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说北大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小说的“看点”首先是“北大”,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从这里曾走出了无数名留文史的小说家、诗人和散文家(其中不乏文化和思想泰斗),可谓名副其实的“摇篮”。而本书所列皆其“摇篮”的第某代,已经或正在或即将名留文史;“看点”之二是文本作者,至小波,刘震云、曹文轩已载文册等人且不必说,即如蔡恒平、王雨之、陈均、李云雷、刘丽朵、饭饭囊马雁等人,也是当今文坛,诗坛大有或小有名气、乃至具有传奇之名之人;“看点”之三则是文本,或浪漫或现实或荒诞或真实或标新或求异,让人一窥文学“宝厦”之绚烂风光,其中不乏“偏文”“奇文”,让人领受到逼人的才华和才气,及无须掩盖的文学锋芒。

内容推荐

本书第一辑“经典回眸”择取了王小波、刘震云、曹文轩和蔡恒平的名作,王小波的自由主义精神和狂欢化叙事对其后小说的影响自不待言,这位“浪漫骑士”也曾在北大战过风车……书中其余五辑的各小说亦是风采自具,气象万千……

目录

序 距离的组织

第一辑 经典回眸

刘震云 口信到/1

王小波 茫茫黑夜漫游/26

曹文轩 《红瓦》节选/37

蔡恒平 雪意和五点钟/57

第二辑 颜色交叉的航迹

童 月 朱·紫/66

昊立雯 等/94

第三辑 校园里的故事

李云雷 假面告白/97

张 宏 英吉莎/110

邵燕君 大约在冬李(与爱情无关)/118

童 月 有人敲门/133

叶 静 柿子树的故事/146

丰 子 秋之痕——罗斯手记/151

石一枫 在王府井/196

赵 琰 比青春更责/211

楸 帆 艳词三/220

第五辑 张望或出走

刘丽朵 社会新闻/230

饭 饭 私奔/260

马 雁 铁皮阿童条离家出走的故事/267

张夏放 小提琴之歌/270

马 力 午后的玩偶/282

第六辑 奇思妙想——想入非非

陈 均 猫君自白/295

徐则臣 养蜂场旅馆/304

后记

试读章节

严白孩随老周去了口外。一去三年,没有音信。想着严白孩已经十八岁了。严白孩走后的第二年,严老有将严黑孩送给魏家庄做豆腐的老魏当徒弟。严黑孩虽然人憨,但心里明白着呢。学做豆腐三年出师,但严黑孩一年半就自己回家开了豆腐坊。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挑着豆腐挑子,顺着山梁沿村喊:

“打豆腐——”

“严家庄的豆腐——”

一九二六年和一九二七年,晋东南风调雨顺。严老有给东家老万家种地,严黑孩挑担卖豆腐,两年下来,家里竟积了五十银子。父子俩合计,翻拆了三间西房。看着新房新院,严老有说:

“我靠!”

这年秋天,同是老万家佃户的老马得肺气肿噎死了。老马一辈子不爱说话,生前除了爱喝酒,冬闲还爱到镇上看人斗蛐蛐。看着看着自己也斗上了。最后弄得跟蛐蛐比跟人近。家里一顶破毡帽,也拿到镇上当赌注。死后连棺材钱都没留下。老婆孩子,准备裹条席把他埋了,严老有出了两块大洋,给老马买了一副薄板棺材。老马老婆没说什么,东家老万感动了。老万把严老有叫过去问:

“你跟老马也是朋友哇?”

严老有:

“不是呀,他活的时候毒,俺俩不对脾气。”

老万:

“不对脾气,你还给他买棺材?”

严老有:

“兔死狐悲,一块扛了十几年活,不是朋友也是朋友了。”

老万拍着脑袋想,点了点头。将账房先生叫来,让拿出五块光洋,给老马办丧事。出殡那天,酒席摆了四桌。东家老万亲自来吊了唁。老马生前虽无人缘,死后却极尽哀荣。出殡那天晚上,老马老婆来找严老有。老马老婆是个麻子。

老马老婆:

“老严,棺材一人土,我才知道,我成了寡妇。”

严老有见她提棺材,忙说:

“千万别提钱的事,东家那里也别提,都是朋友。”

老马老婆:

“是老马朋友,再答应他老婆一件事。”

严老有:

“你说。”

老马老婆:

“大姑娘十六了,到你家做媳妇。” 

严老有一愣。

老马老婆:“我脸上麻,姑娘脸上不麻。”

老马老婆走后,严老有老婆笑了:

“两块大洋,买个媳妇儿,值。”

严老有兜头啐了老婆一脸唾沫:

“她这是送媳妇儿吗?她把全家都送来了!”

