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彼得大帝(上下)/名著名译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彼得大帝一生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小说共分三卷,第一、二卷仅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长篇小说最主要的部分。它将描写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动,描写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西方一些国家——法国、波兰和荷兰的绚丽多姿的图景。

内容推荐

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发表于一九三O年,主要描写了彼得为争取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描写了宫廷贵族之间的倾轧,描写了彼得为促进国家西欧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出版于一九三四年,描写了彼得为夺取水域而进行的斗争,描写了西欧各国之间的冲突,描写了彼得为准备“北方战争”而从事的外交和军事活动。第一、二卷仅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长篇小说最主要的部分。它将描写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动,描写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西方一些国家——法国、波兰和荷兰的绚丽多姿的图景。

目录

译本序

主要人名表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三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试读章节

整个冬天都在召集贵族民军。要那些贵族地主离开他们偏远的村子,这可真不容易。总司令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戈利岑发出严厉的命令,拿失宠和毁灭来威胁他们。而地主们却还是不慌不忙,从他们暖和的炕床上爬下来。“好一个心血来潮的念头——要打克里米亚!谢天谢地,我们跟可汗已经订下了永久的和约。我们纳给他的贡品也不能算难以负担,干吗又要平白无故地给贵族添麻烦?这是戈利岑家的事啊,——他们要靠别人的劳动来猎取自己的荣誉……”他们找出种种的借口:害病啦,或是太穷啦,或是人根本不在啦。有的还故意恶作剧,——一个冬天,由于烦闷无聊和闲着没事儿,种种奇妙的想法都钻到他们脑子里去了。侍臣鲍里斯·多尔戈鲁基和尤里·谢尔巴特伊因为没法逃避远征,便穿上黑衣服,叫士兵们也穿上黑衣服,自己骑上黑马,倒像都从坟墓里爬出来的一般,赶到军营里,把大家吓了个半死。“准有倒霉事儿,”团队里传开了这样的流言。“这回远征,咱们是不会活着回来的了……”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勃然大怒,写了封信到莫斯科,给那个被他留在索菲娅左右的费多尔·列昂季耶维奇·沙克洛维特:“发个慈悲吧,千万得弄一道圣旨下来,对付那些欺人太甚的家伙:让他们失去领地,终身幽禁在修道院里,把他们的村子分给一些无以为生的人,——用这种严厉制裁的榜样来使个个人发抖……”

圣旨是下了,可是因为心肠软,一看见那些恶作剧的人流着眼泪,恳求他开恩,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就把他们宽恕了。这件案子刚一了结,谣言又在军队里传开,说是有天夜里,有人把一口棺材偷偷地放在戈利岑公爵的小木房的穿堂里。人们都发抖了,大家悄悄地谈论着这件可怕的事。据说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那天喝醉了酒,冲进黑魃魃的穿堂里,用剑往空荡荡的黑暗中砍劈。净是些不祥的兆头。押送辎重车的人们,看见一群白狼在草原的古冢上凄厉地嗥叫,牲口无缘无故地倒毙了。三月间有天刮风的夜里,团队辎重车里有一头公山羊发出人的嗓音叫着(听到的人很多):“大祸就要临头了!”他们想用木桩把山羊打死,它却窜进草原里去了。

积雪融化了,和风从南方吹来,河边和池畔的柳树已透出新绿。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的心情比乌云还要阴沉。从莫斯科传来一些使人扫兴的消息,说是亲彼得皇帝的领主米哈伊尔·阿列古科维奇·切尔卡斯基,开始在克里姆林宫里高谈阔论,又说是领主们也倒向了他,嘲笑克里米亚远征:“可汗已经不再等待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光临了;在克里米亚,在君士坦丁堡,在全欧洲,他们已经把这次远征不放在心上了。戈利岑叫国库花的钱可不少呢……”连本来庇护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的约阿基姆总主教,也突然叫人把戈利岑赠送的法衣和长襟衣从巴拉什教堂里扔出去,不准在作祈祷的时候再穿它们。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给沙克洛维特发了许多惶急不安的信,责成他要十分警觉地监视切尔卡斯基,而且要留心总主教,少让他上索菲娅的寝殿去……“至于那些领主,他们早已被由来已久的贪财心吞掉了,为了完成大业哪怕只要拿出一个子儿他们都是舍不得的……”

从国外传来叫人忧虑的消息。大使雅科夫·多尔戈鲁基和雅科夫·梅舍茨基被派到法国去请求三百万里夫尔的借款,法兰西国王不但一个钱也没有给,而且连大使也不愿意接见。关于驻荷兰大使乌沙科夫,有如下的报告:“他和他的部属已经弄得名誉扫地;他们在许多地方大吃大喝,而且说了不少粗鄙的话,使圣上的盛名也受到了凌辱……”

