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内容
编辑推荐

彼得·杰克逊现今正是世界影坛的当红人物,他执导的《魔戒》三部曲在全世界范围赢得了评论与票房的双丰收,并以《魔戒3:王者无敌》在2004年获得了奥斯卡11项大奖。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位顽童导演的从影经历,从他还是一个刚刚学会摆弄摄影机的孩子到成为世界上最具野心的电影创作者的全过程。

内容推荐

本书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叙说了当今最炙手可热的导演彼得·杰克逊那誉满全球的《指环王》三部曲以及六部前作的灵感来源。在这部传记中,作者回溯了一个在无数周日午后拿着摄影机漫无目的瞎逛的影痴,如何从一个低成本电影导演,一跃成为当今影史上最富野心的电影工程的执行者。从僵尸、受创木偶、少年杀人犯的粉墨登上最富野心的电影工程的执行者。从僵尸、受创木偶、少年杀人犯的粉墨登场,到与好莱坞讨价还价,本书是对一个人无所不及的想像力和宽阔视野的追随。

目录

前言:海边小屋里

第一章 此地由疯子接管

第二章 开端

第三章 《宇宙怪客》:走向成熟

第四章 《肥宝秀》:不平凡的造物

第五章 《脑死亡》:战胜僵尸的诅咒

第六章 不死人上场

第七章 《罪孽天使》:不一样的谋杀

第八章 搬上银幕

第九章 《被遗忘的银色》以及维塔的诞生:帝国的建立

第十章 《恐怖幽灵》:打入好莱坞

第十一章 政治动物

第十二章 寻找“魔戒”

第十三章 开机

第十四章 窥探中土世界

第十五章 铸造“魔戒”

第十六章 过去与将来

结束语:海边小屋里

附录 人名对照表

片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底部”的电影

在新西兰,“电影”和“名人”这两个词是很少出现在同一句话里的——至少在形容本土电影人的时候是这样。自20世纪初以来这个国家出产了数量巨大的电影,但先驱者们的名字依然不太为人所知。新西兰稀少的人口——在1931年仅有约150万人——很难为这个“赛璐璐+声音”的产业提供理想的市场。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来自一些更实际、更传统的行业:出口到母国英格兰的肉类和黄油是这一百年间主要的经济动力。

默片时代的电影投资潮过后,1940——1970年间只有三部本土电影问世,这样的产量显然很难制造出能吸引观众进影院的明星来。但在1970年代晚期,第二波本土电影天才宣告了他们的横空出世。1980年代早期新西兰电影进入“黄金时期”,“第二波”的势头看上去几乎不可遏制——每年都有众多热情的观众前来观看最新的电影;在海外,从《魔鬼动出战》这样的恐怖片到散发着忧悒气息的艺术电影《意外的陌生人》,各种电影节都向新西兰电影张开了双臂。然而,尽管得到了全球的赞誉,比起邻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电影印钞机”还是少得可怜。而本土电影明星的制造速度之慢也和整个产业的发展同步。

面对国内有限的资金,很多新西兰电影人选择了那条彼得·杰克逊一直拒绝走的路——移居好莱坞发展。本土电影人在美国发布的作品表现不一,从《雷霆穿梭人》这样的垃圾到《惊爆十三天》这样的实力之作;从娱乐片《年轻枪手Ⅱ》到与众不同的《美梦成真》。而其他像伊恩·缪内这样的全才则留在国内拍一些成本低得多的影片。

好莱坞依然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梦想着能到洛杉矶捞一笔钱,然后回到家乡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出于种种原因,这些梦想大多都没有实现。像彼得·韦尔、莱瑟·霍斯特罗姆这样有才华的外国人成功利用了好莱坞的资源,而另一些人则成为好莱坞“机会主义+保守主义”这一古怪策略的牺牲品,他们最终放弃自己的理想,选择了一种更容易的方式——用数目可观的资金做千篇一律的工作。

美国的电影人有时也会到新西兰来冒冒险,因为这里的税收较低,并且有很多尚未开发的外景地。但像《指环王》三部曲这样完全在这里拍摄就有些不寻常了。投钱给一个新西兰导演,让他在自己的故土拍片,这对一个好莱坞制片公司来说是很罕见的。更为罕见的是这笔投资还是一线影片的规模!

新线公司(New Line Production)对彼得·杰克逊的能力的信任显然得到了回报。但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样的信任在杰克逊自己所在的国家从来都是匮乏的。新西兰人依然保持着他们贬低自家人的超强能力。这里的人们以嘘自己的橄榄球队而闻名,即使是在赢球的时候。偶尔有时(毫无疑问这是非常罕见的)会有优秀音乐家在本土获得成功,但也只有当他们打入北美排行榜的前五名时才有可能。与此同时,“新西兰人不擅喜剧”这个咒语还在继续留传着,尽管在舞台、电视和银幕上一直在展现着截然相反的景象。对自己的创造力如此缺乏信心,使得新西兰人把激情和头脑都放在了运动场上。