又摇头:

“老马一辈子没心眼,我也小瞧他老婆了。”

又看刚翻拆的西厢房:

“全是这房给闹的。”

老马老婆的意思,现在是十月,离腊月剩两个月,年关前把喜事办了。喜事办可以,但喜事办给谁,严老有却有些犹豫。从年龄讲,应该办给严白孩,可他现在在口外;从对家里的贡献讲,应该办给严黑孩,西厢房有一半是豆腐钱。严黑孩这些天也有些骚动。这天五更鸡叫,严老有起身去茅房,发现院里月光下有一个人影,忽高忽低,把严老有吓了一跳。走近看,原来是严黑孩,正一个人在那里练拜天地。磨房里,小毛驴正一声不吭地拉着石磨,在磨豆子。他不练拜天地严老有觉得应该先给他娶媳妇,他私下一练严老有火了。严老有上去踢了他一脚:

“王八蛋,大麦先熟,还是小麦先熟?”

遂决定先给严白孩娶亲。可严白孩在口外,两千多里,怎么告诉他呢?正巧第二天村里路过一个驴贩子。驴贩子是河南人,姓崔,带一个伙计,要到口外贩牲口,路过严家庄,天晚了,在村里打尖歇宿,住在东家老万的牲口棚里。晚上,严老有到东家牲口棚去看老崔。揣了一方豆腐,拿了两根葱,提了半瓦罐红薯干烧酒。驴贩子老崔的伙计在牲口棚支了几块砖,上边放了一口锅,下边烧着火,正从口袋里倒出两捧米煮饭。地上铺着稻草,稻草上铺着铺盖,老崔正躺在草铺上,手扣着后脑勺看槽上的牲口吃草。他的头一转,严老有发现他长着一对招风耳。给东家喂牲口的叫老吴,老吴是个哑巴,平日讨厌严老有的嘴老在说,看严老有进来,瞪了严老有一眼,扔下拌料棍走了出去。严老有也没介意。倒是驴贩子老崔看到严老有进来,手里提着吃物,吃了一惊,从草铺上坐起身,端详严老有半天,说:

“不熟。”

严老有:

“我这人好朋友。” 

老崔晃着招风耳笑了,指着做饭的伙计:

“这是小刘。”

P3-5

序言

记得我在北大读本科那几年,也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每个刚刚考进北大中文系的新生在系里组织的迎新大会上,都要接受老先生们的这样一番教诲:俺们这儿不是培养作家、诗人的,俺们只负责教大家文学史、文艺理论、语言学方面的基本功,趁早打消在这儿学成一个作家的念头吧。其实那个时候,老先生们的教诲有点多余,因为从1990年代起,别说抱着当作家的目的来上北大的人越来越少了,就是在上学期间偶尔写写东西练练手的人比起1980年代来也少了很多。这种“务实”的趋向有其合理的一面,它可以避免一部分对写作抱着不切实际的虚幻热情的学生在通往“文学疯子”的道路上越走越偏,但是,这种旨在剥夺学生们“务虚快感”的过度“务实”的趋向也带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其中最明显的是,不但那些喜欢在写作中重构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的人成了稀有物种,就连有阅读文学作品习惯的人数量也在锐减,即使在中文、外语类专业的学生中也是如此。我曾经连续几年在面试研究生的时候发现,很多学文学的学生对那些极为重要的小说作品根本就没有读过一行,但转述起各类文学史著述对这些作品的评价来倒是倒背如流。

