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生门(全译插图本)/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的杰出作家,有“鬼才”之誉。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于短篇小说,《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都是芥川龙之介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便将《罗生门》、《鼻子》译介到中国。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深受老一辈著名翻译家夏丐尊、夏衍、楼适夷等人的喜爱,他们都曾翻译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本书根据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改编,由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轰动全球,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十部影片之一”,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也因此更深入人心。

内容推荐

电影大师黑泽明轰动国际的名片原著,世界文坛屈指可数的诡异奇才,日本文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作品。小说巨擘芥川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一位重要作家,是新思潮派的柱石。这个流派表现了20世纪初日本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而又苦于无出路的心情,在艺术上则突破了长时期作为日本文坛主流的自然主义文学,正视社会现实,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现实主义倾向。灰色的基调,阴冷的心情,在一个悖逆的时代,饥荒战乱的环境中,人性的罪恶与堕落使道德瓦解,价值崩溃,人与人之间彻底失去了信任感。在芥川龙之笔下的世界里,善恶是非只有一线之隔,人性的意志与决断,有足够的力量来选择善与恶,判断是与非。但若我们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就会因为企图隐藏软弱而使我们坠入邪恶的不归路中……

目录

罗生门

鼻子

山药粥

戏作三昧

蛛蛛之丝

地狱变

基督徒之死

枯野抄

毛利先生

圣·克利斯朵夫传

橘子

沼泽地

疑惑

魔术

舞会

南京的基督

杜子春

阿律和孩子们

秋山图

仙鹬

竹林中

报恩记

河童

傻瓜的一生

试读章节

说起禅智内供①的鼻子,池尾一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鼻子足有五六寸长,从上唇一直耷拉到下巴。上下一般粗,像根香肠,细细长长的,垂在脸当中。

内供年过半百,打做小沙弥时起,直到如今升为内道场的供奉,心里始终为这鼻子苦恼不已。当然,表面上看似没事儿人一样,倒不是因为作为一心修来世的出家人,不该老为鼻子犯嘀咕,而是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鼻子成了自己的心病。平日言谈之中,也顶忌讳提“鼻子”这个词儿了。

内供为鼻子伤脑筋的原因有二——其一,鼻子过长,极其不便。首先,连饭都不能自己吃。要不然,鼻尖儿就会杵到铁碗里的饭上去。内供只好叫一个徒弟坐在食案对面,吃饭时,用根一寸宽两尺长的板条替自己掀着鼻子。可这么一顿饭下来,无论是掀鼻子的徒弟,还是鼻子给掀起来的内供,都不是件轻省事儿。有一回,一个中童子②来替那个徒弟,正巧打个喷嚏,手一抖,鼻子便杵进粥里。当时,这事儿都传到了京城。——不过,这还不是内供为鼻子发愁的主要原因。其实,内供苦恼的是,这鼻子使自尊心倍受伤害的缘故。

池尾一带的人倒都挺体谅禅智内供的,说他幸好不是俗家人,要不然,单凭那只鼻子,谁家闺女肯嫁给他呢。其中也有人议论说,八成是因为这鼻子才出的家吧。可内供却不认为当了和尚,鼻子的烦恼就少多少。因为娶得上娶不上媳妇,这事儿可影响忒大,自尊心变得格外敏感脆弱。于是,内供从积极与消极两面,变着法儿来恢复受伤的自尊心。

内供先是想,怎么才能使这长鼻子显得短一些。他趁周围没人时,照着镜子左顾右盼,想方设法,煞费苦心。有时,仅凭变换脸的角度还觉不够,就时而手扶着腮帮子,时而手指托着下巴颏,不厌其烦地对镜揣摩。然而,鼻子看上去显得短,能让自己满意的事儿,却是从不曾有过。有时他越是苦心竭虑,鼻子反倒越显得长了。每逢这时,内供便叹口气,把镜子收在匣子里,快快回到经台前,继续诵他的《观音经》。

