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死给你看(100中国历史人物临终实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某天,当生命即将消弭,我们该如何寻找托辞?如何自我清算?如何自欺欺人?生活如此平凡,在我们的姓氏、血缘、物理的物质即将在死亡面前分崩解析时,中国人又是如何面对这道终极难题的呢?我们是否有一些很中国式的死亡方式和理念?

曹秉燊编撰的《死给你看(100中国历史人物临终实录)》所录,即是一次关于死亡的搜寻。

上下五千年,浩瀚的史籍,精彩的人生,本书虽仅给予每位名人区区数百至数千文字叙述其死亡故事,却有微言大义蕴于其中。当这些死亡事件铺陈在读者面前,中国人生命的生理和文化长城的剪影也就有了解释的可能。

内容推荐

了解我们的死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活着。死,是解读历史一个独特的视角。

生死之事属于每个人独有,但每个人却又完全地无从把握。生之前,我们无知无识。而死之前,我们却体味太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死法,由死,可以推算出他们的活法。终极时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所在。有些死,死得其所,死得惨烈,死得诗情画意,死得余音袅袅,当然,有些则死得滑稽,死得可怜,死无葬身之地,死得如轻飘过泰山之巅的一羽鸿毛。

这本曹秉燊编撰的《死给你看(100中国历史人物临终实录)》的阅读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孤寂,雨夜,灯豆,微醺,落寞,独睡,—二章,足矣,阉卷,呡茶,起思,颔首,心有戚戚焉。

且让我们以“死”为纲,重读一遍中国历史。

目录

自序

稽首

一 壮士

二 女师

三 子师

四 武将

五 重臣

六 帝王

七 异禀

八 畸者

九 虚拟

作结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试读章节

田横的兄长田儋、田荣,都是狄县(今山东省青高县东南)豪族。趁秦末大乱复兴故国,田儋、田荣曾相继自立为王。田氏三兄弟有很高的人望,史称“齐人贤者多附焉”。

后来。田儋死于秦将章邯之手,田荣也被项羽杀害。田横聚集了数万齐国逃兵,继续与楚战斗。项羽进不能胜,退又不甘心,兵力被陷在齐。田横趁项羽与刘邦争战之际,夺回了大量齐国的城邑,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自己为相,独揽国政,既不朝楚,也不附汉。刘邦派著名的儒生郦食其去游说齐归汉。郦食其的游说很成功,田广和田横同意归顺刘邦,并撤去了守备。这时韩信听说郦食其不费一兵一卒便为刘邦得到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非常不满,立即出动大军攻打已经准备投降的齐国。田横以为刘邦不讲信义,欺骗了自己,便烹杀了郦食其。兵败于韩信后,田横率众向东逃到梁国,投靠了彭越。

楚汉相争期间,田横和彭越曾经是后方抗击项羽的主力,他们使项羽在战场上陷入被动的局面,使项羽始终无法全力对付汉王刘邦。

刘邦定天下后,彭越作为有功之臣受封梁王。田横虽从未归附过刘邦.但凭借其抗击项羽的功劳,获得侯爵以上的赏封完全是可能的。况且刘邦急需安抚天下,不会因骊食其的死而一时加害田横这个在齐地众望所归的人物。可是,田横最终做了慷慨赴死的选择。

田横的死,似乎有宁死不屈、不愿以臣者事刘邦的英雄气概。但根据其前后言行,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龚自珍在《咏史》中的慨叹,其实也是田横心中所想的。田横对归顺刘邦最大的顾虑就是他曾以酷刑杀害了郦食其。郦食其有一弟郦商,也是朝廷重臣,将来同殿为臣,不可避免要面对郦商眼里不断投射过来的仇恨。同时,田横也怀疑品行并不好的刘邦会摈弃前嫌善待自己。田横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鸟尽弓藏的事情后来果然发生了。若干年后,彭越竟以谋反的罪名被剁咸肉酱分送给各地诸侯。

中国历史上对政治黑暗如此先知先觉的实在罕见。

田横临死前的一番话至为悲壮,堪与伍子胥的“此头须向国门悬”相提并论。不管是什么理由促使田横做出最后的抉择,他的这种决心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推崇的一种生命价值取向。那时人们也会认为生命诚可贵,但比生命价更高的,不是爱情,也不是自由,而是义。孟轲曾经提出,当生与死、义与利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仁人志士的选择应该是舍生取义。

然而真正的舍生取义,历史上几人能够担当?

