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信阳毛尖/品茶馆
内容
编辑推荐

信阳是河南省南部的一个地区,地处江北,是江北茶区的重要产茶地。信阳茶分布于整个信阳地区的几个县,自然环境优越,植被丰富,雨量充沛,云雾弥漫,茶树生长良好。这里由于昼夜温差大,茶树体内积累的品质成分非常丰富,茶叶中的热水可浸出物质含量高,因此茶叶滋味浓度好,耐冲泡。很多识货的老茶客,对信阳毛尖的品质都是深信不疑的。

本书全面概括了信阳毛尖茶的历史与文化、茶区分布与自然环境、栽培加工与品质特点、冲泡技艺与品饮要诀等等,内容丰富,全面而完整。这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爱茶人对信阳毛尖茶的全面认识,同时也是茶文化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愿国内外更多的爱茶人在品尝“信阳毛尖”茶的同时,阅读《信阳毛尖》一书,相信会更加有滋有味。

内容推荐

浅山、翠峰、秀水、美泉,蓊郁的绿意,无限的涟漪,这是茶树最喜欢的居地。

信阳有一条青峰偎依,逶迤东去的大别山;信阳还有一条碧波逐浪、蜿蜒千里的淮河。山间有无数深潭小溪,植被茂密,河谷有弥蒙的水雾,柔曼的细雨。信阳是茶的乐园。

翻开信阳的历史,我明白了,信阳是裴李冈文化的发祥地和红军的摇篮,是孙叔敖、司马光和众多红军将领的故乡,一片人文厚重而殷红的大地,信阳毛尖深藏和散发的正是这样的内质和气息。

目录

第一章

追寻若隐若现的历史足迹/9

——信阳茶的起源与历史传承

陆羽骑一头白颅乌牛走进信阳/9

汉水滔滔漂来巴蜀茶/12

信阳茶区是唐代第二大产茶区/14

淮南散茶曾是宋代贡茶/15

苏轼在信阳论水品茗/17

清末信阳茶燃起复兴之火/19

民国涌现八大茶社/20

“信阳毛尖”的演化/23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魁/25

信阳茶业的新生/27

国家质量金奖折桂/29

第二章

名山名水出名茶/32

——信阳名茶风采

绝美的山水画廊/32

信阳十二大名茶/34

信阳毛尖  仰天雪绿

金刚碧绿  新林玉露

赛山玉莲  震雷春

龙眼玉叶  杏山竹叶青

灵山剑峰  雷沼喷云

震雷剑毫  香山翠峰

第三章

用科学与汗水打造完美/50

——信阳毛尖的栽培与炒制

新型茶园的建设/50

新型茶园的种类/54

茶园的优质高产管理/58

春暖山绿采茶去/64

茶把飞旋炒新茶/67

在一招一式中塑造品质/70

名茶炒制的奥秘/73

专家点评毛尖茶/78

第四章

如诗如画的冲泡品饮艺术/82

——信阳毛尖的茶艺与茶道

从饮茶到品茶/82

冲泡的要素/84

信阳毛尖之十道茶泡法/89

信阳毛尖之玻璃杯泡法/95

信阳毛尖之盖碗泡法/100

品赏的艺术/104

信阳茶道:和美清敬雅/106

第五章

茶俗透视古老与现代/108

——信阳茶风茶俗

敬茶的礼仪/108

火塘上的吊壶/110

狮河水泡茶/110

茶歌传情/112

给毛主席献茶/115

信阳茶叶节/117

信阳茶文化节118

试读章节

苏轼在信阳论水品茗

苏轼对信阳水和茶的评价并非虚言,因为他在被贬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途中曾在信阳论水品茗。

宋元丰三年(1080)苏轼正月出京,正月十八到蔡州(今靠近信阳的上蔡县)。时值寒冬,大雪纷飞,苏轼在蔡州停留几天后,来到新息县。有一首诗说明他即将进入信阳,诗日:“卜居新息临淮水(即今淮河),怪君便尔忘故川。稻熟鱼肥信清美,竹陂雁起天为黑。桐柏烟黄山半紫,知君坐受儿女困。”新息在蔡州东南,淮水自西流经县南,古息国,即今信阳市息县。息县志亦载苏轼来息,称颂湫公山为“东南第一峰”。同时苏轼还写《过淮》诗一首,诗中写到:“朝离新息县,初乳一水碧。暮宿淮南村,已度千山赤。”渡过淮河,苏轼来到义阳狮水河畔。义阳自古就有“狮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之说,苏轼闻言大喜,即驻足狮水,以水煎茶,鉴水品茗,遂把狮水评为“天下第四十六泉”,并赞叹“生斯土者,往往多禀清气,具风骨之士,不可谓非山水之有灵也。”

