千字可以打住,未料竞一发不可收拾,实在压不下来。为了阐明观点,图纸一张也不能少。三十多张图,看来是找不到可发表的杂志了。

园院宅设计的表现图制作,全赖吉林艺术学院何刚、梁岩两位老师,都是国内表现领域的绝对高手,无偿与我合作,共同构思,表达设计内涵,可以说达到相当理想的程度。许多同学也参与了表现图制作,他们是孙光磊同学、鲍永亮同学、曹鑫第同学、罗春光同学和赵春涛老弟,在此一并致谢。

书稿结束,如释重负的同时,新的方案构思已在脑中产生,表达的欲望继续作祟,又一轮新的探讨即将开始,又一个理论建筑即将产生。探索无止境。

 高山茂树流云宅

 2004年11月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园院宅释(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可能)/建筑师文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劲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2092
开本 32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2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3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