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穿越文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极阅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探索,体现为:一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价值。本书所运用的“综合与超越”的学术研究方法,即在方法论中引入价值论,强调文学研究对于人文精神的深切关怀和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与当下一些从理论到理论、无视人文学科本质的研究方法划开了界线,对于弘扬人文精神、拓展人文学科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文学研究思维形式的开拓。本书引入、采用“两极阅读”的研究理路和思维方式,即宏观的理论诠释与微观的文本细读的紧密结合,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所关涉的诸多研究对象和课题进行了再审视、再评说,对当下20世纪文学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补充和替代作用,相信学术研究中这种“两极阅读”的思维方式将逐渐被学界认可和光大。

内容推荐

书中采用了“两极阅读”的思维来组织命题,内容涉及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既有文学题材发展状况的纵向研究,也有文学现象、思潮运动的横向考察;既有骨架式的宏观勾勒,也有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既有体现宏大叙事的革命文学的深度分析,也有最为琐碎的日常生活话语的纵深解剖;既有高扬理想主义人文旌旗的哲性分析,也有还原世俗躲避崇高的审美切入,等等。通过这种两极阅读的方式,力求更为直接地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有一种粗略的心灵感知和思想体验。

目录

前 言

第一辑 文学横断面

  一 妇女文化的双重变奏——论中国妇女解放与妇女文学

  二 掘取社会的深井张扬人性的旌旗——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发展略论

  三 迷失在纯情与欲望交汇的轨道上——新时期情爱小说发展论

  四 以三晋文化观照民族气派——60年来赵树理研究述评

  五 逃逸中凄楚的呼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考察录

  六 “本原”的期待——对中国现当代作家底层写作的追思

第二辑 个体生命的哲性叩问

  一 个体价值的寻觅与呈现——张炜小说论之一

  二 潜在的存在主义——张炜小说论之二

  三 迷惘的乌托邦之梦——张炜小说论之三

  四 被集体主义洪流冲垮的“个体”价值营垒——重读李准的小说《李双双小传》

  五 他者的沉默与主体的生成——从鲁迅的《伤逝》到徐坤的《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第三辑 革命的修辞与生产

  一 从中心滑向边缘——论李锐小说《旧址》和《银城故事》对“革命”的文学性解读

  二 革命家庭关系学——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双重解读

  三 革命叙事的建构与解构——丁玲小说《夜》再解读

  四 批评与建构——1940年丁玲创作理路探寻

  五 创建文学发展的平台——丁玲与《解放日报?文艺》

第四辑 世俗的复活与追忆

  一 对平凡日子的重述与对爱情神话的亵渎——《永远有多远》小说文本与同名电视剧比较分析

  二 走出爱情神话的世俗婚姻——张爱玲小说的婚姻主题论

  三 “博爱”思想的反讽——张爱玲小说创作情态论

  四 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的“世俗性”

  五 艺术的默契——中国现代文学对女性悲剧命运的三种书写

  六 读者接受与张爱玲小说

第五辑 立体思维与文本细读

  一 《荷塘月色》:唯美——颓废主义的文本

  二 “文化苦旅”的沉思——余秋雨《皋兰山月》的人文解读

  三 纯然与悖理——评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兼谈一个时代文学的特征

  四 《白鹿原》的文化张力论

后 记

试读章节

妇女文化的双重变奏——论中国妇女解放与妇女文学

妇女文学的确立和研究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有了较大的突破,由于对定义的不同界定,它具有不同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女性形象说”,认为凡是反映妇女生活的文学就是妇女文学,而不关涉作者的性别。这种界定概念的外延较大,内涵却相对较小,它不能从根本上展示妇女文学的产生和研究的独立性和特殊意义,同时也很难把各个历史时期有关女性描写的创作的不同区别开。二是“女作家说”,即女性作家的创作为妇女文学。这种规定过于笼统,虽然强调了作家的性别意义,但不利于对作品做出深刻的剖析与研究。三是“性别题材说”,指女性作家描写妇女生活的那部分创作。这种界定虽然缩小了概念的外延,但却丰富了其内涵,与前两个相比,它既强调了作家的性别意义,又强调了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独立性。这种界定“并不是要和传统文学分庭抗礼,而是试图召唤一支新的文学队伍——妇女作家群,以女子特殊的生活体验和女性的创作风格,去有意识地丰富以男作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学”,同时这种界定还有某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和意义。四是“性别观念说”,这是我们借鉴西方较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它认为女作家所写的妇女生活题材的作品并非皆可视作妇女文学。这种观点认为女性作家们在描写妇女生活时,必须懂得“用一种不同度数的镜片才能清楚地看到它们,需要用一套不同的语义系统去表现他们”。这个观点使妇女文学无论从题材上、主题上,还是艺术创作思维、语意表达上,都与男性文学明显地区别开来,使妇女文学成为与男性文学相对立的一种准文学类别。它是西方妇女解放和妇女文学自身发展的产物,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现状是不相符的。众所周知,西方妇女寻求独立的、摆脱男子中心社会束缚的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但现在她们取得了与男子较大程度的平等的社会权利,具有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他们对社会和妇女自身健康发展的关注已经融成一体。加上长期的妇女文学创作经验和教训,现在已基本形成了女性作家所特有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认识方法和具有独立性的语义表达方式,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中,显示出其整体的个性特色。这种观点虽然不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但可作为中国妇女文学发展的借鉴和方向。