此外,内供还不断地留意别人的鼻子。池尾寺里常有僧供讲经说法。寺内僧房一间挨一间,浴室每日都有僧人烧洗澡水。所以这里进进出出的僧俗人众,为数最多。内供耐着性儿端详他们的面孔,老想找出一个鼻子长得像自己的人,哪怕一个也好,都可聊以自慰。因此,蓝绸衫或白单褂之类的,压根儿不在他眼里。更不消说那些橘黄的帽子和赭黑的僧袍,平日司空见惯,早已视若无睹。内供绝不看人,只看鼻子。——要说呢,鹰勾鼻子倒是有,可像他那样的鼻子,却一个都没发现。找来找去,总也找不到,心中不免郁闷起来。哪怕和别人说话的工夫,也会不由自主地捏捏耷拉下来的鼻头儿,不顾自家的年岁,臊得脸发红,这一切皆因心中郁闷所致。

最后,内供竟想从佛教内外典籍中,寻得一个和自己鼻子一样的人物,以期心中得到些许宽慰。然而,哪本经书里都没记载目犍连和舍利弗鼻子长得长。就连龙树和马鸣这两位菩萨的鼻子也都与常人无异。内供听人讲震旦①的事,说是蜀汉的刘玄德耳大超长,不禁叹然:那若是鼻子,自己不知该多宽心呢。P8-9

序言

芥川龙之介——

独步日本文坛的“鬼才”作家(代译序)

短篇小说巨擘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一位重要作家,是新思潮派的柱石。这个流派表现了20世纪初日本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而又苦于无出路的心情,在艺术上则突破了长时期作为日本文坛主流的自然主义文学,正视社会现实,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现实主义倾向。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开始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蓬勃发展。1923年反动当局利用关东大地震之机对广大革命群众及进步组织进行血腥镇压,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1927年发生了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现实社会的这种紧张沉闷的气氛使芥川感到窒息,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鲁迅指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

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能赋俳句,俳号我鬼。他于1892年3月1日生在东京,因为恰好赶上辰年辰月辰日辰时,故名龙之介。原姓新原,父亲经营牛奶业。生后八个月,因母亲神经失常,过继给住在本所的舅父做养子,改姓芥川。芥川家世世代代都有人在将军府任文职,明治维新后,养父在东京府做土木科长。他虽然有自己的房屋,退休后仅仅靠养老金糊口,生活并不宽裕。芥川在《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中写道:“他们的贫困并不是住在连檐房里的下层阶级的那种贫困,而是为了保持体面不得不忍受更多的痛苦的中下层的贫困。”养父母对诗书琴画无所不通,家庭里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本所区又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保留着使芥川神往的江户情趣。芥川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下,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学(包括《西游记》、《水浒传》和泷泽马琴、式亭三马、十返舍一九等江户时代作家的小说)的熏陶。他生性异常聪慧敏感,体质虽纤弱,学习成绩总名列前茅。上中学后广泛涉猎欧美文学,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世纪末文学的影响。他曾引用法朗士的话说:“我不是通过与人接触而是通过与书接触才了解人生的。”明治时代的作家中,他最喜欢幸田露伴、泉镜花和德富芦花。

十八岁时,芥川作为优等生免试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文科。1913年入东京大学英文系。读书期间,成为第三次和第四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的同人。1915年发表《罗生门》,但当时并未引起文坛重视。大学毕业之前,在第四次复刊的《新思澍》上发表《鼻子》(1916年2月),备受夏目漱石的赞赏。《山药粥》(同年9月)和《手绢》(同年lO月)接连问世,从而奠定了他作为新进作家的地位。大学毕业后,在镰仓海军机关学校教过三年书。1919年3月入大阪每日新闻社,1921年以该社海外特派员身份到中国十余个城市游览,回国后写了《上海游记》(1921)、《江南游记》(1922)等。

