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纪中国(心灵互动中的时代图景)
内容
编辑推荐

资料与诗情的一次盛宴,跨越学科的一次鸟瞰,中国与世界的一次扫描,当代与未来的一次对接。本书藉时下我们所熟悉的明星式学者之口,以朴素而鲜活的对话体形式去述说、读解这个时代正在并将要发生的一切,去勾勒一种大跨度的时空轮廓,以期在妙语连珠与妙趣横生之盎然诗意中,来带您获得一种当下中西的全景印象,感受一种宽银幕式的人文视野。全书主要由九个篇章缀接而成,每个篇章分别由《影像世界篇》、《国际风云篇》、《地缘战略篇》、《中西比较篇》、《人文视野篇》、《思想前沿篇》、《摇滚煊浪篇》、《建筑时代篇》与《另类声音篇》有机构成。

内容推荐

有没有一本书能够同时做到:既面向白领、知识精英与决策层,又面向寻常百姓、大中学生与芸芸众生,既可为人们呈赠丰富的知识、翔实的资料,又可为人们扣开崭新的视角、带来深深的启悟呢?本书试图扮演这一个时代角色,以填补这一持续性空白。

化深刻为生动、化沉重为飘逸、化玄奥为山青、化晦涩为镜明,乃本书之一大特征。

在单位时间内,跨学科式的快速扫描与酣畅鸟瞰,乃本书之第二大特征。

一句是一句,力求每一句都掷地有声,都光彩熠熠,都紧扣时代,都直击心灵,从而与您产生有效的互动,达成鲜明的共振,在鲜明而有效的心灵互动与共振中,进而去绽开并奏响某种灿烂的时代图景,乃本书之第三大特征。

目录

前言

【影像世界篇】

时代·人格(白岩松)

■一、游走在玻璃房间与隔离墙之间的当代媒体

■二、人格、道德与机制——文明由多重制衡相互交织而成

■三、世界的媒体,还是媒体的世界?

■四、常常也同时甚至作为皮影戏式的世界媒体

■五、中国媒体现状

■六、媒体时代——一种近乎于全球性的平面战争

■七、摇摆干真实与幻象之间的现代不定式

■八、案例分析:轰动一时的上海居住证事件

■九、自由与适度随时面临着崩溃的坚冰

■十、选择与没有选择

■十一、新闻联播与焦点访谈的启示

■十二、电视、杂志、报纸与网络的有效互动

■十三、“9·11”背后的人性空白

■十四、先天下之忧而忧

■十五、席卷文明大陆的“半岛”声浪

■十六、电视、报纸与电台——既争奇斗妍又争风吃醋的舞台三姐妹

■十七、书籍在未来能够退出生活画面吗?

■十八、灵之烛——一种黑暗天际的神圣歌谣

■十九、广播——一种不可替代的心灵分享

■二十、经典案例:深圳弱势群体的知音

■二十一、中央电视台与传媒大国之路

【国际风云篇】

帝国概念与台海风云解读(阎学通)

■一、膨胀的同时也常意味着衰落的开始

■二、梦想与现实

■三、对明星学者亨廷顿学说的质疑

■四、世界舞台皆由大国的表情所定位,大国的表情决定着世界舞台的基本画面

■五、对亨廷顿学说核心的颠覆

■六、理论的悲哀

■七、对福山学说核心的颠覆

■八、历史在喘息中继续

■九、权力争夺锁定着历史的基本走向

■十、世界在核阴霾下欢笑

■十一、拉氏思想锁定着今日世界的海天

■十二、迫在眉睫的台海冲突

■十三、战争乃是时间的艺术

■十四、世界在大国的相撞中震荡

■十五、岂能用东方虚拟思维来想象美国?

■十六、大国的神径往往由玄妙的时间点所支配

■十七、是速战速决,还是长期性战略?

■十八、纵深思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美会对我武力攻台而酣卧不语或反应淡然

■十九、历史性的权衡与抉择:冲突还是战争?

■二十、美国的天空与中国的大地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构成着世界的基本语境

■二十一、战争也常是撬动经济的杠杆

■二十二、台湾问题甚至可能是影响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

■二十三、战略与战术

■二十四、焦点之焦点:三峡大坝的命运如何?

