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术星座(花淑兰)
内容
编辑推荐

花淑兰是全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艺术教育家、中国评剧"花派"创始人。她自幼献身评剧艺术,在她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演出剧目二百多出,公演万余场;花淑兰对学生言传身教,而今桃李满天下,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形成了载誉全国的评剧"花派"。她的代表剧目有《茶瓶计》《谢瑶环》《戴诺》《半把剪刀》《霓虹灯下的哨兵》《牧羊卷》等。

目录

走进灿烂的艺术星座  高占祥/l

上部

 一、 民族较量恰是母亲在较量/l

 二、 情深冰融胸襟宽阔有阳春/13

 三、 儿时求教古来如许高人少/25

 四、 大天大地艰辛磨砺功始成/36

 五、 蓓蕾初绽风雨秦皇人海处/48

 六、 临近除夕可怜又是天涯客/60

 七、 只身独影寻找生计闯江湖/72

 八、 冰清玉洁化险为夷逃虎口/83

 九、 雏燕凌空北平飞来冀东鸟/97

 十、 热血沸腾第一次感到新生/110 

 十一、山城尚在顿足呼唤亲人归/121

 十二、传播理想勇敢岂畏敌占区/133

 十三、演革命戏喜迎新中国诞生/145

 十四、姐妹情深天津巧遇新凤霞/156

 十五、师徒相逢忆昔风雪恨难消/168

 十六、艳质英姿敢闯关东锦州城/180

 十七、眼浊心明北国春城展风采/193

 十八、功苦食淡凤凰飞出黑土地/205

 十九、水尽鹅飞破腊先春梅有意/219

 二十、落日熔金心系最可爱的人/232

下部

二十一、永夜难眠迢迢赴京浴春色/245

二十二、建院伊始迤逦海陆逐春潮/257

二十三、花派趋熟如日中天始方见/268

二十四、相处难忘温存体贴胜亲情/279

二十五、殚精竭虑一片冰心在玉壶/289

二十六、高下在心盈盈泪水无由语/300

二十七、从艺维艰磊落平生忠义胆/312

二十八、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325

二十九、弘毅宽厚将怨恨记人沙滩/334

三十、 今谁艺高唱我戏词多亏君/345

三十一、唱欲别时难断津门不了情/356

三十二、永恒之道让花派后继有人/366

三十三、人师难逢苍茫恩泽慈母心/378

三十四、师为谁安心系弟子苦含情/388

三十五、面严春融 良宵从此无虚度/399

三十六、天涯远梦思母育儿千滴泪/410

三十七、戏坛无垠一代宗师容天下/421

三十八、故友相聚 曲音悠悠不尽欢/432

三十九、岁月蹉跎人生无累何由得/444

四十、 壮心不已又获“中华英才”杯/456

附 录 花淑兰舞台生涯大事年表/469

后记/473

试读章节

民族较量恰是母亲在较量

人秋的一场绵绵细雨刚刚停下,一阵袭人冷风就飕飕吹来,空中的淡褐色浮云开始飘动,无际的苍穹显得悠远而冷酷。然而,那些起起伏伏的燕山被雨水洗过之后,似乎抖起精神一直由东往西延伸,趴伏在山脊上的万里长城正欢腾迤逦前行,漫山遍野的黄菊红枫、苍松翠柏亦跳动着永存的生命。这些恒久不变的大自然风景给这座山脚下的冀东大地增添了多姿神韵和无尽生机。

不过,唐山地区的林西煤矿被这凄风苦雨冲刷后,街道上漫溢着带有黑色煤渣的肮脏污水,空气里散发着呛人的煤烟和油臭。道旁的一座座平房低矮破旧,多数人家的屋内漏雨多时,虽然雨停但仍在滴水,住在这里的贫苦人日复一日地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仰天长叹,几乎无法喘息。人们钻出住室,脚下踩着路上的泥泞发出“吧唧吧唧”的响声,沿着那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寻求生计,有的行色匆匆地奔往矿井做工,有的忧心忡忡地找人借粮借钱。 “轰隆隆……轰隆隆……”运载下井矿工电车的笨重马达声响起,可怜的挖煤工人又要在井下经受着劳役之苦。

傍晚时分,整个天空放晴,血红的太阳落山了,晚霞的光辉洒在家家窗户上。 “轰隆隆……轰隆隆……”又是一阵矿井电车的马达声,煤矿从它石头般的肚腹里,将这些“煤黑子”一股脑儿扔出来,就好像被清理的矿渣一样。

