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四十不坏
内容
编辑推荐

继去年畅销的《口号万岁》后,被誉为“北大的马克·吐温”、“北大醉侠”的北大教授——孔庆东在不惑之年又推出力作《四十不坏》。本书系孔博士最新文集,其幽默而深沉的风格,定会再次打动千万颗不老的心。

内容推荐

四十岁时很牛,文武全才,昆乱不挡,耳聪目明,头重脚轻,跟天天服用了“脑白痴”似的。

四十岁时很衰,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双兔傍地,莫辨雄雌,好像《笑凹江湖》中“桃谷六仙”的亲爹似的。

四十岁绝对是男人的钻石年龄,青春期刚过,更年期尚远,食有鱼(虾皮也算),出有车(自行车也算),智勇双全,人财两丰,年富力强,前列尚康,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不论被挖到什么单位都是领导的随身膏药——哪儿疼住哪儿贴。

四十岁了,我更加理解了苏东坡的处世姿态: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

四十岁了,还有这等幼稚的狂想。人若有一百岁的境界,八十岁的胸怀,六十岁的智慧,四十岁的意志,二十岁的激情,再加上两三岁的童心,不坏,真的不坏。

目录

自序:四十不坏/1

一、解读大师/1

 鲁迅的智慧/1

 鲁迅的痛苦/7

 鲁迅的呐喊/11

 老舍的幽默/15

 钱钟书的幽默/31

 打通雅俗的张恨水/9

 《啼笑因缘》的爱情模式/65

 艺术化的人生/73

二、文学如何现代/78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78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88

 中国现代散文的建立和发展/98

 激流中的左翼文学/109

 左翼小说的文学史价值/125

三、语文改革乱弹/130

 怎样学语文/130

 摸不着门/132

 有疑无疑/134

 标答的产生/137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研究/140

 语文教学的改革与传统/177

四、遍地风流/183

 万类霜天竞自由/183

 隔世兄弟/184

 红肿的桃李/186

 自将磨洗认前朝/188

 分不开的羊/189

 波上寒烟翠/191

 打不散的三国/194

 生死两茫茫/195

 我爱这土地/197

 韩国女人的幽梦/199

 魔在何处/201

 庆东版“围炉夜话”/205

 “非典”期间读书笔记/211

五、答非所问/226

 “北大醉侠”访谈录/226

 “非典”访谈录/230

 挖掘小人物的光彩/233

 谈话剧《霸王别姬》/235

 经典五部/236

 致北社同学/236

 新闻是出版的火车头/238

 亚洲足球在崛起/239

 做客新浪/239

 给政府打82分/250

附录/252

 孔庆东韩国逸事/252

 话说孔庆东的“醉”/254

 谈笑风生孔庆东/258

 与名人同窗的苦难日子/260

试读章节

世纪之交,几家媒体评选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作品,第一名是鲁迅的《呐喊》。我在答复媒体的征询意见时,也是这样写的。我的理由是:以最少的文字影响了一个最大的国家的历史进程。

“呐喊”本来是一个普通词,意思是“大声叫喊”。过去的白话小说里写战争场面时经常有“呐喊助威”这句话。京剧《杨门女将》里穆桂英有句唱词:“人呐喊,胡笳喧。”“呐喊”给人的印象是很有气势,杀声震天的感觉。电影《大决战》里满山遍野的“缴枪不杀”,那就是“呐喊”。可是自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出版后,这个词就跟鲁迅的名字联系起来,跟中国的现代历史联系起来。我们的国歌就是“呐喊”的声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前进、前进、前进、进!”有的人要修改国歌,说什么现在和平了,没有危险了,不需要战斗了,应该轻歌曼舞了。但是大多数中国人民不同意,因为我们还需要呐喊,还需要警惕,还需要战斗。“呐喊”已经成了现代中国的一种身姿和一种精神。

可是,鲁迅的“呐喊”是什么意思呢?他不是共产党,不是解放军,就是一个小瘦老头,他不是活得很滋润吗?他为什么要呐喊?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现当代历史是很有帮助的。我们不但要读鲁迅的《呐喊》这本薄薄的书,更应该思考鲁迅和中国为什么要呐喊的缘由。

鲁迅的《呐喊》出版于1923年8月,北大新潮社初版。是新文学历史上的第四部小说集——在它之前,其他现代文学作家已经出版过《沉沦》、《隔膜》、《超人》等小说集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虽然是鲁迅写的《狂人日记》,但是他出版的小说集却不是第一个。《呐喊》是第四部了。封面是红色的底子,黑色的字框,非常厚重深刻的感觉。我出版过一本专门研究1921年文学的著作,叫做《1921:谁主沉浮》,里面谈了一些关于《呐喊》的内容,特别是1921年发表的《阿Q正传》。《呐喊》中最早的小说是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鲁迅1918年要开始呐喊,1918年之前,他在干什么?

