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刘志丹画传
内容
试读章节

高原旭日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四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冒着大雨进入平型关伏击阵地。二十五日早晨,日军坂垣师团第21旅团的辎重和后卫部队,进入115师的伏击区域。

这一仗从早上七时打响,到十三时结束,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115师歼敌千余人,毁敌汽车一百余辆,缴获大批武器辎重,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

这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的大胜利。

中同工农红军26军改编的115师344旅687团2营在平型关战役中首冲谷底歼敌数百人,缴获汽车二十余辆。

刘志丹,红26军创建人,一九〇三年十月四日,农历中秋节的前一天出生在陕西省北部的保安县,就是现在的志丹县金汤镇小学堂,一九九四年八月中共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的三十六位军事家之一。

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腹地皱褶里的这座古城遗址,就是宋代的遗落金汤城。史载:这片苍茫的大地商周时期属犬戎部落所有,春秋时代被白狄族占领;公元前二八二年(秦昭公二十五年)在距此不远处构筑长城;公元前二一二年至二一〇年秦赢政在此境修筑驰道。金汤古城所建之地是锁钥,历代王朝和北方诸民族争夺疆土的厮杀之地,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中国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金汤古城所建立的大地上,养育了大夏、西夏、大顺等王朝,赫连勃勃、李继迁、李自成在这里,或者从这里出发完成了宏图伟业。

故而,此地居民大都是屯兵戍边将士和定居下来的游牧民族后裔。

刘志丹出生的小学堂坐落在陕北的第二大河流——洛河旁,和金汤古城遗址相望。

刘志丹的父亲刘培基是这座学堂的执教先生,这样他的童稚期在学堂的读书声中度过。

刘培基先生古历八月十四日生子,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为意,给儿子取名叫景桂,字子丹,奶名来生,后来改名志丹。

刘景桂是洛河川大刘氏西凤第十二代孙。曾祖父刘存敏曾在私塾发蒙,粗通文墨。祖父刘士杰七岁时,因家贫无力读书,自愿到西塔沟村私塾当书童,后蒙私塾马先生扶掖,免费人读,十七岁点为延安拔贡,在金堂镇当教书先生,兼管义仓。父亲刘培基,十四岁考取延安府秀才,并选拔为廪生,后在金汤镇经营纸火店铺,经数年积累后以“杰盛基”为号,再开了一家粮草店、一家杂货店,成了金汤镇的富户。刘培基参加过义和团攻打安边县小桥畔洋教堂,民国初年被推举为保安县西上区绅士,民国十五年当选西上区民团团总、金汤镇民团文职副官。这样一个具有儒学传统和抗争精神的家庭出身,对刘景桂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刘力贞:刘志丹之女、陕西省第五届至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父亲刘培基任民团文职副官的时候在金汤镇审案拍惊堂木.祖父刘士杰训斥后,教导说,《资治通鉴》云:“富在民,则国亦蒙其利。”这句话种在了刘景桂童稚的心灵里,并且扎下了根。

P1-4

后记

《刘志丹》的写作过程中,我有过两次心绞痛。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九日夜,写到在刘志丹指挥下安塞县李家塌战役取得胜利,使陕甘边界、陕北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毛泽东后来在“七大”上指出:“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的完整的西北根据地。二〇一三年四月十四日夜,第三稿修改完毕当我关上文件夹的时候,心突然绞痛,痛持续到了第二天。那天是刘志丹的忌日。

一个人的自然生命,用编年体的方式进行切片研究无疑是人们习惯使用的一种手段,但它容易缺失时代背景和原始创造性的思想之源。这时候,那就最好选择人类文化比较学的学理研究,人个体自然生命以外的许多东西就呈现出来了,比如,精神和象征。这就是我写《刘志丹》时使用的基本思考策略。

刘志丹的自然生命仅三十三岁,这是不公的。刘志丹成活的三十三年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风云突变的大动荡时代,他以满腔热情在压迫和混乱的岁月里追求自由的精神、国家独立的精神。因此,他的生命就裂变出来了政治哲学和精神意味。

今天,在看到刘志丹生命的辉煌时,我们无妨先来追究他的成长期。在认真整理刘志丹这个个体生命时,不难发现支撑他的三支文化学理:

国学传统。在西方有一句俗语:三代人培育一个绅士。追溯刘志丹的家族系谱,其祖父刘士杰十七岁点为延安府拔贡,父亲刘培基十四岁考取延安府秀才,且两位先祖均举办过学堂。他就出生在父亲执教的金汤学堂,听着诵经咏文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得到祖父作导师的发蒙。刘志丹是在国学的浸淫中成长的,因而,像祖父教导说,《资治通鉴》云:“富在民,则国亦蒙其利。”这样的儒学传统养成置于他的骨殖和灵魂。

地域文化。陕北自有信史以来,就是中央政治集团与北方诸民族征伐的战略之地,养育了大夏、西夏、大顺等王朝,赫连勃勃、李继迁、李白成在这里,或者从这里出发完成了自己的霸业。因此,陕北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元素交混与兼容的地域特点,其民族性格是开放、兼容、涵纳、豪放、征讨的多样态构成。正是这种不安静的文化基因,陕北人往往会在某一方面陷进去后,就像殉道者一样,当然也会有创造性精神。就刘志丹而言,同学学养与地域抗争的双重性格,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黄埔技术。刘志丹人黄埔军校,先后在学兵队、步兵科、炮兵科学习了基本的战略战术科目,尤其受到《曾胡治兵语录》等兵家谋略之术的影响,培育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北伐的征战培育了他的实际作战才能,结识了周恩来、恽代英、陈赓等职业革命家,坚定了他的革命理想和信仰的忠诚。

