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直向北(我的人生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时间磨人,日久天长的消耗磨损,刀砍斧刻一样,使一个人的轨迹渐渐显露。本书作家王小妮将自己在童年间遇到的部分经历,用散文的形式描绘出来,在记忆里问候着自己的童年;将童年的阳光存在记忆里。字里行间充满温情。

内容推荐

作家王小妮,将自己的人生笔记,和“朦胧诗”共起伏,由北到南。在记忆里问候着自己的童年;将童年的阳光存在记忆里;最后却是向着未来的方向前进。她和她的文字在水一方,写出了自己人生经历过的一部分。

目录

辑壹:在记忆里问候我的童年

 因为饥饿

 炉灰里的鬼

 棺材文具盒

 家里有解放军

 第一次看见死人

 我们怕机关枪

 白俄匍匐在地上

 危险的年龄

 粉人儿

 珍儿的眉毛没了

 吃了一顿鸡饲料

 我们要吃苦

 失火

 怀疑纵火犯

 第一次吃酒席

 刺字

 在敬老院

 在城里过年

 弟弟在毛驴上

 外乡人醉在雪中

 逃港

 罪过压人

 雪天看生病的朋友

 爬在街上的人

辑贰:我在未来存了许多阳光

 装问题的口袋漏了

 感激棉花

 化学飘进来

 我有五封信都在路上

 疼的移动

 注视的结果

 鸟蛋握在孩子的手上

 台风来了

 被抽打得天冬

 月光只照耀自行车

 谁负责给我们好心情?

 像米粒一样笑

 头顶上的人

 放声大笑之错

 苦闷的黑白子

 不要学习蜜蜂

 衣服皱褶里的人像

 坡地

 家里养着蝴蝶

 咖啡对于我是危险品

 我在梦里骑自行车

 问答

 我得知,我是真满族

 热爱土豆

 在瘴疠之气中写字

辑叁:回忆向北,我向南

 手执一支黄花

 远离名胜

 揭示中秋

 穿大衣的滋味

 三十五条伤疤

 在我之上的人

 自己的房子

 消失

 作一棵苍凉的白菜

 对手

 一直向北

 我和他,提着两斤土豆

 走出人群

 木匠致铁匠

 我擦洗着我爸

 爸的脸

 爸爸

 回家

 派什么人去受难

 梁老师

后记

试读章节

珍儿的眉毛没了

有一位老校友,70多岁了,早年就一直喜欢京剧,是有功底的。开校友会的时候,他向大家发出邀请。每周三、五的下午到他家里去玩儿。他的家有六房四厅,聚了一批票友。他说,来吧,拉弦的、唱的都有。有人问他,唱样板戏吗?他说,唱样板戏多没味儿啊。

可是,我们这一代人只会样板戏。

因为演出样板戏,我把一个叫珍儿的中学同学的眉毛弄没了,她是我1969年最好的朋友。

我是1969年3月上的中学。印象里刚上中学就庆祝“九大”。天黑以后,在学校走廊里集合。我的背后紧靠着齿牙残缺的暖气片,周围都是陌生的学生。后来队伍拉到大街上去游行,几个小时都在走和喊口号。

当年的12月8号。我们全家作为公检法系统的五七干部,到农村插队。几个月后,我在城市中学认识的好朋友。有五六个女孩儿,在第二年春天徒步到农村来看我。十四五岁的女孩子们走了5。多华里。走了整整一天,在农中宿舍有跳蚤的炕上过的夜,第二天勉强截了一辆马车回城了。这个行动的倡导者,就是珍儿。

珍儿的眉毛没了的那天,是我们“新生连”演出。那是一个下午,我的手上都是彩色粉笔末。我可能在黑板上画了些什么花朵的图案,还写了“热烈欢迎”之类的大宇。珍儿在乱哄哄的教室后面喊我:小脑袋!快帮我找碳条,我要上场了!

