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民震散文选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民震是一位壮族作家,而且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本书汇集了他在各个不同时期创作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描写广西的山山水水风景散文,有包含深层的思考和体验的说理性散文,也有饱含着对革命战争时期的怀旧情结的回忆性散文……反映了这位壮族作家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翻开这本散文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目迷五色的少数民族的斑斓画卷,他以抒情清丽的笔调描绘了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绚丽的风光和多彩的生活,欢跃着不同风貌的人物形象,散发着大自然淡淡的芳香,透出一种绿色的诗趣。这部分的散文多半是他早期的作品,那时,这位年轻作家的脚步踏遍了广西的山山水水,在美丽的田园沃土中漫游,顺手撷来的小花野草,妙笔生辉,皆成美文。

随着作家的成长,后来的散文进入了比较深层的思考和体验,常以世俗人情为视角,探究起现实中的人文景观,更多的介入和干预某种社会现象。感慨、喟叹或呼吁、赞许,不乏哲理的思辨。

还有一些散文则格调迥异,就是他饱含着对革命战争时期的怀旧情结,从文学的角度切人,打开久远记忆的门扉,让革命的激情流入现代人的心中,给和平盛世注入一点省示和回味。这当然与作家少小参加革命战争的经历分不开的。他16岁参加革命,17岁入党,做过地下工作,打过游击,剿过土匪,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从拿枪杆子到拿笔杆子,该有多少丰富而艰险的情怀可以抒发和值得渲染啊!可惜这方面的散文少了些,我们期待着会有更多的这种有别于回忆录式的文学散文,献给当代的青少年。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离休后信笔写来的、被一些评论家戏称为的“休闲散文”,谐趣、幽默、随意,特别贴近生活,又不失社会意义,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老有所乐”“老有所思”吧?读来叫人在开心中又有点感悟。散文散文,文无定规,否则何称为“散文”呢?

目录

序 高占祥

月光隧道

音乐之花

鸟语奏鸣曲

古榕正绿

邕江之龙

苗山人梦

绿海中的小叶子

微笑的“豆腐西施”

呼唤“书虫”

心灵的复苏

品格

动物园观猴

寻找露宿者

并非遐想的传说

寻觅饺子

超市回眸

街头偶事

暂景一隅

我心中的金达莱

八角楼之夜

呼唤久远的时光

险渡鸭绿江

在战斗中迎接共和国诞生

永不忘记的第一次

“走”向健康

患难之“友”

唐装啊!唐装

钟声

碧玉盘中

白云深处走马帮

一朵早霞

踏月

漓江摆渡

雨中歌声

春景二幅

我的民族魂

三月三随笔

历史的瞬间

彩色的思绪

马克思墓前的沉思

小城散步

在密西根湖畔

芝加哥城看胖子

访美拾趣

访“澄碧湖——大海的女儿”

咖啡园一日游

苗山走寨散记

金色苗乡

沿着拔群水渠走去

拉吉琴

花中之花

百花图

月亮田

新绿

牧鹅人的笑声

新芽

小花——无名之花

红水河之波

阳光、空气和水

首任外公

老人与狗

花博士

老来俏

不知老

不服老

老了?

假如我现在是个青年

重归

与酒无缘平生憾

大姐

甜蜜之缘

一掬抱憾的泪水

春蚕到死丝方尽

人面不知何处去

眷恋土地

打造“名人”

幽默杂话

鲜花与荆棘交织的旅程

后记

试读章节

只见表哥们忙着制作“柚子香”,在柚子皮上插满了点燃的香,像一个个香烟火球,然后插在一根根长长的竹竿上,高高的树成一排排,间杂着许多灯笼,说让天上的刘三姐看清。楚,别下错了地方。这时,香火球和灯笼交织辉映,红光闪烁,紫烟缭绕,香气扑鼻,倒真的有点“仙气”呢!梳妆打扮好的表姐们把盛满了茶水的茶杯摆上一排又一排,还有几个碟子里的月饼水果。真像是招待天上来的贵客似的。

