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名人素写簿
内容
编辑推荐

“华语写作同种同要,写作的理由是为了造梦,中国不能忘记中文之美,孤独行走……”尤今、苏童、陈逸飞、贾平凹、韩寒、余秋雨、余华、余光中、几米、海岩等二十几位你文化名人访谈,同你共同探讨关于文化与创作的种种理念。

目录

华语写作同种同根 尤今 /2

最想写的是鲁迅 渡边淳一 /6

城市建设要厚植文化土壤 尤应台 /10

所谓的叛逆都是装出来的 韩寒 /14

所有的人都是主角 陈佩斯 /18

做全世界的“大视觉” 陈逸飞 /22

“理想主义”长大成人 郑渊洁 /26

写作的理由是为了造梦 苏童 /34

“魔咒般的‘七年之痒’已经过去” 杨二车娜姆 /38

我书写我个人的乡村 孙惠芬 /42

残忍有时是一种必须 卢广 /46

一分钟走进战场 隗静 /50

新闻人最重要的是积累人脉 阮次山 /54

上海是一条不停跳动心脏的河 安东尼 /58

1%时间留给公众 几米 /62

80后“少年沈从文”? 李傻傻 /66

在平静中接受“生的艺术” 雷国华 /70

行走四方让我更自信 余华 /74

一路走来“恍若做梦” 余秋雨 /78

中国人不能忘记中文之美 余光中 /82

批着乐观外衣的中文之美 慕容雪村 /86

为昆曲“打工”义无反复 白先勇 /90

“我是一个无法归类的人” 虹影 /94

做一个真诚的知识分子 周国平 /98

孤独行走,一个勇士的自白 管祥麟 /102

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 郭敬明 /106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海岩 /110

携5000支清莲重返上海 王小慧 /114

《金锁记》让我受拷问! 王安忆 /118

试读章节

问:您作为一个著名画家,同时也是电影导演、服装设计师、视觉文化策划人,现在又变成了出版人,哪个角色对您来说最有吸引力?

陈逸飞:其实每一项我都有兴趣,不过图书是我目前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分。其他领域相对比较成熟,不用事事关心。但是书不一样,这次的新书是我一页一页看过来的,包括最后的封面设计、装祯印刷,都是亲自决定。

问:有人认为您做书只是属于“玩票”性质,是这样吗?

陈逸飞:对我来说,与其说出版是一个产业,不如说是一种理想和兴趣。但我做任何事都绝对不是玩票,会投入很多,包括精力上和经济上。同时需要我们的团队把它当作一项事业去对待。虽然刚刚涉足,但我感到出版行业非常有趣、而又充满艰辛。现在中国的图书出版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有无数的机遇和希÷望,但做起来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问:有人说,陈逸飞卖画挣了点儿钱,就想做做这个,做做那个,似乎什么都感兴趣。

陈逸飞:很多朋友也对我说,你犯得着吗?我开始做服装的时候,也没想到办这样的一个公司需要多少钱,能挣多少钱,只是因为懂艺术,喜欢服装,爱买服装,也常参加一些服装评比活动,我觉得自己可以试试看。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周围的人穿得还不够好看,你不这样认为吗?一个城市,服饰就是她的风景线,能把这道风景线打扮得漂亮些,也是我的责任。

有时候,我想:一个城市里有很多艺术家,而这个城市看起来却很糟糕,那么,这个城市需要艺术家干什么?欣慰的是,我的“Layefe”服装做得还不错,销售的情况也很好,它已从最初的lO平米的空间,发展到有700多名员工、160多个店铺的中型企业,不用全靠我卖画的钱来支撑这个事业了。

问:在文化圈子里走过这么多年,您有没有给自己一个文化身份上的“定位”?

