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思想的声音(文汇每周讲演精粹)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中的讲演是来自于2004年底到2005年底的这一年间,刊发在《文汇报》“每周讲演”版上的精华篇目。从“和平崛起”、和谐社会、“中国模式”、共同富裕,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知识产权保护、教育体制改革,从“文明的冲突”、哲学的困惑,到世界一流大学、非物质文化保护,从郑和、安徒生、爱因斯坦,到印象派绘画、《红楼梦》的情本思想、《水浒传》的江湖文化……可以说,过去这一年间所生成的重大时政、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论题,都在上述这一系列关键词中得以清晰梳理和勾勒。这里,前沿的思想火花和学术观点的碰撞,严肃的学术品格和生动的阅读形式,让热点话题学术化,学术话题公共化。

内容推荐

全书取材于国内外一流知识分子的学术文化讲演,聚焦重大时政、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论题,介绍各学科、各领域前沿的思想火花、学术观点,对当前的热门话题和重大事件也做了专家学理的分析和诠释。全书汇集了老一代学人和中青年学术精英,借助讲演的形式,将热点话题学术化,学术话题公共化,具有严肃的学术品格和生动的阅读形式。

书中的讲演全部精选自文汇报《每周讲演》栏目,该栏目自创刊以来,受到各界广泛好评,讲演稿为《新华文摘》等多次转载。

目录

第一辑: 中国与世界

  郑必坚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

——在博鳌圆桌会议上的主旨讲演/3

  赵启正 向世界说明中国

——各地讲演精选/10

  吴敬琏  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在“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的主题讲演/17

  俞可平  “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

——在“中国发展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演/25

  张军  中国经济发展:为增长而竞争

——在山东大学的讲演/32

第二辑:社会关怀

 李亦园  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

——在第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的讲演/41

 葛剑雄 河流伦理与人类文明的延续

——在“首届河流伦理研讨会”上的讲演/49

 邓伟志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在浙江省委党校的讲演/56

 高国希 共同富裕与经济公正

——在上海市社联学术年会(2004年度)上的讲演/64

 郑功成  民生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演/72

 鲍宗豪 走向文明城市

——在中宣部干部培训中心的讲演/80

第三辑:文明与文化

 何兆武  中西文化与全球化

  ——在清华大学的讲演/89

 汤一介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

  ——在“北京论坛”上的讲演/96

 陈昕  中国出版业:现状与问题

  ——在2005中国出版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演/105

 陈思和  当代文化趋向与图书出版

  ——在山东出版集团的讲演/120

 俞吾金 哲学的困惑和魅力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讲演/127

 汪涌豪 文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在复旦太平洋金融学院的讲演/135

苏 勇  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东方论坛”上的讲演/142

 包亚明 空间、文化与都市研究

  ——在上海大学的讲演(节选)/150

第四辑:科学人文

 杨振宁 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

  ——在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北京)上的讲演/159 

 丘成桐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在浙江省图书馆的讲演/165

 张汝伦 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

——在上海“世纪人文论坛”上的讲演/172

 刘兵、江晓原 量化考核与“两种文化”

——在清华大学的讲演/179

 徐宗良  科学不能没有终极关怀

——在华东理工大学的讲演/186

 朱杰人 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

——在清华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经学国际研讨会”上的讲演/193

第五辑:经济学立场

 陈平  华盛顿共识的失败与经济学变革方向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203

 陈志武 金融技术、经济增长与文化

——在上海财经大学的讲演/209

 郑成思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远远不够

——在同济大学的讲演/216

 陈宪 教育体制改革的公共经济学思考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讲演/224

 程恩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

——在北京大学的讲演/231

 韦森 市场深化与法治化道路

——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讲演/238

 钱弘道 在法学和经济学之间

——在中国社科院的讲演/245

第六辑:历史视野

 何勤华 东京审判的里程碑意义

——在山东师范大学的讲演/255

 倪乐雄  中国远征军对二次大战战局的影响

——在上海大学的讲演/261

 张圣坤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遗产

——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的讲演/268

 梁治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谁来保护?

——在西南政法大学的讲演/275

刘梦溪 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282

第七辑:大学精神

 王生洪 复旦百年:精神与使命

——在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演/293

丁学良 何谓世界一流大学

——在北京大学的讲演/298

约翰·丹尼尔  从三角形到五边形:21世纪的开放大学

——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上的讲演/305

沈晓明  中国的医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

——在全国优秀院长论坛上的讲演/314

第八辑:艺术与人生

李辉 黄永玉:潇洒间,走过八十春秋

——在香港艺术馆的讲演/325

尚长荣  激活传统,融入时代:我的艺术人生

——在上海图书馆的讲演/332

朱自强 重新发现安徒生

——在中国海洋大学的讲演/339

陈燮君  印象派绘画的文化含量与人文精神

——在上海美术馆的讲演/345

孙逊 情本思想:《红楼梦》的文化精神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353

王学泰 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讲演/36l

陈子善 签名本和手稿:尚待发掘的宝库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演/369

试读章节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现在,国际舆论的热点之一,是关于中国的和平崛起问题。 中国究竟能不能实现和平崛起,中国和平崛起对亚洲和世界来说,到底是祸还是福?对此,人们的认识与估计是很不相同的。我们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以及美国亚洲协会联合召开此次圆桌会议,就是想提供一个平台,让亚洲和世界的有识之士,包括重量级的政治家,也包括众多国际知名学者,就这个问题深入地展开研讨。

