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师备课经验(语文卷)/名师经验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想改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这一尴尬局面吗?那就好好看看这本书吧。或许,看完之后,你的教学观念就有所改变,从而提高你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内容推荐

本书从多角度展示了名师们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备课智慧。

本书是语文卷,它强调“隐性备课”、注重“备学生”“备学法”的于永正,主张“系统备课、换位备课、多次备课、板块备课”的张化万,通过点线面等多角度去钻研教材、用足教材的赵景瑞,关注预设和抓“题眼”的窦桂梅,提倡对文本进行“立体式的解读、深式的解读、有宽度的解读、有创见的解读”进行备课的闫学,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依据进行立体备课的盛新凤。每个名师的备课智慧,都体现了教者超乎寻常的功力,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目录

序/1

出场名师:于永正/1

隐性备课重于显性备课

出场名师:张化万/14

漫谈小学语文备课: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场名师:赵景瑞/30

语文教学“全程备课”的三步曲

出场名师:窦桂梅/42

备课的节点:抓“题眼”

出场名师:王崧舟/57

“磨”你千遍也不厌倦

出场名师:孙双金/69

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我的备课故事及体悟

出场名师:盛新凤/87

遵循“三论”立体备课

出场名师:闫学/102

备课的支点:以自己的方式把文本“炖透”

出场名师:周益民/123

为课堂蓄积智慧、快乐和力量

出场名师:吉春娅/135

我的备课经: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场名师:曹晓红/152

备课三感:用心用情用力

出场名师:俞国娣/169

教学设计要体现“个别化教学”理念

出场名师:邓彤/180

教学设计:为学习者量身定制

出场名师:吴乐琴/193

备好一堂课的逻辑步骤

出场名师:殷光黎/203

备课,凝聚智慧的创造性活动

出场名师:罗树庚/218

备课:实现自我通灵教材的奇妙历程

出场名师:陈道佩/231

小语教师备课前要五问

试读章节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备课有道(规律和方法),但无定道(统一的路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在备课前学会智慧地反思,才能在备课时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备课前应从五方面反问自己。

该出手时就出手——一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要想获取最佳的备课效果,必须在备课前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审视,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记忆优势、表达优势、朗读优势、人际优势、年龄优势、表演优势、书法优势、绘画优势、音乐优势等。备课前(尤其是公开课备课前)系统地解剖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可以扬长避短(不是取长补短),就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罗斯金说过:“自助是成功的最好方法。”学会自我扬长的人成功的希望就大。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擅长绘画的,就在黑板上画一画;擅长表演的,就带学生演一演;擅长朗读的,就当堂示范读一读……自己的优势不就凸显了吗?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值得我们深思,他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时机去开拓的人。”例如,有位教师教学《二泉映月》时,恰好酷爱音乐的他业余时间刚练过这首名曲,于是灵机一动,上课时对学生们说:“老师想把这首名曲拉给同学们听,你们给老师这个机会吗?”于是在学生们的掌声中,这位老师拉出的曲子,不仅感染了学生,也给前来听课同行留下了“音乐才子”的美誉。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努力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呀!

千变万化莫迷航——二问: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教法一年一个样,怎么学也学不像。刚刚学的有点像,谁知来年又变样。”这是时下教师们流传的口头禅。面对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教海航程,每个人都容易迷航。此时要切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李吉林老师认准的是“情境教学法”;孙双金老师擅长的是“课堂辩论法”;于永正老师拿手的是“课堂表演法”;王菘舟老师出彩的是“情感体验法”……邹韬奋曾说过:“无所不能的人实在是一无232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那么,自己应该认准的是什么教学方法呢?自己的奋斗方向在哪里呢?这都是我们每个教师在备课前应该反复追问自己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三问:自己的突破口在哪里?