悲壮的序幕一经拉开,就无法停止。两个从未曾留下任何姓名的从客,尽管事先接受了刘邦的封赏,但他们还是毅然在田横下葬的墓畔自杀。紧接着是岛上众人的集体自尽。田横的死,有可能是一种对义或气节的坚持,也可能是一种无法面对故国灰飞烟灭的无奈和绝望。而五百壮士的死则是因为田横,这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五百壮士的死和田横的死是不f“的。

在这个故事中,人人都很悲愤,人人都很决绝,人人都很超脱,悲壮的气氛到处弥漫。此时此刻,春秋战国时期诞生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豪侠精神在这个小岛上轰然画上了一个巨大的句号。这种精神从此刻起悄然绝迹。后世不再。

太史公在《史记·田儋列传》中称赞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太史公从田横和五百壮士的故事里总结出高节与义气,他进而感叹天下擅画者,为何不以田横与五百壮士的故事作为绘画题材呢?他的这个愿望直到两千年后由绘画大师徐悲鸿实现了。徐悲鸿作《田横五百壮士》,或许就是受了太史公的启发,他借这一画题表明一种乱世不屈的精神气概。

在对田横和五百壮士故事感佩之余,现代人也许想到另一个问题。中国向来不缺乏慷慨悲壮、高风亮节、视死如归的英雄。但中国一直缺乏另外两类英雄,一类是为寻求真理和社会进步殉道的英雄,另外一类是平凡的坚韧如圣徒般的平民英雄。这两种英雄行为在历史上既不为人称颂,也不为人效仿。像布鲁诺那样宁肯烧死在火刑柱上也不愿放弃太阳中心说的追求真理和自由的英雄,则几乎没有。

正如当代学者顾准先生所言,中国“好像只有一个类型,文天祥、史可法之类,而这已是中国专制政治到了末日时候的从容就义,不是社会上升进步中的殉道精神与自我实现了。”

写到此,笔者有着另类的想法:如果田横及五百壮士安身于海岛之上,是不是我们汉民族会具有更具拓植性的海洋文明气息?是不是会更具先民的钴生取义之风尚而非“资治通鉴”式的狡诈腹黑?是不是会引领另一番政治清明足以与长城围困下夜郎自大夜不能寐的习气相抗衡?

21-23

序言

让我们以“死”为纲,重读一遍中国历史。

本书的编撰缘起,来自笔者一至亲(耳朵的姨妈蒋丽萍)的身染重病至死及好友阿岱的车祸亡命。于是笔者想到,某天,当生命即将消弭,我们该如何寻找托辞,如何自我清算,如何自欺欺人。因为我们的生活如此平凡,如此慵懒,如此污秽不堪。在我们的姓氏、血缘、物理的物质即将在死亡面前分崩解析时,中国人又是如何面对这道终极难题的呢?我们是否有一些很中国式的死亡方式和理念?

突然很想知道,我们的先人是怎样度过这终极时刻的。于是,有了这一次关于死亡的搜寻。

本书中选择的死法,绝大部分都是笔者以为较有意味的。有些死,死得其所,死得惨烈,死得诗情画意,死得余音袅袅,当然,有些则死得滑稽,死得可怜,死无葬身之地,死得如轻飘过泰山之巅的一羽鸿毛。

面对这一幕幕目不暇接的死亡高潮场景,我们不得不产生战栗、悸动、悲抑、痛彻、焦灼等等心绪。

层出不穷连绵不绝的死亡事件,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演绎了数千年来的悲喜剧,我们的民族之魂就在这不断的涅槃中,如凤凰展翅迤逦而瑰异的飞翔。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死法,死可以推算出他们的活法。终极时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所在。中国人是个生都不怕的民族,还怕死吗?历史堆积的这些死亡让她从容超然于死亡之上。了解我们的死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活着。死,是解读历史一个独特的视角。

上下五千年,浩瀚的史籍,精彩的人生,本书仅给予每位名人区区数百至数千文字叙述其死亡故事,实在有些不恭。幸好本书关键词在一个“死”字,自然就可舍大求小,微言大义。当这些死亡事件铺陈在你面前,中国人生命的生理和文化长城的剪影也就昭然若揭了。

