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20世纪世界心理学天空中最耀眼的明星,他们有着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无穷的人格魅力和鲜活的创新思想。本书向读者展现了西方心理学大师生平中的重大生活事件,他们独特的个人经历对其人格成长的意义,他们鲜明的人格特质与其思想倾向性之间的关系,他们的成功人生对我们当今的启发意义。本书的启示在于,心理学知识的提出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打上了心理学家深深的人格烙印。

内容推荐

他们是世界心理学天空中最耀眼的明星,他们有着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无穷的人格魅力和鲜活的创新思想:

华生因癫狂于爱情的魔力而从学术巅峰跌入谷底,斯金纳因着迷于鸽子的“迷信”而笃信强化原理,弗兰克因被囚禁于纳粹集中营而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皮亚杰因“酒神狂欢似的兴奋”而不得不创作哲学小说来加以抑制,弗洛伊德更是因两岁半时看见母亲的裸体而发现“伊底普斯情结”……

本书向读者展现了西方心理学大师生平中的重大生活事件,他们独特的个人经历对其人格成长的意义,他们鲜明的人格特质与其思想倾向性之间的关系,他们成功的人生给现代的我们带来的深深思考。

“愿这本带有原汁原味的西方心理学大师的小传,伴随读者成长为2l世纪世界心理学星空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目录

主编序言:20世纪世界心理学天空中的灿烂明星

早期哲学心理学家

 柏拉图:“理念世界”与“哲学王”

 古希腊科学的源头——亚里士多德

 梦醒时分的沉思者——“一夜三梦”对笛卡儿的启示/

科学心理学诞生时期的心理学家

 建构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费希纳.

 冯特:“实验心理学之父”

 “被埋没的”心理学大家——布伦塔诺.

 书斋里的现象学心理学大师——胡塞尔,

 “记忆之父”——艾宾浩斯

功能主义学派心理学家

 从顽童“进化”成大师——达尔文

 酷爱测量的高尔顿爵士

 詹姆斯:充满智慧的思考者

 一生严谨治学的桑代克

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学家

 华生:20世纪心理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激进行为主义的代言人——斯金纳

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

 韦特海默:视觉之谜与“思维风暴”

 苛勒:黑猩猩的智慧

 勒温的“场论”:让理论服务于生活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把握真理的欲望和激情(上篇)

 弗洛伊德:潜意识领域的开拓者(下篇)

 阿德勒:超越自卑的一生

 虎父无犬女——安娜·弗洛伊德

 “走钢索的人”——埃里克森

 敢于驳斥权威的霍妮

 弗罗姆:人格从社会文化中萌发

人本主义学派心理学家

 博采众长的马斯洛,

 罗杰斯:“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弗兰克:黑暗中的朝圣者。

 凯利:孤独的开路先锋

 “当代的弗洛伊德”——艾里斯

认知主义学派心理学家

 人工智能之父——图灵

 皮亚杰:岁月与性情

 “心理学界的莫扎特”——维果茨基

 “双枪神手”乔姆斯基

 寻找道德的真理——科尔伯梅

 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的开拓者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人生转折——从师苏格拉底

柏拉图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长大的,但他的家庭并未像其他许多家庭一样因战争而家道中落,因而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的柏拉图擅长运动,懂得音乐与绘画,还富有文学才能、热衷于文艺创作,写过包括赞美酒神的颂诗在内的多篇抒情诗。此时的柏拉图还热心政治,想从事政治活动。然而,苏格拉底——柏拉图生命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之死,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大约20岁时,柏拉图开始追随哲学家苏格拉底,并且越来越倾心于他。此后八九年时间,雅典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失败而告终,“三十僭主”在推翻民主政治后八个月因施行暴政而再次被群众推翻。雅典恢复了民主政治,可是它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最终喝下毒药而死,时值公元前399年。

苏格拉底之死给柏拉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使他舍弃了从政的志向,一心一意地研究哲学。柏拉图成为哲学家后的第一本著作就是对苏格拉底受审时的记录——《自辩辞》,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柏拉图早期的著作都是为了纪念苏格拉底而主要阐述苏氏的思想方法,直到后期才发展自己的学说。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苏格拉底