这种否定的传统目前正在受到各界的批评,批评者举出了大受欢迎的彼得·杰克逊这个例子,这对他们帮助很大。新西兰的国民从来都不太适应“艺术”的挑战,杰克逊对他们来说是个完美的“艺术家”的典范。穿着短裤,戴着约翰·列农式的眼镜的他,看上去像个“睿智的农民”。他举止彬彬有礼,从不高声说话。但毫无疑问他是个有种的家伙,在他平和的外表下隐藏着某种自信,让他敢于驾驭像《金刚》和托尔金这样的幻异经典。除去这些经典之外,杰克逊的电影大多是很新西兰的,虽然这种充斥着血浆和怪物的故事不可能是每个人的最爱,但他对那些假模假式的艺术家做派的厌恶正是新西兰精神的写照。  本书接下来的章节将着力展示“新西兰性格”中的脚踏实地和“有可为”的态度,这种观念在杰克逊的电影生涯——从低成本血腥电影的大师到世界电影的中坚力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者即将讲述的是关于僵尸和梦想家,关于喷溅的鲜血和哈比人的故事。更为重要的,这是一群才华横溢的电影人的故事,他们迥然一身,仅凭特立独行的创意和一份自嘲的勇气,精打细算着有限的资金,制造出各种怪兽,或是让死人重获生命。

P14-15

序言

前言:海边小屋里

如果这本书是一部电影,一部由一个名叫彼得·杰克逊的导演拍摄的电影,它的展开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最有可能的一种也许是这样的:

第一场:一个名叫彼得的独生子站在自己新西兰的家外面,这是一幢平静的、俯瞰着大海的房子。有一天,小男孩借了父母的家用摄影机,拿着它在花园里四处跑,想像着自己是一架飞机。在厌倦了自家的花园之后,彼得闲逛到邻居的地下室,在那儿他发现了一个旧茶叶箱,里面是一些由毡布包裹的锈迹斑斑的金属盒,盒子之间用线连接着。

彼得把盒子拿回到父亲在地下室的工作间,打算修好这个东西。修理中他发现,在其中一个盒子的已被腐蚀的金属表面上印着一行字——“第四款——杰拉尔丁,1916年6月”。而此时,在工作台的一头,家猫莱昂纳尔正坐在自己的篮子里好奇地关注着全过程。彼得给机器插上电源,其中一个盒子立即发出一束炽热的白光。彼得转过头来,惊讶地发现莱昂纳尔已经变成一滩绿色的液态泥浆,然后迅速地凝结起来。

彼得可不会被吓倒。他试图用一把旧锯子的末端反转电流的极性,然后一把抓过邻居家的猫“黄油球”扔到工作台上,直接面对着机器。彼得接通电源,空气中顿时充满了另一种耀眼的光束,一只猫变成了五只!五只颜色和大小都惊人相似的“黄油球”,它们先是打了会儿哈欠,然后开始喵喵地叫。

镜头再切回到彼得的脸。此刻他嘴巴张得大大的,一丝笑容在他的脸上掠过,看上去他还不打算停手。他抓起墙角一根木条爬上台子,站在盒子前,用木条拨开电源开关,一束纯白的强光照亮了整个房间……

最终,彼得和自己整编齐备的“二级彼得”军队制订了一个十年计划——用电影这个秘密武器统治全世界。不过,他们必须从头做起。首先,“源彼得”要在城里的报社找一份不会引起别人注意的工作。每天,当彼得下班回家上床睡觉后,克隆人第一号就会从碗柜里的彼得大军里出列,开始他每天八小时的夜班——为彼得的第一部电影制作替身演员。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小撮接受了特别指令的彼得开始四处捣乱。那些试图给新西兰电影人五花八门的电影技巧进行分门别类的人不断受到彼得们的骚扰。“链锯彼得”带着孩子般的坏笑制造那些充斥着喷涌的鲜血、贪婪的僵尸和河马歌星的电影。对他来说,演员不过是一场血腥大屠杀闹剧中的道具而已。有时他甚至干脆不使用任何演员,让整部电影成为一群乔装打扮的木偶的舞台。

另一个彼得则要感性一些——“感性彼得”拍摄关于友谊、关于人的行为(甚至包括电影拍摄这个行为本身)的矛盾冲突的电影。这些电影是新颖而又真实的。演员们对彼得的温文尔雅表示赞许,电影也在欧洲得奖,剧本更是获得奥斯卡提名。

由于缺少足够的演员来演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链锯彼得”克隆出了“演员彼得”。“演员彼得”将在影片中扮演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最搞笑的角色。“演员彼得”非常热爱表演,以至于在今后的所有影片中都要求出演一些小角色。这个彼得天生就掌握面对摄影机撒谎的技巧,即使是在偶尔以“导演彼得·杰克逊”的身份出现在镜头前时。“特技替身彼得”在拍摄危险场面时是很有用的,当需要有人悬在海边悬崖上时,就只有这个彼得出马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彼得似乎又在梦想着能迎合媒体的要求,他会冷静而有条理地为自己“把血腥杀戮变成喜剧”的概念作辩护。但在采访时,“媒体彼得”的所谓“谦恭”还是让他在接受提问时会翻白眼,要么就手持链锯摆出一副狂人的造型供人拍照。

