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和沙龙做邻居(中国记者亲历巴以战火一线特别报道)
内容
编辑推荐

突然间枪声响了,随即火舌连绵成一片。在烟雾和火光中,青年倒在了血泊中,再也没能起来……

暴力最终没有使阿拉法特屈服,他一直坚守在官邸内。但在僵持中,这座官邸内“孤岛”的南北两翼也被以军炸药摧毁,钢筋连着块状的混凝土从残存的楼顶一直垂到楼下……

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上帝给了世界十分愁,九分就在耶路撒冷。这是一位中国记者亲历巴以战火一线为我们做的特别报道。

内容推荐

拉宾遇刺,亚辛被炸,阿拉法特的死扑朔迷离,下一个又会是谁?

以色列总统卡察夫2005年7月4日警告说,由于加沙撤离计划实施日期日益临近,极端分子可能效仿1995年对前总理拉宾的暗杀活动,对以色列总理沙龙下手。

在中东——这片充满战乱的土地上,戈兰高地归属的纷争、隔离墙之痛、报复与反报复频仍,仇恨愈积愈深。耶路撒冷——“和平之城”风声鹤唳、见证了“自杀式爆炸”的血雨腥风。

亲历现场、目击死亡,中国记者穿行在巴以冲突的硝烟,枪弹和怒火中。近距离接触沙龙、佩雷斯、阿拉法特等巴以政要,透过间接的文字,将历史真实而客观地展现在你眼前,带给你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130余幅精彩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穿行在枪弹和怒火中/1

第二章 泪垂耶路撒冷/19

第三章 在等待爆炸的日子里/25

第四章 与阿拉法特共进午餐/38

第五章 谁是犹太人的朋友/63

第六章 目击死亡/71

第七章 中国外交官事件与中以恩怨/80

第八章 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给我们的警醒/92

第九章 没有阿拉法特的圣诞节/103

第十章 站在巴以冲突之源——圣殿山/113

第十一章 我是只孤独的鸽子/123

第十二章 杀红了眼的“超限战”/140

第十三章 谁是犹太人/150

第十四章 耶路撒冷大雪无痕/160

第十五章 和沙龙做邻居/170

第十六章 匕首,插在中东心脏部位/182

第十七章 在以色列的中国人/194

第十八章 以色列“人民公社”的蜕变/208

第十九章 无敌军队的背后/221

第二十章 在沙龙官邸“挂上号”/233

第二十一章 春节里的噩耗/239

第二十二章 新“柏林墙”下的呐喊和眼泪/250

第二十三章 与“人肉炸弹”亲密接触/27l

第二十四章 没有硝烟的第二条战线/281

第二十五章 沙龙、阿拉法特恩仇录/290

后记/297

试读章节

和平路茫茫,满目尽血光。

在巴以地区久了,对于冲突、流血、杀戮,总有一种异常疲惫的感觉,走过一座又一座城市、废墟,当子弹射来时,当石块砸在身边时,我领教过危险,感受过恐惧,更不幸留下过伤痕。在阿拉法特去世前几个月,我看到了悲壮中的阿翁,烈士暮年,无限感慨在心头……

这是我在《新民周刊》上一篇文章的题记。2004年春天,巴以局势走到了火山爆发的顶点。沙龙在忍耐了十来年后,终于出手了:3月22日,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被杀,他的轮椅被炸翻,淤血一片;4月17日,一个月未到,他的继承人兰提西也被炸弹炸得粉碎。

沙龙杀红了眼。哈马斯在悲壮中更铆足了劲。亚辛被暗杀后,哈马斯发誓:将对以色列发动“地震式”报复;兰提西死后,哈马斯又发誓:将对以色列发动“火山爆发式”报复。

身处漩涡中心的耶路撒冷,风声鹤唳,我目睹了太多的血光,接连不断的突发新闻,几乎每小时都有从国内打来的紧急连线电话。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厌倦。两年多战争边缘的生活,我出离了恐惧,有的只是对无尽止硝烟的悲伤。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坠。出门,似乎都成了一种历险,谁能保证“肉弹”没有在我楼下游荡;喝水,总有一点心慌,谁又能保证水中没有被混上毒药?类似的新闻我自己本人就曾不止一次报道过。

凤凰卫视的老朋友胡一虎、萨文在每次连线之后,总要再三叮嘱:注意安全,安全第一。

我总是一笑:“习惯了,如果真发生了什么事,也是没办法的。”在这非常时刻,没有人能预料接下来发生什么,也没有人敢打包票不发生什么。谁又能说,我所住的楼房下明天不会被武装分子突然安装上炸弹,我下次就一定还能与电视台连线呢?