这时几位姑娘拥着一位身穿旧“戏装”的表姐走进晒谷坪。我一看,她不是隔壁的潘表姐吗?她只比我大几岁,总以大姐自居,把我当作小孩,带上山去捉蟋蟀,带去果园爬树摘番桃,有次看见两只白蝴蝶,我正要捉它,她忙制止,给我讲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让我感动得直落泪,但她却不识字,还是我这个小学生教他写名字。

潘表姐进到晒谷坪就被安排在一张竹席上睡下。于是八位表姐每人手持一柱点燃的香,围着潘表姐摇曳,齐声唱着一首山歌,反复地唱,又反复地念,我至今仍记得:

“八月十五点灯台,灯一盏,茶一排,请你三姐下凡来,三姐本是农家女,天生肚里有歌才,歌成山,歌成海,歌山歌海胜钱财……”表姐们围着潘表姐边唱边转圈儿走,直唱到潘表姐呼呼入睡。

忽然间,有人喊道:“三姐来了!”我瞪着眼睛向空中搜寻,并未见有人从天而降,忙问那位表哥,三姐在哪里?他指了指竹席上的潘表姐,只见她正缓缓坐起来,双手揉着惺忪的眼睛,好像刚从梦中醒来一样。

我失声喊道:“那是潘表姐呀!”表哥一把捂住我的口,忙说:“莫乱喊,她是刚从月亮下凡的刘三姐!”

我半信半疑的紧盯着她,她好像已不认识周围的人了,动作神情也和过去不同。她真的变成刘三姐了吗?这时所有的表哥表姐们都向她顶礼膜拜,表现出对刘三姐敬仰和爱戴的虔诚。潘表姐,啊不!那刘三姐大大方方地站起来,开口就唱起山歌,表哥说那是见面歌,歌仙以歌代言的。当时我听不懂她唱什么,只觉得她唱得很好听。我从来没有听潘表姐唱过山歌,今晚出口成歌,清朗流利,我有点相信,她真的是刘三姐了。

我翘首望着月亮,好像问它,这是不是小人书里的童话世界呢?什么白雪公主和七个矮人的故事呀,什么黑熊装成外婆敲开孩子的门却露出了尾巴呀……啊!潘表姐难道是中国的潘多拉魔盒吗?

P2-3

序言

周民震有一篇散文:《甜蜜之缘》,这个题目原是著名导演谢添在生前为他题的“倒书墨宝”,谢添导演过周民震两部电影文学剧本,其中一部就是《甜蜜的事业》,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在病中还担任了周民震新作《新甜蜜的事业》的艺术指导。所以他由衷地发出了饱含深情的感慨:“甜蜜之缘”。

我与周民震也有缘。

周民震是一位壮族作家,而且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涉猎电影文学、戏剧、小说、散文、文论、诗歌,据说还写过寓言。追溯起来,我与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过神交了。同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青年作家,我们常在报刊上“互相见面”,应该说早就是一个“熟面孔”了。

“文革”以后,历史把我推上了从政的道路,我只好在从政之余“兼容”文学了;没料到的是,周民震与我走了同一条路,也是“从政兼容文学”,而且在一段较长的时期里,我们竞在同一条战线上工作。他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我正好在文化部工作。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那时,我每到广西工作,除了例行的工作关系外,还是一次难得的“知音之旅”,又是切磋文学的“以文会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常深夜促膝谈文,直到窗外弯月西沉,街市灯火黯淡,人们渐入梦乡……有时,由民震作向导,带着我们深入壮山瑶乡,与老乡们喝上几杯交心酒,聊聊心里话。遇到“三月三”歌节,还与壮家青年朋友抛过绣球,唱过山歌,甚至学着刘三姐来上几首类似“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船上起高楼?”的对歌;有次,我们沿着广西边境“千里文化长廊”,与各族人民一路上交流文化工作的心得体会,一路上联欢吹芦笙跳竹竿舞,真有种“乐不思蜀”的感觉呢!这些难忘的经历,恰好又在我这次阅览周民震的散文中获得了心的感应,思的联想,情的绵延……

