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午夜风筝(晗光悬疑推理小说)
内容
试读章节

楔子

本报讯(记者文木)据市地下空间安全办公室介绍,为期半年的麦城市地下空间调查近日接近尾声,截至12月底,共查明本市地下空间30842处,目前的地下空间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初本市的城区面积,其中20%的地下空间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麦城晚报》

要下雪了。

天空云层很厚,像一团一团黑灰色的棉花密密地拥挤在头顶。没有一丝风,空气里反而有一种暖洋洋的懒懒的气息。下大雪之前总是这样,上年纪的人都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午夜静得出奇。远远的天空有一点亮光忽闪了一下,接着是微弱的“啪”一响,是心急的孩子放出的二踢脚。

再过几天就是除夕了。

几个人悄悄穿过一片阴森森的柏树林。这里,离传说中神秘的什坊库教堂的后院墙就只有几步之遥了。

一只夜鸟被惊飞。

头顶扑棱扑棱一阵乱响。

柏树的枯枝败叶蔌蔌蔌地飘下来。

“绕着点那些墓碑走,旁边经常会有暗洞。”前面的人小声提醒。

“哪是墓碑?”

“那些灰白色的东东。”

“看门的老爷子不知道睡着没有?”

“早晕了。老爷子天天夜里半斤二锅头,十点半评书一完准上床。”

Vrban exploration,中文的意思就是“都市探险”。这是近年来在城市年轻人中兴起来的时尚玩意儿。雪夜什坊库教堂院墙外的几个人,就是麦城时尚青年中赫赫有名的“探针”俱乐部的。

什坊库教堂,是十八世纪末英国传教士在麦城修建的第一座教堂,当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闹义和团的时候,这里是全城老外的最后一个据点。后来赶到的英军,曾和义和团在这里反复拉锯,战斗惨烈异常。破败的教堂在漫长的岁月里慢慢荒芜了。

多少年来,北城一带就流传着有关教堂的无数怪诞的传说。比如在大雪压门的冬夜,有人听到教堂里夹杂着叽里咕噜外语的凄厉的呼喊。或霜旦雪晨,看见一身是血的长辨汉子立在衰颓的教堂尖顶上,扯着脖子吼:仓啷啷一声钢刀响,血淋淋的人头滚刀旁……

连那些外来务工人们的棚户区,都远远地躲着它七八里开外。

最近,“探针”俱乐部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不知是哪个公司买下了那块地,给教堂的院子加了门,上了锁,还派了个又聋又瞎的老爷子看着,不清楚到底要干什么。

“探针”要赶紧来探一探。要不,不定哪天就成了一片工地了。

一行人摸到墙下。青砖墙已残破不堪,但仍有一人多高,高大厚实。

起风了。几茎枯草在墙头飘飘摆摆,发出嗖嗖嗖的轻啸。

前面的两个人利索地从黑色提包里,拽出两架折叠铝合金梯子,咔咔几声轻响,梯子已打开靠在墙上。

几乎是无声无息的越墙而过。

队长剃刀是第四个爬上墙头的。他刚要转身从墙另一边的梯子下去,却听到头顶一阵奇怪的响动。

是大风撕扯旗帜或布一类东西的声音,啪啦、啪啦啪啦、啪啦啪啦啪啦。剃刀起先以为教堂顶上挂了什么旗帜。可想想又不对,这么一片荒芜人烟的残砖烂瓦,谁插一杆旗做什么呢?

剃刀立稳了脚,抬头四面一看,发现在教堂尖顶偏东南的方向,远远地有一串白色的东西,在风中忽上忽下,摇头摆尾。定睛再看,原来是一串巨大的风筝,由四个白色的三角翼组成。

午夜的天空,雪花越飘越紧。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午夜,昏暗夜空里的风筝透着十二分的不寻常。

午夜风筝的那根细细的线,不知是攥在一只什么样的手里?这个人在哪儿呢?

谁、为什么要在这个万籁俱寂的雪夜、整个世界都已进入梦乡的时候,来放风筝?

