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考30年(我的大学)/大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记忆不是记忆的终点,回眸不是回眸的目的。本书汇集了对上海9所“211高校”的书记和校长的真情访谈,回忆了恢复高考30年来他们的人身经历。全书以他们多年所亲身经历的中国大学的纷繁变化,以他们多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入研究,为我们认识今日中国大学的种种事相提供了深刻而独到的诠解,为我们了解中国大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内容推荐

200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30周年。本书以纪实的手法,汇集了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9所知名大学的书记和校长们的真情访谈。9所大学校长曾经的高考生涯,正是30年前中国恢复高考的历史见证;高考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而他们的办学理念正在改变上海改变中国。每位有过高考经历的人,都能从本书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奋斗身影;那些即将迈入大学校门或正在就读的莘莘学子,更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

目录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大学的责任是服务社会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从77届考生到“亲民校长”

国家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我会主动向企业“推销”学生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同济的“001号博士生”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校长俞立中:教师一定要有奉献精神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大学校长自己应该像一所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一向反对学生“重外语、轻母语”

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学生时代的素养影响一生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马钦荣、副校长孙铮: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财经精英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周哲玮:希望自主招生进人更多大学

附录:面向世界 培育人才 服务社会 构建和谐——“高考30年:我的大学”上海高校宣言

试读章节

周哲玮:这是毛主席的语录啊。但是当时提出这些问题,认为这些问题要用革命的方法来解决。但是,革命并没有起到作用,结果反而更糟糕。但是为什么现在一直还要讲教育教学改革呢?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分数而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再想到为祖国的命运、前途而学习等等,这些话题早在1964年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此前,1958年提出过教育生产相结合的问题。现在看来,1964年提出来的问题仍然存在。

当时任何事情都用革命的方法解决,所以进行了“文化大革命”。现在大家都走出国门了,看看在国外,别人用不着下农村、下工厂,也有一批人能够非常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主动性非常受到重视。这里面还有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就是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会考试的人。有高中生说,高考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感觉”。到了这个境界,那么你的高考水平就是达到最高了;但这个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你看了题目就会做,也就没感觉了。反复地做题目,一年一年就在这里操练,早已失去了教育的本意了。这样的问题不解决的话,我们的教育就还是不行。中国高考全世界水平最高

记者:如果能有自主招生的权力的话,你们学校愿意和高中合作吗?

周哲玮:对。1977年恢复高考,实际上内涵还是在说招生制度的改革。所以我一直不赞成用高考制度的改革代替招生制度的改革,考试本身无可挑剔,但是考试的成绩的地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学校绝对无法离开考试。学习期间,考试是一种衡量标准,不是全部。但是在我们评价学生时,考试就变成了全部,因此学生也把这个看成全部。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必须要考试,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也必须要考试,但这终究不是全部。我认为,现在把考试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问题就出在这里。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高考是全世界最高水平的考试,没有任何的国家可以超越,如此多人参与,花费如此多时间研究,考试本身一定已经是最高水平了,当然它可以继续去改善。

既然考试不是全部,你就应该去考虑其他的因素,而这些“其他因素”不是由政府决定,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校也是千差万别的,没有政府可以把所有的事情搞清楚,应该让各个学校自己做主,而这些做法的出发点应该从培养人的角度考虑。孔夫子说“有教无类”,所有人都应该得到教育,但所有人应该得到的教育也应该是不同的教育。

无论怎么样苦口婆心地分析我们的社会需求,讲述高级白领、高级灰领紧缺的现状,那些高职的家长学生就是不高兴。我们把高考看得太重要了,用这个来划分人的高等低等,这一仗失败了就成了“低等人”了,可现在又说这“低等人”多好多好,学生家长又怎么会想得通呢?

适应我们学校教学方式的人不一定能够适应复旦的教学方式,这两个学校出来的人,可能复旦的人起的作用大些,但绝不排除上海大学毕业生领导复旦大学毕业生的可能性。但现在,这样的创新被一个统一的标准限制住了。

对于幼儿园的小孩,我们应该让他们玩,在小学传授知识,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要进行价值观、追求的教育,这些是要从小的时侯就培养的。现在有些家庭的小孩读不好书,父母在一边打麻将,还想让儿子好好读书是不可能的,一定是一家人在读书他才会读书。培养孩子应该注重知识、注重能力、注重体育锻炼,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些东西在我们基础教育的时候已经让位给了高考了。

现在很多人说搞招生的改革要出乱子的,我说,现在已经出了那么大的乱子,为什么还觉得可以呢?现在已经不再从一个人的自身素质来教育他,而是从小就教育他如何成功。这样的现状如果不改革,可以说已经出了最大的乱子。高校应按自身特点自主招生

记者:那您认为应该怎么改?