“理念”可谓是柏拉图的核心哲学观点之一,它是指在我们生活的现实物质世界之上的纯粹的精神的实在。例如,我们看到一匹马时,无论是白马、黑马,还是拐腿马,在我们深入观察其细节之前,我们都首先会将其归为马,也就是在心里产生一个“马”的形象或者观念,这种形象或者观念就是一种“理念”,它是永恒不变的,无论你面前的是白马、黑马,还是拐腿马。更形象地说,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子,就如同虽然每一块小熊饼干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制作出来的,而现实中的每一匹马都是理念世界中“马”的模子的产物。关于这个概念,可以对照苏格拉底的“本质”概念,从两者的联系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

在本篇开头柏拉图所说的寓言中,洞穴内的世界可以看作是现实的世界,而外面的世界就是理念世界。虽然现实世界并非如影子般灰暗,但是同完美而鲜明的理念世界相比就显得格外平淡。这就好像是彩色照片虽不无趣味,但毕竟是摹本,只不过是一张照片而已。而达到理念世界就必须摆脱感觉(锁链)的束缚,动用理性,这时也许会被理性的光芒刺痛眼睛,但如果不退缩,就能看到完美的理念世界。从这个寓言中,可以看出柏拉图是非常崇尚理性的。

然而,人们太习惯于追随感觉,不愿用理性思考,因而看不到理念世界中真正的知识。而哲学家们用理性思考,却因此被普通人排斥。在故事的最后,那个逃出洞穴的人重新回到洞穴想引领其他人摆脱束缚和无知,走出黑暗的洞穴,结果却被认为是疯子而被其他人杀死。这样的结局,也许正是苏格拉底的遭遇,也表达了柏拉图对恩师的追念吧。

颠沛流离的逃亡

苏格拉底死后,雅典反对他的情绪达到了最高潮,柏拉图不得不到麦加拉避难,此后更是流亡到西西里、南意大利,甚至埃及等地。在此期间,他考察了各地的政法、宗教等制度,同时研究了天文、数学、音乐等理论以及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尤其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一学派对柏拉图今后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当禁令放宽后,柏拉图在意大利的塔仑屯安顿下来,并认识了他的一个重要的朋友:迪昂。迪昂是叙拉古国王狄俄尼索斯一世的内弟,因他之故,柏拉图得以会见这位国王。然而这场会面却令人非常不快,国王的庸俗和无理使两人争吵了起来,这位暴君一怒之下把柏拉图送交了斯巴达使节(此时斯巴达与雅典正在交战),柏拉图进而被送到了奴隶市场出售。直到一位朋友把他认出来,才将他“买”了下来并送回了家。

P5-6

序言

        20世纪世界心理学天空中的灿烂明星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你在我们这本《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前驻足并浏览时,我猜想你一定是一位心理学知识非常丰富的人。那么,你是怎样得到这些心理学知识的呢?

当然喽,你首先是一个天生的常识心理学家。你会用你天赋的“愿望”、“意图”、“信念”等常识、概念,去揣摩、推测他人的心理。比如,他人是怎么想的?他又是如何从我的一个眼神、一个姿态中知道我想的是什么呢?这些,你全然不成问题。

进而,你会从生活经验中得知,仅有常识心理学知识是不够的。因为有时常识性的东西是会误导人的。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你还必须从常识心理学上升到科学心理学。而对所谓“科学心理学”的东西,我假想你也算是熟悉的了:你或是通过旁听大学教授讲心理学的课,或是参加形式多样的心理学“讲座”和“沙龙”,从而获得了专门的心理学知识,甚至你是完全通过自学,比如你自学了《普通心理学》,也许还包括比较艰深的《心理学史》教科书,从而学到了系统的心理学知识。

