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美国哈中国教育界同样面临的最为棘手的教育改革问题:如何设计反映学生多样性需求和兴趣的课程,与此同时又能够使所有学生都具备科学、教学和技术素养。书中的一些实用知识、教学技能和行政策略启发了教育工作者的新思维,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有意义的课程改革。
图书 | 科学素养的设计/21世纪科学教育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阐述了美国哈中国教育界同样面临的最为棘手的教育改革问题:如何设计反映学生多样性需求和兴趣的课程,与此同时又能够使所有学生都具备科学、教学和技术素养。书中的一些实用知识、教学技能和行政策略启发了教育工作者的新思维,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有意义的课程改革。 目录 前言 科学素养、课程改革及关于本书/l 导言 设计通论/9 一个示意性的例证/9 设计的特性/11 制定设计的规范/14 形成设计的理念/18 实施设计/20 几个有用的策略/21 设计的决策/25 不断完善设计/28 进一步的探索/30 第一部分 设计和课程/32 第一章 课程设计/35 一个示意性的例证/35 课程设计的特性/37 制定课程设计的规范/38 形成课程设计的理念/50 编制课程设计/56 课程设计的决策/59 不断完善课程设计/61 进一步的探索/64 第二章 课程规范/67 什么是课程?/67 课程的结构/68 课程的内容/78 课程的实施/84 小结/86 第二部分 未来课程的设计/88 第三章 用组合的方法进行设计/91 主要的设计理念/92 具体的设计思想/96 确定设计的步骤/98 组合的策略/102 课程资源的管理/112 继续专业的发展/115 第四章 课程板块/117 什么是课程板块?/118 课程板块的特征/12l 描述课程板块的样板/122 课程板块的来源/135 进一步的探索/140 第五章 课程设计的设想——三个构想的事例/143 前言/144 帕拉第奥联合学区/146 埃德蒙特·哈雷学区/153 路易丝和克拉克地区学区/159 后记/164 第三部分 改进现有的课程/166 第六章 培养专业能力/173 提高教职员的科学素养/174 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179 熟悉对学习的研究/184 学习分析课程教材/186 掌握课程的多样性/190 改进课程的评估/194 了解课程改革的动向/200 第七章 减轻课程负担/203 削减主要学科/204 删减主要学科的分支学科/212 减少技术词汇/219 减少无用的重复/225 面临的挑战/227 第八章 增强课程的相关性/229 课程相关性的类别/229 提高跨年级学科的连贯性/234 提高跨学科的相关性/243 后记 对课程设计的进一步探讨/257 参考书目/265 致谢/277 索引/279 译者加注/287 出版后记/29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科学素养的设计/21世纪科学教育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 |
译者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普及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0060667 |
开本 | 其他 |
页数 | 2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0 |
出版时间 | 2005-01-01 |
首版时间 | 2005-01-01 |
印刷时间 | 2005-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57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4 |
宽 | 203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2-2842号 |
版权提供者 | 牛津大学出版社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