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新思潮派是从日本大正中期到昭和初年,继白桦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又称新现实主义或新技巧派,通常指第三次(1914)和第四次(1916)复刊的《新思潮》杂志的同人。代表作家有芥川龙之介、菊池宽、久米正雄和山本有三等人。他们大多是东京大学的学生,深受夏目漱石和森鸥外的影响,并得到武者小路实笃的启发。当这一派作家跻身文坛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白桦派文学。

白桦派作家所主张的理想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以及他们所追求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等,有的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新思潮派的作家们尽管没有什么鲜明的文学主张,不像过去的自然主义、浪漫主义那样具有明确的文学理论和见解,但在创作上却显示出共同的倾向:既反对自然主义那种纯客观的描写方法,又怀疑白桦派文学的理想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强调题材的多样性,并且十分讲究写作技巧,注重艺术形式的完美。然而,这派作家的创作又不同于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所提倡的新浪漫派、乃至唯美派或颓废派文学。他们认真地审视人生,把握现实,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赋予自己笔下的一切以新的意义,理智地加以诠释,所以有时他们也被称为新理智派。在技巧上,他们一般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只是更着重于人物心理的刻画。

芥川龙之介曾认为20世纪初席卷日本文坛的自然主义文学的理想,可以用一个“真”字来概括。1908年以后,以永井荷风为中心的唯美主义派打着“美”的旗帜,写出了一系列颓废主义、唯美主义的作品;1910年出现的以武者小路实笃为代表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则以“善”作为理想。1917至1919年问走上文坛的一批新作家便试图将上述真善美三种理想糅合在一起,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来。这便是新思潮派作家在创作上的共同宗旨或倾向。但是,这一派的作家却又各具特色。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不论是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地狱交》(1918)、《蜘蛛之丝》(1918)等,还是现代题材如《魔术》(1919)、《秋》(1920)、《一块地》(1923)等,都是以典雅的语言,细腻的心理刻画,巧妙的布局和机智幽默的情趣,显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他后期的现代题材作品里,如《玄鹤山房》、《齿轮》、《傻瓜的一生》(均1927)等,却又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探讨现实人生中经历幻灭之后的苦闷和绝望。菊池宽和久米正雄早年写过一些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作品,后来却转向通俗小说创作。

在不太长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不少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由于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的文笔俏皮,精深洗练,意趣盎然。

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多是借古喻今,以嘲讽的笔触针砭时弊。它们可分为五类:

1 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其中《罗生门》和《鼻子》系通过大约成书于12世纪上半叶的古代说话集《今昔物语》故事改编的,揭露利已主义在社会上的风行。芥川很重视细节的真实,字字句句苦心孤诣,一丝不苟。例如,为了写罗生门上的尸体,他曾专程到医科大学的解剖室去取经。

“那些尸体的拇指上都挂着穿上铁丝的牌子,上面记着姓名、年龄等等。他的朋友弯着腰,灵活地运用解剖刀,开始剥一具尸体脸上的皮。皮下布满了美丽的黄色脂肪。”

“他望着那具尸体。为了完成一个短篇——以王朝时代为背景的一个短篇①,他非这么做不可。可是,像腐烂了的杏子一样的尸臭是难闻的。”(《傻瓜的一生》九“尸体”)

《地狱变》写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生命,并指出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

2 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如《烟草与魔鬼》(1916)、《基督徒之死》(1918)、《诸神的微笑》(1922)等。

3 描述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如《戏作三昧》、《大石内藏助的一天》(均1917)等。在《戏作三昧》中,作者借主人公泷泽马琴的内心活动,阐发了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生活之外的处世哲学。

4 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的小说,如《手绢》、《舞会》(1920)等。《手绢》辛辣地讽刺了日本明治时期的思想家新渡户稻造对武士道的鼓吹。

5 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作品,如《女体》、《黄粱梦》、《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图》(均1920)等。

