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太宗传/中国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三百多位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可谓众多封建帝王的楷模,在位不过二十三年,但他却建立了让后世帝王钦慕不已的丰功伟绩。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阐述了唐太宗自从随李渊发动“晋阳起兵”到创立“贞观之治”的历史过程,同时详细描述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思想作风以及宫闰生活等,评价了唐太宗在历史上的功绩与作用,也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阶级关系。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比较丰富的材料,阐述了唐太宗自从随李渊发动“晋阳起兵”到创立“贞观之治”的历史过程,同时详细描述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思想作风以及宫闰生活等,评价了唐太宗在历史上的功绩与作用,也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阶级关系。文笔流畅,取材精审,评论允当。本书使用的是人民出版社l984年l0月版。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生活 /1

 第一节 从隋末到唐初的历史时代 /1

 第二节 贵族世家的子弟 /4

 (一) 出身于关陇贵族高门 /4

 (二) 娶长孙氏为妻 /6

 第三节 初露头角 /7

(一) 解雁门之围 /7

(二) 镇压甄翟儿起义军 /8

第二章 晋阳起兵 /10

 第一节 起兵的酝酿过程f10

(一) 涿郡密论天下事 /10

(二) 夏侯端劝说起兵 /12

(三) 起兵的决心化为行动  /13

 第二节 起兵内幕 /15

(一) “以远祸而徼福” /15

(二) 暗中积聚军事力量 /16

(三) 先发制人,坐享胜利成果 /17

(四) 李氏父子的各自作用 /18

 第三节 直驱长安 /20

(一) 西河首捷 /20

(二) 霍邑之役 /22

(三) 军围河东 /23

(四) 攻克长安 /24

(五) 建立新王朝 /25

第四节胜利的客观条件与内在因素 /25

(一)唐朝建立的客观条件  /26

(二)正确的策略与战术 /28

第三章 统一战争 /32

 第一节 讨伐薛举、薛仁杲 /32

(一) 前哨战的胜利 /32

(二) 高蠊之役 /34

(三) 浅水原决战 /35

 第二节 对刘武周的战争 /36

(一) 刘武周军陷晋阳 /36

(二) 对垒相持于柏壁 /38

(三) 收复并、汾旧地 /39

 第三节 对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 /40

(一) 伏兵三王陵 /40

(二) 唐郑相争 /41

(三) 虎牢之战 /43

 第四节 平定刘黑闼 /45

 第五节 统一战争胜利的历史原因 /48

(一) 人心“厌乱”思定 /48

(二) 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  /50

(三) 从镇压到安抚的政策转变 /54

 第六节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与战略战术 /55

(一) 坚壁挫锐,敌饥以持久弊之 /56

(二) 乘胜追穷寇 /58

(三) 骑兵阵后反击战术 /59

(四) 战地侦察,知己知彼 /60

(五) 身先士卒,鼓舞士气 /61

第四章 玄武门之变 /62

第一节 唐初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 /62

(一) 诛功臣刘文静 /62

(二) 太子与秦王“相猜忌”  /64

(三) 封天策上将的前后 /65

第二节 夺位斗争的公开化 /68

(一) “不为兄弟所容” /68

(二) 粉碎杨文斡兵变 /70

(三) 迁都之争 /71

第三节 东宫与秦府对垒的复杂形势 /73

(一) 后宫勾斗 /73

(二) 外廷相争 /74

(三) 培植地方势力 /75

第四节 流血事变的经过与性质 /76

(一) 处于劣势的密谋 /77

(二) 六月四日事件 /78

(三) 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81

第五章 正式即位 /84

 第一节 高祖让位 /84

 第二节 处理政变后的遗留问题 /86

(一) 实行宽大政策 /86

(二) 信用原东宫僚属 /87

(三) 礼葬隐太子建成 /88

 第三节 稳定山东地区的局势 /90

(一) 严重的隐患 /90

(二) 魏征等宣慰山东 /91

(三) 拔擢山东人士 /93

