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子规夜半犹啼血--一位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实录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笃志教育三十几年的灵魂工程师用心血与汗水凝成的一本中国版的《教育诗》;这是一本寓“理”于“情”,寓“论”于“事”的教化实录。此文集特色鲜明,形式活泼,语言生动,可读性强。作者以随笔杂谈的形式记录了从教三十余年的深切体会,提供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宝贵经验和生动案例,流露了一个敬业爱岗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较强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教师会在这里找到镜鉴;家长会在这里引发“反思”;学生会在这里获得启迪。

内容推荐

 在这本书里,秋石先生精心选择了他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成功或不成功的学生“典型”,细陈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感受真切,撼人心扉。桐城市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先生看了这两本书稿后称:“这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真知灼见,一些发人深省的教学札记,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专家、大师们永远也写不出来的。那里蕴涵着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法,而是浓厚的诚挚的师生情感。在师德日益衰微、师生感情日益淡化的今天,这些文章可以振聋发聩。

目录

“啼血”为报三春晖(代序)

——秋石其人

书前絮语

人,要靠自己活着

走出冬季

捉鱼

浮屠阁

一桶稀饭的风波

心灵的疤痕.

一个学生的一段弯路

梦断小凉河

没有结束的较量

孩子,别忘了母亲那包南瓜子

鬼剃头

倒嚼

往事如烟

喜忧参半忆是非

涛声依旧

坟草青青

一段该说出来的代课感受

这不是较劲

基础

两只咸鹅

一段难熬的日子

燕子声声里(后记)

试读章节

“下午,传来一个令我震惊的噩耗,村民们在河下游约十来华里的河湾里捞起了林的尸体,他的怀中紧紧地抱着书包,书包里装着那本《红楼梦》……”

我们都沉默了很久,我唯一能做的是给她杯里又添水,她喝了两口,止不住的泪如断线的珠子跌落下来,接着说:

“我七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虽然没有闹下严重的后遗症,但智力明显滞后。好不容易上完小学,根本没有想到能考上中学,但让我碰上了。”

“老师,我在信的开头称他‘林哥’,那不是恋爱信,不是卿卿我我,他是我真正的哥哥,是我姨妈的儿子,是我的亲表哥,上中学后,我们在一个班。我姨父早死,姨妈还常年躺在病床上,林生活得很难,家里的事全在他肩上不用说了,还有学校、班上的杂事,但他一点没有耽误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人缘也好,深得老师们的好感,尤其是班主任,把他视作掌上明珠,得意门生,人前人后总夸他前途无量,是个好大学生的苗子……”

“我虽进了中学,由于课程不断加多加深,越来越跟不上去,虽也想咬牙发奋,但力不从心,一度情绪十分消沉,便跟父母商量,想退学不念了。不料这事被林知道后,他坚决反对,每天晚上上我家给我补课,给我打气……”

“我家住河南,他家住河北,虽相距不到一华里,但来回都都必定要从小凉河那匣小木桥上过,来还好,回去我总不放心,天黑,有时还刮风下雨,我就送他,一直要看他安全地过了桥……”

“老师,我们的关系,实实在在就是这样,正当我的成绩渐渐有了起色,信心也足了,谣言出来,捕风捉影,添油加醋,风越刮越大,我支不住了。我想,我即使再努力,也成不了才,进不了大学,不可能指望念书书吃饭,林是极有希望成才的,为了他的前程,我早一天不念,迟一天不念,无关大局,便偷偷地回家了,既没办休退学手续,也没有请假。”

“第二天又是周末,晚上林来了,他一进门就关心地问我病好了么,我哪里是什么‘病’啊,一肚子委屈说不出。他明白了,好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似的,轻描淡写地说,别人讲你,不也讲我么,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人活着别人几句话就把你压倒了?你干脆让你爸妈把你房门锁上,别见天日吧!……”

“星期一,我又上学了……”

……

“林死了以后,我成了乡里闻名的罪人,同学们对我怒目而视,乡间传闻更不堪入耳,令我最伤心的是有位老师评价说:这就是‘早恋’的结果,一个废才,断送了天才……”

此时,我发现她本已平静的脸上蓦然变色,满眼泪水,夺眶而下,竟至失声痛哭起来。

面对此景,我已束手无策,不知所措,刚想取来毛巾给她擦泪,她却迅速掏出手帕,死劲把脸上所有泪痕抹尽,继续说:

“林死后我退学了,没有参加升学考试,有几次来到小凉河边,真想纵身一跳,追他而去,但理智告诉我,这样一来,我们非但永远冤沉海底,而且也不是林所希望的……我要好好活下去,证明我不是废才,关起门来,我发奋念书,终于考到了这里……”

