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香格里拉到北极/格桑花纪实图文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方震东也许没有想到,有那么一天,他会走进北极圈,去到北美洲的阿拉斯加,但他的确真实的站在了北极的土地上……本书作者从小都生长在迪庆香格里拉,对香格里拉有着无法割断的情结,而后,作者又穿越万千山水,踏上了北极这块神秘的土地,一路上风光无限,也让他惊喜不已!

香格里拉——北极阿拉斯加,都是许多人梦想的地方。所以,我们虽然不能亲往之,但我们可以跟随这位年轻的植物学家、探险家和摄影家穿行在名山大川,体验从香格里拉到北极神奇壮美的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这一路上的每一个足印都是生命与爱的诠释……

内容推荐

《从香格里拉到北极》一书,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以纪实文学的风格,以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照片,通过年轻的植物学家、探险家方震东的经历,将北极阿拉斯加和香格里拉的人文、地理、宗教、民俗、环保等方面进行了纪实性的展示,书中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两地美丽的风光风情,同时作者提到的一些思考和担忧,同样是大家有兴趣关注的话题。无论是遥远的北极,还是香格里拉,都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呼唤世界的和平、友爱和共同进步。

年轻的作者,对香格里拉有着无法割断的情结,对香格里拉的热爱是融在他们血管里的,他俩从小都生长在迪庆香格里拉,又翻出雪山走进了云南大学,毕业后在各自的事业中孜孜不倦的努力着,不断收获着辛勤劳动后的果实,并为美丽家乡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读《从香格里拉到北极》,丰富的内容不仅会使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同时也会被作者的一些思想所打动,因为此书不愧是作者生命与爱的诠释。

目录

我心飞翔在北极

山之恋山之情

冰川之美

少年的梦想

西双版纳之行

告别云大归故乡

心中的雪莲花

温暖的港湾

用双脚去丈量大地

当郁金香花绽放时

世博园里的笑声

生命的爱恋

湖泊的心情

在那祈祷的地方

“三江并流”凝聚世界的目光

人类共有的家园

在孤独中同行(代后记)

试读章节

方震东在沿海也看到很多大头鲸的骨架,从鲸鱼的骨架可以想象出它们硕大的体型,这可以说是他有生以来看到的水里最大的动物,鲸鱼的骨架完全可以架起一个不小的帐篷。

在自己从小生长的香格里拉的江河中见过的鱼,相比大头鲸,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躺在海边的大头鲸一般是体无完肤,身上除骨架外,还留有不少新鲜的鲸肉。在这里,爱斯基摩人捕捞到大头鲸后,按一定的分配原则各取所需,各家各户都要关照到,人与人之间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种关爱与云南不少民族地区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的习俗是相似的,是人们心中很纯朴自然的本色体现。

过去总认为爱斯基摩人都住在冰块砌成的屋子里,现在已不尽然了,大多只有在出去打猎时,才会在途中建盖冰房,他们都是一流的能工巧匠,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能用冰块建起一座冰屋,那样的水晶屋里既能防风又能抵御寒冷,这就是爱斯基摩人在特殊的环境里造就的本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方震东如同走进童话世界。

今天的爱斯基摩人,除有的住上由政府统一建盖的房屋外,大部分是他们自己建盖的低矮的木屋,形成大大小小的村落,充满着原始风味,式样别致,木屋外面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使他们有些单调的生存环境,多了一些色彩,这种美的感觉点缀了那片本是银色的世界。各家木屋前都有晒物架,主要是晾晒捕获猎物的肉和毛皮。

爱斯基摩人中男人都是勇敢的猎人,主要任务是给家中带来温饱,而女人是非常合格的贤内助,主要操持家务和处理动物毛皮,制成工艺品和缝制皮革衣服,在这方面妇女们又是技术精湛的能手。方震东在美国的市场上看到有爱斯基摩人的皮制工艺品,虽不能说精致,但也不失原始拙朴的美,卖价还十