鲁迅其实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了他的“呐喊”生涯。但那时还构不成真正的呐喊,只能说是发声练习。比如他写《中国地质略论》,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他梦想过科学救国,翻译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介绍居里夫人的科学发明成就。他也参加过革命团体,虽然是学医的,但不是为了将来收入高,而是为了国家富强,平时救助民众的病痛,战时去当军医。后来发现要改造民族灵魂,医学不如文学,所以他放下了肉体的手术刀,拿起了灵魂的手术刀。但是后来,他的梦一个一个都破灭了。我们大家也都有很多梦,鲁迅替我们大家说了一句话:“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自序》)其实我们也想呐喊,但是忘了,麻木了,也就算了。

而鲁迅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所以,他要呐喊了。可是,他失败了。要办的文学刊物流产了,发表的文章也没有多大的反响,他早期的文章都是后来被人们重新重视的。他和兄弟周作人一起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在中国和日本一共只卖出去四十本。好像一个人,喊了两嗓子,就沉默了。为什么沉默呢?鲁迅说:“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鲁迅呐喊了,但是没有回音,就在寂寞里回国了。

从日本回国后,先在浙江的杭州、绍兴任教,也尝试过进行改革,比如第一个讲生理课、带学生进行采集植物的实习等。但学生并不十分理解他。一次做氢气燃烧试验,学生故意造成仪器爆炸,炸伤了鲁迅的手。

鲁迅参与了驱逐教育会长等教育风潮,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失败,革命党的迅速腐化瓦解。他当过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后来到北京在教育部任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在美术教育、通俗文学教育、儿童教育等方面做了些工作,但都没有什么大的成效。收入丰厚的他住在绍兴会馆,后来住在“补树书屋”,空余时间就搜集古董,抄写碑帖,在闲情雅致中消磨。夜晚,他望着天上的星星,槐树上的东西落到脖子里。他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和夜晚,到1918年的时候,这位周树人先生,已经37岁了。从小经历了人世的酸甜苦辣,又学习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参加过革命,经历过改朝换代,熟读历史,饱看人生,世态炎凉,经史子集都装在心里。可以说是“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然而,一身的本事没有用武之地。我写过一首诗:“十年学得屠龙技,锁入厨中剥草鱼。忍看妖风兴四海,不周山下采黄菊。”大概就是鲁迅当年的心境吧。

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如果上天不给周树人先生一次机会,他可能就这么过一辈子了。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历史上肯定有许许多多的人才,把倒海翻江的本领都用来独善其身了,因为历史没有给他机遇啊。有多少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就这样度过了一生,在书斋里,在胡同里,在办公室里……所以,我尊重每一个我不熟识的陌生人,每一个你不认识的人,都可能是一位隐居的文化高手,都可能一声呐喊,就影响了全人类的命运。

周树人每天悠闲着,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上天要让你出来干事,你是早晚躲不过去的。那姜子牙躲到八十岁,不还是被周文王给薅出来“打工”了吗?周树人过着小资生活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很快改名为《新青年》,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份杂志。《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随后到了1917年,中国知识界又展开了文学革命。

可是,文学革命在理论上轰轰烈烈,而在创作实践上没有扎实的作品支撑。好像盖大楼只有漂亮的图纸,没有具体的建筑一样。又好像电影大片把广告做得铺天盖地,可是电影拍得漏洞百出一样。《新青年》一开始热闹了一阵,随后就气氛比较瘟,赞成和反对者都很少,大有“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光景了。而文学革命的闯将们大多是一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热情有余,经验不足,他们很需要一位深刻的、睿智的、成熟的革命高手来帮助和指导。于是,他们看中了周树人。

有一个《新青年》的编辑,叫钱玄同,后来是著名的学者,他便去找周树人。他看着周树人抄写的古碑,问: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呢?周答:没什么用。意思是不做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知识分子做的事情,有时候看上去很高雅,其实往往也都是伪装,都是为了打发无聊的人生,跟普通人的打麻将啊、聊天啊、喝酒啊,没什么区别。文人逛书店跟妇女逛商场比,就高雅吗?写文章跟打麻将比,就高雅吗?可能高雅,也可能就是无聊,甚至是骗人和害人。鲁迅自己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从来不装孙子。这是鲁迅了不起的地方。

