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帝死了(尼采文选)/世界经典随笔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选自《尼采的哲学著作》,它是尼采哲学思想的概述。该书精选了1878-1888年间尼采成熟时期思想的精华,该书所余述的问题几乎都和日常人生有关,它紧紧围绕人和人生谈哲学。该书中所列举的11个专题也囊括了尼采思想的全部,可以说这本书几乎成了尼采思想的小百科全书。此外附录中还选编了三个主要部分之外的有关各种论题的意见和格言。

内容推荐

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七位编者都是研究尼采的专家。本书编选了从1878-1888年间尼釆成熟时期思想的精华,所列的11个专题囊括了尼釆思想的全部,堪称是尼釆思想的小百科全书。对于一般读者,仅读本书就足以了解尼釆思想的概貌,对于专业学者,本书无疑可以起到研究尼釆的导航作用。

目录

译者的话

导言

书名简称

第一部分

 哲学和哲学家

 逻辑学、认识论、形而上学

 伦理学

 艺术和美学

 心理观测

 宗教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权力意志

 超人

 永恒轮回

附录

 专门词汇

 格言与思考

 心灵之神

试读章节

公正的起源。——公正(公平)起源于权力大体平等的党派之间,正如修昔底德所正确理解的(在雅典人和马利安人的使节之间的可怕的会谈中);在显然还没有公认的强力权威的地方,竞争有可能引起两败俱伤而毫无结果,这时,公平的观念就超出双方各自的需求,通过理解与协商而产生了,这种交换的特征正是公平的最初的特征。双方相互满足,[……]公平因此就达到了,公平正是在相近的平等权利的地位的前提之下的相互交换。因此,复仇本质包含在公平的范围之内,因为它也是一种交换。感恩同样如此。——公平观念自然可以追溯到一种明显的自我保护的观念,因此也就追溯到利己主义的观点:“我究竟为了什么毫无意义地伤害我自己,甚至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公平的起源无非是这样。人们由于按照他们理智的习惯,已经忘记了所有正义与公平行为的最初目的,而且特別是因为儿童们千年以来都被教导着崇尚和模仿这些行为,使得公平行为逐渐显现出是一种非利己主义的行为。与这种公平行为相一致的崇高价值正是依赖于这种现象,何况,这种崇高价值伴随着一切价值评价不断地增长着,因为某些价值崇高的东西被追求、模仿,通过作出牺牲而增长。每一个个体的辛劳与热情扩大了价值,并把这种价值附加到有价值的事物上。——假如这世界没有忘记,道德会显得多么渺小!一个诗人应当说:上帝把健忘作为监门人安置在人类尊严殿堂的门槛上。

[HA92]

四十八

习惯和与习惯相符合的东西。——符合道德,符合习惯,具有德性,这一切意味着行为举止要遵守一系列法则或往昔建立起来的传统。一个人是被迫勉强地遵守,还是高兴地、自愿地遵守,这无关紧要,只要他遵守就足够了。一个人,只要他是依本性、按习惯、按这个长期延续下来的结果去做事,也就是说愉快而又高兴地去做事,就被叫做“善”。这就是一切习惯的一般情形(例如,要求复仇是一种优良的习惯,古希腊人就是这样)。一个人被称之为善,是因为他在“某些事”上是善的,因为无论如何,仁慈、同情以及类似贯穿于所有习惯之中的东西,总被视作“在某些事”上是善的,是有用的。而现在,一切被称为“善”的人,都是宽厚仁慈、乐善好施的。作恶就是行为“不符合习惯”,或做事没有得到习惯的认可、违背传统,而无论这传统是符合理性的还是愚昧的;在一切时代的所有的习惯戒律中,伤害自己的邻居无论如何都被看作是比其他行为更为有害,因此,我们现在谈及“恶”这个词,尤其要考虑到它是指的故意伤害自己的邻居。可见,“利己主义”和“非利己主义”并非引导人们去区分“符合习惯”还是“违背习惯”、去区分善与恶的根本对立的命题,它们是依附于传统与戒律并与传统和戒律相区别。传统是如何产生的,在这里则无关紧要,并且与善和恶或者各种意识之内的绝对命令没有任何关系。传统的首要作用是维护一个团体、一个民族。每一种迷信的习惯都是在对某些偶然中错误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强制形成了传统,并由此产生了与之相符的习惯。个人把自己从习惯中分离出来是危险的,这种分离对于团体的危害比之对于个人的危害更严重(因为神灵将根据这种不轨行为和每一次对他们的利益的侵害而惩罚团体,并在这种范围内惩罚个人)。现在,每一种传统都在持续增长着,传统的历史愈悠久,离开它所产生的诺言就愈远,而其起源就愈容易被忘记。对传统的尊敬一代比一代更甚,最终变成为神圣的东西,使人望而生畏,肃然起敬。于是,虔诚的道德都成为了比需要非利己主义行为的道德更古老的道德。