方震东在同爱斯基摩人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十分好奇地问爱罗博士一行是来旅游?还是干什么?方震东告诉他们是专门来研究全球气候转暖的问题,他们微笑着很友善地点着头,不时吸两口手中的香烟。

全球气候转暖,主要来自于人类社会中工业污染,使大气中不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结果。科学家们称这一现象为“温室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般情况,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气候温暖和寒冷同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日渐增多,绿色植物与阳光所发生光合作用而吐出的氧气,很难以在大气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污浊的空气明显占了上峰,导致气温就增高,地球自然就产生了温室效应。

对于长期生长于北极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说到气候转暖,他们连声说:“N0!N0!”问他们为什么不好?他们激动地说:“气候转暖,冰川就会北移,那么北极熊、鲸鱼、海狮、海豹等动物也会向北移,这样就影响捕猎,就会使他们自己丰足的物质享受变得紧缺……”

当然我们目前严禁猎杀动物,但是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除此之外无法解决温饱,且不说他们是山高皇帝远生来就是猎人,就因为特有的环境才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风俗和文明,这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合理?合法?但我想总比现代文明大肆入侵好,如果外来人也可以参与到极地动物的猎捕之中,那么精确先进的武器加上疯狂的杀戮,将会使一种原始的文明尽快消失。在北极捕杀动物也还是有限制的,诸如北极熊要持有绿卡的猎人才能捕杀。谁能杀?谁不能杀?这种被谁允许的特权又是否合理呢?

           P17-P18

序言

我非常庆幸自己生在云南,因自己是云南人而感到自豪。

这片美丽而多情的土地,奉献给了世界太多太多的精彩,牵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以至于让不少的人魂牵梦绕,深情地爱恋着红土高原上的所有一切。

这里的各民族像美丽的花瓣,共同凝结成团结之花,除了优秀美好的传统和能歌善舞的才艺外,各民族习俗和文化丰富多彩,更使这民族之花灿烂夺目;这里的资源有太多的“王国”之称,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群山蕴宝,众水流金”的宝地;这里的山水风光令世人陶醉,从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雪山到海拔76米的红河水面,山水相依处,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域,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有大理“南诏古国”,有热带动、植物王国西双版纳,更有那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称的香格里拉……;这里有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紧密相连,一衣带水,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道不尽也说不完迷人的彩云南,我可爱的家乡!

让人充满了饱满的诗情,让人充满了绿色的梦幻,让人充满了放飞的希望,让人充满了温暖的爱,这就是云南!

1997年,经过考察和证实,在英国现代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所提到的香格里拉就在滇西北的迪庆高原,这一消息使世界变得不再平静,这是人们苦苦寻找了半个多世纪后的惊喜。香格里拉意味着和平、宁静和永恒,人与自然和谐相生,是世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背上行囊,涌向了迪庆高原上的香格里拉,去体会和感受香格里拉丰富的内涵,去发现生命的真谛,洗练自己的心灵。因为香格里拉点燃了无数的激情,一批批表现香格里拉的文艺作品像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纷纷绽放,让人从多种角度去欣赏香格里拉、赞美香格里拉、感悟香格里拉。

《从香格里拉到北极》一书,又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以纪实文学的风格,以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照片,通过年轻的植物学家、探险家方震东的经历,将北极阿拉斯加和香格里拉的人文、地理、宗教、民俗、环保等方面进行了纪实性的展示,书中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两地美丽的风光风情,同时作者提到的一些思考和担忧,同样是大家有兴趣关注的话题。无论是遥远的北极,还是香格里拉,都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呼唤世界的和平、友爱和共同进步。

年轻的作者,对香格里拉有着无法割断的情结,对香格里拉的热爱是融在他们血管里的,他俩从小都生长在迪庆香格里拉,又翻出雪山走进了云南大学,毕业后在各自的事业中孜孜不倦的努力着,不断收获着辛勤劳动后的果实,并为美丽家乡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读《从香格里拉到北极》,丰富的内容不仅会使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同时也会被作者的一些思想所打动,因为此书不愧是作者生命与爱的诠释。