所有这些彼得都不喜欢大喊大叫。因为他把喊叫的工作交给了别人去做,所以在片场有时很难看出这儿谁是管事儿的。但是他的统治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在南太平洋的底端,这个国家的人们开始带着一点惊讶的口气谈论他的电影。

很快,彼得有了好莱坞的经纪人。为此他激活了视野开阔的“领土扩张彼得”,他飞到好莱坞,拿走大笔的现金,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回到新西兰拍摄更庞大更好的电影。“领土扩张彼得”找来几个朋友开办了一个公司,专注于创造那些关于妖魔鬼怪和老旧露台的电影魔术。当所有这些画面成功地走上银幕之后,这个特别的彼得开始显得有些多余,他被送回家,每天在海浪的拍击声中看着恐怖片了此余生。彼得现在可以雇佣其他人为他工作,使自己从一人多角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但有些时候,当他费力地跟十二个手下解释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的时候,他也会怀念往日的时光,在那些日子里,他惟一需要支使的人就是他自己。

友好的“媒体彼得”开始变异——他依旧定期地安排一大堆的电话采访,但同时也因为控告那些胆敢胡乱评价自己电影的记者而闻名。

紧接着,一股暗流开始涌动,它的名字叫做托尔金。全球的数码技术和怪兽制作艺术的精英们都听到了这个名字的召唤,踏上了他们的梦想之旅。他们的目的地是一个名叫惠灵顿的城市的郊区——宁静而和平的米拉马。一天早晨,彼得站在城边的一座山顶上,心中筹划着一个已经惊动许多好莱坞最响亮的大人物的童话。这是一个需要有无穷的勇气以及成群的半兽人、计算机专家和会计师的庞大工程。

创造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细节都将和克隆技术一样复杂。

本书讲述的是九部电影的故事——为何这众多的彼得·杰克逊其实都是同一个人。

后记

结束语:海边小屋里

我们回到海边,在彼得·杰克逊成长的那幢房子里,他的克隆大军还一如既往地看着恐怖电影,吃着安眠药。他们的工作都由别人接替了,所以彼得让这些克隆人回到这里,让他们平静地度过余生。

“演员彼得”一清早就离开小屋,他每周要到附近的幼稚园给小孩子们讲故事。幼稚园老师担忧地站在门后,但愿彼得今天不要讲那些恐怖的故事——“全黑”橄榄球队的队员们就着月光练习反弹踢,他们把前球队队长的头砍下来当球。在海边,旭日初升的花园里,“特技替身彼得”正从哈比人的洞穴里钻出来,用一根蹦极索把自己挂在门廊上。自从那天他在《宇宙怪客》里用绳子把自己挂在悬崖上以后,他的膝盖一直很疼,但是他觉得在海风中把自己倒吊着有利于血液循环。“链锯彼得”正在附近的一家电台跟政客打交道,彼得带着微笑,坐在神情紧张的政客对面。带着天使般的纯真,彼得问那个政客为什么在作决定的时候不听听电影人的意见。对了,那个“感性彼得”正日以继夜地为他的史诗剧本忙碌着,他要把人类文明的长河全部搬到电影里。不过没什么人搭理他,有几个年轻人接了他的电话,聊的也都是那部该死的《指环王》,仿佛他的另外16部电影都不存在似的。

在这支克隆大军里,一部分彼得工作得很好,但也有几个表现不怎么样。那个找到神奇盒子的“源彼得”最近又怎么样了呢?他的故事开始和另一个故事紧密相连——一个有着明亮的眼神的女子芙兰·沃尔什走进了“源彼得”的生活。他们俩煞费苦心地把怪物、魔法和残肢碎肉归整到一起,然后坐到一处,开心地笑着。有一天,芙兰刚刚在打字机上敲出一段她最喜欢的句子,在一旁的彼得已经为她的故事想到了一个最完美的结局。他不假思索地把手指伸向L键,却发现,她的指尖也放到了那里。

几年以后,彼得和芙兰已经有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为了说故事方便,我把年纪小的那个叫做罗希吧。罗希喜欢蒲公英,喜欢研究热力学原理。有一天,罗希已经长高了,她冲进房间,告诉彼得一个她刚刚想到的绝妙的注意——她要用很多电吉他组成一个乐团,驱动这些电吉他的能量来自一排火山。当然,罗希对自己的想法很得意。

彼得听完后从窗边扭过头来,他的眉毛微微扬起,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掩饰不住的兴奋。罗希抬头望着爸爸,想像着过去的事情。那时的爸爸还是小孩子,脸上没有乱蓬蓬的胡子,普克鲁阿湾的悬崖就是世界的边界,就是他的全部。

“蒸汽吉他?”彼得咧嘴一笑,“赶快到工作室去,别让人抢先做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伊恩·普赖尔
译者 经雷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1651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9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6.125.78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3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6: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