周哲玮:改革的难度就在于我们现在受教育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虽然上海已经达到57%的毛入学率,加上我们已经是独生子女的现状,父母、准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从小就灌输给孩子“除了高考再无其他途径,不能够通过高考就是失败者”的思想。孩子从那时候开始已经承受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很关心考试的公正公平问题,而非内容问题。首先我们比较是否公正公平,成绩差一分的情况下落榜心服口服;但如果说别人因为有什么特长所以被录取,那可没有人愿意信服。

只有打破一种平衡,你才能达到另一种平衡,我们现在都在讨论考试改革,要使家长满意、学生满意、中学满意、大学满意、领导满意……P172-174

序言

1977年8月4日,北京,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谁也没想到,这次会议竟会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

当时参加会议的武汉大学副教授、52岁的查全性鼓足勇气站起来,力陈已持续7年的“推荐录取”招生方式的四大弊端,建议尽快恢复高考。话头一开,数学家吴文俊、光学家王大珩、化学家汪猷等人纷纷表示赞同,并对恢复高考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倾听,沉思,邓小平随即拍板:高考一定要恢复!两个月后,新中国关闭了10年的高考大门终于打开了,570万人从四面八方涌向考场。

2007年6月13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礼堂。

“高考30年:我的大学”校长访谈专题节目直播现场。当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拿出自己珍藏了30年的1978年高考准考证时,会场一片掌声。此时此地,30年的高考历史变得可亲可感了。随着俞立中的娓娓道来,我们逐渐感知到了高考对于那一代人而言,其意义是何等重要。同样,对于整个国家来说,1977年开始恢复的高考意味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此要逐渐走向有序,也意味着人们就要回到常识,回归理性。

于是,恢复高考后的这30年,国家的命运,和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的命运,相互联结,彼此叠加。从某种意义上说,今日对高考和大学的种种探讨与解读,也是为整个国家所划过的轨迹添注加解。

基于此,2007年6月,在高考恢复30周年之际,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直接支持下,《新闻晚报》联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网、东方少儿频道和中文自修杂志等单位,主办了“高考30年:我的大学”校长系列访谈活动,就是想在这一特殊的时间点上,对高考的发展历程作一由表及里的探讨,进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高考,理解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

记忆不是记忆的终点,回眸不是回眸的目的。在访谈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上海9所“211高校”的书记和校长,以他们多年所亲身经历的中国大学的纷繁变化,以他们多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入研究,为我们认识今日中国大学的种种事相提供了深刻而独到的诠解。真知灼见,妙语迭出,话锋犀利,剖析精准,似乎每一次的讨论都在为我们提供着新视角与新解读。

而最令我们感怀的是,诸位知名校长在得知我们此项活动时,纷纷欣然应允,不少还因此推掉了其他的要事,这无疑给了我们最大的快慰与动力。

同样,在结束整个活动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因为我们更深刻而明晰地认识到:大学的大,不是大名鼎鼎的大,也不是高楼大厦的大,而在于她胸怀博大,器宇恢弘,并能涵养大器,作育栋梁!

人立而后凡事举。在今日,我们尤要记取与深思90多年前鲁迅先生的这句话。高考30年,回瞻的是一个国家如何奋发图强,力争有为的艰辛历程;印证的是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怎样的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高考30年:我的大学”校长访谈专题访谈一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将书记和校长访谈的文字整理成书,希望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纪念高考恢复30周年。

再一次向各位高校书记和校长致以深切的谢忱与诚挚的敬意!

后记

1977年,中国高考于艰难中重生。

2007年,高考迎来跨世纪的周年纪念。

值此高考恢复30周年之际,沪上四所名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谨向上海高校、全国高校发出共同宣言: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弘扬德才兼备的优良传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30年的曲折与创新,30年的开拓与探索,高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奋斗记忆,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迅速崛起。纪念高考,发出宣言,这不仅是高校自我完善和发展决心的体现,更是其努力为国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庄严承诺。30年来,高校紧扣国家需求、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今后,高校仍将继续推进教育创新,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不懈追求。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高校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的高等教育仍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如何更好地引领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更深入地实施自主招生改革,更有效地深化阳光招生政策,这些都将成为高校选拔人才时亟须考虑的命题。

我们深知,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这既是莘莘学子走进大学校门时心中的期待,也是他们迈人社会时所能够怀抱的收获。为此,我们将不断开辟新途,优化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我们将以培养完善人格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为己任,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我们将全力帮助每一名学子实现成才的梦想,帮助他们成为行业的中坚、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

大学之“大”,在于博学多识、兼容并蓄的气度;高校之“高”,在于始终把服务社会、奉献国家作为自己的无上使命。师生的命运、学校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坚持开放办学、勤俭办学,将大学的精神融入每一个学子的灵魂和生命,让高等教育的进步真正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反思高考、纪念高考、讨论高考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意义,这也必将成为我们满怀信心迈向未来的坚定目标。

2007年6月1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考30年(我的大学)/大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文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5457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1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