百年的老教堂,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脚底下的感觉,是一层积年的厚厚的灰尘,踩上去有噗噗的闷响。地上脚印杂乱,也不知是哪年留下的。该是怀着各种各样心思的人吧,一般人恐怕是不会到这种地方来的。

手电筒青白的光柱划来划去,像《星球大战》里的光剑,阔大的空间里的黑暗,仿佛是有质感的,瞬间被切割成不规则的形状。

一群野鸽子惊了,在头顶撞来撞去,间或有几片羽毛飘下来。

空气呛人。有人忍不住打了个喷嚏,赶紧用手捂住。

地下室里有一股浓重的霉味,各种杂物塞得满满当当,。已经没了什么值钱的东西。破桌椅板凳都缺胳膊少腿,不小心碰到,立刻应手而碎,除了拿去当烧柴,做不了别的用场。但现在城市里谁还烧柴。

几个巨大的橡木酒桶,蹲在角落里,一人多高,粗可三人合抱。这么大的酒桶也是少见,酒若是满的,不会水人掉进去估计得淹死。桶板大多被劈开拿走了,有的只剩下几道巴掌宽的铁箍。铁箍没被偷走,是因为地下室的口子太小,出不去。

在东倒西歪的酒桶里,有一个桶却透着古怪。它稳稳地蹲在角落里,身上刀劈斧砍的斫痕累累,却几乎是完整的。一个戴黑色针织棉帽的人顺手推了推,酒桶竟文丝不动。

“邪门。”这人低声嘟囔了一句,招呼两个人上来,三人骑马蹲档站定,嗨地一努劲。

还是没动。

“里面怕是有东西。”黑帽子说。

一帮人立马兴奋起来,七嘴八舌说成一片。

梯子架在了木桶上。黑帽子爬上去,拿手电往里晃了晃。“没什么呀?”脑袋都快扎进去了。

黑帽子从墙上摘下来一个破罐子,用力砸进去,啪嚓一声,见没别的动静,跟着便“咚”地一声跳了进去。

接下来的一串声音就有点不妙,先是“咔啦”一声脆响,伴随着黑帽子压抑着的失声尖叫,跟着便是一串“扑腾”、“扑鲁”的肉体撞击硬物的声音,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远。

在更远更深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低吼,是那种猛兽喉底的声音,一般来说,这是一种警告。

站在梯子上的剃刀急得在上面大喊:“全子,你没事吧?”

半天才听到底下哼哼嗨嗨的呻吟:“没事没事,里面好闷哪操!”

“里面是个暗洞,空气稀薄得很,把氧气瓶拿下来。”听声音全子已经爬到地面上来了。

要说“探针”俱乐部还还真不含糊,探险装备一水的都是专业级,每人背着一个大包,形状都不一样,自然里面的装备各异。

三个小型压缩氧气瓶和面罩、锂电池头灯很快就准备好了。

剃刀从包里居然拽出三把闪着蓝光的手枪来,招呼另一名队员过来,和全子三人一人一把。

“走!”剃刀第一个趴着桶沿轻轻跳下去。  下到桶底剃刀才看清楚,这个桶原来只是地下二层地洞的伪装,桶身整个插入地下,桶底是装着搭扣和弹簧的活板,正常在上面走没事,也发现不了什么。但全子棱头楞恼地往下一跳,180多斤的分量撞开活板,一下就翻了进去。

三个人束装整齐,全子打头,剃刀居中,另一人在后,依次进洞。

接着洞口,其实就有凿得很粗糙的石头台阶。全子刚才是摔下来又顺着台阶滚下去的。

全子一边走一边数,下到底一共是108级。向左一拐,是一个狭窄的山洞,大小也就仅仅能容一个人猫腰进去。全子那么大的块,走起来就有点费劲了,吭哧吭哧地一边走一边嘟囔。隔着氧气面罩,也不知到他在骂什么。

外面大雪纷飞,已经是零下十几度了,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仍觉得有无数冰冷的细针嗖嗖地往里钻。但洞里却暖和地很,全子甚至都觉得后背上已经沁出了一层细汗,热扎扎地,很舒服。

洞壁和脚下都湿漉漉的,像走在一层刚出水的鱼身上。

周围静得怕人,只听到三个人粗重的呼吸声和自己的心跳。

咚咚,咚咚,心跳越来越快。突然,全子觉得心脏“呼”地一声直顶到喉头。随着右脚迅速地弹起,一声惊呼脱口而出!