■二十五、历史常偏爱在玄之又玄中去画上清晰的句号

【地缘战略篇】

战略东移与国家安全(张召忠)

■一、观念与思想始终是决定战争命运的有效武器

■二、硬件与软件(思维)哪种代差更惊人?

■三、战争——理论与行动的有效互动

■四、玄奥与实用之间

■五、前瞻、再前瞻——战略与意志的投射之神

■六、深沉、再深沉——魔幻时代的后古典主义姿影

■七、蓦然回首——庞大帝国与后游击主义变奏不息

■八,战略重心东移所针对的真正对象到底是谁?

■九、惑人表象内里的黑色实质

■十、德国的崛起是否会让美国的战略重心东西摇摆不定?

■十一、超常武器(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角色重叠与易位

■十二、对海外学界对美日中未来预测之预测

■十三、崭新视角——台岛情人在未来的角逐性游戏中将可能被无情抛弃

■十四、航母集群——浮动的棺材,还是表情的彰显?

■十五、由“空中打击的革命”所引发的军种消亡论

■十六、数字化部队——国际性趋势,还是故弄玄虚?

■十七、信息化战争时代的猝然降临

■十八、马六甲海峡——即将奏响的文明古国的后现代命运交响

■十九、永不过时的古老谋略——声东击西

■二十、战争辩证法

【东西比较篇】

当代中西前沿问题一瞥(刘禾)

■一、文明的冲突,还是帝国的交锋?

■二、天下之一切总体上乃由帝国的语言所描绘

■三、知识——利益与势力的婢女?

■四、资本如梦——新型乌托邦神话的星际降临

■五、今日东方——游走在炫目与陌生之间的幻象

■六、轿车时代——甲壳虫时代

■七、后现代——文化符号的幽灵王国?

■八、“软实力”——一种醉意朦胧之中的大面积软杀伤?

■九、一贯作为利益集团唱诗班的国际经济学者

■十、教育——高高耸立在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现代隔离墙?

■十一、私有制——一种常被美化为天使之手与魔术之手的噩梦之手

■十二、民主、自由——越来越具有闹剧色彩与反讽意味的一片汪汪声像

■十三、孤寂的沉淀,还是激情的焚燃?

■十四、翻译——使命,还是游戏?

■十五、没有爆发的积累是可叹可悲的,没有积累的爆发是苍白无力的

■十六、垃圾上下的两重世界

■十七、垃圾的断想

■十八、五四精神的再反思

■十九、公民性的再反思

■二十、文明世界,还是丛林世界?

■二十一、真正的哲学乃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垂直性精神切入

■二十二、悲剧重现——斑斓世界正一步步被水泥的影调所笼罩并锁定

■二十三、艺术先于思想,还是思想先于艺术?

■二十四、也许正是无处不在的帝国意志才使得“119”发生了现实性的可怕逆转

■二十五、批评——一条通向作品皇冠的悬崖栈道

■二十六、当今的批评首先应是对批评的批评

■二十七、令人失语的东方幻觉制造

■二十八、令人失语的拿来主义

■二十九、令人失语的集体性盲视

■三十、批评——一种源自贵族精神的反作用

■三十一、大学——一种陨落了的精神高地?

【人文视野篇】

大学·时代·人文(王岳川)

■一、思想常常来自定音鼓般的语句叩击

■二、何谓学问、何谓名校?

■三、眺望网海

■四、披着知识分子之皮者一五、挥向东方诗国的两把利刀

■六、抬望眼:尽是全盘残酷竞争所造成的人性的疯狂的自杀之抽象表现主义画面

■七、鲁莽≠胆识

■八、呐喊源自干深层忧患

■九、海龟乎?土鳖呼?

■十、文明与野蛮常常仅有一步之遥

■十一、宛如姐妹的文化与文明

■十二、输出也常常意味着自信

■十三、尴尬也常常是一种内省的表现

■十四、历史心律是一种三顾茅庐似的电影画格之诗性辉映

■十五、挥之不去的历史回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十六、1820——世界历史的分水岭

■十七、合唱与楚歌之间

■十八、东方——梦醒与常新的地方

■十九、茅庐在闪回中语醉

■二十、台海风云之一瞥

■二十一、中国形象——从跌宕起伏与噩梦重重中姗姗走来

■二十二、生命在英语的鸟笼子中停滞一二十三、中体、西体、无体、互体——文化在错置的路标前气喘吁吁

■二十四、文化基因来自于发声与书写

■二十五、颠覆阴谋化的全球化

■二十六、在飘逝中创构着精神气象的十字之维

■二十七、人文——全球化汪洋中的一叶扁舟

■二十八、天堂与地狱之间

■二十九、福音与梦魇之间

■三十、判断一般都出自于词的暴政

■三十一、敢与西马代言人詹姆逊唱反调者

■三十二、全球岂能与美国同呼吸?