“小脑袋”,是珍儿给我起的外号。她有一张红笸箩一样的大脸盘。有点像演杨子荣的童祥苓,她是唱样板戏的高手。我在心里觉得她了不起,每天都要绕一段路去找她上学。

珍儿的座位在我前面,她有一套样板戏的唱本,上课的时候,经常看见她在前面晃着头不出声地唱。下了课,她带点渲染给同学们讲“省京”里的事。她姐姐当时正出演(奇袭白虎团》里的崔大嫂。她小哥哥插队以后,也因为能唱样板戏,经常到城里来演出。我在她家门口见过她哥哥,浓眉大眼的,正在往马路上泼洗脸水。我是第一次听到珍儿说,在京剧行当里,男的可以演女的,女的也可以演男的。

珍儿使劲地推我,对我说,她真恨自己,长得不理想,脸太大,嗓子又太粗,和她姐比相差太远。她幻想将来能演小生。我问她。什么是小生?她说就是杨子荣、郭建光。我想,她个子不高,演那些英雄肯定不理想。我替珍儿惋惜,真上了场,男的女的她都演不了。

我很喜欢手上都是彩色粉笔末儿的感觉,在排(班级)里显得有点不同凡响。而珍儿的京剧清唱在全连(年级)都是有名的。

阳光从双层玻璃窗照进来,黄黄的。走廊里有音乐声传过来。其他排的演出开始了。珍儿站在教室后面又喊小脑袋,我看见她扎上了腰带,已经抹出了两个红脸蛋。可是还没有描眉。

她的眉毛长得淡。脸上涂了红粉,把她显得简直成了一个没长眉毛的人。大家都在着急,四处找不到碳条。我突然感觉我有了很好的办法。我向教室外面跑。一直跑到校门口。

有一只很大的铁锅。像餐厅里的大餐桌面儿那么大,下面架着火,正烧着一锅翻着泡的沥青。我记得我用木棍挑了很多。举着它,让风把它吹得快点冷却。然后,我把沥青在手上捏成了两条眉毛的形状。我很高兴,那是真正的纯黑!我一边捏一边向教室跑。

那所中学在我的印象中永远有一种特殊味道,那是由暖气、旧地板和地下旧管道这类东西交杂在一起的气味。经过了快30年,还是能把那种味道想起来。

两条沥青暖烘烘、稀软软的,绝对漆黑,大家都说好。我小心地把沥青给珍儿贴在了眉毛上。顿时,她威武得像一个杨子荣了!  为了让她的出场能使观众惊奇,我们几个人故意把她一直藏在身后。当连排老师和校领导都进了门的时候。我回头看着珍儿,两道浓眉英俊地立着。我心里很兴奋,想这一下,我们排能得奖状了。果然,珍儿一出场亮相,就得了掌声。穿林海跨雪原……唱得有味,形象又出色,我觉得开头很成功。因为是纯粹的清唱,没有“弦儿”的掩护,新生里七八个唱样板戏的,没一个能唱到珍儿的水平。我们使劲鼓掌。

喘着气,从前边儿跑下来,珍儿也觉得挺美。我们一起议论,在教室前面挂一个镶镜框的奖状。后来,我们两个人挤在一只椅子上看别的排演出,感觉一律不行。珍儿对她的黑眉毛,很得意,故意立起眼珠问我:是不是很了不起?

不记得当天发没发奖状?下一个印象就是天快黑了,有人打开了教室的灯。大家都准备回家,心里的兴奋平静了。我听到了珍儿在走廊里哭一样喊我。

她站在水房门口。那儿永远是湿的,没灯。水房里面是厕所,味道极大。我看不清她的脸,只记得她说:完啦,揭不下来了!