耶路撒冷,以色列军方将领告诉我,他们已将安全工作提到了最高级别的“红色警戒”;拉姆安拉,巴勒斯坦的政治大本营,则是一片风声鹤唳。

独坐书斋,是我的乐趣。但在动荡的日子里,置身四面杀喊声的环境,我又怎能坐得住?(P1-2)

序言

我在电脑屏幕上读着刘洪的书稿,一位新华社年轻记者的书稿。书稿中的文字使我想起了那座白色的城市,一座令人神往而又有些怯意的城市,想起我去过的以色列的一些地方。

在我到过的城市中,耶路撒冷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耶路撒冷“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城市”,它的“主调是白色,房子是白的,围墙是白的,晚间的灯光是白的,甚至街道的路面也泛着白光……。我觉得‘圣洁’是描述耶路撒冷最合适的字眼。虽然这并不是宗教信徒把它视为‘圣城’的理由,但是在我看来,白色的确为它增添了圣洁的色彩。”

在以色列,我到过哭墙,去过拉宾的墓地,上过戈兰高地。在拉宾墓前,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和平之歌》,眼前出现了那张拉宾胸前衣袋里被子弹打穿了的歌词……”

戈兰高地留给我的印象同样深刻。那里没有战争的景象,看到的只是农业耕作区和牧区,惟有累累弹痕的残留墙壁提醒我这块高地上发生过战争。

但是,刘洪的书稿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另一种景象。他在《穿行在枪弹和怒火中》写道:“身处漩涡中心的耶路撒冷,风声鹤唳,我目睹了太多的血光,接连不断的突发新闻,几乎每小时都有从国内打来的紧急连线电话。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厌倦。两年多战争边缘的生活,我出离了恐惧,有的只是对无尽止硝烟的悲伤。”他是这样描写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检查站的:“检查站被认为是以色列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因为一旦这里松开口子,自杀式爆炸者将能顺利潜入以色列城市,以色列将永无宁日。但巴勒斯坦人进不了以色列,那处于最前线的以色列士兵,就成了武装分子最可能攻击的对象。…几分钟前还活蹦乱跳的年轻士兵,有可能几分钟后就成为另一个世界的魂灵。”

这是一个年轻记者在以色列采访的感受,是武装冲突带来的结果。我这样一个短时间的造访者是很难观察到的。

然而,刘洪看到的远远不止这些。他看到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心里。行囊是出门必带之物,但在以色列人的心里却是危险之物。“2004年夏天,我完成在耶路撒冷的两年任期离开以色列,从特拉维夫本一古里安国际机场出境。由于行李太多,我只能先将一个超重的行李放在一边,然后去托运其他行李。但就一会儿工夫,我突然感到了不对劲,因为听到好几个警察在高声喝问:‘这是谁的行李?’”当刘洪承认是他的行李后,警察冷冷地看着他,问道“你?怎么能把行李放在一边,旁边没有人看护。你想干什么,让大家恐慌吗?要知道,这是在以色列!”

短短的一段描述,以色列人当时的心里压力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了。

巴勒斯坦人同样在不安的状况下生活了一年又一年。在加沙、在阿拉法特的官邸前,刘洪的这种感受是极为深刻的。他记录了一位巴勒斯坦母亲写给犹太人母亲的信:

我们和你们,

阿拉伯人的母亲和犹太人的母亲,

也许今天我为我丈夫哭泣,

明天你又要为你的儿子悲伤。

太多的流血,

我们心中充满苦痛,

我们和你们,

应该走到一起,

带着良知,带着爱,

架起一道通向和平的桥梁,

这哪里只是一首诗,这分明是来自心灵的呼唤!

独坐书斋是刘洪的乐趣。但是,作为新华社驻战乱地区的记者,刘洪又怎么能坐得住。他到以色列各地采访过,去加沙采访过……他采访过阿拉法特,采访过以色列领导人……刘洪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要把中东地区的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上的广大受众。

对于刘洪书稿中的描述,肯定有人会觉得他写以色列的篇幅比较多。我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他常驻耶路撒冷,接触以色列人的机会比较多。但是,可以看得出,他对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有一颗真诚的心。他看到以色列人伤心,他也伤心;他看到巴勒斯坦人心酸,他也心酸。我为之深深感动。

在我熟悉的记者中,到过战乱地区采访的记者并不多。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我曾经在柬埔寨的丛林中采访过战争,穿越过布满地雷的原始森林。此前,我从未听到过真正战场的枪声和炮声。当我第一次听到交战双方的枪炮声时,我的心跳得很急,非常害怕。当然,我担负着记者的任务,必须到现场采访。我想,刘洪和他的同事们在耶路撒冷的感受和我多少会是相似的。