■三十三、齿轮与航舵的视界

■三十四、帝国——死灰复燃的“神话” 

■三十五、天下岂能千人一面、万人一姓?

■三十六、洋极而土极

■三十七、当下——洋玩意儿的试验场?洋垃圾的贩运地?

■三十八、速度——一个亘古不变的红色信号

■三十九、古梦在步人后尘的幽默中倾斜

■四十、历史是理性的(产物),还是幻觉性的(产物)?

■四十一、复兴古梦,还是整合西天?

■四十二、时时逼近着的终极命运交响一四十三、载体革命的极限狂想

■四十四、知识分子——一种黑色的心灵雪崩

■四十五、现代汉语——星汉灿烂,还是渺茫沙海?

■四十六、英语——一种渗向四海之血液深处的新型鸦片?

■四十七、文化输出——一种尘封千年的精神醇酒

■四十八、勇气——一面鉴映人格与良知的天际明镜

■四十九、结束语路——一种纷杂而又充满鲜明磁力的无穷可能性诗涌

【思想前沿篇】

哲学的陨坑(赵汀阳)

■一、哲学从层层面纱和重重雾霭中渐露芳颜

■二、哲学是普天下的精神霞彩,还是独属于西方的时空幻象?

■三、在残缺不全的诱人希腊雕塑面前

■四、也许迄今为止的一切哲学还从未迈出过哲学的“陨坑” 

■五、美、爱、智——一种最为苍老而又常青的天际金字塔

■六、智之美与美之智(哪个是更源初的?) 

■七、哲学是描述虚现实的,还是描述超现实的?

■八、反思的反思:一道彩虹,还是浩茫天际?

■九、经典与空洞,也常常完全可能会近在咫尺

■十、越来越严酷的哲学之语境

■十一、也许只有借东方之手才能去修复并复活废墟深处的希腊雕塑

■十二、思辨中沉迷不醒,还是思辨中勇敢行动?

■十三、揭开成千上万的假面具后,也许古今真正的哲学家寥若晨星

■十四、浩荡不息、变奏不止之背景前的哲学时空图景绽向无限可能

■十五、未来哲学与未来科学会彻底分家呢,还是会鸳梦重温?

■十六、西方哲学单靠自身能够摆脱病入膏肓的境况吗?

■十七、中、印、欧——支撑未来世界之黄金三角?

■十八、语言的世界:未来世界与伟大语种

【摇滚煊浪篇】

历史纵深与生存语境的摇滚表达(崔健)

■一、“9·11”的心灵投射

■二、在严峻的生存环境面前

■三、生存之梦的月缺

■四、残缺而冰冷的文化机体

■五、智慧在峡谷的哀歌中跌落

■六、对无止境的垃圾洪流的迎面切入

■七、视界的空白表达的空白

■八、极限视听——浓妆艳抹的商业吸盘

■九、假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国际幽默! 

■十、艺术的表达有时也是一种表达的艺术

■十一、平衡——一种意会中的超验感觉

■十二、失衡——一种理想性平衡的潜在性指归

■十三、生命语象的阶梯一否定、否定,再否定

■十四、谦逊和骄傲都是一种美德

■十五、存在并不总是合理,存在也常是一种自我亵渎

■十六、文化心理——一种杯弓蛇影的画面循环

■十七、苍白而失衡的文化基因

■十八、明星光幻笼罩下的传统政体

■十九、千年古国——一种始终未能带来结构变革的闹剧联播

■二十、阴阳两极的东西文明缘构着世界的整体

■二十一、没有独立便没有震撼——独立孕育震撼,震撼源自独立!

