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三种人性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性问题的认识史,可以说几乎和人类本身一样悠长久远。但是你知道人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人类遗传物质的确证与人性理论有什么关系?人是不是一种天生食人的生物?……这不是一本消遣性的书,但请您读一读本书,肯定能引发您对这类问题的兴趣与思考,肯定能使您的哲学认识得到提升。

内容推荐

人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人类遗传物质的确证与人性理论有什么关系?人是不是一种天生食人的生物?食人之风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人有限的物质需要是怎样转化为无限的财富需要的?胡思乱想与人类认识有什么关系?天才问题应该怎样理解才正确?商品经济一定是唯利是图的吗?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什么?……

对上述问题,本书将作出严密而合理的理论阐说。在阐述过程中,试图将一个崭新的、完整的人性哲学体系清晰地呈现给您。

这不是一本消遣性的书,但请您读一读本书,肯定能引发您对这类问题的兴趣与思考,肯定能使您的哲学认识得到提升。

目录

绪言

立体人性架构

人性与物质需要

人性与历史唯物主义

人性与美学基本问题

人性与天才

人性与爱情

人性与人性认识论

人性与现实人类性

人性与道德

人性与商品经济

人性与平等

人性与自由

人性与民族

人性问答

试读章节

      人性与天才

对天才一即人才问题的认识,历来争论激烈、对立严重,可以说,是哲学领域中一座雾气沉沉的魔宫。

什么是天才呢?

一个哭声响亮的婴儿,人们不会称他天才,而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员,人们叫他们天才歌唱家;一个动作有力的孩子,人们也不会称他天才,而世界举重冠军,人们便可称他为天才运动员。

由此可见,通常人们所指的天才,并不是具有天生的才能的人,而是在社会生活中有了杰出成就的人。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作用确实有所不同。

有的人,他的发明驾驭物质爆发出了千百万人都拿不出的力量;有的人,他的创造办到了千百万人都办不到的事;有的人,他能够动员和组织千百万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的人,他能够获得千百万人的信服和崇敬。

人们因此认为他们“聪明”、“脑袋特别灵”,甚至是“生而知之”的“上智”。在这个趋势之中,难免也夹杂着出于某种目的的吹捧和阿谀。于是,一些狂妄的人忘乎所以,自居天才,飞扬跋扈,揽权夺利;另一些天真的人,拜倒在“天才”面前,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放弃了前行的方向。

而另一部分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们的才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他们毫不含糊地采取了坚决反对天才论的立场。但在这反对中,却又承认了“天才就是比较聪明一点”(《哲学小词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5月版78页)。其实,聪明便是一种天生的才能。他们可以分配一个嗓音优美的姑娘去做建筑工;可以指派一个生物学权威去扫大院。但他们无法训练一个身高比俾格米人还矮的人去争夺跳高世界冠军;无法叫一个色盲患者去当司机。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天才问题呢?

人性是一个过程。它随着人的(总体和个体)自然本质的发展而发展;它随着人的(先天和后天)理性能力的发展而发展;它随着人的(继承和突破)社会理性的发展而发展。人性的这三个发展是统一的,同时并存的,它在逐个包含中实现着突破,在每个发展的下半截中产生出新的内容来,从而推动着个体人性的全面前进。我们既不应把这三者割裂,否定了它们的逐级包含;又不应把这三者混为一谈,抹杀了它们的区别。

首先,人的才能有天赋成分。

因为,人类的遗传物质只是大致相同,不是绝对一样,因此,有的人有这方面的天生特点,有的人有那方面的天生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条件下成了优点和长处,便是一种天生的才能(欲性才能)。虽然基因与人的才能的关系、基因影响人的才能的形式和过程、基因对人的才能作用的确切程度,人类还未透彻地了解,但基因与人天生的才性能力有关,却是可以定论的。

P55-56

序言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性问题的认识史,可以说几乎和人类本身一样悠长久远。

刚从动物之门中挤身出来的远古人类,它的自身,尚未产生巨大的利益分化;它所面对的环境,也尚未积淀起深厚的、有差别(甚至对立)的人文因子。基本统一的人类在基本统一的生存条件中成长出来的是基本统一的人性。这个人性反映到当时人类的认识中,粗糙地得出了人性是先天同一的结论,形成了人类的第一个形态原始、质性素朴的人性观。

人类第一个人性观是人类最简单的思维方式的产物,它是直观的,简单的,而且确实包含着把在原始自然界成长的人性当成人类本性的失误。但是,它是接近当时的人性实际、能够适合当时生活需要的,经受生活验证后,为众多人采纳。

这个人性观绵延到后世,在历史上时时显山露水、炫耀光芒。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道:“就自然禀赋说,我们都是一样的。”(《简明欧洲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版28页)中国战国时代的告子也有“食、色,性也”(《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296页)的论述。所以恩格斯写道:“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这样的观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三卷142页)至于近现代的许多人本主义类型的哲学体系,虽然它们构筑恢宏壮观、论证细腻精致、形式新颖时髦、内容深奥繁富,但如果剥除去其修饰与依附的成份,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人类第一个人性观的内容。

随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前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意识和知识的积累、分工的出现、阶级和阶层的产生等),人性也日渐丰富、变化多样。渐渐地,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第一个人性观产生了愈来愈大的距离。这个差距,引发了人类对人性问题的新的思考与探索。其中,有一些人以发展旧观念来适应新情况;有一些人站在新生活的基础上来构筑新想法;自然也有一些人,采摘新的和旧的精彩的思想珠玑并加上自己的自主思维来编织自己的理论工艺品,这里面难免出现一些看似五彩斑斓、其实紊乱不堪的东西;而这同时,适应着人类利益分化的产生,为某种群体私利辩护的人性理论也应运而生。于是,种性论、天才论、性善论、性善情恶论、人是政治动物、环境决定论、权力意志、存在主义……大量形态各异的人性理论在人类的哲学史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当代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人性理论有三类。