但即使这样,对于掌握心理学来说,你还有美中不足。假如我要问你:你所学的这些心理学知识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是谁提出了这些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在历史上又是如何演变的?它们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还具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历史上和现今的这些心理学家,是怎么可能提出如此这般的心理学的呢?  幸好,呈现在你面前的这本书,就正是为了回答上面这些问题的。

首先你会知道,心理学知识的提出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打上了心理学家们深深的人格烙印。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基本上——或说到底——是自我反省式的。所谓“自我反省式”,就是说不管心理学家是研究可观察行为,还是洞察内在的心理状态,甚或提出关于心理如何运作的理论模型,其实都是心理学家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探索“大脑的产物”,即心理。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家都是“自己面对自己”。正是基于这一理解,我们把本书的编写原则确定为:着力撰写心理学大师生平中的重大的生活事件,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对其人格成长的意义,其鲜明的人格特质与其思想倾向性之间的关系,其成功的人生对我们当今的启发意义。一句话,本书就是要深入挖掘心理学大师的人格形成、人格发展对他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和影响。

应该说,本书的这一尝试和特色在国内尚属首次。

自从弗洛伊德以来,童年经历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深谙精神分析学说之要义的萨特,曾有一名言:“人生只有童年。它的所有音键在童年时代都已按下。更确切地说,它的许多音键在童年时代就按得过重。”皮亚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你选择的任何成人,不管是原始人还是亚里士多德,都要从儿童开始。他后来的生活使用着他早年创造的工具。”基于此,本书对每一个心理学大师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它对其后来人格发展的影响,均有详尽的描述。例如,以提出“超越自卑”和“自我实现”而闻名遐迩的阿德勒和马斯洛,他们的童年经历极富启发性:阿德勒从小体弱多病(患有软骨病),和死神擦肩而过(五岁时患严重肺炎),却顽强地挺过来。他从未放弃自己,而是克服自卑,自信乐观,一步步地走向自己童年时代的理想——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并创立了自己的学派——“个体心理学”,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光明大道。马斯洛的童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孤单又不快乐”,因鼻子长得过大而认为自己“相貌丑陋”,极度自卑。上大学后,读了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理论,受到极大启示,从此以“自我实现”为人生目标,终于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我们在书中表明,心理学家生平中的重大生活事件、独特的个人经历,对其人格的形成,特别是人格魅力的塑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我们称华生为20世纪“心理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因为他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他的一生经历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其理论同样也是大破大立,大开大阖。这一切都与他的性格密不可分。正是他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和叛逆的性格造就了他传奇的人生。他雄辩的口才和犀利的文风,更让他在美国心理学界魅力四射。尽管离婚风波中断了他如日中天的心理学事业,而被迫退出心理学的舞台。可是凭借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这位不甘向命运低头的强者,硬是在应用心理学领域打出了一片天地,特别是在广告领域做出了骄人的业绩。可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广告业。虽然离开了心理学的教学生涯,但在二三十年代他还是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堪称心理学界的普罗米修斯。至于其他心理学大师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随时都可以感受得到。

心理学大师鲜明的人格特质与其思想倾向性之间的关系,更是我们在书中着力展现的主题。在我们看来,心理学大师所探讨的心理学问题、方法和观点,都深深地烙上了他本人的人格特质的“印记”。说到底,不洞悉心理学大师的人格特点,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的理论——特别是其思想的倾向性。例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特质与他的思想倾向,可以说是血肉交融的。他在《自传》中坦诚说道:“我的自传有两个主题贯穿于始终——我个人的经历和精神分析学的历史。这两条线是互相交织、密不可分的。这本自传既展示了精神分析学是如何占据了我的全部生活的,又如实地告诉人们,我个人生活中没有任何其他经历能够超过我和精神分析学的关系。”以至于精神分析学“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弗罗姆则认为,精神分析学的伟大成就,同样还有它的缺陷,都表现了其创立者的人格特质。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学的“起源”,无疑应该到弗洛伊德本人的人格中去寻找。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弗兰克为什么要探寻“生命的意义”,斯腾伯格为什么对智力(特别是“超越IQ”)情有独钟,艾里斯为什么要创立“理性情绪疗法”,罗杰斯为什么关注怎样“成为一个人”,凡此种种,均可以在大师们的鲜明的人格特质中找到明确的答案。