“我靠,怎么了?”后面的两个几乎同时回头。

“我踩着了东西,软的。”全自惊魂未定。刚才右脚一脚踏实,绝然不是踩在鱼身上的滑溜感觉,而是肉肉的。

几个人闪在一边,靠壁而立,用手电一照,原来是一只死鼠,也不知死了多久了,被全子一脚,把肚肠踩得稀烂。

全子赶紧在地上蹭自己的鞋。

“只是只老鼠,差点被你吓死。”其他两个松了一口气。

走了大概有半个小时的工夫。

前面豁然开朗。当年的陶潜写《桃花源记》时,不知是不是有这种想象。桃花园可是个人人自在的乐园天堂,这里的气氛却不像,古怪的很,空气里有一股细细的恶臭,隐隐约约的,不知从何处来,但又无处不在。

死耗子。全子又想起那只肚肠被他踩爆的耗子,怎么都觉得臭味来自自己的鞋,忍不住又在地上蹭了蹭。

我的“麦迪四代”啊,一千多块哪。

在三个人的电筒和头灯的照射下,里面的情形能看出个八八九九。

大,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一个巨洞,大概是在刚才来的路上看见的山肚子里。从左首一个洞里汹涌而出的一条暗河,在洞厅中间汇聚成一个20平米左右的湖,又从右首的一个洞里奔涌而出。刚才在上面听到的低吼,就是这急流的回音。高,电筒的光柱照上去,光斑在顶上几乎是昏黄的一圈,怎么也得有二三十米高吧。

这里的空气比隧道里好多了,几个人都把面罩摘了下来。

湖边居然有不少垃圾,几堆灰烬,还有破报纸、方便面袋子、火腿肠的包装什么的。

“这儿看样子是当年洋人躲义和团的地方”,剃刀一边拍照一边拿脚在垃圾里踢着,“嘿,这报纸是38年的《中央日报》呢。”

“近五年咱们也不会是第一拨。”全子说。

“是吗?”

“这种南汇牌的火腿肠五年前就倒闭不生产了,他们在肠里掺死猪肉。”全子肯定。

剃刀搬起块小西瓜大小的石头,“嗵”地一声仍到了水里,“我试试这儿有多深。”

石头激起了丈把高的水柱,水花四渐。  全子不由自主地往后一躲。立刻觉得右脚又踩到一个肉乎乎的东西。

“死耗子,得非典了?”全子有了上回的经验,也不一惊一乍了,还是用电筒往后照了照。

全子发出的声音已经不是人的声音,类似现在唱歌的那种“海豚音”,尖利、惊恐、绝望。声音在巨大的空间回荡,四面八方的回音让人觉得如在鬼域。

这是一个凹进去的洞穴,深不过两米。里面是一具女人的尸体,四肢扭曲得非常别扭,最恐怖的是那张脸。其实已经不能称其为脸了。说那是张脸,只是因为它长在脖子上。

那是一张被利器切割得不成形状的脸。

女人的一只手伸在外面。

两分钟之前,全子踩到的以为是另一只耗子的东西。就是这只手。P3-10

书评(媒体评论)

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爱伦·坡设定了三大尖端秘密:死亡、丑闻和财富。令人欣喜的是,《午夜风筝》不仅将这三大秘密一举囊括,而且赋予其奇诡的色彩。在整个阅读过程里,读者始终紧紧跟随着情节的演进,无暇旁顾,直到被作者引领到情节的峰巅,才恍然大悟,从而获得了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复仇是侦探小说最古老的题材之一,仿佛一块试金石,检验着作品的成败高下。作者将复仇故事放置于当下生活,尽情渲染。大都市午夜神秘的城市探险族、网上论坛、令人发指的地下虐女秀酒吧……这些光怪陆离的当代景象,使作品具有充沛的时代气息。作者有意识地追求作品的民族风格,将侠义小说的叙事模式引入侦探小说。对“火烧”虐女秀酒吧和地下阴沟生死搏杀的描写,就集中体现了作家对古代侦探小说的传承。这种传承自近代以来已然式微。从这个意义上说,《午夜风筝》的大胆尝试,带给我们的,应该不仅仅是欣赏。