陈逸飞:其实无论我做什么,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我的方向只有一个,就是打造“大视觉产业”。不过我喜欢走许多不同的路去到达同一目标,我不想走重复的路,不喜欢惯性动作。

实际上,凡是与生活有关的东西都可以包含在Fashion这个行业里面,“Fashion”这个词是指时尚,生活的时尚。生活时尚的东西,又是看的东西。我为什么拍电影、做服装、从事环境艺术?这些都与视觉艺术有关,我把它归结成我的大美术观、大视觉观。

就在雅典奥运会只剩下一周的时候,陈逸飞“视觉系列”中的《遇见100%希腊》由江苏美术出版社最新出炉。对于这个不谋而合,陈逸飞在谈话中并不否认,他说这是有意安排的出版计划。

“我们希望利用奥运的契机,让更多的人关注希腊,了解她的美丽。同时我们的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每一页都能拆下来,作为图画放进镜框永久收藏。”陈逸飞这样表示。

难道这样做,不会让人感到商业气息太浓,文化味道少了点吗?

陈逸飞不喜欢这样简单的对比。“商业和文化一定是冲突的吗?有人说我是文化商人,如果我看到的是好的文化,那么我是很愿意像‘商人’那样,把它们都推销出去的。”他认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艺术、没有美,即使具有再多的高楼大厦,也是没有灵魂的。商业运用得当,可以给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素描手记:

总是在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场合看到陈逸飞。而每一次,他的身份总是不同。就好像一个人随身带着一副牌,无论你需要什么,他都会以最快速度翻出一张合适的给你。最近的一次,是在某个关于城市创意产业的论坛上。陈逸飞从一个专家的角度,用一连串的GDP数字证明创意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相信对于他个人而言,“创意”的重要性同样如此。

“在今夏的奥运会期间,希腊在人们心中的热度将达到沸点。而与奥运同期推出的这本视觉类图书,将用爱琴海上希腊小岛的蓝白诗意,把你带进天堂般的冷酷仙境。图旁还附有希腊小岛的实用旅游资讯,带给人们100%去希腊的冲动。”这是陈逸飞新书封面上的文字。

除了画画,这位上海文化圈的名人如今还经营着一家大企业,将自己的触手延伸到建筑、服装、模特、影视、家饰、出版等诸多领域,就象一个十足的冒险家,沙雕城堡还没有建起,就已经冲向新的海滩。

对此,陈逸飞的观点是:我喜欢我选择的生活方式,我喜欢画,喜欢服装,喜欢电影,它们都是美的。我怀着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去窥视生活中所有美的东西。“陈逸飞的名字后面没有画家两个字啊?我干嘛一定是画家呢?”

在采访陈逸飞的时候,看着他儒雅的外表,总让我想到余秋雨。

虽然两人没什么深交,但余秋雨看陈逸飞,倒是真正看出点门槛的。且看他在过去的文章中是怎么评价陈逸飞的: “温文尔雅的陈逸飞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勇敢的冒险家,他曾给我笑谈过儿时往事,说自己曾把阳伞当作降落伞,当众从二楼阳台跳下,我看着他,将信将疑,但联系到他以后的经历,终于相信了。”

陈逸飞的逝世,无疑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P24-25

序言

天微微亮,大概是四五点钟交错的光景,这座城市有着大多数人所不熟悉的陌生一面。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像一个穿宽大白色睡衣的小孩,空落落的,带着最初的懵懂。满树的鸟鸣啾啾,夜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几点露珠挂在叶尖上,自由自在地呼吸吐纳。偶尔还有一只野猫机敏地在墙头闪过。几个晨练的老人,在木兰拳的悠远旋律中衣袂翩翩。这人和声,也不是画面中的主角,而是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远处一抹淡隐的墨色,没有一丝的烟火气。

这样的时刻,你就会忘记自己身在城市。走在湿漉漉的晨曦中,张开双臂,闭上眼睛,仿佛从此飞翔起来,“哗啦”一下,像一只鸟,穿越城市和河流,到那未知却已熟悉的天空。

约莫再过个把分钟,嘈杂的市声就来了。叮叮当当的牛奶车摇晃起来,早点摊头摆出来,终点站的第一班公交车开将出来。学生上学,工人上班。电台里日复一日播送着拥堵路段的实况报道,地铁里人手一张免费报纸,站在路口的白领永远空挥着手打不到车。