“老师,谢谢您让我把积压在我心中的痛苦都吐出来了,现在已经感到轻松多了。如果必要,我同意将我的作文公开,甚至,还可以把这些讲给同学们听,也许,这也是一种教育……”

不久,我们班开了一个专题班会,会标是《走出困惑,迎接灿烂人生》,听了这位同学的讲述,许多同学落泪了,争先恐后地发言,敞开心扉,让我深为感动,原来,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欢乐与困惑啊,老师,真该真正设法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征得那位同学的同意,我把她的作文和我整理她的谈话,寄给她母校那位曾经误解她的老师,不久,我也收到了那位老师的回信,除表示深深歉意之外,还说等放假了,他将去这位学生家跟她好好谈谈心,并向她致歉。

        P054-P055

序言

    书前絮语

教了三十几年书,几乎当了三十几年班主任,非但在任教导主任时兼班主任,当了副校长时,兼任教导主任,依旧还是班主任。

班主任当长了,慢慢滋生出一种心态,好像当了班主任,便像有了一块“自留地”,自己想点几蔓瓜,种几株豆,几棵菜,清晨黄昏,余暇有了去处,精神有了寄托。

按理,一件事干了数十年,对此行此道,总能说得出一点子丑寅卯,我却不能。曾经确实希望能读到一本《班主任大全》之类的书,可惜也不曾找到。后来想起来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于是几十年就是这么糊里糊涂地往前走,只觉得走的肯定是条路,但是条什么“路”,又从来没有回过头去好好看看,好好想想。

记不清了,大约在199。年前后,《文汇报》举办“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征文,联想起自己的“实践”,觉得似乎有些话可说,有些事可写,便寄去一篇《学陶须知要躬行》,不料又忝列获奖之列,且收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专集中。

大约在半年之后,又收到南方一家教育杂志社的索稿信,可能是他们读了我的拙文。我便寄去一篇《生活是一本敞开的大书》。不久,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编辑嘱我“放开手脚,尽量写细点……”

其后,手脚是“放开”了,且放得有些手忙脚乱,就是“放”不到这件事情上来,以至至今还欠人家一份债。

也许正是缘于这两次偶然的启发,我开始萌生出想写点班主任工作的系列性文字的念头,于是便翻箱捡笼,找出过去一些散记札记,拟出三十几个文题与提纲,甚至先后取过几个书名,如《前车之辙》、《无悔的契约》,乃至竟不知天高地厚地想用《中国的教育诗》、《一本打开的书》等等。我想写一本这样的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我这三十几年教书生活,基本是两大步,一步在乡下,整整二十年;一步在城里,也已十数年。

“此乡”又非“彼乡”,它是产生一代文学流派的“桐城派”故乡,堪谓“诗乡文邦”,文化底蕴深厚,学风极盛;“此城”又非“彼城”,它是“百里煤城”,在大工业区繁华昌隆的表象脚下,非但滚动着乌金墨玉,血脉中又在流淌着古代大楚国的豪气与壮志。

异地从教,我发现两地可参可照,可比可鉴的东西不少。

二、我教了二十余年普通中学,又教了近十年职业中学,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学生基本素质;无论是治学精神,还是理想信念……同样差异很大,可研究的问题很多。

三、说不清缘由,我很热衷班主任这份苦差,无论是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还是日薄崦嵫的垂老暮年,我的童心难泯,与学生忘年相处。学生对我不藏“隐私”,使我们得以从表象到心灵相通;我对学生宽容厚爱,学生视我为师长之外又一知已,故尔教与学之间,师与生之间便有更多的接触与话题。

四、三十几年中,在我所教的班级里,发生过不少“非常事件”,带有可谓教育中的个性色彩。这些事,我几乎又是完全按照我的“理论水平”、“处世准则”、“为人哲学”去理解和处理的。乡下当时难于读到教育经典,更找不到教育家请教,只好“黑牛犁黑田”。事后,有些自生自灭了,有些产生过一些反响,有褒有贬,是非功过,都无定论。

反复考虑以后,自己认为可以写写,但怎么写呢?我广泛地征求过一些专家、学者和编辑,特别是教育界同行和老前辈的意见,大家几乎有一条共识,就是目前书市上的教有教学专著,大多是言“理”的多于“记行”的,应在可读性、实用性上下点功夫,鼓励我大胆“改革”、“出新”——实事求是,实话实说,弯路怎么走的,锈锁怎么开的,疑怎么解的,难怎么答的……让年轻教师即使取不了“经”,起码能给他们留下一点“辙”印,留一片思考、质疑、争议和探究的余地,有一补也是足,有一得也是获。

1998年春,终于将炉灶点着了,定名为《子规夜半犹啼血》。

历时两年,书稿完成不足一半,接通知拙著被淮南市教委推荐到省拟角逐入围《中国特级教师文库》出版。因索稿在即,只好加上几篇讲座稿和部分教学论文结集成书,交了上去。不料此后竟长达一年多,泥牛入海,原来书稿送丢了,省教育厅始终没有收到。

