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明薪火赖传承(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儒家文化大众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态文化、伦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礼乐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下娓娓道来。

《文明薪火赖传承(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作者郭齐家)为该系列中的一本,包括了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私学;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官学;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书院等内容。

内容推荐

“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通俗性、普及性的介绍之作,富有经典性、文学性、教育性。

《文明薪火赖传承(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作者郭齐家)为该系列中的一本。

《文明薪火赖传承(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包括了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私学;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官学;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书院等内容。

目录

总序

导言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私学

 一、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和教师群出现

 二、孔子首创儒家私学

 三、古代民办高校——经师聚徒讲学

 四、古代民间小学——私塾蒙学及蒙养教材

 五、古代私学的特殊形式——家庭教育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官学

 一、汉代太学与欧洲的雅典大学同处于最古老地位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促进各民族文化教育大交流

 三、隋唐时期官学制度完备,留学生教育成功

 四、宋辽金元时期的官学教育改革

 五、明清时期官学的发展与演变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书院

 一、书院的萌芽——新的教育组织出现

 二、宋代书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元代书院的积极作用

 四、书院组织和管理制度及在教学上的特色

 五、明清书院的发展与沉寂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一、从汉代的“察举”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官人法”

 二、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

 三、宋辽金元的考试制度——士人的“得意”与“失意”

 四、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弊端与终结

后记

试读章节

④学习与行动结合。孔子要求学以致用,学习所得必须见于行动,即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起初,他过分相信学生表态性的话,认为学生说的话都会实际去做的,于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他发现学生言行脱节以后,才对学生提出了言行一致的要求:“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讨厌学生讲假话、讲空话、讲大话,认为言过其行是可耻的。孔子提出“行已有耻”,意即保持羞耻之心,自觉地不去做任何自取其辱的事,羞于为非,人格上就没有污点。就道德修养来说,根本的要求是“迁善改过”。他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用作装饰给别人看。孔子认为品德没有培养,学问不去探研,听到道义在那里却不能以身赴之去实行,自己有缺点又不能立即改正,这些都是值得忧虑的呀!他深信人的智慧和道德都是在不断克服缺点和错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从办私学时间之长久、从事私学活动精力之集中、私学规模之宏大、私学生徒弟子之众多、私学教育经验之丰富、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远来说,这是其他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在教育上影响最大的是孟子私学和荀子私学,他们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私学的优良传统。

孟子私学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教育学生明确并坚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道德原则。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于私学教育,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最大乐趣。孟子私学特别重视人的内在能力的培养,主张发挥人天生的善性,把教育看做是人心内发的作用,认为教育的作用不是要自外注人人本来没有的东西,而是在于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道德观念,促使人对先天“善端”的自觉,进而成为圣贤,从而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提出“学习即回忆”,认为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这和孟子的先天“善端”说何其相似乃尔!孟子强调“尚志养气”、“存心寡欲”、“改过迁善”、“反求诸己”,肯定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指出“仁者荣,不仁者辱”,认为羞耻感对于人关系重大,“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以机谋巧诈骗人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样能赶上别人呢?他鼓励人们“舍生取义”,坚持道义原则,并强调人们从艰苦和患难中磨练意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他从性善论观点出发强调内在的精神力量,存养扩充、自求自得,并要求努力找回已经失去的“善端”,防止外在不良环境的污染。孟子私学的这些理论和经验,已触及了人如何重视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问题,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苟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战国末期教育家、思想家,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南部)人。

荀子私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圣人,而以学为圣人作为最高目标。荀子私学特别重视后天人为的作用影响,把教育看做是“外铄”后天的过程,所以强调“化性起伪”。所谓“伪”即“人为”,指用后天人为教育的方法来纠正和变化先天的本性。按照荀子的性恶论思想,顺着人的自然本性,必然发展为恶,而产生相互争夺,所以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外来力量改变和抑制人的内心本性,树立人为的道德观念,接受社会的约束,维护社会的稳定。荀子强调后天人为教育的思想和古希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相似。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学习即回忆”的理论相对立。荀子私学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因而在儒家经典的传授上,一有着特殊的地位。儒家主要经典大都是通过荀子私学传授的,荀子可算是先秦儒家经学集大成者,其最大贡献在于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礼乐的理论,他的弟子中著名的有毛亨、浮丘伯、张苍、韩非、李斯等。P23-26