我们想把此次会议开成寻求共识、寻求智慧的学术交流会议,而不准备开成政治性的会议,当然更不是那种争论和吵架的会议。我们说要寻求共识、寻求智慧,是因为,一个13亿至15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和平崛起,我们的知识不够,经验不够,需要向国际经验和人类文明学习。 为便于大家展开讨论和贡献智慧,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向各位介绍有关情况和我们的思考。

一、严峻挑战与战略抉择

两年前,当我们首次在这里讨论中国的和平崛起时,已经描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那就是:中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就选择了一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这样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也就是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这一历史抉择经受了考验,和平崛起的进程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但是还远远没有完成。 一个13亿至15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决非易事。特别是在2l世纪上半叶,我们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对“矛盾凸显期”。说矛盾凸显,就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而言,带根本性的就是三大挑战:

第一个是资源特别是能源的挑战。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全世界排在后列;同时,由于发展速度快而科技和工艺总体水平低,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和总量的资源消耗包括能耗,却排在世界前列;再加上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大规模转移,也带来一定程度的“能耗转移”。这就使得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短缺,成为困扰中国和平崛起的一大难题。

第二个是生态环境的挑战。中国在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状况恶化、资源耗费巨大、回收率低而导致环境破坏等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这也是中国领导层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背景。

第三个是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 比如,既要使GDP持续快速增长,又要加快社会建设步伐;既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要扩大社会就业;既要保持东部地区的强劲发展势头,又要促使东中西部共同发展;既要推进城市化,又要从各方面反哺农村;既要注重公平、缩小差距,又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既要扩大吸引外资,又要优化引资结构;既要以市场换技术,又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既要深化各项改革,又要保持社会稳定;既要推进市场竞争,又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等等。解决这一系列两难问题,都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而是要求有一系列的统筹兼顾,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面对2l世纪上半叶的三大挑战,我认为,中国政府的应对之策可以归结为三个超越,也就是三大战略:

第一个大的战略,是超越旧式工业化道路,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近代产业革命以来,全世界用了250年时间,才使15亿人口进入工业化社会。而我们却要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中叶的100年间,使15亿人进人工业化。显然,不让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跟上人类文明前进步伐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而发展依然沿袭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的旧式工业化道路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下决心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个大的战略,是超越世界近代以来后兴大国传统的崛起之路和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冷战思维,继续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不走一战时的德国、二战时的德国和日本那种以暴力手段去掠夺资源和谋求世界霸权的道路;也不走二战后那种冷战对峙、称霸争霸的老路,这就既超越了旧式工业化道路所必然带来的争夺资源大拼杀的旧路,又超越了由于意识形态差异而拒绝和平、发展、合作的冷战思维。我们不争霸、不称霸、不当头、也不当附庸。我们勇敢地实行改革开放,即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通过学习、借鉴乃至引进人类文明的各种有益成果,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走向崛起。

第三个大的战略,是超越不合时宜的社会治理模式,继续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活力与失范并存、效率与失衡同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领导层着眼于构建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网络,来提高执政水平、改进社会治理。目前,中国政府的职能在逐步转变,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在积极建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在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在逐步发展。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这三大战略,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和平与和谐,对外和平、对内和谐,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其着眼点就是要引导13亿至15亿中国人,在应对风险和挑战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在同世界的互利共赢中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对人类的贡献大一些。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P4-6

后记

2001年9月14日下午,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访问《文汇报》,并写下这样的留言:“媒体的责任是巨大的,每天都有待创新。 我与你们分享忧愁与命运。”

2002年1月20日,作为媒体创新的一个成果,《文汇报》“每周讲演”版正式创刊,成为全国性日报中刊发学术思想文化讲演的开创者;巧合的是,这一期“每周讲演”创刊版面上刊发的,正是德里达教授访问上海期间在复旦大学所做的讲演“Profession的未来或无条件大学”。

四年来,《文汇报》“每周讲演”版先后刊发了200余篇凸现自身办报旨趣的学术思想文化讲演,在学术思想界产生较大反响,其中诸多讲演,被《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这些讲演,聚焦重大时政、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论题,对公共问题加以学理的诠释,将严肃的学术话题以生动的讲演形式表达,既有老一辈学人深邃的历史人文思考,又有中青年学人强烈的社会关怀,与《文汇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历史文化积淀可谓相得益彰。  

严格而言,收在本书中的讲演,是2004年底到2005年底的这一年间,刊发在《文汇报》“每周讲演”版上的精华篇目。从“和平崛起”、和谐社会、“中国模式”、共同富裕,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知识产权保护、教育体制改革,从“文明的冲突”、哲学的困惑,到世界一流大学、非物质文化保护,从郑和、安徒生、爱因斯坦,到印象派绘画、《红楼梦》的情本思想、《水浒传》的江湖文化……可以说,过去这一年间所生成的重大时政、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论题,都在上述这一系列关键词中得以清晰梳理和勾勒。

过去这一年间《文汇报》“每周讲演”版的编辑,是编者和陆灏君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倾注着报社领导和其他诸多友人同道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

2005年12月2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思想的声音(文汇每周讲演精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桂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4679
开本 16开
页数 3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48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