 第四节 调整最高决策集团 /94

(一) 贬流裴寂 /95

(二) 罢陈叔达、萧璃等相职 /96

(三) 以房、杜为相 /97

第六章 抚民以静 /99

 第一节 贞观前夕的辩论与决策 /99

 第二节 抚民以静的施政方略 /101

(一) “为国者要在安静” /101

(二) 民为邦本与静为农本 /103

 第三节 重农政策的具体措施 /105

(一) 推行均田,奖励垦荒 /105

(二) 租庸调法与“轻徭薄赋” /107

(三) 劝课农桑,不夺农时 /109

(四) 设置义仓,救灾备荒 /111

(五) 增殖人口,发展生产 /113

(六) 释放宫女 /114

(七) 兴修水利  /115

 第四节 “天下大治”的实现 /119

(一)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19

(二) “贞观之治”的阶级实质 /121

 第五节 贞观后期不如前期 /122

(一) “渐不克终” /122

(二) 从“清静”到“奢纵” /124

(三) “功大过微,故业不堕” /126

第七章 任贤致治 /128

 第一节 兼明善琴,舍短取长 /128

(一) 知人要兼明善恶 /129

(二) 用人要“舍短取长” /130

(三) 驭人要人尽其才 /131

 第二节 广开才路善于驱驾 /133

(一) 广开才路 /133

(二) 善于驱驾 /137

 第三节 “才行俱兼”,任贤致治 /141

(一) “才行俱兼” /142

(二) 任贤致治 /145

 第四节 科举与恩荫 /146

(一) 科举制度的完备化 /147

(二) 恩荫制的沿袭 /150

 第五节 用人政策的历史条件 /154

(一) 用人政策收效的原因 /154

(二) 从“求贤如渴”到“由心好恶” /156

第八章 求谏与纳谏 /158

 第一节 “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158

(一) 鼓励极言规谏 /158

(二) 直谏者首推魏征 /160

(三) 不畏犯逆鳞 /161

第二节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62

(一) 兼听纳下 /162

(二) 为人大须学问 /164

(三) 勇于检点过错 /165

第三节 “共相切磋,以成治道” /166

(一) 君臣事同鱼水 /167

(二) 君臣共理天下 /168

(三) 君臣同心同德 /169

第四节 保证广开言路的措施 /170

(一) 健全封驳制度 /170

(二) 反对盲目“顺旨施行” /171

(三) 重视谏官的作用 /171

(四) 区别直谏与讪谤的界限 /173

第五节 忠谏及其局限性 /174

(一) 从畏惧“覆舟”引出谏诤 /174

(二) 谏诤以忠君为宗旨 /176

(三) 由“虚己纳下”到“不好直言” /178

第九章 贞观法制 /181

第一节 从《武德律》到《贞观律》 /181

(一) 宽仁慎刑原则的确立 /181

(二) 贞观律令的修订 /184

(三) 《唐律》的特点 /184

第二节 贞观司法的重要措施 /187

(一) 尊重司法机关执法的相对权力 /187

(二) 完善死刑的审批程序 /189

(三) 禁止逼供,注重求实 /192

(四) 实行诬告反坐 /193

 第三节一代“守法”之风 /195

(一)帝王引咎自责,自觉守法 /196

(二)臣下奉公守法,吏治清平 /197

(三)惩办贪官,不徇私情 /198

(四)严以执法,不畏权贵 /199

第四节 贞观法制的阶级实质 /200

(一) 封建特权法规 /201

(二) 皇权与法权 /202

(三) 人情与王法 /204

第十章 封建侯王与修《氏族志》 /206

 第一节 封建侯王 /206

(一) 武德年间的分封弊病 /206

(二) 贞观年间的分封革弊 /209

(三) 分封的争议 /213

(四) 世袭刺史的颁诏及其废止 /216

(五) 分封的局限性 /218

 第二节 修订《氏族志》 /221

(一) 统一全国谱牒 /221

(二) “尚官”的修订原则 /225

(三) 禁止卖婚的动机与效果 /230

第十一章 统一边疆 /234

 第一节 抗击东突厥 /234

(一) 向突厥称臣纳贡 /234

(二) 豳州对阵 /237

(三) 渭桥之盟 /238

(四) 战略反攻时机的成熟 /238

(五) 定襄大捷与颉利被擒 /243

(六) 战争的正义性 /246

第二节 平定吐谷浑 /249

第三节 统一高昌 /250

(一) 高昌与唐王朝的关系 /251

(二) 高昌之役 /252

(三) 设置西州  /252

(四) 打击西突厥 /253

(五) “丝绸之路”的畅通 /255

第四节 杰出的军事才能 /256

(一)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56

(二) “正”、“奇”并举,出奇制胜 /258

(三) 明于知将,以爱驭将 /260

(四) 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 /262

