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起东西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250幅英美著名图书馆典藏的珍贵历史图片解说中西交通700年恩怨冲突:13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东行中国;15世纪,西方开始世界扩张;18-19书记,鸦片荼毒中华大地,而茶流入大不列颠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

历史如戏剧:从传奇旅行到竟逐外洋,从海岸贸易与战争,到内陆分裂与沦陷……

内容推荐

13世纪,意大利水手马可·波罗与中国的景教徒列班·扫马,在旅途中见证东洋与西洋的传奇。

15 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同一世纪末西方开始了世界扩张。

18-19世纪,轻薄无聊、如水似烟的茶与鸦片,竟牵系着不列颠与中华帝国地球两端两大帝国的兴衰关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暴侵,由此展现的中西交流与冲突的复杂而危险的格局,关系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运动。 

从奇迹般的旅行与传说,到竞逐外洋的遭遇与冲突; 从海岸贸易与战争,到内陆分裂与沦陷。此四幕集中表现了中西交通 700 年历史中的冲突恩怨,兴衰坎坷。

目录

第一章 天上人间:大旅行时代东去西来

 第一节 马可·波罗东来的时候,列班·扫马西去

5 马可·波罗东来,从威尼斯到北京

18 列班·扫马西去,从北京到巴黎

36 大旅行时代:幸运与不幸

 第二节 “大汗给人民以和平”

50 蒙古帝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难得的机会

57 历史中真正拯救西方的,是蒙古帝国

 第三节 光来自东方

71 因为发现中国,西方发现了自我

81 因为发现中国,西方发现了世界

第二章 竞逐海上:中西力量进退消长

 第一节 谁控制海洋,谁称霸世界

100那仍是中国称雄海上的时代

114 葡萄牙人以“巨大的震惊和恐惧”向东方扩张

 第二节 下洋何以停止,远航为什么继续?

126 悉令停止,下洋在经济上挥霍财富,在政治上挥霍理想

159 从此开始,西方五个世纪的扩张持续不断

 第三节 失去海洋的民族,最终也失去家乡

148 三次浪潮,西方扩张进逼中国海岸

164 禁海严,开海难,中国海商重出外洋

171 从郑和到郑成功:挑战西方的最后机会与遗憾

第三章 水深火热:改写帝国命运的茶与鸦片

 第一节 茶进入英国:药品、奢侈品、大众消费品

188 茶可治病、可消遣、可充饥,上至宫廷下到百姓

196 英国变成一个喝茶的国家

206 茶凝结着大英帝国成长的历史

 第二节 鸦片进入中国:药品、奢侈品、大众消费品

214 鸦片,可治病、可消遣、可充饥,上至宫廷下到百姓

219 中国变成了一个抽鸦片的国家

229 鸦片凝结着中华帝国衰亡的历史

 第三节 荒诞史诗:帝国兴衰系于贩毒与贩毒战争

240 污染大英帝国东方殖民体系的毒品根源

246 为贩毒发动战争

257 西方扩张进入凯旋阶段

第四章 扶清灭洋:悬在中西之间的双刃剑

 第一节 义和团开天下之险

275 中西冲突深入中国内部

281 朝廷不思进取,小民不识大体,洋人不讲道理

294 东邪西毒,危局殊难揣测

 第二节 1900:中西关系史的分水岭

306 中西冲突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16 义和团前60年:“衰亡/觉醒”的五幕剧

327 义和团后60年:“觉醒/救亡”的五幕剧

 第三节 在文化裂谷的深处  

347 进退在中西之间

356 百年沧桑从头越

试读章节

波罗一家在中国生活了17年。按照《游记》的说法,老波罗兄弟一定在继续做生意,小马可·波罗则深得大汗恩宠,奉旨出使,足迹踏遍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南,一直到印度。给大汗当差,财富、阅历飞速增长。远游冒险,富贵还乡,人生理想,也是故事模式。不知什么时候,一次偶然的际遇,天空中的一行雁阵,风中的一丝青草的芳香,或者仅仅是雨后的景色,最后一抹晚霞,让他们感到乡愁了。当然,可能还有更现实的原因,大汗已老,一旦失去这个靠山,发财的机会没有了,已经获得的财富也可能保不住。他们寻找机会离去,恰好大汗要远嫁公主阔阔真(Kokatchin)给伊儿汗王阿鲁浑(Argun),波罗一家奉旨护送。