苏轼来信阳前,在杭州任职时,皇上曾派人赐他一包名茶,品啜之后备感清雅鲜爽,是自己从未饮过的。当时,他已遍饮杭州、福建等地名茶,但这种茶与它们色香味迥异,风格独特。而且他知道皇上也不会再赏赐那些茶,这究竟是什么茶呢?这个谜团一直未解,直到这次他在信阳再次品尝到这种茶,才恍然大悟,皇上赐他的原来是信阳茶。于是,他才得出“淮南茶,信阳第一”和“品不在渐闽之下”的论断。

苏轼出信阳来到今信阳地区的光山县净居寺,至今净居寺仍留有诗文碑刻,明代光山县令沈绍庆在碑文跋中说:“苏东坡被谪黄州,时好游光山净居寺。”苏轼当时与净居寺和尚居仁每日吟诗作赋。苏轼《梵天寺次韵》诗云:“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屐。唯有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在净居寺盘桓数日,极尽其兴,渐生依恋之情。苏轼离开净居寺时,寺院钟鼓齐鸣,东坡流连忘返,恋恋不舍,他在《游净居寺》一诗中,抒发了这种惆怅的心绪,诗日:“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苏轼出光山后前往黄州。《豫南史话》载:“苏轼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到达黄州,时年45岁。”

P17-18

序言

李伟,是一位热爱茶,从事茶事研究多年的新一代茶人。他是我们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理事,也是河南省茶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他在河南从事茶事业的过程中,非常钻研、十分投入,善于调查研究,在茶业和茶文化工作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这次编著出版的专门介绍“信阳毛尖”茶的著作,可以说是他从事茶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的具体表现。

说起“信阳毛尖”,中国的爱茶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信阳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古茶区之一,早在唐代属淮南茶区,当时是中国的第二大茶区。“信阳毛尖”是历史名茶,早在1915年就获得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因此,它是中国名茶之林中的佼佼者。

信阳是河南省南部的一个地区,地处江北,是江北茶区的重要产茶地。信阳茶分布于整个信阳地区的几个县,自然环境优越,植被丰富,雨量充沛,云雾弥漫,茶树生长良好。这里由于昼夜温差大,茶树体内积累的品质成分非常丰富,茶叶中的热水可浸出物质含量高,因此茶叶滋味浓度好,耐冲泡。很多识货的老茶客,对信阳毛尖的品质都是深信不疑的。

李伟编著的《信阳毛尖》一书,虽然文字数量不大,但已全面概括了信阳毛尖茶的历史与文化、茶区分布与自然环境、栽培加工与品质特点、冲泡技艺与品饮要诀等等,内容丰富,全面而完整。这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爱茶人对信阳毛尖茶的全面认识,同时也是茶文化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愿国内外更多的爱茶人在品尝“信阳毛尖”茶的同时,阅读《信阳毛尖》一书,相信会更加有滋有味。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程启坤

后记

当我完成在信阳茶区的采访,坐在桌前沉思和写作的时候,我的心头似乎掠过一丝莫名的缺憾。这种感觉渐渐明晰成为一种意识之后,我才清楚这种缺憾是什么。

我国茶的历史和文化是悠久而厚重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对茶的记载却是有限的。当我们去追寻它的时候,才会感到它的不足。在信阳茶的历史上,茶圣陆羽曾来这里考察茶事,并在《茶经》上作过记载和评价;我们的大诗人苏轼也曾到过信阳品茗论水,留下了遥远的轶事。但历史对于他们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踪迹模糊。当我把散见于多种文献上的一鳞半爪加以综合和梳理,才约略窥见了他们的行迹。所以我在第一章只有如实地写上了“追寻若隐若现的历史足迹”这个标题。历史已经远去,我们更无埋怨古人的道理,可是近现代的历史呢?民国初年的甘周原是复兴信阳茶的开拓者,在信阳近现代茶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国茶工吴彦远是使信阳茶具有“毛尖”形体的炒茶人,对信阳毛尖作出过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历史对于他们的记载都十分简单。当我去寻找他们的后人,以充实本书对他们的描述的时候,已经无法打探到这些后人的踪迹,不能不感到一种无法弥补的惆怅。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比如信阳毛尖在国际上获得的巴拿马金奖的奖章现在在哪里?毛主席给车云村民的回信又在哪里?也都无法寻觅。

历史事件是匆匆的过客,它的停留是短暂的。真实完善的历史需要挖掘和整理。因此,茶科研、茶文化工作者以及每一个热心于茶的人,应该抓住历史没有远去的一刻,留下历史应该留下的一切。这也是我在《信阳毛尖》出版之际的心底寄语。

李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信阳毛尖/品茶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读图时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952908
开本 16开
页数 1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2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272.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8: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