“煤黑子”们个个都不例外,从头到脚,浑身上下,除了牙齿之外,没有一处不是黑的。工头告诉他们,今天浴池锅炉坏了,不能烧水洗澡。他们只有带着满脸满身的煤面黑灰,饥肠辘辘地沿着大街往家里走着。这会儿,路旁一家绸缎庄留声机的喇叭响起评剧旦角儿的唱声——时而是爱莲君的《刘翠屏哭井》唱段,时而是刘翠霞的《桃花庵》唱腔,清脆悦耳,婉转动听。他们不禁感到,身上的疲惫立即被驱除,相互之间的说话声也兴奋起来,甚至是喜悦——“嗨!听听这落子真开心哪!”

黑暗的井下吞食了整整一天的时光,煤矿的矿主从挖煤工人的筋骨里榨取了他所需要的血汗。他们一整天的时光就这样从危险的生死线上毫无踪影而又默默无闻地消失掉。毫不夸张地说,每人一个月的劳作换不来十斤棒子面儿,有哪个煤矿工人不是靠借债生活呢?但是,每当他们下井回来,听到这喇叭里的“落子”声,就好似得到一种甜蜜的享受——胜过在香气扑鼻的小酒铺里的歇息和快乐——确实觉得满足。

“煤黑子”中间,走着一个大眼睛高鼻梁的瘦弱青年,他叫张会,今年二十八岁。他是林西矿区一位穷矿工的儿子,父亲因长年井下挖煤作业,患了风湿病症,生活不能自理,全靠母亲照料。后来,母亲又身体患病,不能下地劳动,所以,母亲说啥也不让他再去井下挖煤,他只好留在农村种田干活儿。五年前,贫困的家境迫使他偷偷离家出走,来到林西矿区,也干起了挖煤行当。天公作美,二十三岁的张会,结识了一位演唱唐山落子的漂亮姑娘刘玉舫,当年两人结了婚。但是,他没向妻子提到家里任何情况,并说什么亲人也没有了。婚后,妻子为他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天亡,女儿今年两岁。目前家中有四口人,除妻子、女儿和他以外,岳父刘万林也同他们一起生活。现在,张会手中拎着一条白布口袋,里面盛着五斤小米,这是他今天早晨临下矿井前向一位朋友借的,准备为妻子近日生产孩子坐月子食用。贤惠而温柔的妻子,对他也是更加疼怜,晚上只要他从矿上回到家里,总是提前准备好饭菜。知道他成年的过度劳作,丧失了正常食欲,为了让他吃饭香甜,还尽量挤出点儿钱来,买上一斤白干散酒,让强烈的灼热来刺激他的胃口并驱散他身上浸入肌骨的井下风寒。妻子还为他做了一件事,令他感动不已——现已联系一家戏园老板,让他跑外做事,闲时还要帮助卖票。今天是他最后一天下井劳动,从此他再也不用为那阴森恐怖而提心吊胆了。

他欢快地朝着自家的住房走来。P1-2

序言

灿烂的艺术星座

高占祥

大地回春,风和日暖。这一天上午,王凤翔同志来到我的办公室,手捧着他撰写的厚厚的一摞儿书稿《艺术星座——花淑兰》,请我为他作序,并再三恳请对此书给予批评教正。

二十年前我任河北省委书记期间,一次在保定召开全省文学创作会议,认识了王凤翔同志。当时,他刚刚从部队转业,回到他的家乡秦皇岛市工作。后来,我到文化部任职,他又从《秦皇岛日报》社调到秦皇岛市文化局工作。这样,我们彼此有了较多来往。有一年暑期,他到北戴河作家招待所看我,还送给我一部他写的长篇军事题材小说《血染雄关》。十多年没见面了,他又被上级调到河北省秦皇岛教育学院担任党委书记。没想到王风翔同志在做基层行政领导工作的同时,竟然默默地成了一位长篇小说家。

作者在本书中歌颂的主人公花淑兰,我当然更为熟悉。并且,我同他的丈夫王景山老师也认识多年。花淑兰不但是一位全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独树一帜地创造了花派表演艺术,而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评剧艺术教育家,广收弟子,传授技艺,可谓呕心沥血。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花淑兰演出剧目二百多出,公演万余场,为我国评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她的代表剧目《茶瓶计》 《谢瑶环》 《黛诺》 《半把剪刀》 《霓虹灯下的哨兵》 《牧羊卷》等,是她对艺术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例证。其中优秀唱段被灌制成唱片,一些经典剧目被录像录音,广为传唱。花淑兰及其戏剧艺术可谓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不仅东北的老百姓喜欢她的戏,而且华北、内蒙古的老百姓,乃至海内外侨胞,也非常愿意看她的戏。