■二十二、世界——一种早期黄金文明时代的灿烂性慷慨投射

■二十三、英雄——地平线上的惟一风景

■二十四、音符孕生思辨,思辨源自音符

■二十五、关系——孔子种下的千年恶果,儒家播撒的漫天药雾

■二十六、生命——脆弱如蛋的时空幽歌

■二十七、黑使红更浓,假使真更粹

■二十八、庄严——艺术的一种基本色调

■二十九、一条腿迈步的中国摇滚乐

■三十、全球化是白衣天使,还是洪水猛兽?

■三十一、才华越来越是一种孤花的悲哀

■三十二、真正的艺术家乃是普天下的财富

■三十三、简单与深刻之间

■三十四、节奏——音乐战争之神

■三十五、红色——震撼人心的表情

■三十六、诗、摇滚——时代双头鹰

■三十七、时代的符号与符号的时代

■三十八、音乐——一种节庆般的情绪色调

■三十九、艺术是批判现实的,还是享受生命的?

■四十、艺术岂能是一种脚踩铁钉子般的精神苦役?

【建筑时代篇】

诗意栖居(潘石屹)

■一、抽象而朴素的时空之舞——一种建筑的现代性概念

■二、诗——一种建筑的灵魂与呼吸

■三、“9·11”——一种与西方视界刺激截然相反的东方人的心灵事件

■四、心灵坐标在无限重复蔓延的现代空间中迷失 

■五、耸入云霄与鸡犬之声 

■六、和谐共语——一种东方式的非对抗性表达

■七、时差与代差

■八、绿色GDP与黑色GDP

■九、徘徊在无尽的几何复制与冷静的诗性思考之间的当代建筑

■十、自然——一种最好的老师与最高的境界

■十一、白纸·激情·三位一体(文化·商业·办公)

■十二、感性与理性——一种穿梭往来干智者心原的美妙季风

■十三、理性与感性——一种相互鉴照、相互反射的时代图景

■十四、德国时空——一种陨落中的垂直于平面世界的精神向度

■十五、封闭与短视——建筑时代的两个黑洞

■十六、百年大计与一时之快

■十七、标志性——一种无比艺术化的人性阴影?

■十八、时代影痕与心灵浮尘

■十九、玄奥境界——真正的建筑都是反建筑的,一如真正的摇滚都是反摇滚的

■二十、有中之无中的无中之有

【另类声音篇】

知识——启蒙与遮蔽之间(艾未未)

■一、央视《人物》嘉宾缘何当众义愤填膺?

■二、知识——烂漫童颜之雾

■三、知识——启蒙与遮蔽之间

■四、无尽抉择:应该/不应该/不应该/应该/不应该/应该/应该/不应该

■五、诚实乃是知识的眼眸

■六、艺术——徘徊在天然性与格式化之间的现代游子

■七、撞击乃是一种空气的感觉

■八、自然状态——一种被遗忘的本真童梦

■九、标志性——历史视野的心灵尺度

【附录】

后前沿图景

——对话后现代与亨廷顿

后记

试读章节

六、媒体时代——一种近乎于全球性的平面战争

沉:您刚才论及的两个问题非常发人深省:一个是关于“背后的手”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大潮流的问题,它的确能够使人品味出许多别有韵味的东西来。

接下来,让我们再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在铺天盖地的媒体洪流面前,世人发现自己随时都可能会被其裹挟而去,尤其是在媒体高度发达的西方,上至总统、国家意志,下至民权、民意、民俗、公民私密空间,仿佛一切都由媒体在全方位支配,一切无不在受媒体的主宰、统摄与左右。为什么而今媒体能够起到如此强大的作用?媒体背后到底又是受什么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

白:虽然媒体既是一个传递声音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传递不同社会价值观的地方,而媒体本身却没有力量,它只不过是一个渠道。

但是,谁借用媒体?怎么借用媒体?这却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大的学问。比如,美国打了一场伊拉克战争,出现了一种嵌入式报道——即,所有的军队都有自己的记者跟随。记得在伊战直播的第三天我就说过:“在伊拉克的这场战争充满了迷雾!千万不要对你看到的事情轻易做出判断,因为,真实和谎言随时存在!一定要用一种更加冷静的态度来看待。”

