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欧洲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书,作者陆春涛是知名画家,2005年,他三度赴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将旅欧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成就了这本书。

你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行走文学”,因为其中有参观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的感触;有对东西方艺术观念的比较;有徜徉在欧洲古老建筑中的浮想……你也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旅游指南”,因为其中有不少关于旅行的小贴士,如买了东西怎样退税,坐火车怎样买票比较合算,喝什么样的红酒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但与那些故作深沉的“行走文学”和天花乱坠的“旅游指南”相比,作者很“私人”的文字与感受却别有一番动人心处。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种,内里却别具一格。因为是日记,所以每一页的边缘都被设计成日历的形式,日记中的这个日子用红圈标出,新颖又醒目。而作者的登机牌,日记的手迹,在欧洲拍摄的各种或记录生活或显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透气又好看。而书的最后是作者欧洲写生的画作,作者在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绘画上的实力。

内容推荐

《欧洲笔记》展出的作品是陆春涛在欧洲数月及在欧洲展览期间对欧洲数国的风景名胜进行了采风写生.并记录了在欧洲生活的经历与感受。展出的50幅作品带有浓郁欧洲风情,陆春涛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异域风景,画面清新宜人,格调淡雅明快,为中国画探索新的艺术境界和新的艺术技法锦上添花。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梅兆荣先生评价陆春涛的作品“读陆春涛的画作,无论是贴近城市生活的瓶花系列。还是走向田园的丛枝系列,或是体现原生态的花海系列,都给人一种明快愉悦、欣欣向荣的感受,一种蓬蓬勃勃的生命弧力。鲜活洒脱,清新隽永,既充满绿色氤氲,又感觉明媚灵动。陆春涛的艺术深深扎根于华夏之土,在上海这块广纳百川的土地上.既吮吸中华文化的乳汁,又汲取西方艺术的营养。他的作品既有中国画传统的基因,又有西洋绘画的元素。正由于此。中国有影响的美术评论家对陆春涛的画作厚爱有加,誉之为“有中有西”的中国绘画。”

目录

欧测笔记之日记篇

欧洲笔记之随想篇

欧洲笔记之写生篇

后记

试读章节

因为不是第一次去欧洲,所以既不陌生也不紧张。

但因为是第一次夹着自己的画作步入艺术圣殿与大师作品进行零距离的对话,所以心里难免有些激动。

因为是第一次只身一人去国外,所以多少有些茫然。

但因为深知艺术的语言全世界是共通的,所以心里坦然了许多。一大清早,朋友来到畅园送我去浦东国际机场。一路欢笑,很快就到了机场。可能是持公务舱票的原因,换登机牌和托运行李手续办理得顺顺畅畅,看看还有时间,于是找了一个茶室,和送我的朋友品茗闲侃。

终于从喇叭里传来播音员标准却又机械的提醒,轮到我乘坐的航班过关登机了。带着朋友的祝福走进通道,递上护照,边检拿着护照左看右看,一开始我还不以为然,但边检那种凝重的神色,使我感到了不安。只听他严肃地告诉我说:“你的护照因长时间在皮革套内,磁条已脱落,电脑已不显示,我们可以放行,但你必须写下承诺书。”我问他们在入境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边检职业地说:“说不清楚,也许没事,但若对方拒绝入境的话,只能返回。”我一时还真有点儿慌了神,脑袋瞬间一片“空白”,机械地在一张边检递来的纸上写上:“本人护照磁条脱落,由此而引起的一切后果自负。陆春涛,护照号:G09000983。”

被这样一折腾,人一下子感到沉重了不少,脚步也沉重了许多,手中的三个包(旅行箱已托运,这三个包里一大半是帮朋友带的东西)也沉了起来。等我找到候机厅登机口时已无精打采,老想着到了那里怎么办?到时候可没那么容易说清楚,关键是他们听不懂我的话,我也听不懂他们的话。于是我带着乞求、渴望与无奈的眼神扫视着候机厅里每一个中国旅客,厚着脸皮与人搭讪。平日里我是个不爱与陌生人打交道的人,而此时此刻,说实话,就十自别人不搭理我。我失落地坐在候机室里,定了一会儿神,才发现身上连德国朋友的电话号码也忘带了(包括来接机的朋友的)。这下可惨了。登机后,我上了二层公务舱,二十分钟后,座位基本已坐满,我前后扫视了一下,除了我和最后一排一位女士是华人,其余全都是高鼻子蓝眼睛,这位女士一下子成了我唯一能沟通和乞求帮助的对象。没等飞机起飞,我便上前想请求她入境边检时能同行并帮助翻译,我刚说:“小姐,不好意思,您懂德文或英文吗?”她叽哩呱啦的回答让我~下子懵了,我听不懂,所以也不知道她是哪国人。乘务员过来了解情况后,告诉我:“这位小姐是印尼人,不懂中文。”并安慰我说:“您别着急,下机后跟着中国人多一点的人群走,这是中国国际航空,所以下面的乘客还是中国人多。”听了这话,心里踏实了许多。不过,这踏实的背后还是有难以言说的酸楚。