好在那些为数不多的致力于在“码字”的微型体力劳动中生产“务虚快感”的学生一届接一届下来,竟也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写作传统。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人大多知道近20多年来北大在新诗写作领域里“业绩”斐然,但很少有北大之外的读者知道,在小说写作的领域里,北大其实也有一个沙漠里的内流河一般断断续续但却清冽甘甜的小传统。这个模模糊糊的“小说北大”传统虽然没有所谓的北大“诗歌传统”那般具有观念、技艺乃至人脉聚合的“薪火相传”的意味,但它却像网民们熟悉的一种叫做“断点续传”的下载模式一样,在20多年的时间里缓慢地积累出了一个容量巨大、功能超强的可执行文件,这个可执行文件一旦在北大这台越来越刻板的主机里运行起来,可以在一瞬之间清除掉藏匿在系统漏洞里的那些诱发求学苦闷、谋生抑郁、投机钻营、跳楼自尽的校园亚文化病毒,让我们对“大学”一词的理解最大限度地接近它所应该具有的博大而温暖的意义。想想吧,在20年前,当人们谈论校园自杀现象的时候,所举出的例子大多是因深陷写作的迷狂而走到绝路的校园文学青年,但2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社会新闻里看到的数量激增的校园自杀者,基本上都是过于绷紧的“务实”链条突然断裂之后的牺牲品,相反,那些时常在“务实”的大背景下开掘小说写作秘境的学子们,则在新的校园亚文化格局中成了最快乐、最健康、最有心灵的韧性和成长的丰富性的“幸运儿”。

我们这里所说的“小说北大”传统并不包括民国时期北大的师生在小说上所作的种种探索,而仅仅指1980年代以来,北大的学子们在观念和技艺的断层上重新开始的一个小传统。这个小传统有一个非常耀眼的特征,就是小说书写活动中的智性踪迹相当突出。一些熟谙“小说北大”的“家谱”的写作者乐于将这种智性特征上溯到1983级的中文系学生蔡恒平,尤其是他发表在校园油印刊物《启明星》上的小说《雪意和五点钟》、《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虽然在蔡恒平时代甚至更早一个时期,从北大也走出过很多在当今所谓的“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似乎只有蔡恒平通过北大校园文学独特的传播和传承路径获得了“小说北大”的某种滥觞地位。蔡恒平的滥觞意义在于,在北大校园写作的场域里,他至少开拓了三种“小说北大”的智性维度:其一,广博而充满善意的才华,这种才华在蔡恒平本人以及诸多的“后继者”(比如王雨之、陈均、王海威、胡少卿、马雁、饭饭、刘丽朵等等)身上直接体现为诗歌、小说、散文的“三修”;其二,让写作由背负过多幻觉的“痛苦的迷津”变成在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想像之间穿梭自如的“快乐的秘境”(邵燕君、马力、王雨之、童月、张夏放、李云雷、徐则臣等人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了这一特质);其三,如同他的小说《雪意和五点钟》与卞之琳的经典诗作《距离的组织》之间的互文性关系所暗示的那样,蔡恒平所开拓的“智性写作”在更开阔的视野中隐秘地呼应着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之中充满活力和延展力的智性元素,这一点在“后继者”王雨之和陈均身上体现得尤其显著。

在一个常规的文学生态之中,写作者之间的聚合方式和作品的刊行、流通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作品的依存基础,作为一个微观文学生态系统的“小说北大”也不例外。纵观20多年来北大的小说写作者,他们在校园里组织社团、刊印同人杂志、寻找新的交流模式的历程竟像是现代社会以来文学交往方式之演变的一个微缩版:1980年代以社团为主,“五四文学社”的小说创作组以其频繁而多样的文学交往活动强烈地刺激了校园里的小说写作;整个1990年代以校园同人刊物的刊行为主,无论是90年代前期的那份在我看来极其优秀的刊物《空格二十》还是90年代中后期的《我们》、《原生》,都有效地形成了具有群落共识性的小说认知和小说实践;2000年之后,一个整合了北大中文系在小说方面的教学、批评和书写实践资源的同人网站“左岸”则把北大里面小说写作的交流和砥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大学”这个场域的特殊性来看,有效的文学交往活动不仅推动了小说写作的精进,对于校园里越来越趋向于“务实”的人际交往模式来说,它更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在相互理解和信任中实现群体心智完善的成长可能性。