敏锐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我们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新颖而独到的。我们采用的是漫谈、随笔或散文式的写作方式,力求一定的文学色彩,从而避免了教科书式的沉闷表述;我们尽可能使语言文字通俗、流畅,将深奥的心理学概念做了深入浅出的表达,从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此外,我们对每位心理学大师的题名,都做了画龙点睛式的处理,以便形象地刻画出他的人格特色和思想倾向。正文前还给出了一个“题记”,系心理学家本人或其他名人的某一名言,它高度地概括了该心理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最后,请让我代表本书作者们表达我们最深切而诚挚的愿望:愿我们这本带有原汁原味的西方心理学大师的小传,伴随读者成长为2l世纪世界心理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后记

这本书的诞生可以说是偶然冲动的产物。

2004年9月,我给我系国家理科基地02级基础心理学专业开《心理学史》课程。按惯例,课程结束时,学生要交“课程论文”。当我批阅学生上交的课程论文时,其中有些论文精彩得不禁令我拍案叫绝!随即,一个从来未曾有过的念头忽地一下掠过脑际:为什么不让这些东西公开出版,让更多的读者一起分享呢?再说,这样好的东西被“压”在我的文件柜里,岂不太可惜!

事情就是这样凑巧。当我刚好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当时还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的余平编辑找到我,问我是否有兴趣主编一点心理学的科普性通俗读物。真可谓天公作美,出版之事便这样一拍即合!

我立即着手拟定《写作提纲和写作规范》,并成立了由同学们组成的《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编委会。我聘请隋千里、何敏萱为主编助理,邹晓秦、王寰和胡静为编委。在精选写得较好的已有课程论文的基础上,又增补了一些人物。让同学们或是重新修改,或是从头再写。同学们怀着巨大的热情在寒假期问全力投入此项工作。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初稿基本上成形了。

作为主编,当我修改着这些尽管是稚嫩的,甚至有些是很粗糙的文稿时,心中不时地会荡漾起一阵阵激动:多么可爱的学生啊!他们不仅很好地理解和体现了我所要求的写作意图,而且他们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探索精神,那种对他们未来心理学事业的挚爱,还有对历史上和当今的心理学大师们的崇敬之情,都让我这个教心理学的老师无法不相信:中国心理学的未来属于他们!中国未来心理学大师将从他们之中诞生!

连我自己都感到奇怪,从教20多年来,我还从未在本科生的文稿上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出于对学生的关爱和普及心理学知识的责任感,我虽则辛苦一点,但却其乐融融!

我要说,我的学生们对中国的心理学事业,特别是对心理学思想的普及,做出了一个很大的贡献。我们的社会太需要这样的读物了。依我之见,国内的心理学书籍往往呈两个极端:要么专业性太强,令一般读者望而生畏;要么又太“俗”,什么“心灵鸡汤”之类,根本不能满足心理学爱好者的需要。我们这本书刚好弥补了这两方面的不足(请见主编序言)。

当然,本书的写作只是我们的一个初步尝试,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欠缺与不足。书中的内容文责自负,体现的是每一个作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代表主编的观点。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们参考了国内有关的研究成果,由于考虑到这是一本通俗读物,故没有一一列出参考文献。我在此谨向有关成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期待着读者批评指正。我们也冀盼读者热心地呵护我们这朵娇嫩的小花,让她在经受风雨的考验中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杜桂玲小姐为本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从整本书的创意和构思,到每篇文章的叙述方式、资料的查找乃至遣词用句,她都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意见。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令我感动和钦佩。

最后,我要对直接促成本书的余平女士表示由衷的感谢!对欣然接纳本书出版的出版社副总编郑纳新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还要对我们《大师》编委会的全体成员表示感谢!她们出色的工作保证了本书的按时完成。谨将本书献给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国家理科基地02级同学和其他年级的全体同学!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熊哲宏

                   2005年7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哲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58717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1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29
15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8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