五月底,戈利岑终于率领十万大军向南方进发,到了萨马拉河边,跟乌克兰统领萨莫伊洛维奇会师。

P98-99

序言

《彼得大帝》是苏联作家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

阿·托尔斯泰于一八八三年一月十日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俄罗斯草原上一个名叫尼古拉耶夫斯克(现名普加乔夫斯克)的小城。他父亲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伯爵是个地主。母亲亚历山德拉·列昂季耶芙娜是十九世纪早期著名的俄国金融家、十二月党人的领导者之一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屠格涅夫的侄孙女。他是遗腹子,他的童年是在索斯诺夫卡他继父阿列克谢·阿波洛诺维奇·博斯特罗姆的农庄上度过的。那里是个边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各样世俗的和教会的逃亡者的避居之薮,流传着许多记述遥远过去的英雄业绩的民间传说和古老谣曲。那时候,俄罗斯的贵族地主已日趋没落,而伏尔加河彼岸的地区则仍然保留着遥远过去的不少残余痕迹。光怪陆离的外省地主,灾荒饥馑的凄凉田园,淳厚质朴的乡村生活,让未来的作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给他提供了触发想象、引起追忆的非常丰富的素材,正像他后来在给青年作家讲话时谈到的:“我想,如果我是生长在城市,而不是生长在农村的话,有千百种的事物恐怕我从童年起就一无所知,——例如像草原上和荒村里的冬天的暴风雪、圣诞节、茅屋、占卜、神话、松明,以及散发着一种特别气味的禾仓;大概我也不可能像那样的去描绘旧莫斯科。旧莫斯科的风光就是根据我童年时代的不可磨灭的回忆表现出来的。对时代的感触和时代的实体,就是从这里呈现出来的。”

正是他童年时代的这种生活经历,构成了阿·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伏尔加河左岸》,1910;《怪人》,1911;《跛老爷》,1912)的主要题材。在这些小说里,作者不仅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细致的心理刻画,对人物的命运作了深入的分析描绘,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对历史发展的趋向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对乡村贵族的没落作了形象的揭露。

为了从回忆的题材转向具体生活的描写,需要了解现实生活的意义,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一个随军记者的身份上了前线。在当时所写的战地通讯中,他一方面如实地报道了硝烟弥漫的战地生活,一方面却也不加掩饰地表示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隐忧。俄罗斯国家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这个变革的时期,我又碰上了一九一七年的革命。”由于他看不到革命的历史前景,并错误地把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感情对立起来,阿·托尔斯泰于一九一八年离开祖国,前往巴黎,一九二一年又移居柏林,在国外度过了四年多的流亡生活。关于这几年的情况,他后来在《我的小传》中写道:“侨居国外的这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在那里,我才明白做一个受人鄙视的人,做一个脱离祖国、无足轻重、无所作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为人所需要的人,是种什么样的滋味了。”在侨居国外的时候,他着手创作了科学幻想小说《阿埃莉塔》(1922—1923),发表了自传体小说《尼基塔的童年》(1919—1920)、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1922)以及一些揭露流亡者生活的短篇小说(《不幸的星期五》、《在床底下找到的手稿》等)。在柏林,他曾一度参加流亡知识分子组成的“路标转换派”的一个集团“前夜”。一九二二年春跟高尔基的会晤以及他们之间建立的友谊,使他对“路标转换派”的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派别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对祖国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逐渐树立了正确的态度,他理解到:如果不为这个革命事业服务,就会失去与祖国和人民在精神上的联系,也就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正是出于这种“对祖国的热爱,想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祖国和它的建设事业的愿望”,他发表了《给恰伊科夫斯基的公开信》,信中宣称:“我们必须承认,在俄国或在俄国境外,除了布尔什维克政府,决没有任何别的政府。如果承认这个事实,那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帮助俄国十月革命这个最后阶段朝着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人民生活更加丰富,从革命中得到一切美好和正确的东西这个方向发展。”就这样,他以这封信作为“护照”,于翌年春天回到了苏维埃俄罗斯,而作家的创作生活,从此也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月革命给阿·托尔斯泰的创作打开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二十年代后半期,苏联在革命和建设方面的光辉成就更对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一面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一面努力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认真吸取无产阶级作家的创作经验,深入思考如何表现革命主题、塑造英雄人物的问题。从那时候起,他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长篇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第二部《一九一八年》(1925—1927)、第三部《阴暗的早晨》(1940—1941)相继问世,第一部《两姊妹》又作了重大的修改。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以达莎、卡嘉两姊妹和她们的爱人捷列金、罗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曲折复杂的道路最后走向革命的过程,表明知识分子只有与人民相结合才是自己的出路,只有献身祖国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中篇小说《粮食》(一译《保卫察里津》,1937)描写国内战争时期苏联人民保卫察里津的英勇战斗,作家把它看作是《一九一八年》至《阴暗的早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长篇小说《彼得大帝》也是在这个时期写作的。  

在卫国战争时期,阿·托尔斯泰写了许多政论和别的文章,向全国发出爱国主义的号召:为保卫祖国、保卫自由与社会主义祖国的独立,向法西斯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斗争,其中反响最大的有《我们在保卫什么?》、《祖国》、《人民的血》等。他一面以一个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进行写作,一面继续发掘历史题材,完成了“戏剧故事”《伊凡雷帝》(包括《雌雄鹰》,1942;《艰难的年代》,1943),同时还发表了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伊万·苏达廖夫的故事》(1942—1944)。

阿·托尔斯泰正在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时候,不幸于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逝世了。他勤奋地写作了一生,留给我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和政论等各种体裁的大量作品,其中有一部小说没有来得及完成,那就是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彼得大帝(上下)/名著名译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阿·托尔斯泰
译者 朱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3827
开本 32开
页数 8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0
出版时间 1986-10-01
首版时间 1986-10-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3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