美国人为什么会直播在乌姆盖茨尔的那场战役?当时就像二战一样,美国兵趴在地上,攻打敌人的一个碉堡,直播了两个小时,让你感觉这场战争真残酷,让人感到美国仍面临很大的问题,很难。结果第二天,布什就向国会提请增加战争预算。假如国会议员看了这场直播的话,就会同意追加预算。——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猜测。后来,伊拉克战争也并不像大家想象地那么难,就是说,媒体正在成为一个可以被利用的东西,或者说媒体天然就具有这种属性,既然如此,于是,大家都要占有它,这跟媒体的特征有关;但是,另一方面,媒体真能做到彻底独立吗?我觉得很难,通常情况下,它不是被政治左右,就是被经济、被百姓的人心左右,它总要被什么左右—一被政治左右,是因为看到了利益;同样,被经济左右,也是看到了利益;而被百姓左右时,其实还是一种利益,因为收视率可能高了,因而收入也高了。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客观是相对的,甚至是独立于媒体的,因而,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必须去竭力恪尽职守。媒体一定要趋向于独立,一定要有对社会的应有判断。

难道不为政治就是最好的媒体吗?有的时候,不为政治,而为经济,是一件更可怕的事情;有的时候,简单粗暴地顺应民心,也不见得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因为,在某一个别阶段,一个群体总会有自己(所特有)的声音,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这种声音是需要被超越的。像大家最近在说什么,我就立即去支持,这显然也不应该。鉴于媒体一直在受各种利益的牵绊,在左手不停地捞很多东西的同时,右手又要保持媒体所应具有的独立性。所以,我觉得每天都像在上演一场战争——一场媒体的战争!

P46-47

序言

一、总体阐述

有没有一本书能够同时做到:既面向白领、知识精英与决策层,又面向寻常百姓、大中学生与芸芸众生,既可为人们呈赠丰富的知识、翔实的资料,又可为人们扣开崭新的视角、带来深深的启悟呢?本书试图扮演这一个时代角色,以填补这一持续性空白。

化深刻为生动、化沉重为飘逸、化玄奥为山青、化晦涩为镜明,乃本书之一大特征。

在单位时间内,跨学科式的快速扫描与酣畅鸟瞰,乃本书之第二大特征。

一句是一句,力求每一句都掷地有声,都光彩熠熠,都紧扣时代,都直击心灵,从而与您产生有效的互动,达成鲜明的共振,在鲜明而有效的心灵互动与共振中,进而去绽开并奏响某种灿烂的时代图景,乃本书之第三大特征。

凡是关心国事、天下事者,凡是对人生与社会多少有所想法者,不分工种与地位,不分学历与专业,不分性别与年龄,均为本书所要面向的对象,因为本书所谈及的,皆为当下普遍关注的共同性问题。

鉴于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今,几乎任何区域的任何个人之一切,都要时刻受制于整个之世界画面,都与其息息相关,因而,即使对于那些对国事、天下事兴趣索然者,本书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书藉时下我们所熟悉的明星式学者之口,以朴素而鲜活的对话体形式去述说、读解这个时代正在并将要发生之一切,去勾勒一种大跨度的时空轮廓,以期在妙语连珠与妙趣横生之盎然诗意中,来带您获得一种当下中西的全景印象,感受一种宽银幕式的人文视野。

倾听书中之对话,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在倾听时代之真切声音。毫无疑问,即使不代表最高水准,本书也代表了当下一流水准的前沿中国之精神图景。

旨在去图绘某种全新而富于启示性的绚烂视界,乃本书之基本诉求。

希冀去化为某种久违了的《论语》、《道德经》与柏拉图对话集式的精神文本,乃本书之基本企愿。

力图去形成某种承上启下式的时空坐标,乃本书之基本动机。

二、简要提示

本书主要由九个篇章缀接而成,它们像九条支流似地汇成着时代的滔滔大河而浩荡东去。

本书的九个篇章分别由《影像世界篇》、《国际风云篇》、《地缘战略篇》、《中西比较篇》、《人文视野篇》、《思想前沿篇》、《摇滚煊浪篇》、《建筑时代篇》与《另类声音篇》有机构成。

第一篇,即《影像世界篇》(时代人格),鉴于探访对象为妇孺皆知的著名电视人白岩松,所谈内容又是与我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东西:电视——日常生活的第四餐——及媒体人的方方面面,因而,本篇内容适合面向全社会、各阶层。毕竟,如何有效地驾驭电视,而不是被电视昼夜所牢牢驾驭,是绝大多数人日日都可能持续面临着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影像世界越来越多的填满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影像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不是越来越表现为朝暮相伴、缠绵热恋?两者之界限是不是越来越在模糊化?作为我们眼球的牵动者、心智的诱导者,媒体人的职业道德与人格修养,是不是越来越显得重要无比?——尤其是在一个人格与道德被时尚所久已冷落的时段。凡此种种,都是本篇所深切关注的东西,相信读者自会有各自的判别。