在周民震的创作生涯中,主要不是散文,他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剧作家。他创作了19部电影文学剧本,大多拍成了故事影片,获得各种奖项,比较知名的有《甜蜜的事业》、《春晖》、《苗家儿女》以及电影《学生三部曲》等。他还写了十多部戏剧,如《瑶山春》、《三朵小红花》等和二百多篇小说散文文论等,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对他的散文,我虽然只读过一部分,但印象颇深。细细捉摸,我想用四个字来概括是再恰当不过了,那就是“文如其人”。周民震个头不高,典型的南方少数民族眉目清秀而短小精悍的模样,人品质朴、单纯、诚挚、开朗、率真;两眼闪烁着聪颖、敏锐和灵气;头脑清晰,口才流利,他既是那种能说会写、工作有序、很具人情味的地方文化干部;又是一位温文儒雅、善解人意的友人。虽说这些话似有点溢美之嫌,目的是想透过对他的直观来素描出他散文的总基调,总风格。

翻开这本散文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目迷五色的少数民族的斑斓画卷,他以抒情清丽的笔调描绘了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绚丽的风光和多彩的生活,欢跃着不同风貌的人物形象,散发着大自然淡淡的芳香,透出一种绿色的诗趣。这部分的散文多半是他早期的作品,那时,这位年轻作家的脚步踏遍了广西的山山水水,在美丽的田园沃土中漫游,顺手撷来的小花野草,妙笔生辉,皆成美文。

随着作家的成长,后来的散文进入了比较深层的思考和体验,常以世俗人情为视角,探究起现实中的人文景观,更多的介入和干预某种社会现象。感慨、喟叹或呼吁、赞许,不乏哲理的思辨。

还有一些散文则格调迥异,就是他饱含着对革命战争时期的怀旧情结,从文学的角度切人,打开久远记忆的门扉,让革命的激情流入现代人的心中,给和平盛世注入一点省示和回味。这当然与作家少小参加革命战争的经历分不开的。他16岁参加革命,17岁入党,做过地下工作,打过游击,剿过土匪,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从拿枪杆子到拿笔杆子,该有多少丰富而艰险的情怀可以抒发和值得渲染啊!可惜这方面的散文少了些,我们期待着会有更多的这种有别于回忆录式的文学散文,献给当代的青少年。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离休后信笔写来的、被一些评论家戏称为的“休闲散文”,谐趣、幽默、随意,特别贴近生活,又不失社会意义,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老有所乐” “老有所思”吧?读来叫人在开心中又有点感悟。散文散文,文无定规,否则何称为“散文”呢?

周民震的散文并非都是精品,其中有某些早期的篇章,还停留在素描水平,或者更像是一篇访问记。也许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吧?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一种社会需要和文化现象,用现代的眼光来要求,算不算是一种过分的苛求呢?

在《周民震散文选》出版之际,我愿意为读者推荐,因为我的确挺喜欢它。

                         高占祥

                      2005年3月于北京

后记

编完了自己的散文选,本应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可是不,心情反而惶惑起来,何故?一下子还真有点说不清楚。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散文写得并不多,不过百来篇,而且大多集中在两个时期,即1959年至1962年之间和90年代后期。前者是我当时为写电影剧本和舞台剧本而下乡走马看花体验生活时的副产品;后者则是离休之后闲暇中的有感而发。用现代的流行语说:“不太专业”。对于写散文,我的确只算“业余爱好”。既是作家, (我早在1959年就参加中国作协了)又称业余,似乎不大合逻辑。其实我的心力精力主要放在30多部电影和戏剧创作上,散文创作就被挤到一个角落里了,虽然这也是我十分珍爱的一个角落,它也曾散放过很多的光彩,常见诸于全国及省市的报刊上。80年代初就出过一本散文集《花中之花》。当时出版散文专集还很少见。可见虽是业余却也是认真去做这一篇篇文章的。

