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朝花夕拾(名师导读美绘版)/暖心美读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朝花夕拾(名师导读美绘版)》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文集。虽然《朝花夕拾》不只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

内容推荐

《朝花夕拾(名师导读美绘版)》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品记述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性格志趣,抒发了对昔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

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试读章节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P19-22

序言

无情未必真豪杰

刘金玉

《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主将,是推进中国新文化发展的国手,毛泽东同志曾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书名“朝花夕拾”有其特殊的含义。“朝花”,早晨的花朵、花絮;“夕拾”,傍晚捡拾。显而易见,这本书就是鲁迅先生回忆往事的文集,里面的散文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其实这些散文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时,原题为“旧事重提”,虽然易懂,但是太过直白。于是在编订成书时,定题为“朝花夕拾”,既能概括文集的内容,又富有文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性格的真实写照,在《朝花夕拾》中也集中体现出来;而且,我们可以循着《朝花夕拾》这本书,了解鲁迅先生的这种性格是如何形成的,看到鲁迅先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以文学作为武器的斗争道路的。

童年时的鲁迅是无忧无虑的。他听祖母讲老虎拜猫为师,学成后却想杀掉猫,称王称霸的故事;他会从蛇的嘴下救出可怜的隐鼠,精心饲养,把他当成墨猴;他会听睡觉呈“大”字的长妈妈讲美女蛇吃人,反被老和尚收进盒子的故事;在“我的乐园”——百草园中,捉蟋蟀,玩弄斑蝥,拔何首乌,塑雪罗汉,按照闰土父亲传授的方法在雪地里捕鸟;甚至在“最严厉的书塾”里仍然可以偷偷跑到小园里面折腊梅、寻蝉蜕,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在迎神赛会时,和乡人们一起“紧张”而又“高兴”地等待“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出现。——这些常见的童年趣事都成了《朝花夕拾》的材料,更成了表达鲁迅先生思想情怀的重要抓手。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对鲁迅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将沉浸在“乐园”中的鲁迅送到“最严厉的书塾”,因为那里有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老先生;父亲还会在鲁迅及其他家人急切看迎神赛会时,突发奇想的要求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这些事实,也加入了《朝花夕拾》中,也使鲁迅先生思想认识更为深刻,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情背后的本质,从而使散文主旨更为深远。

父亲病重,家境一日不如一目,年幼的鲁迅开始接触当时的社会。奔走于“名医”之间,可是他却发现这些所谓的“名医”不过是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父亲垂危,衍太太让鲁迅按照风俗使劲叫父亲,可是他却觉得“这真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甚至在看似温和可亲,实则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的诽谤下,他不得不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于是,年轻的鲁迅只能“走罢”,于是开启了外出求学之路。去南京新式学堂吧,在这里,鲁迅知道“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阅读《天演论》,知道“物竞天择”。可惜的是,新式学堂“乌烟瘴气”,学习的结果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鲁迅又踏上“所余的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在日本东京,鲁迅认识了一批中国留学生,其中有一位“离奇”“很可恶”的人——范爱农。鲁迅依然没有感受到自己想要的氛围,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在那里,鲁迅结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真挚无私的爱给予青年鲁迅极大的鼓舞,鲁迅认为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在那里,鲁迅还遇到了改变他人生之路的两件事: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使鲁迅彻底改变学医救人的思想,他醒悟,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回国,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回国后,面对那些高举公理正义旗帜的“正人君子”,面对“谋害”“白话”的“引导青年的前辈”,面对不彻底的辛亥革命留下的烂摊子……

此时的鲁迅再也忍不住了,在《狗·猫·鼠》中,他给“媚态的猫”画像,用辛辣的笔调讽刺了“现代评论派”文人的“媚态的猫”的嘴脸;在《二十四孝图》中则明确喊出“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并且要寻求最黑暗的咒文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即使是堕入地狱,也绝不改悔;《范爱农》中,范爱农是一位普通的爱国知识分子,他耿介、偏激,辛亥革命后,勤快得很,却最终在那个社会受到排挤,溺水而亡。鲁迅由此重视辛亥革命的教训,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作了形象的批判。

尽管此时的鲁迅愤怒,需要发泄,并努力地通过他犀利的文笔,直插敌人心脏。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仍有一块恬静的处所,在那里,有充满无限趣味的百草园;有虽然不识字,却愿意费尽心思为他买来《山海经》的长妈妈;有严谨治学而且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于是,在《朝花夕拾》中,我们又见到了鲁迅先生温和的一面。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从鲁迅少年时代写到在日本留学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示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他的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地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显得优美而清新,彻底打破了中国古代散文“温柔敦厚”美学风格的束缚,更自由、大胆地表现出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充分地流露了鲁迅先生的仁爱之心,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后记

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谋,而且以他为胡人。现在知道是错了,“胡”应作“祜”,是叔谋之名,见唐人李济翁做的《资暇集》卷下,题云《非麻胡》。原文如次:

俗怖婴儿日: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隋将军麻祜,性酷虐,炀帝令开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吓日:麻祜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只如宪宗朝泾将郝玭,蕃中皆畏惮,其国婴儿啼者,以王比怖之则止。又,武宗朝,闾阎孩孺相胁云:薛尹来!咸类此也。况《魏志》载张文远辽来之明证乎?(原注:麻祜庙在睢阳。郎方节度李丕即其后。丕为重建碑。)

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但又不知麻祜庙碑或碑文,现在尚在睢阳或存于方志中否?倘在,我们当可以看见和小说《开河记》所载相反的他的功业。

因为想寻几张插画,常维钧兄给我在北京搜集了许多材料,有几种是为我所未曾见过的。如光绪己卯(1879)肃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册孝图》——原书有注云:“卅读如习。”我真不解他何以不直称四十,而必须如此麻烦——即其一。我所反对的“郭巨埋儿”,他于我还未出世的前几年,已经删去了。序有云:

“……坊间所刻《二十四孝》,善矣。然其中郭巨埋儿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训。……炳窃不自量,妄为编辑。凡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者,概从割爱;惟择其事之不诡于正,而人人可为者,类为六门。……”

这位肃州胡老先生的勇决,委实令我佩服了。但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来已久的,不过大抵不敢毅然删改,笔之于书。如同治十一年(1872)刻的《百孝图》,前有纪常郑绩序,就说:

“……况迩来世风日下,沿习浇漓,不知孝出天性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且择古人投炉埋儿为忍心害理,指割股抽肠为损亲遗体。殊未审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迹。尽孝无定形,行孝无定事。古之孝者非在今所宜,今之孝者难泥古之事。因此时此地不同,而其人其事各异,求其所以尽孝之心则一也。子夏日:事父母能竭其力。故孔门问孝,所答何尝有同然乎?……”

则同治年间就有人以埋儿等事为“忍心害理”,灼然可知。至于这一位“纪常郑绩”先生的意思,我却还是不大懂,或者象是说:这些事现在可以不必学,但也不必说他错。

这部《百孝图》的起源有点特别,是因为见了“粤东颜子”的《百美新咏》而作的。人重色而己重孝,卫道之盛心可谓至矣。虽然是“会稽俞葆真兰浦编辑”,与不佞有同乡之谊,—但我还只得老实说:不大高明。例如木兰从军的出典,他注云:“隋史”。这样名目的书,现今是没有的;倘是《隋书》,那里面又没有木兰从军的事。

而中华民国九年(1920),上海的书店却偏偏将它用石印翻印了,书名的前后各添了两个字:《男女百孝图全传》。第一叶上还有一行小字道:家庭教育的好模范。又加了一篇“吴下大错王鼎谨识”的序,开首先发同治年问“纪常郑绩”先生一流的感慨:“慨自欧化东渐,海内承学之士,嚣嚣

然侈谈自由平等之说,致道德日就沦胥,人心日益浇漓,寡廉鲜耻,无所不为,侥幸行险,人思幸进,求所谓砥砺廉隅,束身自爱者,世不多睹焉。……起观斯世之忍心害理,几全如陈叔宝之无心肝。长此滔滔,伊何底止?……

……

研究这一类三魂渺渺,七魄茫茫,“死无对证”的学问,是很新颖,也极占便宜的。假使征集材料,开始讨论,将各种往来的信件都编印起来,恐怕也可以出三四本颇厚的书,并且因此升为“学者”。但是,“活无常学者”,名称不大冠冕,我不想干下去了,只在这里下一个武断:

《玉历》式的思想是很粗浅的:“活无常”和“死有分”,合起来是人生的象征。人将死时,本只须死有分来到。因为他一到,这时候,也就可见“活无常”。

但民间又有一种自称“走阴”或“阴差”的,是生人暂时入冥,帮办公事的角色。因为他帮同勾魂摄魄,大家也就称之为“无常”;又以其本是生魂也,则别之日“阳”,但从此便和“活无常”隐然相混了。如第四图版之A,题为“阳无常”的,是平常人的普通装束,足见明明是阴差,他的职务只在领鬼卒进门,所以站在阶下。

既有了生魂入冥的“阳无常”,便以“阴无常”来称职务相似而并非生魂的死有分了。

做目连戏和迎神赛会虽说是祷祈,同时也等于娱乐,扮演出来的应该是阴差,而普通状态太无趣,——无所谓扮演,——不如奇特些好,于是就将“那一个无常”的衣装给他穿上了;——自然原也没有知道得很清楚。然而从此也更传讹下去。所以南京人和我之所谓活无常,是阴差而穿着死有分的衣冠,顶着真的活无常的名号,大背经典,荒谬得很的。

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如何?

我本来并不准备做什么后记,只想寻几张旧画像来做插图,不料目的不达,便变成一面比较,剪贴,一面乱发议论了。那一点本文或作或辍地几乎做了一年,这一点后记也或作或辍地几乎做了两个月。天热如此,汗流浃背,是亦不可以已乎:爰为结。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一日,写完于广州东堤寓楼之西窗下。

书评(媒体评论)

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郁达夫

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郭沫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朝花夕拾(名师导读美绘版)/暖心美读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鲁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94771
开本 16开
页数 1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2017051722
中图分类号 I210.4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