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默生选集/张爱玲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爱默森是19世纪文坛的巨人。他的作品不但在他的本土传诵一时,成为美国的自由传统的一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融入我们不自觉的思想背景中。爱默森的作品即使在今日看来,也仍旧没有失去时效,这一点最使我们感到敬佩。有有许多见解都适用于当前的政局,或是对于我们个人有切身之感。

内容推荐

本书是爱默生选集,书中内容包括了演讲、美国的学者、人——天生是改革者、保守党;生活 、历史、喜剧性、悲剧性;诗、问题、紫陀萝花、为爱牺牲一切、悲歌、日子、断片;人物、蒙田——一个怀疑者、梭罗、卡莱尔;书信、寄丽蒂亚·杰克生、寄汤麦司·卡莱尔、寄玛丽·穆地·爱默森。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演讲

一 美国的学者

二 人——天生是改革者

三 保守党

第二章 生活

一 历史

二 喜剧性

三 悲剧性

第三章 诗

一 问题

二 紫陀萝花

三 为爱牺牲一切

四 悲歌

五 日子

六 断片

第四章 人物

一 蒙田——一个怀疑者

二 梭罗

三 卡莱尔

第五章 书信

一 寄丽蒂亚·杰克生

二 寄汤麦司·卡莱尔

三 寄玛丽·穆地·爱默森

试读章节

然而这就引起一个严重的祸害。创作与思想本来带着一种神圣性,这神圣性记录下来了。人们觉得那歌唱着的诗人是神圣的:从此那诗也是神圣的。那作家有一个正直智慧的心灵:从此就公认那本书是尽善尽美的;正如我们对于一个英雄的敬爱变了质,成为崇拜的石像。那本书立刻变成有害的:导师成了暴君。群众迟钝而歪曲的心灵,很迟缓地才开放,容许理智的侵入,而一旦开放之后,一旦接受了这本书,就信赖它,如果它被藐视,他们就嚷闹起来。以这本书为基础,引起许多思想派系。有人写上许多书关于这本书——是“思想者”写的,不是“思想着的人”;那就是说,是天赋很好的人,但是出发点错了,他们从一般的公认的教条出发,而不是他们自己心目中的义理出发。温顺的青年人在图书馆里长大,他们相信他们的责任是应当接受西塞罗①,洛克②,培根③发表的意见;他们忘了西塞罗,洛克与培根写这些书的时候,也不过是图书馆里的年轻人。

因此,我们没有“思想着的人”,而有书呆子。因此有了这样一个阶级——有书本上的知识,因为书籍是书籍而去重视它;他们重视书籍并不是因为它是与大自然和人的素质有关的,而是因为它仿佛在世界与灵魂之外,成了一种第三阶级。因此有那些修缮考订古本的人,以及各种不同程度的“藏书狂”患者。

书籍用得好的时候是最好的东西;滥用的时候,是最坏的东西之一。怎样是用得对呢?一切的方法都想达到同一个目标,这目标是什么?无非是予人以灵感。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将我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恒星,而不是一个宇宙。世界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是活动的灵魂。这是每一个人有权享有的;这是每一个人里面都含有的,虽然在绝大多数的人里面都是被阻塞着,还没有生出来。活动的灵魂看得见绝对的真理,能够把真理说出来,也能创造。它做这件事的时候,它就是天才;天才不是得天独厚的寥寥几个人的特权,而是每一个人可靠的产业。它的本质是前进的。书籍、思想派系、学术派系、任何种类的制度,都是停留在过去的天才的某一句言语上。这很好,他们说,——我们抓住这个吧,他们把我钉牢在一个地方。他们向后看,不是向前看。但是天才向前看:人的眼睛生头前,不是生在脑后。人怀着希望;天才创造事物。无论一个人天赋多么好,如果他不创造,上帝精纯的流光他是没有份的——也许有煤渣与烟,但是却没有火焰。有些态度是创造性的,有些行为是创造性的,也有创造性的词句;而那种态度,行为,词句,都看不出是根据任何习俗或出典,而是从心灵本身感觉到的善与美之中自然地涌出的。