1292年,波罗一家从泉州港启航,踏上了归程。来路是土黄色的,横穿欧亚大陆内陆从西向东,去路是蔚蓝色的,他们走海上丝绸之路。13世纪末的泉州,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港,海舶定期往来于泉州一马六甲一南印度间。半个世纪后伊本’白图泰在南印度候船来中国,发现从印度洋到南中国海,往来的都是中国楼船。这些大船在泉州、广州制造,挂十面帆,分四层舱,舒适豪华,可载1000位乘客,600名水手,400名士兵。波罗一家从刺桐港(即泉州)放洋,乘季风沿中南半岛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阿拉伯海兜了一个大圈子,最后在忽里模子登岸。

海上丝绸之路经过南方大洋,完全是另一个世界。13世纪旧世界的东西交通,从起儿漫到汗八里,北纬40度是个文明过渡带,从占城穿过马六甲海峡到锡兰岛再到马达加斯加,由大大小小的半岛、岛屿构成、容克船与季风连接横贯赤道的广阔海域与地区,是另一个过渡带。那里香料与宝石、飞P16禽与走兽,多得难以想象,水手在水底浪尖上谋生,鸢飞鱼跃般自由,居民中有信仰佛教的、印度教的、伊斯兰教的,还有一些当地稀奇古怪的巫教信徒。泉州港是这个地带东方的起点,桑给巴尔是这个地带西方的尽头,锡兰岛(ceylon,今斯里兰卡)是这个广阔领域的中介点。从锡兰岛向北,另一片大陆和另一个更为古老庞大的世界展开了。那是棉布与糖、佛陀与湿婆大神造像的世界,信仰深厚的印度人,骑在大象上徐徐出行……P17

序言

历史从最有戏剧性的时刻写起。公元1275年前后,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到北京;列班·扫马,一位中国的景教徒,从北京出发,最远到巴黎。选择这个起点叙述中西关系史,有双重的意义:一是可稽考的中西交通从此开始,二是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也从此开始。

中西关系的历史,有一个宏阔浪漫的开场。首先是蒙古骑兵打通了欧亚大陆,大旅行的时代突然开始。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人从西方流向中国,财富与技术从中国流向西方。马可·波罗们——他那个时代许多西方人到过中国——满载而归,财富与传说让中国在西方文化中,从此变得真切;列班.扫马却再也没有回到故乡,在中国,遥远的西方除了遥远之外,似一无所有。蒙元世纪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劫难。蒙古大军与色目官吏到来,洗劫或贸易,或洗劫式贸易,财富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流出。中国仍是世界的中心,但是一个将耗尽自己力量转动世界的、被奴役的轴心。马可·波罗与列班.扫马的旅行故事,水天辽阔,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出现在特定历史结构的起点上,真正的含义还不是个人的身世际遇,而是他们身后那种文明,在历史中的命运。

这个浪漫宏阔的开场,还有更深远的影响。马可·波罗与列班·扫马生活的那个百年,1250到1350年间,是西方历史上的伟大世纪。旧世界不同文明区,中国、印度、波斯、伊拉克、埃及、拜占庭、西欧,在财富、技术与知识上都达到一个新的成熟期,不同文化区之间,由于短暂的“蒙古和平”,开始了贸易与文化交流.旧大陆的“世界体系”基本形成。中国是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而边远隔绝的西方,开始“走向世界”,旅行、贸易、观念,都开始了一场革命,西方现代扩张也从此开始了。没有马可·波罗那一代人对中国的渴望与去中国的旅行.就没有哥伦布、达·伽玛发现新大陆新航路。马可·波罗时代的大旅行,是地理大发现的直接动机与灵感,现代文明与全球文明的起点。

如果从马可·波罗与列班·扫马时代算起,中西关系已有7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交流与冲突、兴盛与衰落,有说不完的故事与事故,叙述这段历史,必须先确立一个有意义的起点,然后在连续发展的事件过程中,找到某种变化交替的模式,表现为特定的历史场景,犹如戏剧的“情节”。历史的真实不在于事件原始的客观性,而在于历史的结构或规律。我们既不能不加取舍地叙述“事实”,也不能按自然时间均质排列事件。历史有迟缓稳定沉闷的时刻,也有浓缩激变动荡的瞬间。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戏剧性时刻,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才能感觉到或者展示出历史的脉动或历史的逻辑。