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芥川也在时代的影响下,着重写反映现实的作品,题材颇为广泛,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消沉为对照,歌颂一个农村姑娘的淳朴善良的《橘子》(1919),表现现代男女青年苦闷的《秋》,刻画少年心理的《手推车》(1921),描写农村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块地》,嘲讽乃木希典的《将军》(1920)以及批判军国主义思想,对下层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个窗》(1927)等。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1927年初,发表《玄鹤山房》,通过老画家之死,揭露家庭内部的纠葛,反映了人生的惨状和人们的绝望心情,暗示了旧事物的衰亡和新时代的来临。写这篇作品的时候,芥川已萌自杀的念头,使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楼》等充满了阴郁气氛。遗作《齿轮》和《傻瓜的一生》描写作者生前的思想状态。评论集《侏儒的话》(1923—1927)阐述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看法。

《竹林中》(1921)堪称芥川历史小说的代表作,结构谨严,技巧纯熟,手法新颖,寓意深刻,发表后获得好评,已在日本搬上银幕。樵夫在竹林中发现了武士的尸体。武士那个年轻貌美的妻子以及凌辱她的强盗都分别供认自己是凶手。而死者的亡灵则借巫婆之口,说自己是愤而自杀的。樵夫、云游僧、捕役和武士的岳母各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为案情提供线索。每个人讲的都能自圆其说,但把七份供词对照一下,便发现此案扑朔迷离,让人摸不着头脑。作者要写的显然不是什么情杀案,作品也不着重于通过曲折情节,发现元凶。芥川在此作中想表达的是这样一个观点:客观真理是不容易搞清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信口雌黄,颠倒黑白,捏造事实。三个主要人物,只要有一个说的是真话,其他两个便是在扯谎。作者故意留下伏笔,发人深思。

在芥川的反映现实的作品中,《阿律和孩子们》(1920)写得比较成功。作者环绕着因患十二指肠溃疡、命在旦夕的阿律。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口虽简单,关系却很复杂的一家五口的心理活动。阿律的丈夫贤造是一家小小针织厂的老板,他和前妻之间生有一女,叫阿绢,嫁给了绸缎庄的少东家。阿律和前夫生的大儿子叫慎太郎,贤造和阿律又生了个叫洋一的小儿子。这二男一女,根据每人在家庭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对贤造和阿律的感情有着微妙的差别。甚至对婶婶(前妻的本家)、数名店员、腼腆俏丽的女用人,以及为同行的误诊打圆场的医生,作者也都用极凝练的笔墨描绘得十分逼真。日本有一些写几代人历史的长篇巨著,能称“大河小说”。这种作品读了有时令人不免感到水分太多。《阿律和孩子们》则把可以写成一部长篇的题材压缩成一个短篇,文无虚笔。例如作者通过洋一的风闻。阿绢的寥寥数语就勾勒出这是个正在受着经济萧条威胁的中等商人家庭。

《河童》(1927)是芥川脍炙人口的晚期代表作。半个多世纪来,日本文艺界每年都在他的忌辰(7月24日)举行“河童祭”的纪念活动,借以悼念这位为日本近代文学留下许多珍品的天才(或者照日本人的说法——鬼才)作家。

《河童》是一部寓言体小说,作者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口述他在河童国的见闻,抒发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看法。发表后不久,作者就自杀了。作者描写的当然是个虚构的世界,色调颇晦暗,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精神状态。芥川借河童国来讽刺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法律、文艺、哲学、宗教以至风俗习惯。例如在小说的第八段描述河童国有个奇怪的法律,叫做“职工屠宰法”,凡是被解雇的职工,统统杀掉,河童肉则作为副食品出售。当主人公表示惊讶时,河童资本家嘲笑说:“在你们国家里,工人阶级的闺女不是也在当妓女吗?吃河童职工的肉使你感到愤慨,这是感伤主义。”芥川在这里犀利尖锐地抨击了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作品对于资本家发战争财,士兵受虐待,当权者对文化艺术横加压制等等,也予以揭露和批判。因此,这部小说可以说是芥川对社会的总批判。作品对人生进行哲理的探讨,谐谑中寓有辛辣的讽刺。