2002年11月上旬,又接省教育厅通知,书稿才真正报了上去。经省教育厅专家评审通过,报到了教育部。直到今年三月,我才接到教育部编审的电话,肯定了书稿的价值。但《文库》出的是“教育理论专著”,征求我的意见,是留待,还是寄回。我除了表示谢意外,只好请求寄回。

书稿寄回之后,我才看到省教育厅专家的评审意见——

“秋石《子规夜半犹啼血》是一部以教育教学随笔、杂谈等合成的文集,符合申报范围中‘其他有关文化教育著作’的要求。

此文集特色鲜明,形式活泼,语言生动,可读性强。作者以随笔杂谈的形式记录了从教三十余年的深切体会,提供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宝贵经验和生动案例,流露了一个敬业爱岗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较强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借此机会,我向省教育厅的专家评委,表示深挚的谢意!感谢学者们的鼓励与鞭策!

书稿回来已经半年多了,然而并未就此“寂寞”起来。读过初稿的几位教育界老前辈鼓励我立即找家出版社付梓,“我们几个老朽背出去卖”;一位编辑劝我重启炉灶,用文学作品形式再创作,深信效应;两位编剧约我合作,改编电视系列片……坦白直言,除了感谢关爱,更多的是惆怅奚如!我并非想再出书了,我出了十数本书了。去年,上下两卷一百万言的《秋石教育文存》的出版,基本收录了我的教坛耕耘。唯独这本书,它必须是“绝对实录”,不容“添油加醋”,所叙的事,皆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环境、地点,所写的学生,除几人已经夭折外,其余的皆是“生龙活虎”,凡能联系上的,行文前后我们都有过坦诚的交谈。一个学生的话令我至今感慨不已:“写吧,老师,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我们的伤痛如果能给别人一点教训与思索,何尝不是一份慰藉……”

感谢安徽教育出版社!

从我诚恐诚惶的送稿,到编审会议通过出版决定,前后不足两个月。这非但是我出书里不见的先例,深信出版界亦不多见!我的欣喜,绝非一段山重水复之后,又见柳暗花明,更非自诩我的鱼鱼末学,碌碌庸才中有一丝一毫“亮丽”让编辑垂青。书能出,全系文中这串“脚印”,希望给肩负着更艰巨使命的后来同行,一份参考,一份思索。

      秋石

      二○○五年元月合肥怡景公寓

后记

    燕子声声里

书前写了一篇《书前絮语》,本想对我何以要写这本书,作些自白,写成后反复看看,总觉得言犹未尽,意犹未达,非但读者,就连我自己也有见树不见“根”,见水不见“源”之嫌,索性借书尾再累赘几句。

我很小就跟大哥来到淮南上学,记得第一学期好不容易才盼到了寒假,哪知大雪铺天盖地而来,车到了舒城南港,再无法前进一步了,离家还有近百里,我边走边哭,到家扑进母亲的怀里,说再也不念书了,母亲边流泪边用针把我脚上的血泡一个一个的挑破,父亲却骂我没有出息,鹰在天上旋,兔子才在窝边转……

如果说我那时想家,更多的是因想父母,想弟弟,那么我现在更加思念故乡,究竟思什么,念什么呢?现时的家乡于我,除了父母的坟茔,几乎一无所有了,城关祖居的老屋还在,但房契丢了;我亲手盖起的三间茅屋,也于离家前卖给堂房弟兄了,我们弟兄又都在外边工作,可我无法不思念家乡,且日胜一日,怕见鸿雁过空,怕见黄叶飘零……

记得一位朋友跟我闲谈,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总是有失有得的。如果你在乡下不走,可能现在不是主任、副校长了,仕途肯定不错;如果你在城里不走,可能会出更多的书,也许现在你是‘名家’了……”

我明白他的意思,大家也明白他话的意思。其实他的判断全错了。如果我在城里一直不走,我绝对写不出那几本书,更不可能有这本《子规夜半犹啼血》了。我不是学问家,底子薄,给我再多的时间,也写不出惊世宏论,我的脚印,没有走路,何来的脚印呢?我在黄土地上赤脚踩了二十年,没有黄士地,有脚印吗?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一辆破车把我从淮南拉回老家桐城乡下。老屋弟兄帮我搬“行李”时,发现除十几纸箱旧书之外,一无所有,他们窃窃私议“三爷混得不怎么样……”(我排行老三)。