第二篇,即《国际风云篇》(帝国概念及台海风云解读),本篇内容主要面向那些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军事、历史、世界大棋局与台海风云具有浓厚兴趣的方方面面的人们,同时也面向业界专家、学者、决策层。热衷于国际问题的非专业人士,可从中获悉许多背景资料、重要评述,框架脉络,获取一种平素极难得到的总体国际视野与专业分析;国际问题的专业人士,则可从中读解洞察到那些炫惑现象背后的深刻实质、国际风云的本质构成,左右时局的战略谋略,以及某些玄妙得近乎于玄虚的前沿国际问题思维。

第三篇,即《地缘战略篇》(战略东移与国家安全),本篇可谓上篇的姊妹篇,主要从地缘战略的崭新视角,为我们具体地剖析了美利坚帝国战略东移后,对亚太地区,尤其是对中国国家安全所造成的实质性影响与作用方面的问题,因而适合面向那些对军事问题(包括战争、兵器、军队、军事基地、军力投射、军费等)与战略问题较感兴趣的该方面人士。鉴于当代世界战争越来越在向着信息化发展的特点,本篇带有一定的未来学色彩,同时,本篇还比照了国内顶级军事问题专家,与美国顶级国家安全和战略问题专家的思维理念,因而有助于我们获得一种全景式的当代世界军事战略视野。毕竟,保卫祖国、维护国家之独立与安全,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之责,这是亘古至今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第四篇,即《中西比较篇》(聚焦当代性),主要从大国政治、精英~利益集团、比较文化、文化符号、硬实力与软实力、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艺术批评、中西大学的精神实质这些方面,对当代中国与西方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横向比较与评析。如果说上两篇内容主要是从政治与军事的角度来讲述世界与中国的话,那么,本篇内容则主要是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与中国的。因而,本篇内容适合面向那些对比较文化较为感兴趣的人们,及在全球化中和后帝国时代中,对个体生存状况与民族境况积极反思着的愤青与民族主义者。

第五篇,即《人文视野篇》(大学·时代·人文),同样适合于面向全社会、各阶层。因为我们几乎都曾从或正在从学生时代过来,故,人才的培养,大学的理念及未来大学的方向,自然是千千万万的人都必须参与考虑的问题,而这些又进一步直接关涉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民族在全球化中所应扮演的角色、未来国家形象之定位等问题。鉴于我们在迈向复兴之大国的同时,东方形象问题、民族气节问题、文化基因问题、精神价值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确实也在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因而,本篇内容对方方面面来讲,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不管是专业研究者、决策层,还是学生、家长、艺术青年、老师、教授、学者,甚至匹夫等,都可能会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东西。本篇内容具有一定的居安思危意味,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忧患色彩与危机意识,因而对未来发展会有一定的警示和启发作用。另外,本篇拥有着较大的知识量、信息量与真知含金量,藉此对鉴照古今、鉴照东西都可能会不无裨益。

第六篇,即《思想前沿篇》(哲学的陨坑),主要面向那些较为专业一些的读者群,比如适合面向文化研究者、哲学研究者、潮流反思者与艺术家群体。篇中提出了不少较为大胆而先锋的观点,对长期流行于世的不少习惯性观念与认知,可能会构成较大的挑战乃至颠覆作用。篇中关于不久后中国的思想文化,可能会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预言,想必会让一批人感到难以想象。未来究竟会怎样?那就让事实去证明吧。

第七篇,即《摇滚煊浪篇》(历史文化的摇滚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新颖独到的人文视野,如果你想获得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不一样的、全新的认知与读解,那么,本篇内容无疑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篇内容适合面向摇滚爱好者、艺术青年、小资、大学生、中产阶级,当然也包括那些专业人士。毕竟,作为中国摇滚的奠基者,崔健的诸多个性化的所思所想,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尤其本篇是他此前所从未有过的一次思想火花的激越爆发,富于节奏地勾勒了崔健与当下中国娱乐圈及文化基因的某种形影。