马可·波罗与列班·扫马的旅行,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出现在中西关系与世界现代文明的起点上。700年间,至少有四组事件,具有典型性意义,它们是马可·波罗与列班·扫马的旅行、郑和远航与伊比利亚扩张、中英茶叶与鸦片贸易、义和团暴动与八国联军入侵。写700年中西关系的历史,取其中四个时段、四组事件,犹如写四幕剧。每一幕都有不同的场景,说明不同历史阶段转折的特征;前后之间又表现出一种连续性,说明历史整体的过程与意义。

第二幕开场的时候,场景已从旧大陆的两端转移到世界南方大洋,公元15世纪是中西关系史上关键的一个世纪,古里一卡利卡特,世纪初与世纪末,见证了世界历史中东西消长、大国兴衰关键的一幕。郑和下西洋,不过20多年,明朝海禁却200年,正是在这200年间,西方完成了地理大发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持续扩张。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海上优势,郑和七下西洋,挥霍性的远航,将这种优势推向瞬间的高峰,然后突然停止。中国势力退出外洋。欧亚大陆两端,一方是内向收敛的古老的内陆帝国,一方是外向扩张的新兴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冲突已经开始,但胜负远未分明。

写历史犹如写戏,总有一段情节,有开端、过程与高潮,有时空与场景的变换。第一幕的时间在公元13—15世纪,场景在欧亚大陆内陆。第二幕转移到15—17世纪的世界南方大洋,冲突的焦点则在印度洋。笔者根据四组典型事件,将中西交流与冲突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1250——1450年、1450——1650年、1650——1850年、1850——1450年前后,是中西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中华帝国的远航在辉煌中突然停止,而葡萄牙的远航,起初尽管微不足道,却最后酿成西方全球化扩张大潮。决定未来命运的,还不是即将到来的、双方不可避免的遭遇与冲突,而是,在西方扩张势力进入亚洲海域之前,中国就已经自己消灭了自己的力量。在世界现代史上,称霸海洋的民族,将称霸世界;失去海洋的民族,最终将不仅失去世界,也失去家乡。

中西交往已有七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经验道理,深广庞杂,一本书或几本书,一代人或几代人,恐怕也说不清。选择四组事件,不过是为每一个典型性的历史阶段选择一个象征,借一斑而窥全豹。1450年之前,世界是一个东方化的世界;1650年之后,世界则是一个西方化的世界。世界格局内东西方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扩张,最大问题是东西方贸易的不平衡与政治军事力量的相对平衡。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英国建立了印度殖民地,开始向中国贩运鸦片。不管大英帝国的历史多么辉煌,总掩盖不了它的毒品根源。印度生产鸦片,中国消费鸦片,贩毒的暴利既可以收购茶叶运回英国,又可以维持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财政;中国朝廷禁烟的时候,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印度的补给与雇佣军摧毁中华帝国。这是多么奇妙的殖民主义世界结构。鸦片贸易,一种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公开的贩毒活动,构成大英帝国世界经济体系成长的基石或酵母。

第三幕的场景已从遥远的大洋移到中国海岸。1650年到1850年间,不列颠从一个偏僻的岛国成长为日不落帝国,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盛世也结束了,开始了无可挽回的衰落。中西关系这段悲壮或耻辱、卑劣或辉煌的经历,原本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史诗因素。1650年前后英国人开始贩运茶叶,10O年后英国已经成为一个“喝茶的国家”,没有大宗茶叶贸易造成的白银出超,英商可能不那么急切地向中国运鸦片;1750年后不久,中英鸦片贸易开始,不出1OO年,中国成为一个“抽鸦片的国家”。没有鸦片贸易,大英帝国的东方殖民事业就无法支撑,中华帝国也不会如此衰落。地球两端两大帝国的兴衰关联,竟系于轻薄无聊、如水似烟的茶与鸦片;而生活中本来最无足轻重的物品,却导致了历史上改变帝国与世界命运的最沉重的战争。有人从历史中看出辉煌与悲壮,有人却看出荒诞。