王凤翔同志在他的《艺术星座——花淑兰》一书中,将花淑兰这位评剧大师的艺术生涯撰写出来,全书框架四十章,洋洋洒洒五十余万字,开卷详观,美不胜收。不难看出作者对此书不遗余力,殚精竭虑,从采访到构思,从执笔到就稿,所花费的浩繁的脑力劳动,以及坚韧的穿石之志。

采用全景式描写是本书的第一特点。纵观全书体例,这是一部全景式地刻画和展示中国当代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艺术生涯的长篇纪实小说。作者不惜笔墨,将花淑兰与深远的社会历史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1929年花淑兰诞生写起,一直写到2003年花淑兰荣获“中华英才”杯大奖为止。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作者将主人公花淑兰置于抗日战争时期。花淑兰两岁时便发生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作者在描写她出身于梨园世家的苦难生活的同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战火从东北蔓延到华北。不久,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爆发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八岁的花淑兰便跟随母亲刘玉舫浪迹江湖,边学艺边演戏。接着,花淑兰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她的评剧表演艺术开始花蕾绽开,北平天桥演出的文武兼有的《保龙山》享誉京华,一生中始终是主演便从这里起步。之后,花淑兰迎来了新中国成立时期。她先后在北京、天津演出现代戏。紧接着,则是抗美援朝时期。花淑兰为捐献飞机、大炮而多次举行义演,并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便是社会主义时期。这是花淑兰从艺的重要历史时期,当然,她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在大约跨度将近七十五年间的广阔历史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社会矛盾斗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刻画了花淑兰和她如何创造花派艺术以及爱党爱国家爱人民的光辉形象,同时也描绘了戏曲艺术界众多人物尤其是花淑兰的弟子们的形象。书中展示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作者将事业与爱情、家庭与事业、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变革等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揭示出花淑兰和她的诸多弟子、学生在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