校园里的小说写作毕竟有其明显的局限,比如,现代小说所要求的复合性感受力、悖谬经验的洞穿能力、与生活的驳杂感相匹配的叙事功力就不是在校园求学阶段可以轻易习得的,尤其重要的是,校园里的写作者很少具备搭建一个完备的虚构空间所需要的那种厚积薄发的综合创造力。值得欣慰的是,这本书里的作者们很早就在校园里的书写实践中积累了可以使他们潜入更深入的小说世界的技艺基础,这些技艺基础虽然暂时不能转换成一个层次丰厚的虚构空间,但可以为写作者提供了一套组织书本与现实、校园与社会、词语与身体、遭遇与想像、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叙事可能性的“心法”,再次借用卞之琳的诗名,这些技艺基础可以帮助作者们完成“距离的组织”,而从这种“距离的组织”到一个完美的虚构世界的成形,还有很多的内功要修炼。

写到这里,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资格为这本《小说北大》作序。虽然这本书中的很多作者都是我的学长、朋友和学生,但说到底,我仅仅是个懒散的诗人和不称职的教师而已,除了大学一年级时写过两篇丢人的小说,根本没有任何小说写作的经验。但愿我写下的这篇东西不会有误人子弟之嫌。

2006.4 北京

后记

《小说北大》一书的出版可说是好事多磨,其间组稿、编排、选题申报、联系作者、谈版权、设计封面、寻觅彩插、内文录入等,编辑和美编都付出了相当的精力,可谓琐碎耗人,但现在总算付梓了,也算是一个极真实的欣慰。

《小说北大》一书缘起于某年某月某日,某和沉河的闲谈中,脑袋里忽然打出“诗歌北大”、“小说北大”啪啪啪啪八个大字,沉河独爱新诗,就地操办了“诗歌北大”。而待“小说北大”编竣,却像不明身份的新娘子,在各种商业盘算中弄得晕头转向,一会儿像“白天鹅”,一会儿像“灰姑娘”……山道崎岖,碰上了“世界知识出版社”一骑而来,援之以手,恰似传说中的王子。于是乎,明媒正娶了。

回想五年前,某曾独处于北京大学的小间宿舍,窗外绿影婆娑。斜对门的张宏尚未娶妻,一到假日,便关紧房门,只听得室内琵琶(劈啪)声大作,几天后便面无人色地捧出大作数篇。走到楼上,见到当代文学另一博士,号称“小文轩”的张夏放羞涩地亮出自己的小说;等到去上当代文学课,哗哗地只要来个研究生说不准就是个写小说的,这番盛景恰便是曹文轩等当代文学诸师傅亦如千娇百媚的老板娘,因而不少外校的爱小说者都乘着考研考博的牛车投奔“龙门客栈”或“同福客栈”而来。

书中第一辑“经典回眸”择取了王小波、刘震云、曹文轩和蔡恒平的名作,王小波的自由主义精神和狂欢化叙事对其后小说的影响自不待言,这位“浪漫骑士”也曾在北大战过风车。刘震云和曹文轩乃是活跃于当前的风头人物,蔡恒平作为北大校园写作的象征性人物,因此一概作为那一代的代表恭迎“经典”之栏。

书中其余五辑的各小说亦是风采自具,气象万千。譬如,读李云雷小说如同观阿巴斯电影,不过,选人本书中的却是李云雷小说中的“异类”,因为戏仿“狂人日记”和描摹校园心态而获赞誉。童月原写儿童小说(某曾在书店阅过类似于“地球女孩太空历险记”之类的故事),后来也写起了成人小说,选人本书的童月的两篇小说,诗人张杰读后声称“尽管我与童月素昧平生,但她的小说却深深感染了我,读完她的小说后我沉默了好一会儿,我读到了一种久违的有力度的痛感。”初识赵琰,是在QQ上,当时她在新浪上连载19岁时所写长篇《渡》,某见到网上所载照片,似曾相识,因为太像女作家的经典形象。经她的“伪装同性恋女友”孙伊介绍,一度在QQ上以玩“想像力”游戏驱除写论文的枯燥。赵琰的小说,某感受较深的有两点:一是充斥着大量北漂、校园艺术青年的形象、行话和场景;另一是想像力的放纵和节制(想像力的放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节制),叙事颇有法度。饭饭以写好玩的小童话知名,书中选人的小说却是她尝试小说的“孤品”,其珍贵可想而知。徐则臣作为风头也健的“80后”,近年作品常见诸各大文学刊物。读到石一枫《在王府井》一篇时,某一边寻思作品之名(某曾见过原稿是《在王府井××》),一边琢磨作者之名,莫非是赵琰向我称赞过的“小天才”?