既然鲁迅表示了自己的无聊,表示了自己正闲得难受,钱玄同就趁机请他出山。他的意思是说:大哥,你看我们这儿刚刚挂牌上市,广告造得挺火,可是产品一直打不出去,你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何不出来帮我们弟兄一把,咱一块儿把这生意做强做大呗。

可是周树人说:不行不行,我都快四十了,早都洗手不干了,我不做大哥好多年,不跟你们小孩子一块瞎混了。——旧社会中国人寿命短,四十多就是老头子了。钱玄同曾经发表过一个非常激进的意见,说人一过了四十岁就应该枪毙,因为思想落后了。可是后来钱玄同自己到四十岁了,他也不提这事了,舰着脸继续活。鲁迅就写了一首诗调侃他,说:“做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周树人这时候觉得自己岁数确实不小了,过几年办个“病退”,就安度晚年了。我们知道,鲁迅55岁就去世了,现在离他去世只有18年,他还没出山哪。好像一位绝顶的武林高手,练就了一身的盖世神功,可是觉得没什么对手,也没有什么好的观众,所以就不愿意出山。后来迫不得已出山了,啸傲江湖十八年,结果还是没有对手,打遍天下无敌手,连个对等的知音都很难找到,最后寂寞地离开人世。他寂寞而来,又寂寞而去。

不过钱玄同来请他出山的时候,他正犹豫着,不想出来,因为他对于革命已经颇有些失望以致绝望。可是钱玄同满腔热情,信心百倍,一定要劝说他投身革命。于是,就引出了中国现代历史上那个著名的铁屋子的比喻。周树人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

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

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思考是深刻的,不是只为了独善其身的,这里面有一种仁厚的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

可是年轻的钱玄同不这样想,他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个单纯而浅显的反驳,竟意外地打动了周树人。鲁迅回忆说: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

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

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就这样,周树人变成了“鲁迅”,一发而不可收,写了十几篇小说模样的文章,收集在一起,叫做《呐喊》。

鲁迅的“呐喊”是什么意思?是助阵、是帮忙,而不是冲锋陷阵。所以,鲁迅是思想型的革命家。“呐喊”就是“我不上”的意思,“你们上,我给你们喊两嗓子”。我们看革命战争影片时,里面的国民党军官总是喊:“弟兄们,给我上!”共产党军官则高呼:“同志们,跟我冲啊!”鲁迅两者都不是。他不是胆怯,而是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历史位置。鲁迅说:“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呐喊”,是为了他人,也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己的不能忘却的寂寞和悲哀,也是为了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但是表达自己的真性情、真思想的,也是为他人带来光明和力量的。(P11-15)

序言

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题目为《四十不惑》,内容是吹嘘自己到了四十岁时很牛,文武全才,昆乱不挡,耳聪目明,头重脚轻,跟天天服用了“脑白痴”似的。

后来听说,两千多年前,这个题目就被一个叫孔仲尼的民办教师给写过了。

于是我想,不跟那位没文凭的本家一般见识,咱改个题目吧,干脆反其道而行之,叫《四十而惑》,内容是检讨自己到了四十岁时很衰,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双兔傍地,莫辨雄雌,好像《笑傲江湖》中“桃谷六仙”的亲爹似的。

后来一翻书,发现这个题目已经被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给写过了。他比我提前十年进入四十岁,申请专利在先,又是我的老师兼领导,公然剽窃他,实在不好意思,只好干嫉妒,谁让咱生得晚呢?再苦不能怨政府,再累不能怨社会,咱再想辙就是了。

于是穷则思变,就憋出了这个题目,叫《四十不坏》。

为啥叫“四十不坏”呢?据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博士后柳金蝉女士研究,含义有三。我替她解说如下。

第一层意思是,四十岁以前俺很坏,从今往后,俺改邪归正,再也不坏啦。四十岁以前,我孝敬父母不周,对待妻子粗俗,给老师起外号,跟学生没大小,半夜里禁止邻居唱歌,大街上强迫警察道歉,对领导求全责备,接待纠缠的狗仔队态度凶恶,面对外国的汉学家非说汉语,勤劳无以致富,坐怀偏要不乱,遭受百般迫害排挤嘲弄诬陷仍不知低眉顺眼假充响当当一颗铜纽扣,实在恶贯满盈、十恶不赦、凶神恶煞、穷凶极恶———四大恶人都占全了。所以人过四十天过午,趁着黄土埋了半截的大好契机,今后一定要幡然悔悟,痛改前非,行年四十而知三十九年之发昏,争取将功补过,不再犯坏,做一个和谐社会的七荤八素五好公民。

