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乡土乡情的昆明小吃
内容
编辑推荐

身居边陲、素有“家乡宝”之称的昆明人,对昆明小吃难舍难分,一片痴情。由于地处坝子而四周环山,气候温和故物产丰富,天时地利造就了昆明小吃的琳琅满目与独特风味。据云南饮食业的资深大厨和烹饪界的专家学者90年代末的统计,昆明小吃分为“饭品、米粉、豆、茶食、面粉、其他”共6大类别,多达150余种,尚且还没有把用盐水腌制的梨、橄榄、黄瓜、萝卜等加工简单的品种包括在内。

米线饵块豌豆粉,椒盐饼子重阳糕,摩登粑粑太师饼,豆悯饭荠菜饺,都督烧卖火腿坨,炸糍粑饺掺面,紫米汤圆抓抓粉……对昆明小吃情有独钟的昆明人,不仅妇孺老幼皆能如数家珍,而且还将米线粑粑吃而优则唱地昭示于民间小调:“莲藕长长水中间,米线长长街前卖,粑粑团团卖街前……”而许多初来乍到的外地客,对昆明小吃无不观之少见多怪,食之则喜形于色、赞不绝口矣。

内容推荐

改革开放20余年,也不断改变着昆明城和昆明人的面貌。城变大了,楼变高了,外来人口急速增多,各路小吃五花八门。为投合先富者们的口味,豪门盛宴吃的是宫廷佳肴、满汉全席、龙虾蟒蛇、乌龟王八……而且美其名日:“吃文化”。眼下“文化”一词,似乎挺时髦,沾得上边沾不上边的,都死命厚着脸皮往“文化”上贴,什么酒文化、茶文化、花文化、鸟文化,其实都是“钱”文化。在广告商的拙劣炒作下,诗人李白、杜甫,圣贤孔子似乎都是被酒精熏陶酿造出来的,而歌星影星们在媒体上做假广告,大众只能理解为商人将伪劣产品连同明星一块儿卖……

扯远了,回头下视,似乎落地生了根的昆明小吃依旧以不变应万变。平民百姓依旧一如既往地吃,情有独钟地吃,他们吃的是温饱,吃的是温饱之余对故乡的眷念与热爱,吃的是乡土乡情的精、气、神。

目录

昆明人的“米线情结”

粑耙叫饵块

蚂蚱也是肉

见锅生情

甜食锁记

小人小吃

洒趣

月亮月亮团团

你涮羊肉我涮菜 

蘸水 

洋芋洋芋我爱你

种豆得豆腐

饿时吃青

知青食港(另类小吃)

牛饮与品茗

堂倌

久已逝去的吆喝声

昆明菜《昆明忆旧》之六

后记

试读章节

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墙),是弗洛伊德首创的精神分析学中经常提到的一种潜意识现象。昆明人的“米线情结”虽然到不了跟恋母情结并列的严重程嚏,但至少说明,米线之于昆明人,不仅是饮食的习惯与嗜好,而且是情感的依恋与表述。

毫不夸张地说,昆明人既是吃米饭长大的.也是吃米线长大的。大多数昆明人的早点、晌午和宵夜,常年四季少不掉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逢年过节和周末,一家老少常将米线当“正顿”.上坟祭诅或结伴郊游,更喜好选一块树阴下的草地凉拌米线野餐,有客自远方来,最佳礼仪莫过于请吃一回高档之过桥米线不亦乐乎。

生米煮成熟饭,其形状依然颗粒,不过膨胀放大一倍而已。年年颗粒,天天颗粒,顿顿颗粒,吃得昆明人不耐烦了,某日突发灵感锐意创新要进行伟大的改革,决定将颗粒拉长成线来吃——谁敢再污蔑昆明人缺乏想像?

