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流年(NO.2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流年》丛刊第二辑,延续第一辑的主题,继续关注北京旧城的拆迁与改造。所收文章既有肖复兴、沈继光、李玉祥、谢其章等名家之作,又收入了许多平民的回忆与描述,为本书又增添了许多京城百姓的生活气息。

内容推荐

《流年》第二辑《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是对第一辑的补充和完善,该书力求用更鲜活的话题来讲述和纪念北京这座千年都市的片羽点滴,将历史尽可能还原到民间,并通过若干篇有滋有味的文章,来纪念北京和抚摸北京。

目录

卷首 流年书坊 有多少历史可以重来

特稿 叶金中等 消失的胡同

专题 吴 惟  北京的手艺

纪录 大 漠  最后的花市/49

风物 肖复兴  长巷与草厂/65

记忆 王兰顺  走访哲匠世家/81

城市 李玉祥  南京北京双城记/87

影像 赵铁林  北京爷/93

视角 沈继光  收拾古城残片/101

坐标 刘 阳  麻线胡同3号大宅/105

讲述 白 皓  王府话沧桑/109

片段 魏有强  再访宣南胡同北大吉巷/117

随感 谢其章 怀旧古城/121

行走 张金起  北京老街游记/127

文化 陈 翰  美术馆后街22号院/137

逝影 张 冰  追寻十三爷/145

人物 黄明芳  拉车人/155

念想 杨 宇  回顾砖塔/159

文本 李 思  砖塔胡同往事/165

回眸 易 静  重返珠市口/1 67

地理 苏逸天  逝影朦胧的旧日书香/173

写真 流年书坊 米市胡同的最后影像/182

试读章节

花市,没有花瓣只有残砖断瓦的凋零

2003年12月11日,我远赴华东华南等地区采访两个月,匆匆返京后,就忐忑不安地奔到花市。花市已经完全让我不敢相认。曾经熙熙攘攘的胡同,到处残垣断壁。除了拾荒人的走动显示胡同还有些许的生气之外,就是一片沉寂。许多曾经熟悉的老人、胡同以及四合院,踪迹全无。丁家祥老人说,开始于2003年3月的东花市三期改造进行到目前,80%以上的房屋已经被拆,原有的4’700户居民,已经迁走4000余户,花市就要完啦。黯然神伤的我,伫立寒风中,慢l曼地回忆着记忆中花市那最初的样子。

2001年5月的一天,初来北京的我,骑着自行车毫无目的地乱撞。我来到花市上四条21号的一座古老的二层楼前。只见一位中年妇女在织毛衣,一位老者在做木匠活,一位中年男人蹲在地上,端着饭碗当街吃饭,老宅的花丛中,还有几只麻雀呜叫着跳上跳下。这画面,让我不敢相信这是北京,我立即举起了相机。后来我才知道,这老宅子就是当年久负盛名的“青山居”玉器市场。至今许多老北京人对它还记忆犹新。

自从那一天起,我深深地迷恋上了胡同。我数十次深入花市地区,采访拍摄,记录那里的胡同、四合院,追寻“大烟袋锅”、“内明远”等老店铺,探访崇文门课税司、文秀的故居等历史遗迹。花市那较为完整的胡同、门墩、门联、四合院;热情、慈祥、诚挚、大方的老人;还有房檐的乳燕,门楼上的小猫,枝头的鸽子等等,无不让我魂牵梦绕。

2003年3月的一天,我拍摄中三条。来到53号时,眼睛一亮。只见古老的松木大门上镌刻着一副京城少见的对联:“芝兰君子性;松柏古人心”。在斑驳树影的映衬下,生出了摄人心魄的美。正惊叹中,大门咯吱咯吱地打开了,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聊天中,知道她叫刘秀英,时年68岁,租住此院近40年。我想她与古老的门、高雅的对联组合在一起,该别有一番韵致。我请她坐到门旁,拍摄了几张,但总觉得意犹未尽,琢磨半天,又请她坐到门中间,我连拍了多张。

2003年3月25日,我在中三条30号前看到—位老奶奶正安详地晒太阳。她的影子与树影叠在一起,那种沧桑的美让我的心一动。我立即拍摄。老奶奶并没在意。后来,采访中我才知道老奶奶叫谢凤清,已经91岁。

