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从威慑这一核心概念出发,探索中国和美国的核政策,并进而研究它们过去、当前和未来的核关系,即围绕着核武器问题出现的冲突与合作。其结构设计和内容安排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一个完整和有机的整体,是一本具有严密的内在联系的专著。另一方面,本书各章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上可以独自成文。它既是一部学术研究成果,又是对有关政策问题的思考。
图书 | 威慑与稳定--中美核关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从威慑这一核心概念出发,探索中国和美国的核政策,并进而研究它们过去、当前和未来的核关系,即围绕着核武器问题出现的冲突与合作。其结构设计和内容安排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是一个完整和有机的整体,是一本具有严密的内在联系的专著。另一方面,本书各章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上可以独自成文。它既是一部学术研究成果,又是对有关政策问题的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试图从威慑这一核心概念出发,探索中国和美国的核政策,并进而研究它们的核关系。本书认为:核武器是一种不可首先使用的武器,它的作用在今天应当得到淡化面非强化;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最低限度的核报复力理就可以构成有效核威慑政策的物质基础。本书提出:维护巾荚核关系的稳定乃是两因今后面对的重要任务,作为核大国的美国尤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不应损害双方已经形成的相互威慑以外,两国还应通过构建共同安全机制和共同安全文化为此稳定提供新的动力。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威慑理论 苏长和 第一节 威慑概念 一、威慑的界定与逻辑 二、威慑与理性 三、威慑的有效性 第二节 权力、规范与威慑研究 一、政治现实主义与威慑理论 二、规范、认同与威慑 三、21世纪的威慑 小 结 第二章 中美核威慑政策 朱明权 第一节 美国的核威慑政策 一、核武器:一种超级炸弹 二、核威慑思想的发展 三、核威慑思想的最终确立 四、冷战后的核威慑政策 第二节 中国的核威慑政策 一、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二、核武库的小而全的结构 三、核威慑政策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四、当前的核威慑政策 小结 第三章 中美核关系 朱明权 第一节 不稳定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一、朝鲜战争和印支战争期间 二、台海危机期间 三、中国进行第一次核爆炸试验前后 四、美国的核攻击遭到慑止的原因 第二节 稳定的时期:相互威慑和战略合作 一、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一福特一卡特时期 二、20世纪80年代:里根时期 第三节 稳定有所削弱时期:冷战后的中美核关系 一、中美关系的变化 二、美国:对中国核能力和核战略的怀疑与防范 三、中国:为维持中美核关系的稳定而努力 小结 第四章 中美核关系的走向 吴莼思 第一节 冷战后的战略格局与美国 一、美国的国际地位 二、美国的战略目标与威胁评估 三、美国的核战略 第二节 导弹防御与战略稳定 一、克林顿政府 二、小布什政府 三、导弹防御、威慑与战略稳定 第三节 维护稳定的中美核威慑关系 一、美国导弹防御对中国的影响 二、关于中国应对措施的思考 三、维护稳定的核威慑关系 小结 附录 一、中英译名对照表 二、主要参考资料 三、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威慑与稳定--中美核关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明权//吴莼思//苏长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009915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5-09-01 |
首版时间 | 2005-09-01 |
印刷时间 | 2005-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822.37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2.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1 |
宽 | 14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