正顿的饭,须等几菜一汤上齐之后,全家论资排辈围坐一桌,人手米饭一碗,然后夹肉搛菜泡汤下饭而食。米线属快餐型,吃起来不麻烦,集肉类、菜蔬、酱油、辣椒、味精、腌菜等各式罩帽佐料及汤水于一碗,各吃各的,卫生如西俗之分餐,简单而丰富,随意又自在。比起北方面食中乏味的馒头与放馅之包子,昆明的米线堪称视觉之多彩、味觉之丰富、花样之百出:大锅米线、小锅米线、砂锅米线、卤米线、凉米线、炒米线、过桥米线……凉米线分酸汤、什锦、豆花、鳝鱼等,热米线更派生出悯肉、鸡丝、畅旺、大酥牛肉、堵旰、炸酱、三鲜……米线还是那个米线,但已纲举目张地演绎出白、绿、红、黄、橙之夺目五彩,鲜、香、咸、辣、酸之爽口五味。

米线罩帽佐料之丰富,是源于昆明坝子四季不断之新鲜菜蔬,故米线是昆明小吃中的常青树,是老少咸宜贫富皆好的大众情人,米线之百吃不厌、经久不哀,体现了昆明人性格中的敦厚、忠贞与痴情。外地人吃米线吃的是“旅游产品”,吃的是新鲜好奇,昆明人吃米线是一住情深地吃,从一而终地吃,越吃越有昧,越吃越亲切,因为吃的是昆明坝子的四围香稻九夏芙蓉三春杨抑,吃的是乡土乡情的精、气、神!

有时我荒诞地想:倘若明日突下禁吃米线戒严令……不知会有多少昆明人郁郁寡欢、坐立不安,瘾发难熬、夜不能眠,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后,会否聚众上街振臂高呼:“还我米线”、“无米线,毋宁死……”

这佯的设想纯属扯淡,可实在是苦了耶些离乡背井的昆明人(尤以女件为甚)。昆明作家张曼菱女士70年代末就读北京大学时,给我的来信中每每提到米线,便情不自禁有滋有味地自说自讲,有如画饼充饥。我留学法国时,曾到小城仕尔丹探访昆明人汤乐静,她恨恨地对我说:“我已结婚成家定居杜尔丹,而这里只有我独自一个中国人,我真的想牵线做媒将昆明的寡女嫁给杜尔丹的寡男,每逢周末将法国男人支去咖啡馆,约一党昆明婆娘去郊外野餐拌凉米线……”其潜意识中少不了“米线情结”。P2-5

序言

伴随着时空的转换,世道的变迁,真理时而被当做谬误,谬误时而又成了真理,但我以为不论古今中外,世间颠扑不破的真理,恐怕当数“民以食为天”了。

食者,吃也,汉字没有简化之前,吃字原本写作“噢”。足见我们祖先之英明,早已将“吃”视之为人通过“口”,与老天爷签下的生死“契约”。无论王公贵族、富豪商贾,还是草民百姓、贩夫走卒,无人不知吃之要紧,诚如老昆明所言:“三天不吃饭,饿成寡鸡蛋。”

吃,又分大吃与小吃。大吃,是吃排场、吃身份、吃财富、吃威风,吃的是王八鲍鱼、满汉全席,譬如权贵庆寿,富人添丁,贪官造访,王孙结亲。一般的草民百姓,只顾得了温饱,终其一生,也极少有能力有机会如此大吃,常年不过家常便饭而已,昆明人谓之日:“正顿。”

富人的大吃与百姓的“正顿”之外,可通称为小吃,多见于早点、晌午和宵夜。小吃是宴席的余兴和点缀,是“正顿”之外的补充与零嘴。

身居边陲、素有“家乡宝”之称的昆明人,对昆明小吃难舍难分,一片痴情。由于地处坝子而四周环山,气候温和故物产丰富,天时地利造就了昆明小吃的琳琅满目与独特风味。据云南饮食业的资深大厨和烹饪界的专家学者90年代末的统计,昆明小吃分为“饭品、米粉、豆、茶食、面粉、其他”共6大类别,多达150余种,尚且还没有把用盐水腌制的梨、橄榄、黄瓜、萝卜等加工简单的品种包括在内。

米线饵块豌豆粉,椒盐饼子重阳糕,摩登粑粑太师饼,豆悯饭荠菜饺,都督烧卖火腿坨,炸糍粑饺掺面,紫米汤圆抓抓粉……对昆明小吃情有独钟的昆明人,不仅妇孺老幼皆能如数家珍,而且还将米线粑粑吃而优则唱地昭示于民间小调:“莲藕长长水中间,米线长长街前卖,粑粑团团卖街前……”而许多初来乍到的外地客,对昆明小吃无不观之少见多怪,食之则喜形于色、赞不绝口矣。