上述四种观点只有第三种适合我国社会和文学发展的实际,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本文所论及的妇女文学取此学说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悠长的文学历史中,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即使有少数女性的创作也都是抒写闺怨情愁,没有更多的现实意义,也根本形不成潮流和群体,而是间断地闪现在文学史上。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虽然不少,且不乏典型,但大多都是男性作家审美、创作的结晶。只有在妇女解放的过程中,文坛上才涌现了相当数量的妇女作家,才有了妇女文学的发展。

中国妇女的真正解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起来推翻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人类本来是由男、女双方平等组成的,但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受到不尽的践踏和蹂躏,封建宗法制将妇女完全规制成一种无思想的“机器”,她们受到“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的严重束缚,失去了人格和尊严。在反抗阶级压迫的斗争中,妇女与男人一样战斗,她们虽然像男人一样获得了某种社会性的短暂自由,摆脱了阶级压迫,但他们并没有从本阶级的家庭中、男性中独立出来,并没有获得人的全部尊严和品格。到了近现代,当西方民族意识和科学精神传入中国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妇女解放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内容,广大妇女逐渐从阶级压迫、社会制约中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人权,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有了充分的权利。但由于妇女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偏低,由于封建主义和男子中心主义遗毒的长期影响,中国妇女的解放不如西方那样获得了与社会权利和社会进化同步的发展,也没有在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都得到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她们只获得了较为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去适应以男性为标准的社会结构和形式,而没有获得作为男性对立的异性人的各种社会权利和属性,更没能改变男子中心结构社会以适应妇女的全面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和提高,随着妇女社会权利和人身安全等逐渐被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下来,随着妇女自身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特别是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女性的崛起,妇女解放已经开始以自主追求妇女自身的全面解放和发展为宗旨的征程。它最终将打破以男性为本位的社会意识结构,改善社会单面性结构的不足,使妇女能够在人权、经济、社会地位、精神生活等方面获得与男人最大限度的平等。当代中国的妇女解放正处于这个过程中。与以上几种妇女解放进程相应而存在的妇女文学,走过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但它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它也浸蕴在中国文学的各发展阶段中。

中国古代由于封建宗法观念的长期束缚,妇女文学虽然存在,但发展极为缓慢。尽管出现了从汉晋的卓文君、蔡琰、左芬,六朝的包明月、木兰,隋唐的武则天、李冶、薛涛,到两宋的李清照、朱淑真,明清的阮丽珍、吴藻、周颖芳等一大批的代表作家,但她们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如《胡笳十八拍》、《醉花阴》等具有较充实的社会内容以外,大部分作品的内容离现实生活较远,且艺术表现较差,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在中国妇女文学史上是暗淡无光的一页。现代妇女文学随着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勃兴而形成且深入发展,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四”时期、建国时期、新时期三个阶段,出现了两个高潮:“五四”妇女文学高潮和新时期妇女文学高潮。