为了写这本书,笔者也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哈佛教授的死亡讲课。但蓝眼睛高鼻梁们太形而上学,解构化倾向太浓烈,所以心有戚戚然。我们是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老祖宗们从来没有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通常,我们的死亡游戏是这样开演的:面色发黑的朋友或亲属躺在最后的病榻上,他在接受大家最后的祝福和祈愿。会好的,会好的。我们诚恳地呢喃着我们自己都不相信的安慰词语,病人亦欢快而严肃地表现出接受的神色。我们都假装在演一出人生落幕的大戏。我们假装很有信心,他也假装信心很有。其实,这是一个皇帝的新衣的游戏。皇帝知道自己没有穿衣,也知道下面的臣民知道自己没有穿衣,但大家就是不说。

为什么真正面对死亡时,我们都如此仓促应对?我们被抛人这幕死亡大戏中,情绪难以调动,感情难以抚慰,心灵难以安宁。死亡让我们手足无措,浑身不自在。为什么我们不能死得其所,无法死得恬淡,淡定,幽幽悠悠?是不是因为,我们的人生从来就没有圆满过?我们的人生过得含金量低低?所以我们面对死亡,就充满遗感,充满留恋,充满愤懑,却从来没有充满解脱之心,充满自由飞翔之乐。

中国没有死亡哲学,没有死亡教学,没有死亡大师。我们在死亡这门课程上,统统得零分。

纵观本书中的100位人物,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笔者以为亦未达到如此境界。噫。

欧洲人、印度人、日本人的死亡观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别样的视角和感受?

欧洲人受基督教影响,认为死亡是赎罪的终极形式。天堂那么美好,所以,他们的墓地充满艺术的美的元素。印度人在恒河进行火葬时是开开心心不允许哭泣的,否则就是亵渎了死神,因为死亡本身就是轮回。日本人生如夏花,死如樱花,美好短暂就直须折花,盛开之后就毅然决然坠向大地。

所以,中国人真的需要有门死亡之学啊。我愿意尝试做一回那个站在广场看皇帝裸舞的孩子。呵呵。

三、

从太史公始,一直到当代,写史从来是中国人一个热门的“职业”和爱好。唐代重臣魏征明言: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诚然也。

梁启超、钱穆、黄仁宇、许倬云、当年明月、曹三公子们的今人论史和东西方比较法,无疑是现下的主流方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更是引领目前大史观的潮流。哪位大师曾经说过,历史就是当代史。哪位大师又曾经说过,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不断为某某翻案,为某某正名,就是我们的目光在变,我们的价值在变,我们的方式在变。古纸堆应该为“我”所用,我们不要做“书蠹”、“书奴”、“书呆子”。如此,历史才能永远常看常新,温故知新,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而所谓“盖棺定论”,焉能全部定论?

在编撰过程中,笔者曾构思几种格局:编年体、纪传体、断代分类体等。折腾老半天后,还是老老实实从了分类体。只不过以死为分类关键词,似乎前无古人的样子,遂本书即以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目,且这样毫无创意地纲举目张吧。或许,这是另类的死亡辞典。

另外,在好友的推荐和建议下,本书又添加了“虚拟”版块,试图将死亡故事说出点现世以外的意味。故事问有些我也不明所以的旖思,希望给各位的阅读带来些许天边外的遐想。

四、

当笔者编写完本书,也仿佛死去了100次。

所有的音乐、绘画、诗歌、电影、小说、戏曲,都陈尸在你书橱的尘埃之中。当你的指尖轻触,旋律、色彩、影像、文字,又都如般潮涌向你。于是,历史活灵活现起来。

肉体的消逝并不可怕。在肉身的物理性归无之后,薪火相传就出现了。所以,我常常想起妻姐蒋丽萍。你带给我灵感,甚至于你的祭日要与我的生日同日。冥冥之中的安排。

有一种气质、人格、精神、魅力、氛围、理念,等等等等,通过你的聆听,它就会在你的血脉间奔涌唐突。只要你翻开历史这本书。如果你在扫描本书时产生一点点感悟感动感慨,那么,也不枉了这么多中国人的死亡大戏。

这里,辑录几则名人名言: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弘一法师临终遗言:“悲欣交集”。