第二层意思是,四十岁这个岁数“很不坏”嘛,人到四十很有意思、很不赖嘛,很让人沾沾自喜如坐春风嘛。据我太太黄道婆教授考证:男人四十是一枝花,女人四十是豆腐渣。如果男人四十岁上跟太太离婚,必须赔偿太太“青春损失费”———每年四十吨豆腐渣的价钱。可见,四十岁绝对是男人的钻石年龄,青春期刚过,更年期尚远,食有鱼(虾皮也算),出有车(自行车也算),智勇双全,人财两丰,年富力强,前列尚康,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不论被挖到什么单位都是领导的随身膏药———哪儿疼往哪儿贴。鲁迅四十岁,发表了《阿Q正传》;李二狗四十岁,身穿水泥袋,在北京的工地上盖大楼———整个世界都是四十岁的男人在扛着呢,多么光荣的花季啊。四十岁,不坏啊。

第三层意思是,四十岁以后,就炼成了金刚不坏之身,想坏都坏不了啦。鲁迅有句话:“魂灵被风沙击打得粗暴”,那说的是小青年儿,自虐和他虐的程度太浅。四十岁的中国男人,一个堂堂正正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咱啥罪没遭过啊?啥险没冒过啊?啥事儿没摊上过啊?啥理儿没掰扯过啊?正像经历了日本鬼子惨无人道大扫荡之后的中国爷们儿,个儿顶个儿都成了“烈火金刚”。电影《地道战》里说得好:“敌人的招数用完了,轮到我们动手啦。”四十岁,恰好是一个转折点。金庸笔下的那个独孤求败,四十岁以后用的是什么剑来着?俺当年读博士时,十分向往庄子说的“呆若木鸡”的浑然境界,师兄高远东启发我说:“呆若木鸡还不够,要呆若木!”我理解他说的就是一种“不坏法身”的境界,可是因为自己生理发育太晚,青春期太长———三十八岁还长青春痘,美其名曰“战痘的青春”———所以一直未能身体力行。如今终于四十岁啦,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如同跳出老君炉的孙悟空,再也不怕烧坏碰坏摔坏砸坏啦。

“五四”时期,激进学者钱玄同挥斥方遒地主张:人到四十岁就该枪毙!因为四十岁以后就思想僵化、情趣腐朽,只会螳臂当车、逆历史潮流而动,在“五四”先驱“青春至上”的先进理念中属于无可救药的反动派。可是若干年后,钱玄同自己到了四十岁时,他就不提这茬儿了。幸好鲁迅替他记得,写诗调侃他曰:“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大概那时钱玄同体会到“四十不坏”的滋味了。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生命体验。有些道理,年龄不够,读多少美国书,开多少研讨会,也参详不透。20世纪末的一天,我问作家阿城,快到五十岁了,心理沮丧否?阿城攥着烟斗说:“我着急呀,我就盼着快点到这五十岁啊,很多话你不到五十岁没法说啊!”我敬佩阿城老兄的风采,心中也暗暗想着自己到五十岁时该说什么话。不过那还早,还有三千多天呢。现在刚四十,艳阳当空,麦浪翻滚,人欢马叫,番石榴飘香,我禁不住要像电视里的农民大叔那样抒情一句:“富民政策暖人心哪!”

其实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四十岁这一年,我经历了太多太多。有毒蛇在手勇士断臂的决绝,有三人成虎四面楚歌的凄凉,有落井下石绝地反击的悲壮。当然也有充实紧张的工作和春风般的友谊、牧歌般的笑傲。我感谢相信我支持我的老师、朋友和领导、同事,感谢那些在我困兽盘旋之时伸出的手臂。特别是2005年元旦,我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第一名,在燕园学子的欢呼声浪中敲响新年大钟时,我心中涌起一个声音:谢谢你们,我亲爱的北大同学,我亲爱的八方读者。

唉,四十岁了,还有这等幼稚的狂想。人若有一百岁的境界,八十岁的胸怀,六十岁的智慧,四十岁的意志,二十岁的激情,再加上两三岁的童心,不坏,真的不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四十不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庆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18665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6
丛书名
印张 1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3: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