我没想到,两条沥青已经牢牢地粘在珍儿的眉毛上,揭不下来了。班上的好几个女生都围过去。大家一起忙,用水洗,用手搓,用纸擦,都不行。

珍儿说,这咋办呀!说着说着就要哭。

一个路过的老师说,加热试试。

我们跑到开水房。那间房里坐着烧开水的老头。用老头的暖水袋装满了热水,贴在脸上,想软化沥青。这办法照样不行,沥青越热越粘。那老头坐在一只破旧的带棉花垫的椅子上,看着我们笑。

后来,老头站起来,他说,只有硬揭,汗毛眉毛都别管!他说,让你们胡闹!臭油漆不硬揭,没个下来!他的裤子上粘过一块,是用刀刮下去的。

珍儿听着就哭了,一边哭一边抓着我的胳膊。她的哭法,不像一般的女孩子。她扬着脸哭,呜呜地。她的脸盘本来就大,哭起来显得更加大。她哭的时候还能说话。

她说:人家本来就眉毛稀!

祸是我闯的,我心里更加害怕。那个晚上,我们被憋在热气腾腾的开水房里没办法。当时,我觉得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沥青。

我没有记住给珍儿揭沥青的任何细节,印象中她的眉毛少了一多半。沥青根本没法儿揭干净。走出开水房,我们想给珍儿找一面镜子。那时候的学校没镜子。我们给她推着很沉很大的校门,让她在门玻璃上照。然后我们回了家。

穿过有轨电车的轨道,轨道间长满了草。看着远处电车头顶上闪着绿火星出现,我们都故意不提当天的事儿,怕珍儿一下子又哭出来。

长春是个丘陵上的城市。过了电车轨道就看见丁大下坡里珍儿的家。路上很少有车,空荡荡的,路灯稀少。给我们照明的,只是沿街人家的灯光。

到了珍儿家的门口,她问我,眉毛还能不能长出来?我说我不知道。我们一起进了漆黑的走廊。她说,听说抹姜汁,就能长眉毛。她小哥的眉毛像黑刷子,经常骂她眉毛稀。

珍儿的家总是有一种煮干白菜的味儿。我陪她进了屋,要先经过厨房。看见她大嫂在做饭。她母亲坐在大床的里面,我从来没看见她母亲下过床。永远在床上围着棉被坐着。珍儿进了门就找镜子。她家的镜子是一对儿,圆的,并排立在箱子盖上。我一直想着她的眉毛,不敢看她的脸。

她没恨我,我们反而更加好了。一起听收音机,学习不断改动的样板戏唱段。我们都喜欢大唱段,觉得西皮流水没什么味儿。珍儿还是经常唱男角儿。她说实在不行,她就演老旦。时间长了,看惯了。也不再感到她的眉毛很淡。P37-40

序言

这次又遇到需要自己写前言后记的“出书体例”了。

我一贯主张忽略书籍本身之外的所有繁杂啰嗦的说明性文字。

书一旦完成,即刻独立于作者,而获得它自己的灵魂,不必写作者再跳出来说话。

赶紧翻过这一页,开始看书吧。

后记

时间磨人,日久天长的消耗磨损,刀砍斧刻一样,使一个人的轨迹渐渐显露。

有时候,偶然遇见一个路人,开始见到的只是“现在眼前的这个人”,如果能停留半小时,听他说说他自己,很快,眼前这个原本的陌生人会一点点随着他的讲述立体起来。我总是愿意听人讲讲他的经历,不是为了写作,仅仅是倾听,心里忽然获得的另外一份重量,哪个人的活着都是千百般的不容易。

我写了我经历过的一部分,它当然不是全部,还有一些没到讲述的时候。

现在,每年都要有一些时间,我要住在这个海岛士。它的高速公路上会慢悠悠出现一头散步的水牛,在阴霾厚重的城市中,它的天空还会出现蓝天白云,它总能显现出特别味道的金色黄昏,海岸边有稀疏的野生含羞草。每天上街,经过身旁的是戴斗笠打赤脚担瓜果蔬菜的农妇们,这种生活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安全感。

歌里总是唱“向前,向前,向前”,而我正向往着后退,后退,再后退。

也许,将来我会有心情在这个海岛上写下那些更内心更下沉的东西。

2006年5月3日 海南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直向北(我的人生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小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1522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1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1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