秩序之下的一天就此开始。城市恢复到我们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那个样子。

阅读城市,也是在阅读一个人。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间穿行,就像研究一个人的毛细血管的组成,可以看见其中的诞生、青春、衰老、死亡,历史血脉的痕迹。反之亦如是。你可以将一个人看成一座城市,城堡,村庄,或者岛屿。可能从任何一条路进入,也可能此路不通。可能起初很通畅,最终引向歧途,又或者根本无路可走。

交流从来都是隔绝而困难的一件事。允许同时意味着被禁止。

抱怨听起来无非那一套。那么多、那么多的影像、声音被制造出来,可人们依然看不见,也听不见,到达不了事物的本质。初来上海的外乡人,总在南京路上打转,永远搞不清城市居民的核心生活区到底在哪里。崇明的老白酒,最表面的一层干净明冽,越往下越浑浊不清。真正推动这座城市运转不息的东西,就是沉在酒杯底下的那些米浆和颗粒。

绝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是彼此看见并且通常以为的那个样子,和城市一样。尤其是这本书即将写到的那些文化名人。曝光率、脱口秀、杂志封面、个人写真、签名售书……太多的展现是另一种封闭。封闭的是内心。那些情感。骄傲、自卑、狂热、抑郁、迷恋、恐惧,以及每个人都可能拥有的贫乏和平庸。

在文化背景、信息渠道、社会地位、生活经验、财富阶层种种差异之下,平等对话的可能性听上去更像一个神话。尽管这是大多数媒体努力去做,或者表现出来的样子。无法抵达事物核心,超越自身浅薄的那种欲盖弥彰,正如人在面对大自然镜花水月时的无能为力。

我们每一个,都是另一个的外乡人。

接下来的事情,也许可以谈谈素写。听起来和速写差不多,一字之差。《现代汉语辞典》里“素”的解释如下:本色;白色:素服。颜色单纯,不艳丽:素净。蔬菜瓜果等食物(跟“荤”相对):吃素。本来的:原有的。素质/素性。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色素/毒素/元素/维生素。素来:向来:平素/素不相识/安之若素。

素,朴素,素昧平生,安之若素。这都是对话的最高境界,甚至不需要语言。艺术家凭借作品,作家凭借文字,政治家凭借实绩。在摄像机、镜头、现场直播和录音笔面前,在窥视与非议,责难与过度包装面前,有几人能像坐在自家马桶上那种自在?

更何况那些浮华与虚张声势,名人头上的光环,公关公司事先布下的层层诱饵、迷雾、障碍、糖衣炮弹,语言和对话本身的虚妄。如果想要穿越所有这些,最终抵达目的地,尽可能还原人和事物的本来面貌,就好比走过一场枪林弹雨的战争。很多时候,形式比实质更重要,形式本身已经决定一切。

在纷扰的世界,想要的那么多,索性退到底倒也成了一条路。就做一个闲逛的孩子,没有目的,不怕迷路,也不在乎天黑或走上歧途,带那么一点私心和戏谑,来打量这群当下中国最耀眼的文化人物。不必担心权威公信,不必冠以那么多“问题”和“主义”。就当作一次未知的奇异的彻底的冒险。一笔清汤光水的流水帐。一个陌生个体所能占有和提供的无限空间里的旅行。

做一个纯粹的素写者。从血管到脑桥,手指到心脏;那些落进眼睛里的细节,印象,感慨,联想,莫名其妙的激动,鸡零狗碎的圈内杂谈,小报角落的文化八卦,拍摄,记录,写生,类似素描一样的人物肖像画,潦草的笔记和涂鸦。所有这一切,最终变成了这本书现在的样子。带着最初的好奇与惶惑,不安与躁动。

时间是文字和影象的惟一属性。这些碎片,在你看到它的那一刹那,已随日光流水而去。

                     李清

                  2005年5月1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名人素写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211698
开本 16开
页数 1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72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