2003年7月的一天,我在上三条采访。那天天气令人窒息地奇热,胡同中热浪翻滚。我喝光了随身携带的两大瓶子水,嗓子还在冒烟。我知道附近没有小卖店。我咬牙背扛着几十斤重的照相机以及三脚架,继续前行搜寻目标。忽然,门道里的一位素昧平生的老大爷对我说,喝口水吧。他正在纳凉。以往,我是绝对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但我接过了老人家的水,而且一饮而尽后还索要了一大瓶子。不是因为渴,而是在于胡同老人的真诚值得信赖,那也是我对胡同老人整体的信赖。那是来北京以后,第一次喝别人送的水。另外的一件事,也让我难以忘记。同年9月的一天,我急着寻找文秀住过的地方(据说,当年文秀是从上头条辗转它处进宫的),连问了几人,均无结果。这时,一位女士平静地告诉记者,到邪条胡同多少号门牌去找谁打问。身边的一位老大爷说“这就是胡同!” P50-51

序言

北京的变化确实超乎人们的想象,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天时间,地图上的坐标就可能消失了踪影,变成工地上的尘埃。这座古城里新鲜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掩住了本来的面貌。胡同四合院、巷陌人家的感觉似乎就是在昨天,然而很多个怀念却没有了实地温故的可能。

距离《流年》主题丛刊第一辑《古城,不能忘却的纪念》出版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我们的编辑主旨得到了很多热爱北京的读者的认同,但由于对这样的选题也是初次尝试,自然也会有疏漏和遗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流年》第二辑《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就是对第一辑的补充和完善,我们力求用更鲜活的话题来讲述和纪念这座千年都市的片羽点滴。面对着城市的大拆大建,总希望把一份份今天的视野所及记录下来,哪怕是已经成了残片的物态种种,哪怕是消失了环境承载的市井民风。

在第一辑中,我们有一篇文章,照片配的是一年多前的砖塔胡同。那个时候砖塔胡同西口刚刚开始拆迁,到处是残垣断瓦。前些天,重访砖塔,却发现胡同的西半段已经完全消失了,从胡同西口、能仁胡同一直拆到了鲁迅故居。还好鲁迅故居暂且没有被拆掉,而西边的张恨水故居却永远消失了。砖塔胡同以及周边的丰盛胡同、武定胡同等等都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胡同,砖塔胡同更是形成于元代,可谓伴随了北京的都市历程。然而,这片地区现在多已支离破碎,很多精美的大宅院被拆掉了,保留下来的也只是钢筋水泥中的孤岛,失去了往事的依靠,历史毕竟不可重来。

如今的北京,原汁原味的东西越来越少,走在街上,无论是高大的建筑还是宽阔的街道,都仿佛似曾相识。千篇一律成为了城市的主流,粗糙的造型取代了文化的承续,温馨的素美只能去老旧的图片中找寻。这些年,北京失去了太多的传统,胡同拆了一条又一条,假古董也是盖了一处又一处。遂安伯没有了,花市没有了,南小街没有了,煤市街没有了;粗糙的永定门被盖了起来,不伦不类的正阳桥牌坊被立了起来;前不久,有报道说头几年修两广大街被拆掉的曹雪芹故居要复建,当年多方呼吁没有留下个真文物,如今却要劳民伤财建个假古董,孰是孰非自是一目了然。在这二拆一建中,北京的文化在慢慢变得模糊,以至有时侯走在宽阔的大街上突然会问自己,这是北京吗?北京不该只是皇家气,北京更多的应该是百姓气,应该是一段段平民的往事与传说。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流年》正是将历史尽可能还原到民间,通过若干篇有滋有味的文章,来纪念北京和抚摸北京。

有关古城北京的只言片语到本辑就暂时告一段落了,从下辑开始就要进入新的话题,但愿我们的文字能够给这座城市留下点实在的记录以及值得回忆的念想。

《流年》心中永远会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带给老百姓最大限度的真实。

邱阳

2005年11月8日晚

于思林一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流年(NO.2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331451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