新华社派到战乱地区采访的记者越来越多。我们深信,一个记者离新闻源越近,他所采写到的新闻价值就越高。在波黑战争中,在科索沃战争中,在阿富汗战争中,在伊拉克战争中,我们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记者到战争前线采访,发回了一篇又一篇的战地稿件。他们的勇敢精神使我非常感动。

在我看来,中东地区事实上一直处在战争状态,在那里采访的记者是十分不容易的。年轻的刘洪在自己的新闻工作中的这段经历虽然很艰苦,但也是难得的。我祝愿他有更多的建树。

2004年12月于北京

后记

从耶路撒冷回到北京,我上班基本都坐公共汽车。我充分享受着和平的气氛。至少当我上车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车上会上来一个自杀式爆炸者。

但在耶路撒冷,坐公共汽车往往是惊魂之旅。有很多次,我就在住所里,听到一声闷响,经验告诉我,肯定又发生爆炸了。

在中东的两年记者生涯中,我看多了惨烈的场面,实在不愿意一次又一次地直面让人难以忍受的血腥:横沉的尸体,散落四周的人体碎片,呛人的血腥……

很多次,爆炸就发生在我常经过或者必须经过的地方。我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恰巧我正经过那里,会有怎样的一个结果?

到耶路撒冷之前,我去了喀布尔。作为记者,我时常庆幸我能有这样的采访机会,这要感谢新华社。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心态有时已太过消沉——身边的悲剧实在太多。

在耶路撒冷,我流过泪。我应该不是一个脆弱的人,只是有时,当听到了太多的坏消息,当你的同胞、你身边熟悉的人也难以避免灾祸时,你总有一种无助、茫然。常常此时,我总是告诉自己:活着,真好!真的,你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你的生命!

在耶路撒冷,在拉姆安拉,我有很多的犹太朋友,也有不少巴勒斯坦朋友。犹太人的认真、执著让我钦佩,巴勒斯坦人的热情、爽快令我感动。很多次,当我开车迷路询问路人时,总有陌生人主动驾车带我到目的地,然后掉头回去,分文不取。但这两个可爱的民族却一直陷入在冲突中,每天都有流血事件发生。两年中,我已记不起发了多少这样的新闻。多少个生命,就这样遽然消失在眼前。

在拉宾的纪念会中,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人们发自内心对和平的企盼:够了,冲突;够了,流血!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我在巴以地区所见所闻的,也有一些关于阿拉法特、沙龙、佩雷斯的文章。他们执掌着权力,同时也面对着考验。他们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巴以地区每个普通人的命运。一位朋友说,在这个地方,不产生喜剧,有的从来就是悲剧。

本书的照片绝大部分都是我自己拍的,一个业余的摄影者,只是给自己留下一个关于一段经历的纪念。

新华社副社长马胜荣在百忙中为本书作了序,长者的关怀字里行间。当我一次次前往冲突地区采访时,当我为无奈的现实感到失落苦痛时,身边许多长者的关怀,朋友的问候,总让在异乡的我非常感动。

感谢所有的编辑人员。他们的努力成果,总是超出我的预期。

我时常想起在喀布尔、耶路撒冷共同生活过的朋友,你们对我的照顾,总让我时时感念。我还特别要感谢我的家人,当我身处动荡之时,我是你们最大的牵挂;你们,则是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你们对我的理解、宽容和爱勉,总让我感到汗颜、难以报答!

让爱多一些,这个世界或许也就不会这么动荡!

刘 洪

2005年2月18日夜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是高山,绝不会被狂风撼动……记者先生,请告诉世界和你们的人民,我们巴勒斯坦人绝不会被暴力屈服。

——巴勒斯坦领袖 阿拉法特

中国,在我眼里,不仅拥有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国土,而且在文化、政治、哲学领域都拥有杰出的成就,我们对她的悠久历史和美好未来表示敬佩。

——以色列前总理 佩雷斯

作为新华社驻战乱地区的记者……刘洪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要把中东地区的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上的广大受众。可以看得出,他对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有一颗真诚的心。我为之深深感动。

——新华社副社长 马胜荣

三流的记者用耳朵写作,二流的记者用眼睛写作,一流的记者用心写作,我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本用心记录的历史。

——《嘹望东方周刊》 聂晓阳

和我们电视媒体不一样,我们像蜻蜓点水,他们则要花更长时间深入发掘新闻。刘洪去了以色列,看到了不是很多人都能看到的东西,他把这些写下来,我想是许多人应该感谢他的地方。作为一个曾和他在阿富汗呆过的同行,我要说,我佩服那些默默工作的平面媒体的同行。

——凤凰卫视 闾丘露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和沙龙做邻居(中国记者亲历巴以战火一线特别报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50511
开本 16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