从另一方说来,如果它不是自己启示自己,而是从另一个心灵那里接受到它的真理,即使那真理的光是像滔滔不绝的激流一样,倘若没有经过相当时期的幽思,反省,自己重又掌握住自己,其结果就是无可救药的损害。由于过度的影响,天才永远够得上做天才的仇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证实我这句话。英国的诗剧作家现在莎士比亚“化”已经两百年了。 

无疑地,也有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严厉地使书服从读者。“思想着的人”绝对不要为他的工具所制伏。书籍是供学者消闲的,当他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但是在闲歇的黑暗到来的时候——一定有这种时候的——当太阳躲了起来,星群收回它们的亮光的时候——我们走到灯下,灯光继续照耀着我们,领导我们回到东方,黎明在那里。我们听别人发言,为了使我们自己能说话。阿拉伯格言说:“一棵无花果树,只要看着另一棵无花果树,就结果子了。”

我们从最好的书里得到那种愉快的性质,确是值得注意的。这些书给我们的印象,使我们相信这是某一个人以前写的,而现在也就是他在那里阅读,因此作者与读者性情完全相同。我们请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乔叟④,马韦尔⑤,德莱顿⑥——的诗章,可以感到最现代的喜悦——我的意思是:那种愉快一大半是由于他们的诗里排除了一切时间性而得来的。我们喜悦的成分,有一点敬畏和它参杂在一起,因为我们诧异这诗人生活在某一个过去的世界里,两三百年前,而他说的话却是贴近我的灵魂的,是我自己差一点没想,差一点没说出来的。一切心灵都相同,这哲学上的学说,在这里就有一个证据。不然,我们就得假定有一种预先建立的和谐;就是假定还没有投生的灵魂,就有人预先知道了,预备下了一些贮蓄,供给我们将来的需要;正如我们观察到的昆虫的实际情形,他们死亡之前积蓄食物给幼虫吃,其实他们根本看不到幼虫了。

我并不是为了爱好什么学说,或是过分夸张人类的本能,因而就冒失地低估了书籍的价值。我们都知道:正像人的身体可以从任何食物里得到营养——即使是煮熟的草和皮鞋汤——人的心灵也可以用任何知识作为食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人,他们是伟大的英勇的,然而他们几乎除了印出的书页外,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想说:需要一个强健的头脑,才受得住这种饮食。一个人要善于读书,必须是一个发明家。像格言里说的,“要想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回家来,必须先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出去。”因此,有创造性的写作,也有创造性的阅读。劳动与创造加强了心灵的活力,在这时候,我们无论看什么书,由于字里行间丰富的暗示,书页都像是亮晶晶地发光。每一句都是加倍地有意义,作者的命运是像世界一样地广阔。我们于是又发现一件事实:我们知道一个预言者洞烛未来的一刹那是短暂的,在悠长的岁月里难得碰见这样的时候;因此他这灵感的记录或者占他的著作的最少一部分,有鉴别力的人读柏拉图与莎士比亚的时候,只读那最少的一部分——只限于真正明哲之言——其余的他全部扬弃了,好像它不是千真万确的柏拉图或莎士比亚的著作一样。

当然,也有一种书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不能不读的。历史与精密的科学,他一定要下苦功研读。同样地,大学也有它不可缺少的职务,那就是将一些要素教给学生们。但是它们的目的应当是创造,而不是操练;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它们应当从远处收罗各种天才的每一道光线,聚集一堂,用这集中的火焰使年轻人的心燃烧起来。思想与学问天生是这种性质,器械与华美的外表对于它们毫无帮助。大学的礼服,基金(即使是足够建造一个黄金的城市),也不能和最渺小的一个隽妙的字句对抗。你如果忘记这一点,那我们美国的大学即使一年年地阔起来,也会逐渐减少它们在社会上的重要性。P12-17