王羲之《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生死之事属于每个人独有,但每个人却又完全地无从把握。这是不是生命之最大吊诡处?仔细想想,不由得凛然惊心。生之前,我们无知无识。而死之前,我们却体味太多。因此,人对于死去总比对于出生更在意吧。这在语言学中就有体现。比如我们的语言中有“生死”、“存亡”、“绝续”等等这样的词汇,这些词汇里面虽然有“生、存、续”,但更强调的是“死、亡、绝”。也因此,人当大限来临,不论这大限是天意还是人为,他总会有一丝莫名的感应。

2009年,最早的文友石岱兄遇车祸身亡。2010年,荷花盛开的夏季,耳朵的姨妈蒋丽萍久病后溘然长逝。在整个酝酿写作过程中,姨妈一直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援及鼓励。

本书的责任编辑胡远行也给予诸多理念和结构上的启迪。我妻蒋丽华及好友东悦杭、朱君巍、胡培炯、胡昂青、刘佑军、黄福海、吕珍、贺剑华、何易、赵立荣、任萍等等都有关键『生的帮助和鼓励。在此一并感谢。

对于本书书名“死给你看”,笔者愿意作一个小小说明。这个说法既非成语,亦非术语,纯粹一口头说法而已。这个说法很直接,很干脆,很决绝,并且有点拧巴(搞),有点轻佻,有点恶作剧的意味。这让我很契合,很幸喜。所以,尽管这本书有点不吉利,有点不入格,有点奇门遁甲的玄乎,有点匪夷所思的作弄,但笔者依然还是对它充满着期待,充满着兴致并坚持将它成书了。故,请相信笔者在编撰之际始终怀有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是为序。

2009.9—2014.10

后记

这样的死亡全书究竟有何意义?将100多个中国名人的死亡故事复述一遍,集成一本书,意义究竟何在?这也是我从动笔前—直到现在仍在思考的问题。

最早的思路是:一个奔五的人,接触到的死亡故事越来越多,那么,不是已经死了那么多人了吗?他们是如何面对的呢?于是翻了许多历史书。方孝孺那么惨烈,瞿秋白那么潇洒,田横那么牛逼,李叔同那么悲欣交集,武训那么含笑而去,太精彩了。

我自认是个短跑选手,让我老黄牛般每日勤勤恳恳码字,不可想象。并且,让我娓娓道来一个完整故事,亦非我长。死亡,最后的瞬间,最后的总爆发,可以折射出其或瑰丽或崎岖或悠扬或屌丝的一生,死亡果真是个属于我的好话题。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觉得将他们的死亡故事集合在一起,就蔚为壮观了。后来觉得不够,要加自己的感受和评价。后来还不够,再加古今中外的说法和附录。最后,还是觉得不够,要将他们的故事以我的表达方式重新再现。这点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因为,我从来就不想编一部完整的历史读本。我的想象,这是一本基于历史的更偏重于文学的读本。我更关心那最后时光,我们的主人公们各自的精彩表现,文字的,动作的,感受的,思想的,总之,是在文学化的描述文字之后那些三观啦理念啦等等。

因此,这本书会有些矛盾之处。我引用的描述性文字经常会与我的解读发生冲撞。我自认非历史学家,我的历史观更多的来自黄仁宇、许倬云等人,并且不求甚解。在书中,我引用了不少名家的评论,他们的许多说法我觉得津津有味就会大段照录。但描述性文字有时真的很冗长。我在最后修改时尽力为之但往往难舍难分。

因了对自己的低标准少要求,所以,我对本书读者的想象就是:成年人,绎历过若干死亡事件,偶尔会思考一些终极命题,想知道自己的生命究竟意义何在,不要太哲学,不要太文艺,不要太极端,小文艺小清新小知性足矣。

要问,哪些人的故事最让我倾心?荆轲,先秦的一些壮士,他们活得峥嵘死得其所;徐霞客,抛却传统理念,活出自己,活得现代;武训,斗大字不识几个,圣心圣愿圣行,伟大。

要问,哪些人的故事最让我揪心:苏东坡,一生练达,却在面临死神时含糊其辞不够洒脱;曹雪芹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用一生的挫折换取一本遗世独立的名著;千古名句生产大家李后主,最后死在七夕日。