序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拨乱反正到恢复正常再到日渐升温至热潮的过程,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其中应运而生,起到了组织、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到了最近几年,似乎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局面:关于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日趋繁荣,硕果累累,而大众化的普及工作却没有跟上,不少人对孔子、儒学有隔膜,对儒家文化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有鉴于此,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坚持继续推动学术研究的同时,下决心抓一抓普及工作,除了借助电视、动漫、网络、讲座、《论语》普及工程、经典诵读工程等多种形式宣传孔子、普及儒学以外,还专门组织编写了这套“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目的在于向国内外读者介绍儒家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儒家文化是以儒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学与儒家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儒学主要是指儒家的思想、理论、学说,儒家文化则是儒学走向社会,化成天下、移风易俗而形成的包括制度、礼俗、观念等等在内的社会文化。儒学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家文化是儒学的浩瀚长流。儒学通常为知识分子所掌握,儒家文化则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儒家文化比儒学拥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广阔的覆盖面和更广大的人群。儒家文化在汉代逐步形成,两千多年来,一方面,儒家文化昂扬直上,远播海外,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在内的巨大的儒家文化圈;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又以其居于轴心的地位,宽容、平和、理性地对待其他形态的文化和异质的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融会创新,不但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气象,塑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崇教重文、守礼义、知廉耻的国民性格,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不了解儒家文化及其价值,就谈不上了解中国本土文化及其价值。由不了解而不珍惜,“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是近百年来一再发生的文化虚无主义偏向。今天,我们倡导儒家文化的研究与普及,固然是为了拓展新的学术与文化领域,更重要的是为了摸清我们的文化“家底”,认识“自家无尽藏”的价值,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广泛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综合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编撰“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播有关儒家文化知识,让读者对儒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儒家文化的优点和特点以及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为此,我们着眼于儒家文化几个大的方面拟出选题。“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关于儒家文化的普及性系列作品,要求作者是专家、大家:专家搞普及,大家写小书。我们通过向社会招标、专家推荐等形式在全国选出了9位作者,完成了9个选题: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郭齐家著)、儒家法文化(俞荣根著)、儒家生态文化(乔清举著)、儒家伦理文化(唐凯麟、陈仁仁著)、儒家孝悌文化(舒大刚著)、儒家政治文化(林存光、侯长安著)、儒家礼乐文化(丁鼎、郭善兵著)、儒商文化(戢斗勇著)、儒家文化与世界(施忠连著),这些著作都凝聚着作者在探索普及儒家文化方面花费的心思和功夫及其奉献精神。

编委会明确要求,“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通俗性、普及性的介绍之作,富有经典性、文学性、教育性。首先,作者对儒家文化有精深的研究,能够深人浅出地予以表达,对某一专业作全面系统、客观忠实的说明和介绍,重点写那些仍有现代价值的、有助于人们认识儒家文化的内容。其次,在素材选择、主题提炼以及运笔形式、行文风格上,都要融入现代意识,力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再次,要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化用自己的文字予以表述,使用大众语言,舍去一些艰深聱牙的言辞,不使用学术语言,多使用叙述性、描述性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活泼流畅,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其实,要写好一本大众普及读物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普及读物不仅要求文字浅显,可读性强,而且要求有学术含量,要体现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彰显了作者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年朱光潜先生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出版了美学佳作《谈美》。朱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晓畅的语言,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引人人胜,从而净化了读者的心灵,“引读者由艺术走人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该书先后重印三十多次,成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大家学者的风范告诉我们,一方面,大众读本不能写成艰深的学术著作,因为曲高和寡自然应者寥寥,普及变成空谈;另一方面,大众读本又不能没有学术含量,因为没有学术含量就失去了普及的意义。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仅能为国内外热爱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种对儒家文化的生动的、通俗的介绍,而且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儒家文化的有深度的认识,使读者在获得儒家文化的具体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在“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态文化、伦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礼乐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下娓娓道来。我们力求把对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转向当下日常生活,从生活中体认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飞人寻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发掘出来,提炼出来,把它讲清楚,注意发掘中国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变成每个中国人的自觉,还要把它变成世界性的东西。一本好的文化普及读物,应该在完成这个使命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 韩喜凯

2010年9月9日

后记

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感恩的时代。我衷心感谢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高层领导策划并组织编写“儒家文化大众读本”,感谢编委会提名、推荐并确定我为作者之一。当我草拟写作提纲及样稿之后,感谢编委会及时认真审阅,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彭彦华编委不厌其烦多次与我沟通、交换意见,不断帮助我提高书稿的质量与水平。我尤其要感谢的是姜楠同志,她把我写的十多万字的手稿,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印出来,对她艰辛的劳动我深表敬意和谢意。山东教育出版社历届领导都对我十分关怀,这次又派出祝丽责编帮助我把书稿向“齐、清、定”的方向努力,我要感谢她,要谢谢山东教育出版社。还要提及的是一贯热心助人的罗容海,正在北京师大教育学部攻读博士学位,百忙之中不仅帮我校对了全书,还修订了大小标题,并完善了全书的插图,对他的真心帮助真是感激不尽。最近几年我生活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律与行政学院温暖的大家庭里,学院的各位领导及全体教师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特别是院办公室的沈淑珍、万卉、闫为国、刘仲平、刘英慧等年青人帮助我继续发挥“余热”,包括帮我完成本书的写作。总之,“感恩”、“感激”、“感谢”之情充实了我晚年的生活。谢谢大家!感恩一切!

郭齐家

2010.12.4于北京师范大学

珠海分校法律与行政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明薪火赖传承(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儒家文化大众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齐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868049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7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05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9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