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蓝夹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研究民间文化多年,对蓝夹缬的原料、印染、版刻设计等一整套流程作了前所未有的详尽记录,对蓝夹缬流行地区的民间文化圈作了社会及人文的历史分析,澄清了作为“四缬”之一的蓝夹缬由盛渐衰,及至湮没的历史之谜。在掌握1000余片纹样的基础上,本书第一次提出蓝夹缬的概念,破解其纹样为清末至民国年间流行于当地的昆曲、乱弹戏文,分类归纳出其历史发展各阶段,且一一予以命名,填补了国内国际本领域的研究空白。

内容推荐

夹缬曾是唐代流行的印染工艺,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所穿着的便是夹缬彩装,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也都有少量实物作为“国宝”珍藏。自明代以后,夹缬的工艺设计及制作样式渐不为世所知。上世纪末,夹缬尚存浙南山区的消息传世后,很快引来国际印染界的关注,2003年,日本专门开辟了一条“中国蓝之旅”文化旅游专线。

本书作者研究民间文化多年。自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作者遍访温州、丽水、台州及闽北宁德地区、闽南泉州地区的雕版艺人、染坊师傅及民间戏班老艺人等,对蓝夹缬的原料、印染、版刻设计等一整套流程作了前所未有的详尽记录,对蓝夹缬流行地区的民间文化圈作了社会及人文的历史分析,澄清了作为“四缬”之一的蓝夹缬由盛渐衰,及至湮没的历史之谜。

在掌握1000余片纹样的基础上,本书第一次提出蓝夹缬的概念,破解其纹样为清末至民国年间流行于当地的昆曲、乱弹戏文,分类归纳出其历史发展各阶段,且一一予以命名,填补了国内国际本领域的研究空白。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历史的最后遗存/5

第二节 留住手艺的反思/8

Box:苍南薛氏作坊现状片断/11

第二章 蓝夹缬的人文背景

第一节 生活应用及发展各阶段/17

第二节 戏文题材分析/29

Box:永昆第一代女旦周云娟访谈录/43

第三章 蓝夹缬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种蓝和打靛山民/49

链接:制蓝成靛/57

Box:靛农黄宣法口述/60

第二节 纹样和刻版人家/62

链接:琢木为版/90

Box:施氏花版回忆录/93

第三节 司务和染坊档案/97

链接:蓝夹缬制作/149

Box:《染经》及点评/152

参考文献/175

一、“打八仙”期 昆曲纹样4幅,大吉祥纹样4幅/178

二、“拜团圆”期 戏文纹样8幅,大吉祥纹样8幅/180

三、“尊像会”期 昆曲纹样4幅,大吉祥纹样4幅/186

四、“叙事施”期 昆曲纹样32幅,百子纹样4幅,大吉祥纹样4幅/188

五、“亮相苏”期 戏文纹样8幅,百子纹样4幅,大吉祥纹样4幅/201

六、“工农兵”期 戏文纹样4幅,时事纹样12幅,大吉祥纹样4幅/206

七、“染坊秀”期 戏文纹样4幅,大吉祥纹样4幅/212

后记/215

试读章节

久葆在薛的旧土布里随手翻了翻,竟然翻出一块传说中的夹缬——浙南蓝夹缬!顿时惊喜莫名。因为当时的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古老的手工艺在中国已经失传。薛勋郎告诉她:这种被子在温州十分普通,叫“夹被”,每户人家都有,停止生产不过十几年, “想要恢复,也不难”。

久葆当即资助5千元人民币,权充启动资金。

薛回到苍南,找染坊老师傅、找型板老师傅、找靛青老师傅、找土布老婆婆……足足弄了一年多,才为这个“不难”备齐材料,理了个头绪。但在试产时,却卡在靛青上,怎么也过不了关。