而书中王小波的单篇《茫茫黑夜漫游》曾作为随笔杂文分段发表,如同怪声怪调的布鲁斯,其实它是一篇心态小说,亦按小说的方式结构、运思和表达。小说里面有个故事,这个故事似曾相识,好像是我们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的,有些外国的社会学家舍生忘死扮演一类角色,以接近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个轶事虽不新鲜,但王小波在整个小说的内里基调上却饱满营造出了对夜的恐惧,这种对夜的恐惧也是对受奴役的、乏味的、无创造的生活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如何超越死亡,穿过漫漫寒夜般的人生,王小波选择了创作,选择了诗意人生,因此他称自己是行吟诗人、浪漫骑士。某种意义上这是王小波最棒的一个短篇,语言句句到位,带着一股狠劲,终曲却是昂扬的,“我觉得我还是我,我要拥有一切——今天要是不把那段C++程序调通,老子就不睡了……”当然一个作品属于什么文体,这有赖于读者与作者达成的共识,某这样说,并不反对其他人把它归于杂文……

在编选中,因印张所限,每位作者原定只用一个单篇,但编排童月小说时,诗人张杰却破了例,用了童月两个单篇,亦算一个小小的特例吧。若来年再版,唯愿印张增加之……

细心的读者阅览完全书就会发现,每位作者都像一个个姚黄魏紫的亮“点”,逐渐汇聚呈现出了当代北大小说精彩纷呈的“面”,而这些有内在力量的“点”又何尝不是他(她)们向刚刚过去不久或即将逝去的青年时代的致意,浪漫诗情的致意。

陈 均

2006.4.16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蔡恒平的滥觞意义在于,在北大校园写作的场域里,他至少开拓了三种“小说北大”的智性维度:其一,广博而充满善意的才华,这种才华在蔡恒平本人以及诸多的“后继者”(比如王雨之、陈均、王海成、胡少卿、马罹、饭饭、刘丽朵等等)身上直接体现为诗歌、小说、散文的“三修”;其二,让写作由背负过多幻觉的“痛苦的迷津”变成在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想像之间穿梭自如的“快乐的秘境”(邵燕君、马力、王雨之、童月、张夏放、李云雷、徐则臣等人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了这一特质);其三,如同他的小说《雪意和五点钟》与卞之琳的经典诗作《距离的组织》之间的互文性关系昕暗示的那样,蔡恒平所开拓的“智性写作”在更开阔的视野中隐秘地呼应着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之中充满活力和延展力的智性元素,这一点在“后继者”王雨之和陈均身上体现得尤其显著。

——胡续冬

本书第一辑“经典回眸”择取了王小波、刘震云、曹文轩和蔡恒平的名作,王小波的自由主义精神和狂欢化叙事对其后小说的影响自不待言,这位“浪漫骑士”也曾在北大战过风车……书中其余五辑的各小说亦是风采自具,气象万千…… 

——陈均

可将此书称为北大校园里的“百花齐放”,其中有各种样态、风格的小说,有的写实,有的先锋,有对自由与美的追求,也有对生活本身的探询,它们折射出了青年人精神形态的丰富多彩,也包孕着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李云雷

这本小说的“看点”首先是“北大”,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从这里曾走出了无数名留文史的小说家、诗人和散文家(其中不乏文化和思想泰斗),可谓名副其实的“摇篮”。而本书所列皆其“摇篮”的第某代,已经或正在或即将名留文史;“看点”之二是文本作者,至小波,刘震云、曹文轩已载文册等人且不必说,即如蔡恒平、王雨之、陈均、李云雷、刘丽朵、饭饭囊马雁等人,也是当今文坛,诗坛大有或小有名气、乃至具有传奇之名之人;“看点”之三则是文本,或浪漫或现实或荒诞或真实或标新或求异,让人一窥文学“宝厦”之绚烂风光,其中不乏“偏文”“奇文”,让人领受到逼人的才华和才气,及无须掩盖的文学锋芒。

——杜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说北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均//李云雷//张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28799
开本 32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