1、将人理解成感性实体;

2、将人理解成精神存在;

3、将人理解成实践产物。

对这三类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将人理解成感性实体的(人性善、理性主义、人对人是狼等),以及一部分将人理解成精神存在的人性论(生命张力论、唯意志论等),它们的立论方式是将天然人、或从天然人中摘取一个方面作为基础,来开展自己的体系。这类理论根本上依然立足于人性是先天的这个基点上,它们仍然属于人类第一个人性观的范畴。但将人理解成实践产物(行为主义;社会关系总和论等)以及另一部分将人理解成精神存在的(存在先于本质、经历潜意识、文化人类学等),它们或者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或者以人性后天发展的产物为基础来开展自己的体系。这些是一些理解角度、立论基础、阐释要点与人类第一个人性观截然不同的崭新的人性理论。这类理论所包含的人性观,我们称其为人类的第二个人性观。

就上前可见的哲学资料看,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类第二个人性观的类型都比人类第一个人性观的类型出现得晚。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古代后天人性论,是东汉的王充在《论衡·率性篇》里提出的,它比春秋战国的人性善恶之辩晚了一个时代。在西方,古希腊时期提倡环境论(早期的后天人性论)的有较晚起的哲人希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后来它在基督教哲学中消失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又开始复苏。但它在近现代(尤其在西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观点逐渐散扩传播,它的思想渗透进许多领域,它的新流派一个又一个产生,它对人类的生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马克思写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它在世界的一些国家与地区甚至达到了占统治优势的地位。

人类第二个人性观在相当意义上能弥合人性观念与发展了的人类人性之间的距离,因此,它从人类第一个人性观手中夺取了一个又一个阵地,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在20世纪发生了两件事:1、人类遗传物质的被确证;2、在苏联斯大林时代和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某些否定人性、人权、人道主义的极端做法。前一件事以物质事实使得后天人性观在理论上无法彻底完成;后一件事以实践事实使人们感觉到,这个人性观也存在着对人类生活发生消极作用的可能性。在此同时,人类第一个人性观承担着与生活裂痕扩大化的重负,拖拉着历史中形成的种种缺陷和累赘,在哲学史中踯躅、踉跄,艰辛跋涉。就这样,两大人性观各有其不足,又各有其灿烂和辉煌,它们挥舞着自己的旗帜,敲打着自己的锣鼓,统帅着一大批学科、流派,呐喊着对自己有利的历史事实和常识,在各自的领域里叱咤风云,显尽风流;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又都各有其失误。

由于立论基础的不同,两大人性观各不相让,甚至互相诘难、争论不休。但又谁也说服不了谁;同时,谁也无法把对方彻底驳倒。这个情况说明了两个问题:1、人类第一个人性观和人类第二个人性观都还不能实现人性理论的真正完成;2、时代要求人类的人性观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时刻终将来到。

其实,人性是一个全面结构。打个比方,它就像一个一面是金、一面是银的盾牌。如果各从一面予以认识,那么,便永远无法得到对盾牌的确实的认识。

于是,我们把那种既不同于先天人性观,又不同于后天人性观,主张对人性进行全面完整理解的观念体系称作人类的第三个人性观。

人性立体化是一个事实,因此,人类对人性进行全面理解的思想之芽早有露青,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弗洛伊德,他从长期精神分析的实践中发现了对人“本我、自我、超我”的看法,但这个看法只不过如一只蓦然涌起的犄角,突兀地长出在它的以泛性论和潜意识论为主调的精神分析体系之中,并不曾用它来有机地组织整合他的精神分析材料,得出崭新人性观的人性理论。又如中国古代不少的学者,虽然看到了人性中的性情理欲之别,但并不对这个构造的内外辩证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开掘,而是或匆忙推衍出人性善恶之类的伦理结论;或铺衍张扬成庞大复杂的理学体系,人性的立体结构便只成了他们理论演绎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如洛克的“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欧文的“先天组织”和“后天环境”之类,对人性的认识也已脱离了平面化的地平线,但同样未被发展成系统的人性体系。至于另外有些理论虽然既承认人的自然性、也承认人的社会性,提出了人的身心问题,但他们没有得出一个从本质上完整反映人性的系统结构。他们实现的或只不过是跟在事实后面转得晕头转向,或只是一种形而上学杂烩式的粘贴和混合,有的甚至还包含了某些成见和曲解,自然不能产生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因此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够饱满、严整地对人从本质上进行全面理解的人性理论,因而,人类的第三个人性观迫切需要建构。

“在关于人的研究的一般课题中,现在提到第一位的是可以称之为‘人的发展中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一系列问题)。”(洛莫夫·拉维奇一谢尔博:《人的遗传心理生理学问题》莫斯科,1978年俄文版,第3页。转引自杜比宁《人究竟是什么》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版289页)

在充分地掌握各种人性事实的基础上;在充分地理解和继承人类第一个人性观和第二个人性观正确成分、扬弃它们不足的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在努力充分地对人性理论(包括许多企图全面理解人性的人性理论)进行深入研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寻索着大大小小巨人的脚印前行,并努力企图再向前跨出“一小步”,写出了这本《第三个人——立体人性模型》。

我企望它或能成为一块人性理论前进道上的铺路之石,甚或只是夷填坎坷的一捧土屑、几芥砂粒,为人类第三个人性观的成长和成熟出一分力。

人们呵,摆脱简单思维,以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将人性放到历史和社会的大景象中去进行新的考察、新的查究、新的探索,以新的哲理观念从根本上对人性进行新的梳理,必将会获得许多新的发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三种人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斐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01608
开本 32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061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2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