历史如戏,往往在事件与事件、事件与整体的关系中,显露出重大的主题,那就是一种历史结构或历史动力。起于几个商人传教士冒险的西方扩张,终于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帝国主义,而一个庞大的世界中心的帝国,却因为某种费解的宽厚凝重自足迟缓,变成世界危险破碎的边缘。200年又200年,列班·扫马的旅行早已被遗忘,马可·波罗的传奇也显得不合时宜,欧洲到中国的旅程已从四年缩短成四周,而对大汗的国土充满仰慕的威尼斯商人的后代,如今在满清朝廷,成为颐指气使的“洋大人”。鸦片战争之后,中西关系对中国来说,已经不仅是外交或国际关系问题,而是内政问题;不仅是贸易与战争、霸权与安全的物质权力问题,还是文明盛衰文化存亡的问题。就西方而言,从地理大发现开始的西方扩张史诗,终于有了一个凯旋的结局;就中国而言,千年帝制即将结束,现代化运动在血腥与屈辱中开始。中国救亡图存,面对的不仅是西方,还有西方扩张造成的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上的分裂。

中土西洋,天各一方,从奇迹般的旅行与传说,到竞逐外洋的遭遇与冲突,从海岸贸易与战争,到内陆分裂与沦陷,七个世纪四个阶段,中西交流与冲突,都在逐步深化、逐步激化。第四幕的场景,已经从传说渴望的欧洲、零星遭遇的外洋、贸易冲突的海岸,转移到中国内陆,转移到中国的乡土“中原”;冲突的焦点也已不是贸易竞争与政治安全,而是文化裂变。两次鸦片战争,不仅使“洋药”(鸦片)泛滥中国,摧毁国家经济国人躯体;而且使“洋教”(基督教)深入内陆,侵蚀礼教动摇人心。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要禁洋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要排洋教。持续不断的教案,终于激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分裂动乱。

中西关系四幕,冲突在第四幕达到高潮。世界现代化的历史,高潮也在第四幕降临。礼乐衰,方术兴,义和团“扶清灭洋”,以野蛮的方式对抗文明,开天下之险;八国联军入侵,以保护文明的旗号暴殄文化,凯旋败灭转瞬之间。义和团暴动是中国现代历史的转折点。义和团暴动前60年与后60年,中西冲突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对中国持续不断的张,达到凯旋的高峰,中国也走上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艰难历程,而由此展现的中西交流与冲突的复杂而危险的格局,关系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运动,无论在实践中,还是观念上。义和团暴动与八国联军暴侵,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也是一个转折点。西方扩张达到高潮,以后一个多世纪的世界格局与中西关系,在19OO年已经注定了。西方世界尽管冲突重重,但在面对非西方世界时,却很容易在政治军事贸易文化上整合成一个整体,而中国在面对西方扩张时,内部文化的分裂却难以形成整体的对抗力量,而这种国民整体的对抗力量一旦形成,又可能在民族主义的狂热与激情中,野蛮撕裂并葬送自身。

“对世界的阐述是无限的。因为,任何阐述都是增长和衰落的象征。”写历史写得条理清晰又令人激动,关键在描述出一种内在的“情节”,让典型的事件与人物在特定的时空中连成一条本来看不见的线索,历史结构与意图就浮现出来了。义和团暴动与八国联军暴侵,西方扩张尽现其两面:启蒙主义与殖民主义;中国自强也开启其两面,开放主义与排外主义。西方对中国,同情与援助,恐惧与遏制,飘忽不定,莫衷一是,实践上不现实也不成功,观念中不知己也不知彼。中国对西方,仰慕与效法,排斥与仇恨,取弃难断,兴革无方,实践上忽中忽西,左右摇摆,观念中不能西也不能中,而不中不西又不成东西。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表现出的某种文化困境,似乎在1900年就已经注定了,到2000年依旧没有走出。马可·波罗与列班·扫马身后700年,中土西洋,从天各一方的传奇,变成全球一体化体系中利害安危息息相关的现代国家,而且,对中国来说,西方已经不在遥远的异乡,它就在本土之内。中国现代历史或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根本不可能离开“中西关系”这个坐标或世界现代化这个“宏大叙事”。

中西交通700年,是非恩怨,坎坷兴衰,写四组事件,小中识大;分四个阶段,见历史的关节。本书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是知识性的“读物”,在精心安排的戏剧性叙事中,“感知”历史以及历史延伸到现实的意义。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叙事”,努力再现“历史现场”,让往事有情节,生动或细腻;让思想有风情,新锐或厚重;让读者有经验,深刻沉痛或激奋高昂。人生读写如行旅。两三百个页码,翻过六七百年沧桑,中西交流与冲突、兴盛与衰落,其中令人激动的精彩瞬间,却只有那么四段。千难一易,都从那次穿越旧大陆的旅行说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起东西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309990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29.5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