有如排斥于正史之外的野史与趣闻,游离于文学之下的传说与故事,小吃虽取代不了大吃或“正顿”,但却广泛而普及,源远而流长地深深植根于大街小巷村落茅舍寻常百姓家。

不像国宴之正襟危坐,寿宴之打躬作揖,“鸿门宴”之各怀鬼眙,也不像“正顿”之交差了事仅为糊口,白吃之饿狗扑食憨撑憨胀……小吃者,吃的是不拘一格,或三五成群地吃,或孤芳自赏地吃,坐吃蹲吃站吃边走边吃悉听尊便,吃的就是随心所欲,气顺神爽;吃酸吃脆吃甜吃辣任君品尝,何乐而不吃他一回五香嘴巴;可在老宅深巷里吃,可在集市乡街里吃,可头顶蓝天白云地吃,可沐浴春风阳光地吃,须知小吃者,吃的就是闲情余趣,吃的就是天真烂漫,吃的就是人间真情!

老楷2003年岁末

后记

这本书的写作,纯属意外。一是被“逼”,二是友情。

一年多前的一个晚上,几位好友约我喝茶。怕我不去,茶馆选在我家门口。我去时,人已到齐,有《云南日报》的任琴,新闻图片社的冬瓜,云南民族出版社的李跃波,省农垦总局的陈安定,《东陆时报》的刘建华,《滇池晨报》的邓一,都是近几年云南摄影界的活跃人物。

喝茶不为聊天,而是“开会”。他们早有议题:出一本“昆明小吃”的书,图文并茂。图片他们分头去拍,文字要我撰写。

我大呼“冤枉”,坚决不干,声称找错了人。那本是活得滋润、吃得讲究、又喜欢卖弄学问的“美食家”们的强项。而我属于人世间那种仅为果腹随便吃吃,只图自由随便活活,光顾痛快随便写写的懒散人,岂能胜任?

谁知他们私下已经串通一气,非“逼”我写不可。理由如下:昆明小吃是有传统的,你比我们年长,是老昆明人;这本书非烹饪指南,非学术专著,只面对平民大众;因此需要用你那种轻松活泼、幽默调侃的文字风格来表述昆明小吃的时代氛围和人情世故。担任责任编辑的李跃波更是网开一面,“政策”放宽:随便你怎么写,保证不删一字,而且可先交报刊发表,然后汇总成书。

磨不开情面就丧尽了推辞的理由,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都市时报》文化副刊的“风花雪月”历来倡导地方特色与平民格调,闻讯专门为此开设一个专栏,3个月内连续刊登我写的近20篇文章。这些文章经摄影界六位朋友用心拍摄反复挑选的图片加以烘托,便组成了读者诸君眼下的这本《乡土乡情的昆明小吃》。

昆明小吃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我写的仅仅是一孔之见,肯定挂一漏万。我专们几次去文学期刊《滇池》编辑部查找,将已故著名作家汪增祺先生写于80年代的精彩系列文章《昆明忆旧》中的一篇《昆明的菜》,附录书中,以补拙增色。

改革开放20余年,也不断改变着昆明城和昆明人的面貌。城变大了,楼变高了,外来人口急速增多,各路小吃五花八门。为投合先富者们的口味,豪门盛宴吃的是宫廷佳肴、满汉全席、龙虾蟒蛇、乌龟王八……而且美其名日:“吃文化”。眼下“文化”一词,似乎挺时髦,沾得上边沾不上边的,都死命厚着脸皮往“文化”上贴,什么酒文化、茶文化、花文化、鸟文化,其实都是“钱”文化。在广告商的拙劣炒作下,诗人李白、杜甫,圣贤孔子似乎都是被酒精熏陶酿造出来的,而歌星影星们在媒体上做假广告,大众只能理解为商人将伪劣产品连同明星一块儿卖……

扯远了,回头下视,似乎落地生了根的昆明小吃依旧以不变应万变。平民百姓依旧一如既往地吃,情有独钟地吃,他们吃的是温饱,吃的是温饱之余对故乡的眷念与热爱,吃的是乡土乡情的精、气、神。

2002年中秋于昆明董家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乡土乡情的昆明小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728035
开本 32开
页数 1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
出版时间 2004-03-01
首版时间 2004-03-01
印刷时间 200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2.142.741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10
14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