飞机开始起飞了,我依着舷窗,看着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城渐行渐远,就像在作画时不慎滴落在宣纸上的一滴水墨,渐渐化开越来越淡,最后被一朵朵飘来的白云掩盖。为了想早一点适应时差,就眯上眼睛把头靠在椅背上,但怎么也睡不着,尽管整个机舱关了窗后已如黑夜。无奈之下只好看报、看杂志、看书、看电视、看前排座位上老外后脑勺上那一根根金黄色的头发,看流动的空气……P16-18

序言

画家陆春涛出生于中国第三大岛——长江口的崇明,是我的同乡。十几年前,他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很多有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纷纷前往祝贺,众多媒体也争相作了报道,使这位画坛新秀的大名从上海传到了首都北京,我也因此与他相识并有了交往。

陆春涛孩提时起就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轻时曾得到画坛名宿钱行健教授的指导,使他在艺术上获益匪浅。在近30年的耕耘与探索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水墨世界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读陆春涛的画作,无论是贴近城市生活的瓶花系列,还是走向田园的丛枝系列,或是体现原生态的花海系列,都给人一种明快愉悦、欣欣向荣的感受,一种莲蓬勃勃的生命张力。鲜活洒脱,清新隽永,既充满绿色氤氲,又感觉明媚灵动。

陆春涛的艺术深深扎根于华夏之土,在上海这块广纳百川的土地上,既吮吸中华文化的乳汁,又汲取西方艺术的营养。他的作品既有中国画传统的基因,又有西洋绘画的元素。正由于此,中国有影响的美术评论家对陆春涛的画作厚爱有加,誉之为“有中有西”的中国绘画。近年来,陆春涛在中国著名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中频频现身,多次应各种艺术机构邀请,赴法国、日本、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展或举办个人展览,并出版了多部个人作品集。

还值得一提的是,陆春涛虽生活在繁华的上海,但他却一直保持着不为物欲所左右的艺术家纯洁的心。多少个寒暑展昏锲而不舍的努力,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奋力攀登,才成就了他今天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他真诚地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艺术,创作了为数可观的艺术作品。这次他把自己的新作送到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欧洲进行巡展,引起了当地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在欧洲数月,陆春涛还在展览期间对欧洲数国的风景名胜进行了采风写生,并记录了在欧洲生活的经历与感受。我想,陆春涛这次的欧洲巡展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将又是一个开始一一个探索新的艺术境界和新的艺术征程的开始。我祝愿他在艺术创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梅兆荣(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确定一种目标,你将采取一种行动;采取一种行动,你将养成一种习惯;养成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这是哪位大家的箴言,我已记不清了,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这次欧洲行,演绎了这个程式。

欧洲行之前,圈内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艺术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捡起那些闪光的碎片;用心去记下那些震撼你心灵的难忘瞬间,这在你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将受用终生。无奈本人造诣颇浅,无法顷刻领略其间的真谛,无法瞬间处理纷杂的信息。思量权衡再三,还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我旅欧的历程。确定了目标,就采取了行动并养成了习惯。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写字台前,凝视着镜子里自己的双眸。于是白天的经历在眼前频繁切换,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绎成了方块汉字。

虽然笔拙,记下的片言只语无法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触手可摸的柏林、维也纳、威尼斯、佛罗伦萨……会有些许遗憾,但令我慰藉的是,这些零碎、杂乱的印象和记下的片言只语,却是我旅欧生活和思想的原始状态。

题记

后记

我去欧洲办画展纯属偶然。

我用文字记录欧洲之行的每天生存状态倒是必然。

十七年前,我在北京举办个展,经吴帆先生(时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引见,有幸与中国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先生相遇,梅大使看了我的画后对我说,很有韵味,何不拿到欧洲去办展览,把中国画介绍给欧洲的朋友们。我当时有些惶恐,忙说,等几年再说。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离开了画案,进入了商海,去欧洲办展便成了一个存在我心中的情结。前年年初我在圈内朋友和老师的怂恿下,终于决定举办这次欧洲巡展。但梅大使已离任回国多年,不过当他得知我这心愿后,还是积极帮我联系,从而促成了这次欧洲画展的成行。

在欧洲的那些日子,就如凡·高告诫自己的那样:“我希望尽可能地多画些习作,因为习作是未来产生绘画作品的种子。”法国名家布丹也曾说过:“当场画下来的东西,总是有一种以后在画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的生动。”我把这些作为座右铭来支撑自己每天画一些画。

为方便这些习作在以后的二度创作中能重现当时的环境和氛围,我就把这次旅程的每一天及每一天到的每一地都用文字详尽地记了下来。

当然,我的“话”和“画”肯定不完全达意。那我也只能借用一句名言,或叫自嘲,或叫开脱——完美的东西,永远与距离同在。

2006.02.28于上海听涛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欧洲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春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29881
开本 32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2
15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