说起写散文,这渊源还得从我十二岁说起。1944年日本鬼子侵入广西,母亲带着我和弟弟民霖逃难在深山野村里,整日生活在惊吓惶恐之中,当然更不能上学了。于是母亲便成了我们最好的家庭教师。她找到了一本残旧的《古文观止》,每天给我们讲解古文,并要求我们背诵,其中多是些传世之作,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辞》,欧阳修的《秋声赋》、《醉翁亭记》,韩愈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还有《陋室铭》等等,这些至今我还能流利的背诵。可以想见,当这些经典的散文进入幼小的心灵后,对于后来我与文学的结缘,对我喜爱并写散文当然会起着重要的启蒙和基石作用。母亲胡君品,生于满清末年一个中医世家,到了亭亭玉立的姑娘时,已是民国初年广州女子师范学校的高材生了。当时的广州正是革命之火炽烈的时代,孙中山组织了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政府。我的父亲周公谋就在中山先生身边工作, (担任过他的机要秘书)这位壮族青年又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同盟会员,20多岁就被派任广东东莞县长和广西桂林县长,都是当时革命政府的重要基地。就在这时,正在宋庆龄领导下的一个妇女革命组织里任职的母亲便和父亲结成了伉俪。婚后一连生了六个孩子,就从职业女性变成了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但她仍不失为一位才艺兼备的家庭主妇。她继承了祖业,把脉诊病,自开药方,医术不凡。她还学过绘画技艺,人物肖像炭笔画,几乎可以乱真。她的古文修养相当精深,她给父亲写信全用文言文,言简意赅,不乏典故,我们常当作文章来读的,虽然许多文句并不全懂。有这样的母亲在身边呵护,耳濡目染,文气熏陶,命运给了我一个多么幸运的童年。我的父亲也是一位业余“诗家”,他写了十几本线装本的诗稿,经常吟唱明志,也作自娱。记得在抗战前夕他写了一首感时绝句:“危楼一夜风兼雨,黯淡河山撼怒潮,四万万人同入梦,共谁拔剑舞中宵。”我之所以在此提起早已仙逝的二老,不仅仅是一种缅怀和纪念之意,更有一种深深感激之情。如果没有他们对一个幼小灵智的影响和有形无形的教诲,当然我的文学成长也许是另一回事了。今年正好是母亲诞辰一百周年,让我以一颗虔诚的孝心,默默的悼念她,愿她九泉之下含笑安息。

扯远了。还是回过来谈谈散文吧!的确,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常说散文散文,不散不成文。又说:又散又不散,形散神不散,才叫“散文”,我说,散文又要随意,又要刻意。甚至有人干脆把其他已有定规的文学形式如小说、传奇、戏剧、曲艺、诗词歌赋等等除外,剩下的无以名之者,全都是散文。作为精神产品,文学艺术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往往创造的空间越大,则创造的成功率越小;或者说,自由度越大,其难度也越大,这是很辩证的。打个不尽恰当的譬如,假如给裁缝师傅一块布,要他做一件衣服,既不要唐装中山服,又不要西装夹克衫,随意做什么样式都行,可以没有领子,一只袖子,满身扣子,不用量体裁衣……但必须要人家爱穿,哟!这可把这位师傅给难倒了。  然而,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重要的不在形式而是内容。你怎么写比起你写什么、为什么而写,居其次的位置。我写散文,总是先从生活发端,只认一个“真”字:把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思绪,放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认知、去感受、去体验,然后进发出一星爱和恨的火花。这种直抒胸臆的心声,就是“真”。黑格尔说过一句名言:“在作家的天平上,一边是作品,一边是人品。”我理解这个“人品”的砝码主要就是“真”,但我的“真”能否对时代对社会对人们产生共鸣和共识,并得到认同,就很没有把握了。也许这就是本文开头说的那份惶惑的心情吧!

最后,我还要赘言几句。这70多散文全部在全国和省一级的报刊上发表过的。有些报纸因篇幅限制作了删节的,这次都恢复了原稿,由于各篇的时间跨度大,我没有加以标明,也不作任何迎合当前政策的修改,保持原貌,我想文中自有时代气息透出,和历史里程的足迹,读者自会明晰体察的。

最近出版了两部文学史书,特·赛音巴雅尔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李鸿然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论》,这两部著作中都有论述我的作品的章节,我由衷的感谢他们,并深感受之有愧。由于他们都是从电影文学的角度来论述的,而对我的小说散文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因此,我希望这本散文选的出版能在我的文学生涯中作一点小小的补自,对于我来说,不能说不是一种莫大的欣慰。

为此,我万分感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是他们赐予我这一点难能可贵的欣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民震散文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民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080629
开本 32开
页数 4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