作为印染原料,靛青不仅在价格上高于化学染料,在操作上也更麻烦费时:靛青浸染蓝夹缬需分4~8次进行,前后至少3小时;化学染料只需30分钟,且是一次性完成。另外,靛青的质量受日照、土壤、生产者等诸多因素影响,充满变数,而化学染料则相对稳定。浙南地区直至上世纪70年代,蓝夹缬尚在大批生产。但早在50年代初,染料就已改用硫化蓝了。

无奈,薛勋郎只好用硫化染料做了一批样品,送到上海。

久葆十分失望,告诉薛勋郎:靛青这一关一定得过!硫化蓝拖紫带褐,色泽不纯。更何况天然的植物印染是国际潮流。

1990年9月,中国蓝印花布馆正式开张。久葆在夹缬区陈列的是浙南靛青旧蓝夹缬,没有摆设薛的硫化作品。

薛家的老师傅陈康算找到旧日小东家戴志学。二人苦苦回忆几十年前做业时的一个个细节,分析问题所在。又试了半年多,薛家作坊终于攻克靛青关,进入“初级阶段”。

这使久葆大受鼓舞,特地腾出一个专门的房间展出这批作品。并且每年购买3—5万元(人民币)的产品,使薛家作坊得以维持。虽然这些初级阶段的产品,多半叠积在花布馆的库房里。

P12

后记

蓝夹缬脱胎于唐宋彩色夹缬。其在浙南地区用做婚俗被面的历史,至少也有150多年。但被外人所知,却是在其退出日常使用的范畴以后,即近20年以来的事。

这里要提到几个人的名字。  

一是吴慎因先生。吴先生是老一辈的民间染师,曾经看过或听说过温州的蓝夹缬。在他晚年时,因感慨“数千年口口相传之土良法,若不笔之于书,今后必至失传”,而提笔著为《染经》,于1983年发表在大陆的一本内部刊物上。在《染经》里,他第一次提到“真夹板花”,是“平阳县人祖传以雕凿夹板花为业,一条三幅被料,划分九宕,每宕雕有人物,是状元和状元夫人或八仙……”

其后赵丰先生经调查,确认吴先生所记的“真夹板花”即历史上的夹缬。

另外是久葆玛萨女士。在吴先生发表《染经》的前后,这位可爱的日本老太太,为了收集蓝染土布,居然走遍中国地图上地名带“蓝”的地方!正是因为她的经历和眼力,才能在薛勋郎师傅杂乱的土布包里,单挑蓝夹缬。这才有了薛师傅的最后的蓝夹缬作坊,供做八方秀场。

代表蓝夹缬研究第一阶段水平的作品是台湾《汉声》杂志的“夹缬”专辑。刘道广先生的蓝夹缬工艺记录及对夹缬历史回顾的诸文章是它的品质所在。

我的研究在《汉声》杂志的“夹缬”专辑之后。虽然我的起点是靛青村调查,但殊途同归。我要面对的现实是“崔颢题诗在上头”,所以只能在《汉声》之外,另辟天地。

这个天地的开辟,耗去我五年半的时间。开始的两年,我主要记录蓝夹缬的浙南档案,包括使用民俗、从业艺师、流传地域等。在这个过程中,2003年11底,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我第一次看到早期的戏文蓝夹缬。

我像一个一跤跌进宝山的孩子,从此目眩神迷,也费尽心力。

本书是这五年来的一个小结。在我的蓝夹缬计划里,它属于第一步。而第二步,是将大量的蓝夹缬昆曲纹样整理公布。眼下我忙活的正是这方面的工作,年内可望完成。至于第三步,是研究夹缬从复色到单色的衍变过程,及其在世界上的传播历史。有关资料我虽然早就开始搜集,但此课题所牵涉的制作经费非我个人所能承受,只能留待机缘。

最后说明一点。2000年3月至2005年2月,我先后在温州市报业集团属下的两家媒体工作,蓝夹缬的前期调查基本完成于此阶段。此后我离开温州,旅居北京,于2006年1月完成本书。

张琴

2006年3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蓝夹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727340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3.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