P3-6

序言

  生平不喜欢给人作序,因为不喜欢说一些无中生有的大话、空话,否则就会拂人美意,劳而无功。当本书的两位作者要求我为之作序时,我有些犹豫。可当我阅读了书中的部分章节以后,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对于他们的要求欣然允诺。从他们的书中,我发现了思想的闪光,为他们敏锐而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而欣慰。  以世纪文学做文章已遍及学坛,但这本《穿越文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极阅读》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书中的内容虽非系统,但却有创见,它给人提供了一种重新阅读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视角。作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照顾到了文学的点和面:极概括与极细微,横向拓展与纵深解剖,思维在两极中同时展开。为了对世纪文学做深度体验,作者选取了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张炜,又把极为世俗、极为苍凉的张爱玲列为考察对象;既有对革命崇高叙事的解读,也有对回归原初揭开真相的新历史主义的审视;既有高度抽象的哲性叩问,又有多姿多彩的形象分析。作者的思维始终围绕两极体验、两极切入的方法来深入。这种考察文学的方法对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于体验文学的感性叙事,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河南大学的博士,在创作理路上,深受河南大学刘增杰与刘思谦两位教授的影响,其所专长的史料学理论以及重视价值论的文学研究方法对他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间作者在具体的研究中所持的性别视角,对西方学术方法的综合与超越,都可以折射出刘思谦教授的启悟,尤其是她极力提倡的文本细读在本书中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已有不少的研究者把文本细读作为重要的学术理路,但面对众多学术文章言之无据的空泛论述,本书作者所提供的立体化的文本细读的实践有着很强的启示与现实意义。  书中的内容是著者近年的研究成果,虽然文章数量有限,但却透露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就像著名学者林毓生积极倡导的那样:学术研究要“慢”。他们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在如此浮躁、喧嚣的今天,这种甘于静守书斋、闭门治学的精神实在难得。我作为他们的前行者,对于这两位充满锐气的后学感到欣慰。目前我校涌现出一批潜心治学小有所成的青年学者,我相信,本书的两位著者用不了多久就会在他们中间脱颖而出。