序言

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是19世纪文坛的巨人。他的作品不但在他的本土传诵一时,成为美国的自由传统的一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融入我们不自觉的思想背景中。

爱默森的作品即使在今日看来,也仍旧没有失去时效,这一点最使我们感到敬佩。他有许多见解都适用于当前的政局,或是对于我们个人有切身之感。他不是单纯的急进派,更不是单纯的保守主义者;而同时他决不是一个冲谈,中庸,妥协性的人。他有强烈的爱憎,对于现社会的罪恶感到极度愤怒,但是他相信过去是未来的母亲,是未来的基础;要改造必须先了解。而他深信改造应当从个人着手。

他并不希望有信徒,因为他的目的并非领导人们走向他,而是领导人们走向他们自己,发现他们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伟大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自己思想。他不信任团体,因为在团体中,思想是一致的。如果他抱有任何主义的话,那是一种健康的个人主义,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向上发展。

他是乐观的,然而绝对不是一个专事空想的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他爱事实——但是必须是“纯粹的事实”。他对于法国名作家蒙田的喜爱,也是因为那伟大的怀疑者代表他的个性的另一面。

他的警句极多,大都是他在日记中几十年来积蓄下来的,也有是从他的演辞中摘出的。他的书像珊瑚一样,在地底缓慢地形成。他自己的进展也非常迟缓,经过许多年的暗中摸索。他出身于清教徒气息极浓的家庭,先后累世都是牧师,他早年也是讲道的牧师,30岁后方才改业,成为一个职业演说家,兼事写作。那时候的美国正在成长中,所以他的国家观念非常强烈。然而他并不是一个狭隘的“知识孤立主义者”,他主张充分吸收欧洲文化,然后忘记;古希腊与印度文化也予他很大影响。

他的诗名为文名所掩,但是他的诗也独创一格,造诣极高。我们读到他的情书与他追悼幼子的长诗,可以从他的私生活中看出他的为人。他对那夭折的孩子的感情,是超过了寻常的亲子之爱,由于他对于一切青年的关怀,他对于未来的信念,与无限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可以更深地体验到他的悲恸。

爱默森在1803年生于波士顿,他早年是一个严肃的青年。他的青春与他的天才一样,都是晚熟的。他的姑母玛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很受她的影响。无疑地,她对于他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

他自从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起,就开始写他那部著名的日记,50年如一日。记载的大都偏于理论方面。他在1829年的第一次结婚,只记了短短的一行。在1835年第二次结婚——对象是丽蒂亚·杰克生——也只记了一行。

他30岁那年,辞去了波士顿第二礼拜堂的牧师职位,随即到欧洲旅行。他在苏格兰会见了卡莱雨。他发现了卡莱雨的天才,同时卡莱雨也发现了他的天才。这两个人个性完全相反,然而建立了悠久的友谊,在40年间继续不断地通着信。

回国后他在各地巡行演说。这种生活是很苦的,因为当时的旅行设备相当简陋,而且他也舍不得离开他的家庭。但是他相信这职业是有意义的,所以能够有毅力继续下去。

他的第一部书《大自然》(Nature)在1836年出版,此后陆续有著作发表。他在1847年再度赴欧的时候,他的散文集已经驰名于大西洋东西岸。

爱默森的写作生活很长。但是在晚年他感到美国内战时期的痛苦,内战结束后不久,他就渐渐丧失了记忆力,思想也不能集中了。他在1882年逝世,有许多重要的遗作,经过整理后陆续出版。英国名作家麦修·亚诺德曾经说:在19世纪,没有任何散文比爱默森的影响更大。

本书各篇,是从马克·范·道伦(Mark VanDoren)编辑的爱默森集(The Portable Emerson)中选译出来的,共分《演讲》、《生活方式》、《诗》、《人物》、《书信》五章,每章前面都有范译的《编辑者言》,以为介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默生选集/张爱玲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爱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23994
开本 32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7
出版时间 1997-03-01
首版时间 1997-03-01
印刷时间 199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3
13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