截取重点选择美是本书的第二特点。整个作品,虽然表面上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发展,但实质上是以花淑兰的成长及其花派表演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心轴线,而辅助于其他人物和事件,实施巧妙的穿插和有机的结合,进而成为一个整体的艺术结构。在这样完整而严谨的结构里,随着历史的行进,浸透着时代的色彩,而在这种色彩中就好像在空气中一样,使入在进出于其间的时候,只感到变换了世纪和气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然而,作者在遵循历史时间的情况下,紧紧围绕作品的“中心轴线”,严格取材,截取重点,选择其美。如: “十六、艳质英姿敢闯关东锦州城”……当时,戏班称锦州是“老虎口”,许多演员难以在这里站住脚,乃至灰溜溜地离去。作者着重写了花淑兰演出《麻风女》打响锦州第一炮的前后过程,不但赢得锦州观众的喝彩和赞赏,而且深得锦州同仁的好评,使得那些底包演员的担心和顾虑一下子消除了。毫无疑问,花淑兰的美好形象第一次在锦州塑造出来。又如: “十七、眼浊心明 北国春城展风采”……花淑兰随父亲葛凤春率领的唐山戏班由锦州来到长春,连续打炮三天,她的大角儿名声轰动整个春城;接着,她与当地演员合排几个现代戏,主动演配角儿,竟然将自己行当之外的彩旦行当演得惟妙惟肖,台下观众再次轰动。写到这里,作者完全可以结束本章内容,但是,为了反映花淑兰的高尚戏德和高超演艺,又将在沈阳、长春两地采访的素材综合在一起,经过认真遴选,截取了花淑兰带着眼病演出有文有武的大戏《花木兰》这个重点情节,她的一双眼睛又肿又烂,肿得封喉了,戏班的许多人劝她不要演出了,但她非坚持上台不可,让她那只能画淡妆的母亲刘玉舫心疼得落泪了。尤其是观众,看到她双眼肿得那么厉害,还登台演唱、开打,感动极了,不仅鼓掌欢呼,而且不少人落下泪珠……从而,作者在本章中再现了花淑兰的戏德之美。仅举两章为例,简要分析,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文中处处注重情是本书的第三特点。提到“情”字,似乎是任何文学作品的魂和根。但是,在传记文学作品中,往往易使作者有事必写、有文必录,无意中或多或少地忽略作品中的情感。然而,本书作者在选定素材之后,注意在情节、细节的描绘过程中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渲染情感,注重“情”字。情,就是感情,它是爱与憎、是与非的体现。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情和爱更珍贵、更富有智慧。正如凯洛夫所言: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在本书的许多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细致的笔力,用灵魂的力量,用道德的尺度,刻画人物和描述事件,突出浓烈的情感。本书的一开头——前两章——“一、民族较量 恰是母亲在较量”和“二、情深冰融 胸襟宽阔有阳春”……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民族正义感和人生苦难情。通过描述花淑兰的苦难家史,揭示出她出生在梨园世家所蒙受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而导致的生活穷困;尤其是她的母亲刘玉舫,为养活全家人,勤俭持家,东挪西借,自己不时地忍饥挨饿,因家贫无钱,眼睁睁地看着年仅四岁的女儿患霍乱死去;丈夫隐瞒多年的前妻突然找上门来,刘玉舫面对如此难以承受的打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高尚的道德观促使她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竟然胸怀大度地让丈夫将他的前妻和两个女儿收留下来;刘玉舫与他的前妻姐妹相称,并相依为命,她背着哺乳的女儿外出搭班演戏,协助丈夫养家糊口……一串串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情和辛酸的泪。读罢之后,不禁令人愁肠百转,泪湿双眸……我们还会从许多情节、细节中看到,亲情、爱情、友情、师徒情、同志情……像一条条潺潺的溪水,川流不息,沁人心脾。仔细阅读,我们将还会发现: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下,花淑兰不仅成为一个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而且创造一个流派——花派评剧表演艺术。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精辟指出: “艺术诞生于悲苦。”说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起评剧界其他流派:刘翠霞的刘派、爱莲君的爱派、白玉霜的白派、新凤霞的新派等等。她们这些老艺人,生活那么苦,环境那么差,却能创造出一个流派,实在令人钦佩。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杰出的艺术家都是在所蒙受的耻辱与不幸、迫害与困厄、艰苦与跋涉苦斗中而成就的。可以说,苦难中的情感价值千金,没有情感就没有感人的艺术。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真人真事文学化。王凤翔同志采用“长篇纪实小说”这样一个体裁,将花淑兰艺术生涯乃至整个人生描述下来,使其成为一部感人的艺术作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不应是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我认为,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征。作者在这部长篇纪实小说中,按照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将花淑兰等真人真事文学化,其难度和苦心是可想而知的。我们承认,长篇纪实小说与长篇人物传记两者有着相同之点,它们都要一丝不苟地忠于人物和事件、时间和地点、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等,并且两者都要强调各自的文学属性和艺术品位。然而,不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结构不同,最困难的是结构,或者说组织矛盾。前者必须严格地设计结构框架,这种框架是完整而统一的艺术框架,即艺术结构。艺术结构指全篇的架子,既然是架子,不仅前、后、上、下都是匀称性的,平衡性的,而且是有机性的。匀称性指架子的局部美和整体美,并动静交错、疏密相间,且浑然一气,又有曲折;平衡性指架子的各部分各有其独立性而又不相妨碍,并且前后呼应,相得益彰;有机性指整个架子中的任何部分,不论大小,都是不可缺少的,否则,便会损伤整体美。而后者可以不受这种艺术框架的约束,根据作品需要设计其结构,当然,其逻辑性、内在性、统一性也是不可缺少的。其次,感染力不同。纪实小说与人物传记都是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的,但是它们各自的感染力不尽相同。前者是在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上,实现艺术的真实,纪实小说化,小说纪实化。这就要求作者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认真挖掘细节——矛盾冲突、场景、性格,从而塑造主人公的性格,并充分表现主题思想。作为纪实小说的一种感动的力量,除了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外,则是描写故事情景、性格和思想的语言的真正美。纪实小说的主要人物和重要事件也必须是真实的,然而,它在一些次要情节上是可以有些虚构的。不过, “虚构愈切近真实就愈妙,情节愈逼真,愈有可能性,就愈能使读者喜欢”。在选择素材、组织矛盾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限制, “它在大的方面要合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小的地方要合乎实际生活的细节”。所以,这部长篇纪实小说,在受到真人真事限制的情况下,还要体现文学化、艺术性,作家的主观意识能够得以发挥,创作自由也能够得以展示,这是相当不容易的。王凤翔同志凭着多年的创作经验,特别是创作长篇小说的经验,尽量使他手中的这部人物传记小说化、文学化,使我们看到他那灵巧的生活智慧和较强的艺术功力。