——作家、评论家 宋安娜

《隐身搭档》能把故事放置在眼下日渐尖锐的医患矛盾的背景下,足见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新浪网友 泼风弯刀

推理悬疑小说有其文体本身的独特魅力,它能“紧扣”读者的心,让读者的心儿失去控制似的,追随着迷雾重重的故事和惊心动魄的场景一起忽快忽慢地跳动。作者无疑做到了,同时,他能真正认真地运用细节推理这个核心,是想告诉人们,再聪明的坏人都不可能把坏事做到滴水不漏,天衣无缝,正义的人们总能让罪恶原形毕露,就像那句老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编辑、作家 曲从俊

铺得开,织得密,埋得深,一波三折,抑扬有致,收得又快又狠,结得干脆利落,作者好手段!痛快、过瘾!

——天涯网友 huanying 2000

目录

青春永驻的神奇传说

居心叵测的风筝骑士

面容酷似的神秘女子

不为常人所知的凶险诡谲的都市地下世界

华丽眩目却黑幕重重的娱乐圈

序言

米兰·昆德拉有一本书,书名叫《生活在别处》。他还说过一句话:诗意地牺居。这是两句被人快引用废了的话。两句话的意思;其实都差不多。我藏有几乎全套的老米的译作,但是一本都没读完过。老米过于迷恋自己的思想于,以至于影响了故事的生动。但是上面提到的那两句话,老米说得好。

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平淡无奇的,充满了平庸、琐碎、无聊和无奈,都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体会一下别人的生活。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钱和时间去做,而且,即使做到了,也不能保证不会再次失望。有种粗俗的说法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嫖,嫖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话是粗,但理不粗。很爹东西,只适合远观。或者,只适合想着。

我就是这么个整天胡思乱想、并习惯于把胡思乱想随手记下来的人。

欧·亨利有一篇小说《绿门》,讲的是一个人的奇遇和命运的不可知。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碰到一个发广告的。发广告的从一大把广告里抽出一张递给他,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绿门。走了几步,这人发现后面的人收到的都不是“绿门”的广告。这个人正无聊呢,想求证一下是怎么回事,就又拐回去领了一张,上面仍是那两个字:绿门。再试一次,还是那两个字:绿门!无聊的人很纳闷地走了。设走出多远,他发现街对面有一户人家,门竟然真的是绿的。这人心想,反正也闲着,去看看呗,我倒要看看这到底做的是什么广告。进了门,结果发现里面有一个快饿昏的美女。后面英雄救美的事我就不啰嗦了吧。值得说的是,几天之后,这人又一次去和该美女约会,又走过接到广告的地方,偶尔抬头一看,只见一家戏院的招牌上写着几个比人头还大的字:歌剧《绿门》热演中。

晕。

不知道别人看了这篇小说有什么想法,反正我看了后晕了,立刻就觉得平庸无聊的日子一下子变得五彩斑斓云遮雾罩山重水复。

平庸的生活里其实充满了神秘。我愿意这么想。

真正惊心动魄的神秘和悬疑不在腥风血雨的江湖,不在雾色惨淡的鬼域,而是在每个人身边,在那些不咸不淡的琐碎日子里。

我出生的地方是一个战国时期就有了的黄淮流域的小城,当时是蔡国的新都,我在那里长到十七岁。据说,隋末的程咬金曾将他的炼金炉设在东郊一带的城墙附近,经常传说有人在那里捡到了金子。每当夏天的雷雨过后(据说雷声会把地下的金子震出来,暴雨会把金子浇出来),我都会和一帮孩子一起去城墙边捡金子,在黄泥汤里滚得像泥猴一般。我没捡到过,也没见过谁捡到,也许,是别人捡到了但悄悄揣起来了。还有一个神奇的说法。淮河流域经常阴雨连绵,傍晚的雨后,只要听到树下有“叽——”的叫声,你赶紧上去照准了撒一泡热尿,据说就能从下面刨出金鸡儿——金子做的鸡崽啊。于是一到下雨,我就憋着尿,雨一停,便飞一般往林子里冲,唯恐别人占了先。