当我们掌握了这个人的基本特性时,再把他这个研究标本放置在时代里进行纵与横的比较,就能清晰地看到本质了。这时,我的方略便是把刘志丹的活动轨迹作为纵线,以共产同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中央红军(中央苏区)发展的重要节点作为横线编织的方格进行比较,清晰地探寻西北红军和西北苏区在全国苏区沦陷下为何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当然,我们也是在复述历史。是的,历史的存在就是为了不断地复述,我们在复述历史的时候,最好保持其原始性,而不要用后来形成的理论框定以前的事实,而应该客观地讲叙历史的延续。那今天回过头来看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的创建,它的大发展是在杜衡叛变陕西省委遭到破坏、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长征、红26军和陕甘边特委失去了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到朱理治等到达西北这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对陕甘边界武装斗争的束缚和影响,使陕甘边党的组织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他们在建军、建政、建根据地的所有作为才是富有创造性的,与其他南方苏区是有区别的,所以它才能保存下来。其实这里边还有一种精神的存在,那就是自觉地抵抗了苏联控制的共产国际指导的存在缺陷的指示。当然,以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等为核心的革命家,他们战斗,也抵抗了“托派”,使陕甘边界武装斗争从失败走向胜利,西北根据地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表明了从陕甘边党的实际经验中获得了启发。

究其原因,那就是在理想的真理实践中,一个核心思想系的形成。

思想这个无形的物质其实是一个语言链条,从信史时代以降,众多被誉为思想家的人把自己的个体观察和经验付诸于语言行动,丰富和饱满了这个链条,使之形成学理,成了科学。

那么刘志丹在这个链条上生发出了什么?他在三支文化学理的支撑下,以陕北特委军委书记的身份回到陕北后,根据斗争的需要,睿智地提出:在大旱灾之年推动灾民吃大户运动,搞武装斗争要采取白色的(兵运工作)、灰色的(争取地方武装)、红色的(建立根据地)三种形式——刘志丹最初的“三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创建。但是在后来的一段革命征途中,因为内部矛盾和危险的存在,他的思想在遮蔽中体现着。刘志丹在“包家寨会议”上提出:“陕甘边党的根据地建设格局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和建立三路游击区的构想,以他形象地把这个构想比喻成“狡兔三窟”为标志,使陕甘边党的军队成为有理想的部队,组建了有理想的政权机构,刘志丹和他的战友们达到了一起发展根据地全部力量的境界。在这里,我们同时看到,刘志丹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现代先进思想恰当地结合,而实事求是地解决了现实问题。正因如此,他在打破旧制度的平衡时,吸纳地域传承、地域力量,应用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建立了符合自然实际的制度。在他建立的秩序里,显现出了德围哲学家鲁道夫·克里斯多夫·欧肯“即是最强大的国家,如果不是建筑在公民恪守法律和理想的自我克制上,这个国家也会是灭亡的”警言。或许,这就是刘志丹理想的思想系。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盛装思想的头脑比作一个容器,能装进去多少链条上的物质,那就看容器的大小了,这时另一个词就关键了,那就是胸怀。

党的初幼期负责人频繁更变,导致革命方针反复调整,加上党内“左”倾思想的顽固,在研究刘志丹时会发现很多历史公案,作为后人,我们不能仅凭一孔评判,因为事件总有成因,但我们通过这些公案观察刘志丹,探究他和诸将领创造的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倒是另有意味。

在众多公案中,最为突出的是多次剥夺他的军事指挥权和关押禁闭,他每次都是接受。西北“肃反”中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逮捕名单里时,还是毅然去了发出逮捕令的机关,由此可见他胸怀的博大,也是忠诚引导着他。

今天,我们写《刘志丹》其实是在打开这个链条上的一个结,这个结便是他的思想系。习仲勋从一九三二年和刘志丹并肩战斗、生活,取得革命胜利,直到一九三六年四月十四日刘志丹牺牲,他是最能够把握刘志丹的一个人。习仲勋为李建彤著写《刘志丹》的修改批示是把《刘志丹》要写成三个缩影:时代的缩影、中国革命的缩影、毛泽东思想的缩影。是的,刘志丹的思想系就在这三个缩影里,需要我们后人去整理和述说。

目录

高原旭日

南方之强,北方之强

破冰之旅

南梁游击队

照金苏区

有理想的部队

陕甘新苏区

两北红军

两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号炮

热血洗乾坤

刘志丹年谱

关于《刘志丹》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成路著的《刘志丹画传》以客观真实的文字和珍贵罕见的图片,梳理出西北革命根据地、西北红军的主要创始人刘志丹成长期的三支脉络:国学传统、地域文化、黄埔技术。以新视角、新材料、新思辨在时代背景下进行了纵横比较研究,清晰地探寻西北红军和西北苏区在全国苏区沦陷后为何能够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西北苏区和西北红军给中国革命的贡献。

编辑推荐

“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是刘志丹一生的宿愿。他从青少年起,就对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十分崇敬。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他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下,崇尚科学民主,反对封建压迫。他生长在贫瘠落后的陕北,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对旧中国的黑暗状况十分不满,立志救国救民,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社会。1922年,他考入榆林中学,在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老师的教育指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24年冬,他毅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决心“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

本书为成路著的《刘志丹画传》,通过记述和图片描述了刘志丹的一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刘志丹画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成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31129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7-09-01
首版时间 2017-09-01
印刷时间 201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
CIP核字 2017169102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