要问,哪些人的故事最让我开心:跌落在粪池淹死的晋景公,应了粪土当年王侯将相;恶人自有恶人磨的来俊臣结局让人拍手称快;一个真正被杀千刀的大太监刘瑾,3357刀刀刀解恨。

要问,哪些人的故事最让我烦心:屈原香草美人是否基友之爱?方孝孺被灭十族为的是辨清皇室的正统与否;瞿秋白如此潇洒却只引得薄幸之誉。

总的说来,是“壮士”、“女师”、“异秉”这几章多让我心仪,“子师”、“重臣”这几章多让我憋屈,“帝王”、“武将”、“畸者”这几章多让我鄙夷,“虚拟”则让我回肠荡气。

于是会想起自己的死。死亡大戏其实早就展开。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通往死亡的历程。关键是,当死亡真正降临之时,你对自己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评估。爱了,恨了,看了,做了,经历了,体会了,酸甜苦辣了,跌宕起伏了,遭遇了最美好的,遭遇了最糟糕的,一辈子在成长在学习在体念。就这样的生命质量,满足了。

所以,这四年的对死亡的研习,让我对名利、富贵、地位,甚至情感,都有一个全新的觉悟。就像看到西藏的山山水水,隔一月去看阿尔卑斯,太小儿科了(当然阿尔卑斯有独到的美景)。看过这么多死亡大戏后,我觉得生命之路豁然开朗。我知道了我不能干的许多事情。我更知道了不少我能干的事情。譬如,我要去以色列、尼泊尔,我要读完乔伊斯、普鲁斯特,我要打开自己的感官世界,我要再写些我心目中终极的东西。这四年与死亡话题的陪伴,让我有了对生命对情感的幡然醒悟。希望我没有醒得太晚。同时,这本书也是给读者诸君的小小刺激,让你们也在某一个瞬间能思考一下自己生命的历程和质地。读到这里的朋友有福了。

这本书的阅读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孤寂,雨夜,灯豆,微醺,落寞,独睡,一二章,足矣,阖卷,眠茶,起思,颔首,心有戚戚然。

而突然间你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期许,无论你老中青年甚至行将就木(心理或生理的),你的发愿都是可喜可贺的。佛说:大愿,大行,大智,大悲,大成。诚然也。回过头看,一个没有耐心的人,今天竟然编成洋洋二十余万字的小书,我都惊讶于自己“中长跑”的耐力和恒心。真正的东西是不需要头梁针股般苦行僧式的压迫的。它们会喷薄而出,不可遏制,势不可挡,落花流水。只要去做了,永远不晚。

有统计说,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这批人都获得成功,不仅仅指钱财或地位。而27%的人没有目标,抱怨社会,抱怨人生,最后一事无成。有位诗人曾经说过:许多人从20岁以后就死去了,因为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一眼可望到头。意思其实是说,没有愿景,没有期许,没有想象力,没有对明天和未来的描摹,我们的生命真的会苍白。这就是国人在死亡来临之际充满郁闷遗憾愤懑痛苦惆怅悲戚的缘由。因此,现在就对自己的内心深处询问吧。

我还想,一直想,把这生死大事对亲爱的基督、佛陀和穆罕默德发问,对老庄、黑格尔、尼采发问,对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瓦格纳发问,对波提切利、梵高、敦煌壁画者发问,对玛尼堆、灵塔、高原寂寥之地供奉的擦擦发问,对12星座、八卦、八字、尼罗河、红海和玛雅神庙发问……隐隐约约间,河流,山川,星辰,血脉,DNA,前世和来生都呼和着华丽丽的呐喊。我明白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很陡,很绚烂也很美丽。昨天就是我们每个人死去后留下的遗迹,像蛞蝓清晨留下泛着银光的尸的轨迹。今天,我们又抱怨着悔恨着暴戾着忧伤着阴暗着顽劣着自残着。而明天,永远是等不得的太阳照常升起。想想我们每个个体总有一天会消匿于这活生生的世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过一回自己的人生。噫——这样的心灵鸡汤就鲜到此地吧。哦,我的朋友们,去活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死给你看(100中国历史人物临终实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秉燊编撰
译者
编者 曹秉燊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61287
开本 32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8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2016164959
中图分类号 G122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4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