尤其让人高兴的是此书只是“格桑花纪实图文系列丛书”的第一册,策划者们还策划写出另外同样精彩和使人感动的书,并通过这些书励志人生,激发人们勤奋努力,去圆自己人生的梦想。我们期待着作者新作早日与读者见面,去体会和感受那些头戴光环者背后的艰辛和欢乐,去探索和发现大自然与心灵交汇的声响,去赞美和歌唱人生路上的执著和无怨无悔的选择……相信作者会努力做好并不断超越自我,因为他们同样用爱和执著追寻着自己人生多彩的梦!

               晏友琼

              2004.12.22

后记

    在孤独中同行(代后记)

我与方震东认识已经是好多年了,他比我年长几岁,是我真正的一个老大哥。

记得小的时候常去他们家玩,留给我的印象是他老拿着书在学习,我自然和他的弟妹快乐地玩着童年的游戏。后来上了小学,去他家玩的时间渐渐少了,但是今天回想,当年他家的小院里,曾留下我美好的童年回忆。如今已不知那单位里的小院是否还在?金银花是否还在依旧开放?

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方哥就令人羡慕地考进了全国重点大学云南大学。在我们那个边远的小县城,每年能进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寥寥无几!

我的爸爸是一个极好的老师,虽然他那时在乡下的中学教书,但他十分关注县里中、高考的情况,常常会给我讲某某考上了什么学校,别人考了多少分,平时是怎么刻苦读书的,这之中自然说到过方震东老大哥,他当年是全州的数学状元,又是考进重点大学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无疑在我的心中,他们便成了学习的榜样,鼓励了我,使我按照中国式英语引用一句毛泽东同志的话,那时在教室里的墙壁上鲜红地写着: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从此,似乎很长的日子里没见过方哥。

1990年,幸运之神来到我的身旁,我有幸走进了云南大学中文系的新闻专业。没想到与方哥的相逢就在云大美丽的银杏道旁,我们又一起读于这所学校,他重返校园也是新生,但是成了云大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虽在同一个学校,除了碰到时吹上几句牛,平时我俩各忙一头,难得见到。

毕业后再次见到他,是我受云南电视台总编室邀请做节目主持和撰稿,去迪庆老家拍摄《假日30分——香格里拉》专集。那时方哥正在忙着郁金香从荷兰引进来后的方方面面的工作,他对自己的事业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倾注着极大的热情。除了研究植物花卉,他还拍摄了许多的照片,有不少的经典之作,先后出版了学术专著《中国云南横断山野生花卉》、《自然迪庆》和《绒赞卡瓦格博》,几本书图文并茂十分的精美,其中《绒赞卡瓦格博》还作为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的献礼,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如水一般匆匆流过的日子里,我俩都在各自忙碌。

又一次相见,已是2003年1月昆明的一个早晨。方哥受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邀请,刚去北极的阿拉斯加考察回来不久,看过他拍摄的几千张照片,那些遥远的风光令人神往。香格里拉——北极阿拉斯加,都是许多人梦想的地方。与方哥合作出一本书的念头油然而生,征得他的同意后,我与他算是敲定了今生的头次合作。

还是那句话,我俩见一次面还真不容易。又转眼到了3月份,晚上10点来钟见到他,他说明早7:30又要飞回香格里拉,要去接待著名导演田壮壮班底的几个人。我说那你就现在开始接受“采访”吧!方哥嘿嘿地笑着,泡上两杯上好的浓茶,他开始讲起自己的历程,我除了当文字公公外,有时还要提问,手中的笔在稿纸上龙飞凤舞地画着。渐渐地我发现,我记录的速度越来越慢,方哥也讲得似乎有些费劲,一看表已是凌晨3点多钟,两人都已经有了倦意。但我的采访还没完,明日君一别又不知何时相见?我想支撑下去,方哥说随我的便,其实我俩都在哄自己,眼皮快要用木棍来支撑了。我极无奈对方哥说:再给我一天时间就搞定了,可你不得不飞回去。

躺了几个小时,方哥起来便直奔机场,我依然睡大觉。迷迷糊糊中有人在开宾馆的房门,我以为是服务员,待人进来,竞没想到是带进一股冷风的方哥,只听他说:“误机了!”我说:老天有耳啊!