第八篇,即《建筑时代篇》(诗意栖居),本篇的探访对象为目前日日出入于各界、彰显于各大媒体的名流潘石屹,鉴于一直以来举国上下渴望财富、渴求成就的人是那么地多上加多,而真正能够获得财富、取得成就的人又是那么地其少无比,作为每年能创造30亿元人民币价值的潘石屹,自然就成为了全社会所热切关注的焦点,因而本篇内容同样适合面向全社会、各阶层。而如何才能去创造出巨额财富呢?如何才能开创一条通向财富的成功之路呢?真正拥有财富者的心态、精神状态与思想境界,果真就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吗?那种不择一切手段与那种除了财富之外别无他想、再无他求的超流行模式,真的就能够通向财富的大门吗?北京这个政治文化中心与当代世界窗口的巨额财富者,与外地及国外又有哪些本质的不同呢?相信读了本篇,许多人都可能会深受启发。

第九篇,即《另类声音篇》(知识——启蒙与遮蔽之间),在全书中属于一种较另类化的思想色彩,适合面向较为个性化一些的读者,比如适合面向艺术青年、风华正茂者、小资,尤其是适合面向追求标新立异与鲜明反差色彩的这个时代的另类一族。鉴于艾未未在当下中国建筑界、美术界、媒体界、影视界与思想界的特殊影响力,因而本篇看似另类,然而面向的却又是一种拥有较大群体规模的另类,也就是说,本篇所面向的另类读者面会较为宽泛。其实,若往深里说,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在信息时代,加之在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对知识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一如康德那样),几乎对谁都可能是非常必需的。毕竟,谁都不希望十几年、几十年所苦苦积累的知识可能会在一夜之间赛如废纸,谁都不希望知识可能会成为人生梦想的障碍,谁都不希望知识可能会成为僵死而累赘性的东西。虽然如此,但稍有不慎,知识就完全可能会化为那些令人不快而忧心忡忡的东西,故,本篇对反思知识、反思习惯、反思时尚,当然会有一定的助益。

最后,本书附录,即《后前沿图景》(对话后现代与亨廷顿),完全是一种实验文体,它介于诗与哲学之间、抒情与叙事之间、酒神与日神之间、艺术与政论之间、精确闪击与抽象表现之间,全方位地展现了一种立体性的、多维度的当代世界图景与心灵图景,某种程度上,既可看作全书的提炼与升华,又可看作全书的梳理与总结。但由于采用的是一种极具开创性的实验文体,因而,适合面向那些对当今世界极为敏感、又具有一定艺术性思维的人们,适合面向那些风流倜傥而洒脱不羁者。思想较为传统、知识结构已经定型、对新生事物缺乏足够激情、对时代缺乏足够使命感的人,非常遗憾地不在本篇所要面向的范围。观阅本篇者,会得到进一步的思想视野,而舍弃本篇者,对全书印象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全书九篇内容已趋清晰而完整,故,本篇被作为附录。

总之,本书九篇加一附录,篇篇个性鲜明,篇篇别具一格,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对这个急骤变幻着的时代,予以了浓墨重彩式的图绘与述说,它集详实资料与前沿思想于一体,熔深沉之声与诗性华彩为一炉、化诸多学科与诸多领域为一元(浑一),在古老文明梦醒、复兴而刺向碧宵之前,有效地完成了一次冷峻反思与热身准备,抑或也可以说,这是一次天际之梦的激情挣脱与先行到达。