第十二章开明的民族政策 /266

 第一节 和亲政策 /266

(一) 和亲概况 /267

(二) 唐、蕃和亲 /269

 第二节 团结政策 /273

(一) 内徙突厥 /273

(二) 设置羁縻府州 /276

 第三节 德化政策 /280

(一) “绥之以德” /280

(二) “爱之如一” /283

第四节 历史的局限性 /287

第十三章 “偃武修文”的措施 /291

 第一节 尊儒崇经 /291

(一) 提倡周、孔之道 /291

(二) 重整弘文馆 /293

(三) 统一经学的盛举 /295

第二节 大兴礼乐 /300

(一) 《大唐雅乐》的修订 /300

(二) 《破阵乐》与《庆善乐》 /301

(三) “人和则乐和”的卓越见解 /302

(四) 《贞观新礼》的颁行 /303

(五) 以礼相制的社会效果 /305

第三节 重视学校教育 /308

(一) 国子监及州县学 /308

(二) 教育制度的改革 /310

第十四章 以史为鉴 /313

第一节 “以古为镜”与史书编纂 /313

(一) 贞观之治与历史经验的总结 /313

(二) 贞观修史的空前盛况 /315

(三) 重视当代史的撰述 /320

 第二节 “览前王之得失” /326

(一) 察汉文之得 /326

(二) 究秦、隋之失 /329

(三) 考晋初之得失 /330

 第三节 进步的历史观 /332

(一) 今胜于昔的进化史观 /332

(二) 注重人事的进步史观 /333

(三) 引古证今的功利主义 /334

(四) 强调克己寡欲的君道史观 /335

(五) 形成进步史观的社会与历史条件 /336

 第四节 历史的局限性 /337

(一) 夸大帝王将相作用的唯心史观 /337

(二) 宣扬天命论与封建正统史观  /338

第十五章 抑佛崇道的宗教思想 /341

 第一节 从尊佛到抑佛 /341

(一) 武德晚年的灭佛辩论 /341

(二) 贞观中的抑佛诏令 /345

 第二节 崇道尊祖 /351

(一)求仙长生,“事本虚妄” /352

(二)“老君垂范”,义在清虚 /352

(三)“郭本”九州,“尊祖”万代 /354

 第三节 “示存异方之教” /356

(一)“纳诸轨物”,归于一统 /356

(二)“肃成明诏”,严于直译 /357

(三)“异方之教”,“特令传授” /360

(四) 抑佛与崇佛的分歧 /361

第十六章 废立太子之争 /366

第一节 嫡长子李承乾 /366

(一) 选择师傅,培养太子 /366

(二) 政见不同,失宠被疏 /368

(三) 粉碎太子党的政变阴谋 /371

第二节 魏王李泰 /372

(一) 魏王恩宠逾制 /373

(二) 重臣反对李秦继嗣 /375

第三节 晋王李治 /378

(一) 长孙无忌拥立李治为太子 /378

(二) 加强教育,保证政策的延续 /384

第十七章 宫闱生活与爱好 /388

第一节 后妃群中 /388

(一) 长孙皇后 /388

(二) 贤妃徐氏 /391

(三) “乱伦”之诮 /392

第二节 喜爱弓马 /395

(一) 善射爱弓  /395

(二) 嗜好良马 /39r7

(三) 性喜围猎 /398

第三节 诗文与书法 /404

(一) “属文赋诗” /404

(二) “尤善飞白” /409

 第四节 晚嗜丹药 /416

(一) 健康不佳 /416

(二) 服丹暴亡 /417

(三) 营葬昭陵 /419

附录 历史上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评价与讨论 /423

后记 /442

试读章节

(四)李氏父子的各自作用

从以上事实来看,李渊决不是昏庸无能之辈,而是一“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的人,是一个老成持重、富于策略手段的人。晋阳起兵是在他主持下进行的,所谓“皆世民之谋”则不足信。王夫之评论说:“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非秦王之所可及也。”

就某些细节而论,李渊态度似乎不如李世民干脆。其实,这与他的身份有关,不能视为没有足够的勇气。在隋末动乱的年代里,李渊却官运亨通,直至任太原留守,掌握军事重镇兵权。隋炀帝重用他,证明他不是无能之徒。正因如此,炀帝对他很不放心,特地安插王威和高君雅监视他,想除掉后患。李渊深知炀帝的两面手法,也采取阳为效劳、阴为反叛的两手对付之。所以,在公开场合,总是不摆出坚决起兵的架势,装出稀里糊涂的模样。不能像李世民那样结交豪杰,毫无掩饰地鼓吹“举兵”。实际上,李渊时时处处在窥测方向,密商策划。及至大业十三年春夏间,隋王朝面临最后畴台的局面:杜伏威据历阳,自称总管;窦建德自称长乐王;梁师都曙郡起兵;刘武周进取汾阳宫;薛举自称西秦霸王;李密攻下兴洛仓,以逼东都。……李渊看准时机,利落地干掉了王威与高君雅,公开起兵了。正如王夫之指出:“高祖犹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于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静镇之也。”李渊的坚忍镇静,李世民的勇于有为,真是交相辉映,保证了晋阳起兵的胜利。