莎士比亚说: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代。”作者在描写花淑兰和她的花派艺术的同时,还认真写了花淑兰的高尚艺德和优秀品格。 “德艺双馨”之举,随着真实的生活,自然融入作品之中,好像树液从根茎一直输送到最尖端的树叶。总之,艺术的戏、生活的戏和内心的戏交织在同一幅图景中。

我相信,此书将像花派艺术之树一样,魅力无穷,历久弥新。

2004年7月5日

于北京

后记

《艺术星座——花淑兰》这部书稿终于写就并得以问世。春风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具体帮助,特别是老首长——全国政协常委、前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为这部长篇纪实小说作序著文,给予诚挚关怀和热情鼓励,在此,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喜欢评剧由来已久。我从小就是一个戏曲爱好者,也是一个花派戏迷。20世纪50年代,听过花淑兰的《茶瓶计》唱片;60年代,听过中央广播电台播送的花淑兰的《黛诺》录音;80年代,采访过花淑兰,并面对面地听她演唱《茶瓶计》中丫环春红的名段。当时,她已经五十五岁了,那唱腔美极了,简直比她三十年前的唱片录音还要悦耳动听,还要令人百转回肠。那次采访,我对花淑兰老师的高超戏艺总算有了直观印象;我对花淑兰老师的高尚品格也有了深刻了解,她既有大艺术家的率真风范,又有普通演员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2002年5月,正当全国人民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之际,我有幸被沈阳评剧院特别邀请,参加花淑兰大师从艺六十五周年暨花(淑兰)派优秀代表剧目展演之观摩和庆祝大会。在观摩演出中,我看到了七十四岁高龄的花淑兰的艺术风采,光辉照人,老当益壮,不减当年,表演艺术更加炉火纯青。

大会闭幕前夕,王景山老师转述上级党委宣传部门的建议,把写作此书的任务赋予了我。

文艺理论家狄德罗说过这么一句话: “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我凭着对花淑兰老师的深厚感情、对从事写作的认真态度,愉快地接受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生活是艺术所由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而思想力的丰富必须表现在对于事务本质的探知与升华。撰写大艺术家花淑兰这样一部传记文学,同样需要深入生活和调查研究。首先,观看了花淑兰的重点剧目录像片,而后认真翻阅了有关刊登和记载花淑兰表演艺术的报刊和资料,包括沈阳、长春、张家口等地的戏曲音乐和文史资料。随之,我利用二十余天的时间,按照事先拟订的调查采访提纲,认真而详细地采访了花淑兰、王景山二位老师。接着,我相继辗转东北沈阳、长春,以及华北天津、北京等地,追寻花淑兰当年的艺术足迹,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调查采访和深入生活,并连续发出几十封采访信件,还打了若干次长途电话,进行补充采访。在占有丰富的采访素材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方开始构思、结构和写作。写作过程中,仍不间断地写信和电话采访。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观察和体验生活方能把握住文章的精髓。

因此,我在这里向为我采访提供方便和生活素材的单位与个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诸如沈阳评剧院、长春评剧院、哈尔滨评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海淀评剧团、北京宇扬评剧苑网站、吉林省艺术研究所、辽宁省艺术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和艺术家们,还有长春的郑桂芳、天津的筱美英二位艺术家,积极而又热情地为我采访创造条件和提供素材。尤其是年过八旬的刘小楼、筱俊亭、胡沙、花月仙等老一辈艺术家们,更是满腔热忱地畅谈和回顾,刘小楼先生还写来三千多字的信件。另外,我还要感谢在此书写作过程中,沈阳赵枫老师生前提供的宝贵资料《幽兰馨香》,吉林省艺术研究所张士魁老师提供的著作《评剧唱腔讲座》,天津赵风先生提供的论文集《先进文化的理论丰碑》,沈阳王天侠、王立夫编著的《花淑兰演唱艺术》等,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百川有余水,大海无满波。”任何事物有其长,也有其短,尽善尽美难以实现。不过,作为本人撰写的这部传记体裁的长篇纪实小说,描述灿烂夺目的艺术星座花淑兰,确实应该写得更美更好更绚丽,然而,由于我个人的文学水平和写作水平的局限和不足,作品中难免出现纰漏和错误,敬请诸君读后多加批评赐教!

作者

2004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术星座(花淑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凤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328940
开本 16开
页数 4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30.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5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