……

后记

本书是在一种极其特殊的大背景下完成的。

之所以谓之特殊,是因为当前既是一个新世纪的开端,又是一个新千年的肇始,这种开端与肇始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年意义上的时间的自然划分,而很可能意味着一种大的转折的开始,意味着一种历史转折、时代转折、思想转折与文化转折,甚至意味着一种文明转折的开始·而之所以谓之转折,乃是因为五年以来世界相继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全新而难解的事情,不少事情都是颇具警醒性与标志性的,“9·11”事件就是其中一个最具警醒性与标志性的事件,就对世界所造成的巨大震荡而言,不仅在这个时段,即使在数千年来的整个历史上,“9·11”事件也都是最具警醒性与标志性的事件之一。它太特殊了,太不可思议了,太令人猝不及防了,太出乎意料了,太超出历史规律了,因而,它促使每一个不打算放弃面对世界的人,都不得不去进行全新的沉思,以便对历史进程与未来方向去获得某种新的体认与读解。也就是说,从时间箭头和历史空间上讲,“9·11”事件无疑一下子改变了一切,至少是颠覆了两千年来的既定规则与历史脉络,它可能使一切从此发生根本性的转折。但关于这一点,可能许多人还不一定立即能够意识得到,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还不一定马上能够意识到它的紧迫性与严峻性,还不能以此为契机去立即对西方文明进行彻底而深入的批判性反思,而只是一味在不同程度地做着表面上的文章——要么是通过反恐战争,要么是通过新的政治联盟,要么是通过加强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企图将全球各个角落、各个民族与个人全方位地进一步纳入其中。实践证明,所有这些努力,对解决当下此起彼伏的国际恐怖主义,对解决日甚一日地加剧着的国际不平等现象,对解决日益扩大着的如同天渊之别的贫富差距等时代危机都是杯水车薪的。

现在看来,在这个转折期,西方对其文明的反思远远不够,更绝少有能够上升到批判性高度的深刻反思,西方明明知道自己正江河日下,危机重重,明明知道希望的曙光就在东方正在复兴着的中国那里,而又难以摆脱目前暂处强势地位的心态,难以扔掉那种架子,而一任各种矛盾日渐加剧,危机日渐加重。当前的情况是,面对日益复兴、崛起着的中国,西方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在失落与不平衡中面带微笑接受着这个事实,另一方面又在拒绝着,甚至是在试图涂抹着这个事实,仿佛西方世界所受到的惨痛教训还不够,仿佛西方世界感到单靠自己而不需要东方文明的精神力量,就能走出并摆脱目前的困境。事实将证明,这是极难做到的,是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不管西方世界怎样看待东方,但复兴、崛起中的东方文明(包括印度文明),对西方只会有益无害,只会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步出误区与歧途。而且,东方复兴的程度越甚,对西方就越有裨益。但反过来,东方也应清醒地知道,复兴的主题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复兴就是不顾一切地去步今日西方之后尘,就是旨在达到西方的经济规模与人均收入,如果说这就是复兴的最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的话,那么,这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崛起,但构不成伟大复兴。尤其从“9·11”开始,西方所面临的严峻危机与困境一虽然在表象上它依然是庞然大物一不能不值得中国及早做出批判性的反思,这种批判性的反思尤为重要,中国在未来复兴、崛起的伟大程度,将取决于这种批判性反思的深度与广度,也就是说,对西方现当代文明的这一“反题”所做出的批判性反思越甚,未来中国之复兴与崛起就可能越伟大、越富于召唤力。

无疑地,借助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忘我奉献,按照目前的趋势,这个世纪至迟到中叶,将会不可阻挡地为中国文化所普照,将会不可阻挡地掀起世界范围的中国浪潮,将会不可阻挡地成为一个中国的世纪。虽然中国要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到75年以后,但这并不妨碍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所及早可能透射出的无与伦比的魅力光彩。中国的世纪影响力,将先由文化后由经济然后合而为一地共同发挥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力量。

也只有及早看清了上述这一未来脉络,才能够恰当地做出我们的选择,而不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南辕北辙。

当然,中国要想实现这一世纪愿景,脚下的路途还很遥远,所要克服的障碍还很多:外部环境,需要克服西方(欧美)因心理失衡所可能不断给中国造成着的麻烦,特别是需要克服西方软实力对东方文化的大面积腐蚀与渗透;内部环境,需要克服因狂热地发展经济所造成的环境、生态、道德、人性等方面的严峻问题。怎样将经济的巨轮置放在一个生态化的语境中去与艺术、语言、思想、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军事等层面的发展互相呼应、协调一致,从而达成一种撼人心魄的时代交响——而不仅只是一种单旋律式的薄弱鸣响——则成了摆在全民族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感谢王岳川教授、阎学通教授、张召忠教授、赵汀阳博士、崔健先生、刘禾教授、艾未未先生、潘石屹先生、王朝先生,尤其是白岩松先生,以及麦城先生、胡杨先生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对这一宏伟工程的厚爱,本书则很难成形。

作者

2006年3月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纪中国(心灵互动中的时代图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沉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1722
开本 16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8
184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6: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