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极富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性”这个概念,用以说明建筑与哲学、美学的内在联系。她精心收集了150余种参考文献,通过相当时间的哲学思辨、美学体验和雕塑师一样的语言修炼,加上250多个有助于自己和读者理解问题的注释,演绎成细腻、流畅而又深刻、动人的文字,附以图文并茂的、精彩的中外著名建筑实物的“证词”,行文中仿佛请来了老子、庄子、朱光潜、宗白华、张世英、奥古斯丁、康德、黑格尔、梁思成、贝聿铭、关肇邺……
图书 | 模糊的拱(建筑性的现象学考察)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极富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性”这个概念,用以说明建筑与哲学、美学的内在联系。她精心收集了150余种参考文献,通过相当时间的哲学思辨、美学体验和雕塑师一样的语言修炼,加上250多个有助于自己和读者理解问题的注释,演绎成细腻、流畅而又深刻、动人的文字,附以图文并茂的、精彩的中外著名建筑实物的“证词”,行文中仿佛请来了老子、庄子、朱光潜、宗白华、张世英、奥古斯丁、康德、黑格尔、梁思成、贝聿铭、关肇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建筑性问题的凸显 第一节哲人的视角:黑格尔与海德格尔 第二节建筑师的“宣言”:柯布西埃与文丘里 第三节建筑性:一个通则性(nomothetic)架构尝试 第二章建筑性理论的构建 第一节 作为建筑的客观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建筑性 第二节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建筑性 第三节作为意识形态的建筑性 第四节作为文化精神的建筑性 第三章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考论 第一节建筑性的观念现代性 第二节建筑性的话语现代性 第三节建筑性的范式现代性 第四章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认同 第一节与现代艺术共谋 第二节与现代科学互动 第三节与市民社会相生 第四节认同新趋势 第五章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图谱 第一节全息:贝聿铭的金字塔 第二节瞬间:杰弗逊纪念拱门 第三节精确:维特根斯坦建的房子 第四节多元:释巴别塔的隐喻 第五节显见:论双子塔的倒掉 第六章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面孔 第一节先锋 第二节颓废 第三节媚俗 第四节现代主义 第五节后现代主义 第七章建筑性的中国语境 第一节权势的转移:西方化/民族化的选择 第二节未定的传统:技术/艺术的调和 第八章建筑性的中国镜像 第一节本土建筑师的创作个案 第二节境外建筑师的思想殊相 结语 附论对“建筑意”命题的思考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模糊的拱(建筑性的现象学考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全峰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98456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4 |
出版时间 | 2006-01-01 |
首版时间 | 2006-01-01 |
印刷时间 | 200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021 |
丛书名 | |
印张 | 7.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