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连打几个电话,安排接待客人的事,完了继续睡觉。等我俩起来后,我就接着采访,方哥说:“自己的嘴巴都有点酸,从来没讲过这么多的话……”  采访之后留下厚厚的一摞稿纸,我明白自己又要度过一次艰难的历程。一想写出来的东西要给别人看,完全是赤裸裸的面对,心里还是发虚的。我有时又在内心里暗骂自己,连自己都没有信心,那还指望别人相信你什么呢?

创作是一件苦差事,加之白天必需老老实实坐在办公室里上班,完成这项“作业”只好在业余时间了,双休日和晚上就成了我爬格子的最好时间。相比写纪实性报告文学集《南天星光一献给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来,庆幸的是我分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深夜加班可以不影响别人了,那时与同事小陈和小甘同住一间不足10平米的小屋,难免使他们夜里睡得不实在。如今回想,真让我感谢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更难忘他们有时在深夜里的鼾声和梦语,给寂寞中的我带来了难言的温暖。而这次夜深人静时写作,有时会产生出极大的孤独感,像一个人走在一条荒无人烟的路上,又好像我独自翻越一座山,以至于有时握在手中的笔会停顿好长一段时间,燃起一支烟来似乎有了一个伴,随着烟雾又开始慢慢地写。

整个写作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都在与方大哥一同考察,跟随他的脚步一路走过,增长了我不少的知识,特别是他那种为事业不懈的追求与奋斗的精神激励着我,常常残酷地打消了我想偷懒的念头。我觉得我俩很近,又似乎很遥远,他走在那些大山中的山路上,而我走在稿纸上,我俩在一路同行,却又是孤独的。

迪庆香格里拉的山水共同哺育了我们,在那块神奇美丽的高原上,我们都曾经播种下了七彩的梦想。能与老大哥、老校友合作,是缘分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或许以后各自都还要孤独地行走,但内心里都已不会感到寂寞。

等故乡的格桑花盛开的时候,方哥的“香格里拉(中甸)高山植物园”也建成了,我们的这本书就算做一份美好的礼物和祝福吧!

书是写完了,没有什么成就感,感到身心有些疲惫。这只是《格桑花·纪实图文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后面的路还很长和艰巨,但我相信走过之后,我又会长大和成熟了一些。说多了没意思,告诉自己:爱了,就继续走吧!

但不得不说的是此次出书,我们的内心里充满太多太多的感激,直接或间接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晏友琼同志在百忙之中,拨冗为系列丛书作序;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江巴吉才同志应我们的邀请,担任了系列丛书的总顾问,特别指出要把握方向,很好地为宣传云南,为云南的文化建设服务。领导的教诲,使我们铭记在心,始终贯穿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之中;

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峻应邀担任了系列丛书的顾问;

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段跃庆博士,热情为本书封面题字;

和向东先生和云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世钧女士鼎力相助,共同担任了系列丛书的总策划;

云南省社科院的藏学专家和建华老师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主任记者赵友义老师在藏文化方面给予了较多指导。

在此,不想再一一罗列有关的人和事。我们向所有关心、帮助和支持的人,表示诚挚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祝大家扎西德勒!

至于说方哥我俩共同烤制的这个“粑粑”好不好吃,等大家吃过之后,自然会有感受,无论是好评还是批评,我俩都一并吞下,慢慢消化,努力做到有一天您说:“真棒!”我们又一次开心地向你走来。

                 作者

                2005年3月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香格里拉到北极/格桑花纪实图文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普春昆//方震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731257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30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