说这些不痛不痒的小事,只是为了说明我是个相信奇迹的人,现在还是。孩子都是相信奇迹的。虽然从来没亲眼见过谁在城墙边捡到过金子。而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雨后树根下面叽叽叫的是蚯蚓,而不是什么金鸡儿,但孩子们还是为此充满了疯狂的幻想。

许多人长大了,不再相信这种不靠谱的事。但我还信,在内心深处,我还是那个一身黄泥汤往树下撒尿的八岁的、相信奇迹的傻小子。

和我的小说里的很多主人公一样,我也画画,业余画了十年油画。踏踏实实地坐下来画一幅人像、风景或静物,对我来说是一件相当枯燥的事。我的画类似于赵无极和朱德群,走的是浪漫抽象的路子。最得意的一幅作品,是一张蓝调子的抽象风景:逆光,深谷,妖冶恍惚飘摆不定的植物的茎叶,形状不定也难辨为何物的诡异的暗影,天空上刺目的令人眩晕的光斑。我一个朋友看完,说了一句话:这里最适合拍玄幻恐怖片。我以为深得我心。

这幅画的名字叫《奇迹降临》。

我的小说,大概和我的画是一个路子。

我常去理发的小店,师傅用的梳子已经十几年了,齿掉了好几根,剩下的齿很尖,常常划我的头皮。我抗议。师傅却笑说,没办法,用惯了,顺手了,换了别的我不会干活。我是个比较注意形象的人,为了形象,只好牺牲头皮。

那把梳子,就像一些老话,虽然没新意了,但最顺手,最合用。所以,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的內容,我会说:丑闻、复仇与爱情。现在说这句话,很没创意,但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它最准确,就像那把旧梳子。

这本书收录了一部长篇《午夜风筝》,一部长中篇《隐身搭档》(又名《狐魇》)。它们的部分章节,都曾在《啄木鸟》杂志上连载过。

我一直觉得,好的小说文字是一条河,或跌宕,或舒缓,读者可以舒服地浮在水面上,自在地顺流而下,一边享受着水流的抚摩,一边欣赏着地远天高、四时晨昏和世情百态。这时最起码的感觉,是不累。而糟糕的文字却像一片沼泽,每走一步,都要很费劲地先拔起脚,再哆嗦着往前迈。吭哧吭哧,一本书没读完,人先累死。所以,我买书,尤其是小说,会先随手翻开一页读一下。如能很轻松地看下去,那就毫不犹豫地掏银子。不然,即便作者名气再大,广告词再漂亮,也不买。

对手上的这本书,您不妨试试我这法子。

还有一点。买书的时候,我没耐心看完超过三页的序。己所不欲,毋施于人。自己的这篇勉强算是序的小文,就到此打住。

2007年岁末

内容推荐

午夜天空最恐怖的巨型风筝,选秀美女最义愤的人间蒸发,孤胆记者与冷备杀人最惊险的较量,亲情、友情、爱情最奇情的人生大戏,在喧嚣的都市、浪漫的边地、恐怖的“上京地下百慕大魔鬼三角”、骇人听闻的地下俱乐部次第展开……

编辑推荐

古都上京的百年老教堂地宫惊现毁容女尸;午夜的天空飘舞着巨形的风筝;《上京晚报》记者的女友,在一个暴雨之夜仓皇出走,从此蒸发;居心叵测的风筝骑士、面容酷似的神秘女子、凶险神奇的地下世界、华丽而黑幕重重的娱乐圈……为找回女友,破解这一连串匪夷所思的谜题,记者文木开始了险象环生的调查。《午夜风筝》,一出融亲情、友情和奇情的人生大戏,在喧嚣的都市、浪漫的边地、恐怖的“上京地下百慕大魔鬼三角”、骇人听闻的地下性虐俱乐部次第展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午夜风筝(晗光悬疑推理小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晗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441549
开本 32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6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