2005年11月  前  言  当历史逼近世纪之末,迈入世纪之初的转折期时,世纪文学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话题,似乎人文科学不谈世纪主题就是不现代、不前沿。历史进入一个转折期,学者们回首百年历程,展望世纪前景自有其历史的价值与意义。然而,问题也由此而来:人文科学的世纪性问题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谈,都有资格谈,以什么方式谈?以文学为例,世纪文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大题目,百年中国文学内涵极其复杂,当摆脱理论预设进入具体的文本时,即使一首短诗,一个短篇,也有种种不同的见解,那么世纪文学的面貌、主题或思想被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时,它有多大的代表性的确是一个问题。一位文学理论界非常前沿的先生,在以鲁迅的《孔乙己》论证他的学术理论时,他对《孔乙己》的理解却是五四时期对作品的理解。当然,要求研究理论的专家详尽解读文本也许有些苛刻,但是以他对作品的理解来反观其文学理论的世纪性探寻,其理论的现实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文学作为充满情感与血肉的对象,需要的似乎不只是理论或主义的完整,也不只是逻辑的严密,而更多的是可感可触,是对人精神与心灵的净化和启示。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在进入文学的世纪话题时,不敢奢求对文学世纪性问题的突破,我们只是立足于文学的具体问题,从文学的文本、文学现象入手,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洞察世纪文学的身影。  人,作为有独立尊严的个体,“五四”之初备受文学的关注,然而真正不是从概念而是从体验感受的意义上来描写人却是在新时期以后,尤其随着社会与经济转型而来的人的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文学中的个人才作为丰富的主体浮出水面。“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90年代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成为学院派知识分子的自言自语,文学以它自己的轨道向前滑行,暴力和性成为一段时间内不败的主题,复杂的人类只剩下身体和情欲,文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文学不再是漂泊心灵停宿的港湾,也不再是精神想像的乌托邦,文学成为宣泄、制作、商品、消费。我们作为高校讲台的演说者,人微言轻,但我们仍然期待文学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想像,一种启迪心灵、净化思想的艺术,更希望文学体现对现实中的人——独立个体的关怀。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都不可替代,人的生命是唯一的,任何个人都有被言说的权利,所以我们更希望文学关怀个体。当然,我们自己也不相信我们能有多大的力量影响文学的格局,我们只是以自己的所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呼吁一种真正文学的产生。书中所记录的内容是我们在不同时期对文学世界的思考,所反映的对象不一,所采用的方式有别,写作时的心境各不相同,但这些文章的出发点,或者说这些文章的最终指向,却并无差异,一切的一,一的一切,我们都把对人的个体关怀放在首位,通过对文学世界的探寻,体验人生的存在,寻求一种不悖人性、关爱生命、尊重个体、维护尊严、意志自由、意识独立的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哲学与文学、革命与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以及世俗中的个人等这样一些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具体的文本解读为依据,以人本主义思想为价值论,以对文本的症候式阅读为理路,对所选择的命题进行精细考察与梳理。  文学包容了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但文学不是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文学是以语言为介质的载体,是一种情感的符号,甚至是一种编码的工具。文学在它所具有的思想性、历史性、哲理性之外,还有它的审美性,它的编排程式。文学精神的内涵以它的审美性为底子,缺少了文学的审美性,文学的思想性也就失去了依托。文学的审美观照是文学探寻的基石,因此,文学的人文关怀是我们的终极指向,审美解读是我们的方式。人的禀赋千差万别,审美的体验因人而异,我们以自我的阅历与感受为根本,由此出发,希望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审美的方式各有千秋,审美的种类难以尽数,我们以有限的审美视域从主题学、哲学、史学、性别文学、文本细读几个方面选择我们行文的方式。为了更为立体地解读一个世纪的文学,我们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考察;既有文学现象的剖析,也有文学文本的细读。选取对象、牵涉内容涉及世纪文学的各个重要时期,力争对世纪文学有一个虽不全面但富有个性而又不无深刻的把握。  我们这里谈论的是文学命题,但文学的想像与我们的研究方式是无缘的。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一谈到文学研究就好像是研究者在那里泛泛而论,书中内容对这个问题做了有力的否定。“论从史出,言必有据”,是我们治学的态度,一条小小的注释就可能是我们在图书馆翻查一天的理由,一个文本在我们翻阅十遍八遍也不是例外,看起来几行短短的文字不知凝聚了多少夜不能寐的辗转反侧……另外,书中还对文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尝试与实践。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文艺学理论被铺天盖地地介绍到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论方法,从何处入手对文学研究者来说并非无关紧要的问题,为此我们借鉴了河南大学刘思谦教授的学术理路。在《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她指出:“文学研究不能仅从方法论上解决问题,必须要在方法论中引入价值论,研究一个文本要看它对人是什么态度,它对生命是一个什么态度。”在这个前提下,她提出了“综合与超越”的学术方法。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在研究方法上以人文关怀为核心,采取了“综合与超越”的文本解读方式,在具体的文学现象、文学主题、文本细读过程中,根据研究对象有选择有目的地综合各种理论方法深入研究。在《批评与建构——1940年丁玲创作理路探寻》中既有史料学的论证,也有性别文学的解读,还有社会历史分析的运用;而对于丁玲小说《夜》再解读的《革命叙事的建构与解构》中,则采用了叙事学的理论,同时对文本的思想考察又吸收了社会历史分析的批评;对于丁玲本人则从她的女性主义入手。虽然论述对象是革命叙事,但文章并未就叙事而论形式,而是从叙事进入意义,把叙事手段的分析作为重读革命的方式。也许我们的阅读方式还不够成熟,但书中的文章却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是我们尝试与努力的明证。  书中研究对象虽非专著论述,却也并非平面展开。我们有意采用了“两极阅读”的思维来组织命题,内容涉及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既有文学题材发展状况的纵向研究,也有文学现象、思潮运动的横向考察;既有骨架式的宏观勾勒,也有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既有体现宏大叙事的革命文学的深度分析,也有最为琐碎的日常生活话语的纵深解剖;既有高扬理想主义人文旌旗的哲性分析,也有还原世俗躲避崇高的审美切入,等等。通过这种两极阅读的方式,力求更为直接地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有一种粗略的心灵感知和思想体验。  文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思想的开始,而非思想的结束。通过本书呈现了我们对于世纪文学的零星思考。如果说“人不能走进同一条河里”成立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不能阅读同一本书”,对于著者如此,对于读者同样如此。人类个体的差异性与人自身的不断成长与变化告诉我们:本书不过是著者学术成长过程的历史探寻,我们不敢奢望读者的认同,但如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迪,一些思考,那将是对我们最高的褒奖。  作者  2005年10月

后记

当本书即将问世之际,我们内心涌动着难以言尽的感受,也许它显得不是那么厚重,但却是我们这些年在学术道路上摸打滚爬的见证。书中的文章并非写于一时一地,但却体现了我们对学术方法与学术理路的积极实践与探索。在此,向一直给予我们悉心指导的、我们的博士生导师刘增杰先生、刘思谦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他们分别从史料学与文学研究方法上给了我们无穷的教诲。同时,向对本书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的宋益乔先生、宋月华女士、徐巧燕女士、王继锁先生、石兴泽先生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写作的基本分工是:王辉负责当代文学部分,李军负责现代文学部分。由于受才智与学养的限制,加以时间紧迫,书中疏漏与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作者于聊城大学

2005年10月2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穿越文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极阅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辉//李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8971
开本 32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2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6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4
14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