当然,李世民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年轻有为,无所畏惧,善于募兵,擅长计谋,交结和收罗了不少英豪人物。早在大业十二年,他跟随李渊来到太原,奉父命“密招豪友”。当时,长孙顺德和刘弘基亡命在晋阳,李世民以优礼待之。这两个人在策划起兵中,协助世民募兵,起了重要作用。此外,世民和晋阳令刘文静交谊甚笃。他们初次见面,就谈得十分投机。对于刘文静提出的“取天下”策略,李世民笑道:“君言正合吾意。”及至大业十三年上半年,李世民善于“观天时人事”,多次地向李渊提出起兵的具体建议,表现了“聪明勇决,识量过人”的才智。

至于李建成与李元吉,则没有来得及参加“首义”壮举。他俩在河东接到父亲的紧急“追书”后,急忙地奔赴太原。路途上碰见柴绍,“人雀鼠谷,知已起义,于是相贺。”六月初,他们才到达晋阳。因此,论“首义”之功,他们自然不能与世民相比较。

P18-19

序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冲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分列于8个类别,即:(1)哲学社会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学术著作);(2)史学类(通史及专史);(j)文学类(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著作);(4)艺术类(艺术作品及艺术理论著作);(5)科学技术类(科技史、科技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6)综合.普及类(教育、大众文化、少儿读物和工具书等);(7)汉译学术名著类(著名的外国学术著作汉译本);(8)汉译文学名著类(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汉译本)。计划出版1000种,自2004年起出版,每年出版1至2辑,每辑约100种。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术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调整,大多数品种则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库,千种书籍,庄谐雅俗有异,版式整齐划一未必合适。况且,版式设计也是书籍形态的审美对象之一,读者在摄取知识、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出版机构不同时期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也是留给读者们的一点乐趣。

“中国文库”由中国出版集团发起并组织实施。收选书目以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为主要基础,逐步邀约其他出版机构参与,共襄盛举。书目由“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审定,中国出版集团与各有关出版机构按照集约化的原则集中出版经营。编辑委员会特别邀请了我国出版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领导同志担任顾问,以确保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高质量地进行下去。

“中国文库”,顾名思义,所收书籍应当是能够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我们希望将所有可以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尽收其中,但这需要全国出版业同行们的鼎力支持和编辑委员会自身的努力。这是中国出版人的一项共同事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志存高远且持之以恒,这项事业就一定能持续地进行下去,并将不断地发展壮大。

                “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

后记

二十三年前,《光明日报》《史学》周刊发表了我们的第一篇文章。二十年来,互相切磋学术,成了我们长期共同的习惯。这里献给读者的,是我们合作的第一部专著。

从一九七八年起,研习较多的是汉唐史。我们准备在专题研究、撰著论文的基础上,先编写《唐太宗传》。经过四年的努力,一九八一年底完成了初稿。我们把它寄给人民出版社,得到该社中国历史编辑室首肯,张作耀、吕一方、张秀平同志,以十分负责的态度,逐章逐节地审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一九八三年三月开始,我们进行了修改,有些章节重新改写,或者补充了较多的史料,九月底完稿。尔后,张秀平同志从文字、标题及内容等方面,对全书作了推敲与润色,并建议绘制地图和增加插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这里,首先要向编辑同志致以衷心的谢意。

本书第一、二、三、四、五、八章及附录,许道勋执笔。第七、九、十、十一、十二、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章,赵克尧执笔。第六、十三章,各人起草一半,后由许道勋作文字上整理。本书所附地图多幅,均为我们提供草图,由人民出版社地图组同志代绘。一些插图则是张秀平同志协助提供的。

本书的写作,受到杨廷福教授的鼓励,得到黄世晔、余子道同志的关心与支持。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感激。

                 赵克尧 许道勋

            一九八四年二月于复日大学历史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太宗传/中国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克尧//许道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49106
开本 32开
页数 4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5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2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7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