[HA96]

四十九

所谓恶的行为中无知的因素。——一切恶的行为都是被防护的动机所驱使,更确切地说,是被个体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的意图所驱使;它们成为这样是毫无罪过的。如此获得痛苦是不存在的,除非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如此获得快乐(在叔本华的思想中是怜悯)也不可能。[……]我们今天最气愤的恶的行为,就是那些具有自由意志的作恶者对我们采取了错误的行为,实际上,他们本来可以选择不使我们受伤害的行为的。正是这种对选择的信仰引起了痛恨、复仇、欺骗和想象力的完全退化,而我们对动物却极少吹毛求疵,因为我们认为动物没有责任。如果我们造成伤害并不是由防护所驱使,而是出于报答——这就是错误判断的结果,因此是无知的。[……]

[HA99]

五十

“人的行为总是善的”。——当天空倾泻一阵雷暴雨使我们浑身湿透的时候,我们并不指责自然是不道德的;但我们为什么把有害的人称作不道德呢?因为在后一情形中,我们假定有一个自我控制的意志自由,而在前一情形中则是必然在控制着。这种区分是错误的。而且,在所有的场合下,即使有意地伤害,我们也不称之为不道德。例如,一个人毫不犹豫地故意地打死一只苍蝇,仅仅因为他不喜欢苍蝇的嗡嗡叫;一个人故意地惩罚罪犯,伤害罪犯以便维护我们自身与社会。[……]一切道德规范为了自我防卫都允许故意引起伤害,即是说,当它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事实时,是允许故意伤害的。下面这两种观点是足够解释一切由人所引起的反对人的罪行的:一个人希望快乐或避开痛苦;在某种意义上总是为了自我维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正确的,无论人做什么,他总是在行善,也就是说,在某人看来一件事是否是善的(有利的),要依据他的智力的相对程度,依据于他的理性尺度来确定。

[HA102]

五十一

不负责任和无知。——如果学者已习惯于在责任与义务中看到人性的专利,那么他对于人的行为和本性完全不负责任乃是他必须咽下的最大的痛苦。他所有的评价、所有的尊敬与反感的情绪,乃因此变成毫无意义的、虚假的;他的最深厚的情感、即他给予受难者和英雄的那种情感,就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的;他不再颂扬,也不再非难,因为他对本性和必然的颂扬与非难是荒唐可笑的。这就有如他热爱一件好的艺术品,但并不赞美它,因为他的赞美与那艺术品本身无关,像他面对幼苗,面对人们的行为和他自己的行为,但又对它们不负责任一样。他可以羡慕它们的健壮、美好、充实,但他却不会从中发现任何价值。希望早日康复的病人体内化学过程和各种要素的相互冲突引起的痛苦的价值,与我们在相互冲突的行动中选择最强有力的动机所经历的反复折磨所产生的痛苦状态和精神震动的价值,是同样的渺小。——正如我们所指出的那样(然而真正说来是最强有力的动机选中了我们)。但所有这些动机,无论给它们什么美好的名称,都是从同样的、我们确信为充满邪毒的根基中生长起来的;在善行与恶行之间,没有种类上的区别,至多只有程度上的区别。善行也即是恶行,恶行也即是粗鲁、野蛮的善行。正是使自身在每一件事情中得到满足的个人的自我求乐(同时伴随着害怕失去它的恐惧)的唯一欲望,使一个人按照他能够做的那样去行动,也即是说,按他必须做的那样去做;不管他的行为属于虚荣、报复、放荡、功利、恶意、狡猾,还是属于牺牲、同情与谅解,理性判断的水平决定了每一个人的欲望引导他前进的方向。每一个社会,每一个人,总是根据决定自己行为和判断他人行为的标准,把他认为善的东西按程度不同排列起来。但这个标准是不断变化的,许多被称为恶的行为,实际上仅仅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决定他们善恶的理性水平极低。的确,在特定意义上说,所有现存的行为都是愚蠢的,因为现在人类所能获得的最高理性水平在将来必然会被超越。将来的人们看待我们现在的行为和判断,就如同我们现在看待原始人的行为和判断一样。觉察这一点是痛苦的,但随之也产生一种安慰:这种痛苦是分娩的痛苦。蝴蝶想要挣脱它的卵袋,它把它的卵袋撕裂开,然后它被陌生的阳光和自由的天地弄得茫然不知所措。人能够经受这种痛苦,但这种人是多么稀少啊!——在痛苦的折磨中,人类做出的第一次尝试就是看人类是否能使自身从一种道德存在转化为聪明的人类。[……]万物皆然——新知识这样说;连这种知识自身也成为必然的。一切都是单纯,而知识就是洞察这种单纯的途径。如果放荡、利己主义和虚荣对于繁殖道德现象的最美丽的花朵,对于繁殖知识中真理和正义的观念是必然的;如果想象的错误与过失是人类能够使他自身逐步上升到自我启蒙、自我复苏水平的唯一手段——谁愿意冒险来诋毁这些手段?谁还会在了解了通向这种目标的时候沮丧失望?的确,道德领域中的每一件事都已经成为可变的、不稳定的,一切都处在流动之中:一切不可阻止地向前发展,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即使由于遗传下来的错误判断的习惯,爱与恨的确在继续统治着我们,在不断增长的知识的影响下,这种统治将趋于弱小。一种新的习惯,即无所爱无所恨的理解与洞察,逐渐在同样的土壤上向我们灌输进来,并且将在数千年的时间内,有足够的力量把产生聪明的、清白的(清白的意识)人的能力赠给人类,正如它现在有规律地产生愚蠢的、不公平的、有罪恶意识的人一样。产生这样的人并非这种新习惯的反面,而是必然的开端。P45-48