20年代末期,日本社会的阶级斗争更加尖锐。芥川是个“神经脆弱到连门前有人咳嗽都会大吃一惊”①的人,动荡的局面使他深感不安。他越是接触社会,越憎恨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他虽对现实不满,却又不肯放弃既有的生活方式。他曾这样自我反省过:“你为什么要攻击现代的社会制度?”“因为我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傻瓜的一生》)然而另一方面他又害怕流血的革命。他写道:“总之,我认为要是能像现在的英国那样一点不流血就进入社会主义,那可太好了。”①他对阶级是有些蒙咙认识的,他写道:“从各方面来说,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激荡的过渡时代,从而矛盾重重。……我们不可能超越时代,而且也不可能超越阶级。……我们的灵魂上都打着阶级的烙印。……”(《文艺的,过于文艺的》,1927)

芥川这样描述自己道:“……我在气质上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人生观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政治上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他》其二,:1926)他关怀尚处在萌芽状态中的无产阶级文学,在艺术上对它要求很高。他写道:“我对无产阶级文艺也满怀期待……昨天的无产阶级文艺认为社会觉悟是作家的唯一必要条件。……批评家们对资产阶级作家说:‘你们必须有社会觉悟。’我不反对这一点。但是我想对无产阶级作家说:‘你们必须有诗的境界。’”(《文艺杂谈》,1926)

他依稀看到未来是属于无产阶级的,他说:“贵族不是已经让位于资产阶级了吗?资产阶级也迟早要让位于无产阶级。”(《文艺的,过于文艺的》)他甚至承认:“社会主义不是是非曲直的问题,而是个很简单的必然问题。”(《澄江堂杂记》,1918—1924)然而他又坚持自己的悲观论点:“我相信,在任何社会组织下,我们人类的痛苦也是难以解救的。”(《文艺的,过于文艺的》)

芥川就是在这种矛盾心情和“对未来的模模糊糊的不安”(《给一个旧友的手记》,1927)中,在年仅三十五岁时人为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这件事在日本知识界引起巨大的震动,作家们更是纷纷撰文对这位为艺术呕心沥血的“典型的浪漫主义者和艺术至上主义者”②的死表示惋惜。日本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认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反映人们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当我们阅读他的全部作品或是他的一部自选小说集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接近于西欧20世纪的作家①所刻画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读者一篇篇地读他的作品时,会产生这样的感想:人们是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社会的,人们对待社会的心理状态是各种各样的。这无疑就是芥川的作品吸引当代读者的最大魅力所在。”②他还写道:“芥川龙之介复活了自然主义时期以来日本近代小说所失去的浪漫主义,而且大大发展了日本近代小说的传统。他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他有意识地创造了文体——不是司空见惯的文体,而是消除了庸俗气味的艺术文体。在文学史上,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在当前的现实中,我抱着很大的共鸣来回顾扭转日本文学方向的芥川十年的业绩。”③

为了纪念芥川,日本文艺春秋社于1935年设立了“芥川文学奖”,每年颁发两次。四十几年来,许多日本作家都是获得这个最高文学奖后成名于文坛的。芥川在世期间就已经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就翻译了他的《罗生门》和《鼻子》。他的另外一些短篇小说也相继介绍到我国来,还出版过几种小说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俄、西、意以及世界语等多种文字。本书编译出版了芥川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二十四篇。

文洁若

书评(媒体评论)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才华横溢、学力丰厚、思想深刻、气品高迈、文字清丽,在艺术琢磨上颇有功力的作家。

——著名翻译家楼适夷

像他那样高深的教养,优秀的趣味,以及兼备和汉洋的学问的作家,今后恐怕绝无了。

——日本作家菊池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生门(全译插图本)/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芥川龙之介
译者 高慧勤//文洁若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104022640
开本 32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313.45
丛书名
印张 9.65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0
11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