贝弗里奇说过:“认识到困难或难题的存在,可能就是认识到知识上令人不满意的现状,它能够激励设想的产生,不具好奇的人很少受到这种激励。”有些教师常常在备课前会为自己的备课没有新意、没有创意而发愁、焦急、犹豫、彷徨,好像“山重水复疑无路”了。有的甚至暗暗怀疑自己的备课能力。这种症状心理学称之为“平面徘徊现象”。处方是:赶快聚焦找准某一点作为突破口,争取以点带面。所谓聚焦,就是在某段时间集中进行某一专题或某一方面的研究。比如,研究如何设计“导入语”一一须知“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又如,集中研究低年段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一一如何有效地进行兴趣转移,采用什么方法?再如,专门研究新课标精神下的作业如何设计。还有诸如,读的三层次的研究——感读层、理解层、品位层;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对话型阅读教学”话题的寻找,等等。雷·怀尔德说过:“罗马并非一日造成,成功也非一蹴而就。”

如果自己长期在多方面进行这样的探索,知识之光就可以在某段时间内集中照亮某一点或某一处空间,在另一段时间内集中照亮另外某一点或另外一处空间。

经过这样长期的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或许,自己就像会登泰山一样,只要选择好一条道(上山的“突破口”),看准最高的目标(山顶),每爬一节石梯就能领略到一幅美景,就会有所发现;每登一级台阶就能品味到一处乐趣,就会有所收获。最后,当我们登上玉皇顶时,那我们就最终真正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诗蕴和美妙境界!这时,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到一定时候自然就高屋建瓴、炉火纯青了。

总把新桃换旧符——四问:自己的创新在哪里?

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创见。人云亦云的、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

许多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

P233效。事实表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帅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到课堂的生成变化(尽管许多生成变化是不可预测的)。我们的教师在备《蝙蝠与雷达》时,是不可能想到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既然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那么蝙蝠的眼睛是干什么用的呢”这一问题在备古诗《枫桥夜泊》时,你怎么也想不到学生会提出“半夜乌鸦不是睡觉了吗,怎么会叫”这一问题。

因此,教师在备课前要善于浮想联翩,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每一步教学环节。不能“复制”名师的课,要把别人的东西加以变化,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按照康德说得那样——“自己思索,自己探索,用自己的脚站着”,使备课教案富有自己的新见、远见和创见。

人的胸怀比天大——五问:自己的胸襟在哪里?

爱因斯坦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备课前教师思考的过程就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人的胸怀比天大,每一位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把握中国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国际接轨,这样,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胸襟广阔、视觉开阔;我们的头脑就不会固执,思想就不会僵化;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大森林的主人》之所以从人教版教材中被删除是因为它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新时代理念;我们就能从《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制的角度,从尊重生命的高度上去理解“赖宁救火”不值得学;我们就能从多元化的角度尊重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珍视每一个活生生的学生的灵性和个性;我们就能领悟到宇宙的广袤与无穷,感触到人类心灵的复杂与深邃,感知到现实生活的多样与新奇;我们就能容纳与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一就不会在教学《三袋麦子》(苏教版)时,在价值观问题上一味地去赞美小猴聪明,夸奖小牛节俭;就不会囿于成见,理所当然地去批评小猪的贪吃。而“土地爷爷”在评价时就能够觉得小猪“很会生活和消费”,它和小猴、小牛同样可爱。

P234

序言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住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

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这就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事实证明,教师理论水平的差异、教学修养的高低、是否下功夫备课,备课的深入程度如何,教后的反思是否及时、认真、深刻,往往在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上产生很大的不同。

如此,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15分钟”的有效备课,正是名师们教学智慧的彰显。《名师备课经验》正是从多角度展示了名师们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备课智慧。

无论是语文卷中强调“隐性备课”、注重“备学生”“备学法”的于永正,主张“系统备课、换位备课、多次备课、板块备课”的张化万,通过点线面等多角度去钻研教材、用足教材的赵景瑞,关注预设和抓“题眼”的窦桂梅,提倡对文本进行“立体式的解读、深式的解读、有宽度的解读、有创见的解读”进行备课的闫学,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依据进行立体备课的盛新凤,还是数学卷中以“十年磨一课”精神备课的徐斌,强调通过与文本和学生对话进行创造性思维备课的林良富,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不同教学思路的追问、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刘可钦,关注“为何而学、学习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作为备课支点的夏青峰……每个名师的备课智慧,都体现了教者超乎寻常的功力,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想,这是名师们反复思考、敢于实践、追求完美的结果,也正是名师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品读众多名师的备课经验,我们不难明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造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像“准备了一辈子”的那位教师那样,下真功夫备好每一节课,下大功夫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和过程。这样,必然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就让我们从品读名师们的备课智慧开始,寻觅“有效备课”的路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师备课经验(语文卷)/名师经验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134387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3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