序言

《尼采文选》是尼采哲学思想的概述;它仅仅是给那些想日后继续钻研尼采思想的读者提供一个大致的轮廓。我从尼采著作中选取我认为对于了解尼采哲学思想最为重要的段落——我知道没有一种选集能像全集一样准确地反映作者的思想,任何选集都或多或少只是一种简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作者思想的歪曲。《尼采文选》并不想自居为能取代所有对尼釆的研究,它的愿望只是吸引读者对尼采思想进行研究。

我以为没有必要再作一个一般性的导言,概述本身就应该能解释自己。逐字逐句的注释同样是不必要的:应是原文对自己的注释——尼采自己对自己的注释。但是有两个方面需要在此作出解释,即此书的选编方法和选编原则。首先要说的是选编的方法。

《文选》选自《尼采的哲学著作》。范围从《人性,太人性了》(1878年),直到《反基督徒》(1888年),再加上自传《瞧这个人》(1888年)。《人性,太人性了》之前出版的著作,他的遗著及所有其他手稿都不包括在内。把选编范围作这样的限制在我看来是令人信服并能互相补充的。首先,《尼采文选》的主要目的是把作为哲学家的尼采介绍给读者,而他的主要哲学观点可在上述书列中得以发现。其次,本书的另一目的是把作为文体家的尼采介绍给读者,而正是在上述书列中作为文体家的尼采得到了体现——这些是使尼采的格言式的文体得到充分体现的成熟作品。第三,本书打算做到读起来具有连贯性,如果选编是合理的,那么你只要通读此书就能得到极大的收获,可是把尼采成熟著作以外的任何材料编入其中就会打乱这种意图(尤其是那本体裁上不过是些日记和简短记录的《遗著》,常常引起读者的困惑)。第四,篇幅上的限制使得选编必须严密。毫无疑问,在选编过程中,第二流的作品是没有资格编入的。第五,文选“需要贴切地理解作者的原意,就像作者原先要求自己被明确地理解那样。”在这一点上我和卡尔·斯莱锡特(Karl.Schlechta)看法一致。在当前的情况下就意味着应把文选的取材限制在尼采已经出版的或打算出版的著作。第六,也就是最后一点,从《人性,太人性了》到《瞧这个人》,这一系列著作本身就很容易作选编,而《人性,太人性了》之前的不成熟的著作就不具备这一点。一本“原著摘引”大概不得不把有《悲剧的诞生》以来的一些著作选录其中,可是本书的目的则并不在此。

本书的结构就像本书的前提所能允许的一样简单。第一部分,公正而客观地评价了尼釆,把他看成是一位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探讨西方哲学和思辨这一平常主题的“问题哲学家”。第二部分介绍了他特有的“权力意志”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这种哲学的发展结果和它以后的分支。简短的第二部分是他思想的中间点:努力寻找出一种新的超越模式,来克服虛无主义和破坏性思辨的后果。各部分中的各选段都是严格地按年代的顺序排列的。这样做的理由是:首先,尼采哲学并不是一系列结论的组合,相反,主要是一种思想的发展(按年代排列就能体现出这种发展)。其次,按年代排列也能保持他的风格的发展,他的文风在最后阶段同开始阶段差别相当大,出于证明这种差别的目的(而这种目的不是本书所追求的),我们不能对它们并列编排。作为他思想发展的自然结果,在选编的每一部分中,后期著作的篇幅与早期著作篇幅相比逐渐增加,结果,尽管本书不是很明确地按年代序列排列的,但是总体上该书具有按年代排列的特点。前言选编了尼釆介绍他的著作该怎样阅读的格言;附录选编了三个主要部分之外的有关各种论题的意见和格言,这些也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