祸不单行,到家不到三个月,一场百年罕见的洪水让我撵上了!顷刻间摧枯拉朽全村几百间老屋,在老少一片哭喊声中被举上洪峰,浩浩荡荡列队向长江进发了……全村人只好逃到村边惟一的高墩上,雨还在下,水还在涨。我预感到今生尽矣!哪知天不绝我,水涨到高墩脚上,奇迹般地停止了,全村人挤成一团,就这样立在雨中足足站了半天,才被摇过来的竹筏、木桶、鱼盆救出来了。

逃到合安(合肥——安庆)路上,诚然上了“路”,但仍是一片汪洋不见天,我一介文弱书生,肩上一头是两床棉被,一头是零星家什,左手搀扶着风烛残年的老母,右手牵着弱不禁风的妻子,妻的怀里还抱着刚刚来到这个世上的大女儿,脚下是湍急的洪涛,时而卷来几个呼啸的漩涡,我全身都在颤抖,腿软得不要说挪动,连支撑身子也难了……

就在此时,一个被倒屋砸伤臂膀的青年从医院回来,一只手吊着绷带,见我一家惨状,一句话也没说就接下了我的重担,我一家人就依附着他另一只健壮的臂膀,挣扎着逃上岸来。

到了镇上,我的惊心甫定,脑子里一片空白,立在那里呆若木鸡,还是母亲拉拉我,“人家走了,也不说声谢谢……”我这才发现那个青年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眼睛模糊了。泪珠潸然而下,他姓什么,家住在哪里?想追上去,却挪不动步……

逃出来了又如何呢?小镇只有巴掌大,已经灾民如蚁,能站人的地方都挤满了,什么时候水才能退,夜宿何处?!……

我做梦也未想到,就在我为暂时栖身惆怅奚如之时,我的肩被人拍了一下,回头一看,是一位满头花白的陌生人,老人说“你一家人跟我来吧”。他把我们带进食品站里一排废旧的猪圈前,告诉我“这些猪圈已经多年没关猪了,但都堆满了杂物,这间堆着木柴,我已搬清扫净,你们就暂时避几天难吧,总比在雨里好……

我拉着陌生老人的手,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

灾后,面对着老屋场上一片废墟,我病倒了,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不知今后该何去何从,叔公弟兄们过来了,若无其事地微笑着说,“三爷,楼盖不起来,茅棚还撑不起来吗,念书人还不如种田人经事哩。人活着,怎能没有三灾六难的,天不是晴了吗……”

一个月后,在全村老小的帮助下,我家的三间茅屋率先盖起来了。

我能忘记那个不知姓名的年轻人?!我能忘记食品站那位白发老人?!我能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

如果说乡情乡思于我只到此一步,或许可以解释那纯是一种传统美德,淳朴乡风,不!乡情乡思在继续延伸——

一日,我正在生产队的稻场上翻晒稻谷,乡里徐锦尧书记下来检查工作,从稻场边走过,我们不相识,也不曾言话,但他回到村上,跟乡村干部说:“生产队就少那样一个‘劳力’吗?你们知不知道,那是个有学问的人,从人才与乡情上,都该关心关心他吧!……”

就这样,我当民师了。

一九七三年,有批民师转正,乡里分了几个名额,几十人竞争,有些都是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民师,上有老,下有小,有田有地,一个月就靠那十几元补贴,我才来几个月,能忍心跟他们争这口“水”?!但是乡里、村里、家乡父老想到了我!

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夜,我已早早蜷缩在茅屋的被窝里,门被扣开了,村支书朱文友一身雪花的进来在我的桌上放了二十元钱和一条新棉纱绒裤说:“明天去淮南取证明材料……”

第二天清晨,我还在梦中,门又被叩响了。开门一看,朱书记又一身雪花的立在门外,他把我送上了汽车,把我“逼”上了汽车……

一九七二年,我和妻子同时被转为公办教师。

“居”已安了,“业”已乐了,然而我却无法安心下来,快乐起来,我深感这一生无论怎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报答不了家乡这份感情,我知道自己体太弱,肩太嫩!

人生苦短,一眨眼几十年过去,如果我现在还在感叹虚度年华,还有许多债没有还,那也只是自叹而已,于事丝毫无补,我只能说作为一个教师,我能做的,我都做了,而且尽力做了。

我把教书育人的一些散乱零星札记,结成这本《子规夜半犹啼血》,算是给社会,特别是给家乡父老一个交代,给后来年轻的同行一点镜鉴,给自己教坛生涯画个句号。几乎与这本书同时动笔的另一本《不怕春风唤不归》是一本叙事诗集,它是我“还债”的夙愿,我在那本书里,写了近二十个在极其贫困和磨难中奋发求学的人和事,因为我不能再上讲台了,但可以“劝学”,我认为“劝学”用实例启迪引导,可能要比空口说教好些。

      秋石

      二○○五年元旦于合肥怡景公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子规夜半犹啼血--一位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实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秋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646264
开本 32开
页数 1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5.1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1
149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