方括号中的六点(尼采原文是三点,为统一标点,改成六点)表示省略。没有括号的六点是尼采自己的符号,这些符号不表示省略。

作为眼前这本文选选编和安排基础的尼釆思想结构——在最概括的可能范围内——如下所示。我认为尼釆对欧洲思想的特殊贡献就在于他觉察到西方人在同“真理”的关系中面临一个剧烈的变化:当一个人认识到作为以往西方传统的核心和本质的形而上学、宗教、道德和理性的真理实质上都是错误时,就会感觉到这种变化,这种结论是把真理理解为绝对的结果,或者是一种受到黑格尔和达尔文进化论打击的主张。现代人正需要一种“变”的思想作为他们的主导思想:假如所有事物都是进化的,那么真理同样是进化的——因此,假如“真理”就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对象都正确的绝对真理的同义词,那么,人们对真理的真理性就会失去信念。“任何事物都是进化的”将意味着“没有事物是真实的”。

为了取代这种自相矛盾的阐述,尼采认为真理只是一种看法。某个形而上学的、宗教的、道德的、理性的陈述之所以能被称为是真实的,仅仅是因为对思考它的人的看法来说是真实的:如果把它绝对化,则所有这类陈述都是错误的。

受进化论毁灭性打击的真理正被科学真理——即:可由实验证实的经验科学陈述——所取代。然而关于这点,尼采认为,首先,科学真理并非如同它声称的那样,是客观的——即对世界的发现——相反,它们是人类对那个根本无秩序和非理性的世界的安排(Zurechtmachung)和解释,以便人能理解这个世界并生活在其中;其次,科学真理仅仅是事实的陈述,根本不是判断的陈述,价值和意义均被排斥在科学范围之外——因此,用科学真理取代其他诸种真理的一个结界就是剥夺了世界的意义。当问题意味着“出自什么原因”时,科学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当问题涉及到“会导致什么结果”及其为什么时,科学就依然不能回答。

认为“人生”是一种不可理解的现象,认为世界和人类本身毫无意义,这种思想正向我们袭来,而尼采所从事的实验正是对这种虚无主义思想的预先说明。

在他的叙述中,必然会导致他声名狼藉的是他对道德虚无主义的论述部分、不存在“道德律”、不存在“道德世界秩序”,“道德意义”作为一种价值,避开了科学事实,因为科学不能确立价值。经验方法可以发现道德为什么存在(什么原因导致道德产生)。但这也表明道德“真理”仅仅是从一种特殊的观点看才是真实的,那就是“有道德规范而没有道德”。然而,这种把道德秩序加以摧毁仅仅是尼采排斥所有秩序的一种表现形式。

“没有东西是真实的”这一命题的自然推论是:“所有东西都是许可的。”在描述事物的这种状态的过程中,尼采变成了一个“大战的预言者”,以及骚乱和灾难的预言者,他对由于意识到失去目标而导致的道德崩溃的预言,也可归属到这里。

对虛无主义者世界的描述,是尼釆为了超越它的一个必要准备;可是,假如把形而上学看作是虚无的,或把我们的世界当作唯一的世界,那么这种超越世界的新方式实际上将是非形而上学的。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超越是可能的吗?尼采用他的“权力意志”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力图将人类的杰出品质和成就解释成为是“权力意志的升华”的结果,解释成是一种驱使对世界和他人的权力转变为君临自己的权力的能力的结果,因此,他不得不提倡“强权意志”,并在冲突和侵略的本能中看到一种人类心理组织的本质成分。他以超人体现了这个非形而上学的超验概念,超人同时也就成为升华的权力意志的现实存在和象征代表。这样,超人也就成了确认人生的倡导者。他接受生活的整体,特别是接受包含在生活中的痛苦,在这点上,超人还被描述成为“酒神”。酒神所肯定的生活是通过“同一事件是永久循环的”这一假设,去从事最艰巨的任务。

虚无主义者和如今已成为“尼采哲学”的超验方面的持续对峙,制止了尼釆哲学僵化成一种教条主义学说——一种在总体上不确定的世界中最终依然保持自己的实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帝死了(尼采文选)/世界经典随笔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戚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11093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1997-12-01
首版时间 1997-12-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47.53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30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