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宗教与人生修养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宗教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隐含着非常丰富的人生修养与道德教育思想。本书从中国古代宗教及儒释道三家的学说中,发掘出大量有关人生修养及道德教育方面的思想,这对于人们了解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和道德文化等,将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试读章节

第二节宗教的含义与分类

宗教是什么?我们认为,宗教文化有两种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一是它的文化形式,二是它的文化内涵。宗教文化在形式上,一定会涉及鬼神或出世间现象的,若不讲鬼神和出世间的事,那么,宗教文化亦就不叫宗教文化了。同时,宗教文化亦一定是追求人生利益的,若不讲人生的利益,那么,宗教也一定是愚痴无智的了。宗教对人生利益的追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求世间的利益,譬如求神灵保佑,实现人间的物质利益。二是求出世间的利益,譬如企求彼岸的永恒幸福。三是智慧解脱的利益,譬如实现通达无碍的人生境界。有些人的宗教定义,只是看到了虚幻不实的文化形式,而没有看到不同类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智慧水平的宗教形式之中所隐含着的千差万别的人文内涵,因此,把宗教文化统统冠之以迷信。我们认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地把宗教定义为迷信,那就未免太简单化了。为此,我们对宗教的定义,既要看到宗教文化的虚幻不实的文化形式,又要看到不同类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智慧水平的宗教文化所隐含着的千差万别的人文内涵。一、宗教的一般含义

宗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文化,它是由人类的自觉思维创造出来的,它既蕴涵着人们力求改善自我生存条件的美好愿望,亦蕴涵着人们力求自我修养的道德愿望。这一宗教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宗教文化的表述方式,以及宗教文化的表述内容,其实,都不是离开人心而独立存在的,都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宗教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①

恩格斯的这种说法,虽然对宗教文化具有否定的态度,然而,恩格斯的这种说法毕竟肯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是人们的一种观念。

从宗教的起源上来说,一切宗教观念,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无论是佛还是上帝,以及鬼神,其实,都是人类向自己的未知领域进行猜测性思维的观念性成果,都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背后的那个“可能存在物”的猜测。对自然现象背后的那个“可能存在物”的猜测,人们采用了拟人化的思维方式,以为在自然现象的背后,有一个类似于人的操作者,它威力无比,能够给人类带来吉祥,也能够给人类带来灾害,因此,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便向自然现象背后的那个“可能存在物”进行交易:向它述说赞美的话,向它奉献所需的物,同时,企求它的冥冥之中的保佑,以达到改善人们生活的目的。由此可见,宗教偶像,以及与之沟通的方法,都是人们对自己的未知领域进行猜测性思维的结果,这种猜测性思维,采取了拟人化的思维方式。

宗教文化之所以能够产生,首先是由于人类的自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其次,由于人们关于大自然与人类自身的知识还没有达到相当充分的程度。因此,人们便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对自己的未知领域进行猜测性地思考,特别是在实证材料不足的情况下,猜测性地探索自己的未知领域,便成了一种必然的认识方法。拟人化地猜测大自然背后的那个“可能存在物”,并且主动地向那个“可能存在物”进行交易,以求得那个“可能存在物”给人带来可能的吉祥。人类社会在某一个智慧水平上,必然地会对未知领域进行如此地猜测性思维。如此地猜测性思维,便必然地会产生宗教观念与宗教行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维水平与思维方式不同,因此,由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维方式所创造出的宗教文化亦各不相同。远古时代的人们,运用朴素的拟人思维,思考自己的未知领域,以为万事万物与人一样,也是有灵性的,因此,便形成了泛灵观念。后来的成熟的道德宗教,虽然意识到了宗教观念的唯心所造性,然而,成熟的道德宗教并没有简单的抛弃原始的自然宗教的文化形式,而是把原始的自然宗教的文化形式借鉴过来,赋予它新的人文内涵,以达到借宗教而说人文的目的,以达到改造人心的目的。因此,在文化形式上,成熟的道德宗教与原始的自然宗教并没有什么差别,而文化内涵上却有着重大的差异。特别是近代宗教,更加突出了宗教文化的人文内涵,强调宗教文化的现实人生意义,把人生修养作为宗教的目标。由此可见,不同水平和不同风格的宗教文化,都是由人类的自觉思维创造出来的。人类的思维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宗教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亦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然而,无论成熟的道德宗教的文化形式与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总是把人类的现实利益当作最根本的追求,特别是对人类的精神文明的追求。……P15-16

序言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宗教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隐含着非常丰富的人生修养与道德教育思想,因此,对于人生修养与道德教育的研究,很有必要深入到宗教文化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其成败,使宗教文化中的积极有益的文化成分,服务于新时期的道德文明建设。《中国宗教与人生修养》一书,正是从道德教育与人生修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新时期的人生修养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中的宗教观念,它的价值取向是指向现实人生的。儒家文化的人生追求,决定了儒家文化的人本主义性质。儒家文化的这一人本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对待一切外来宗教、文化的态度,所以,当印度佛教初传中土之时,它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儒家文化的“人本主义”问题。

从表面现象看,印度佛教不像中国文化那样,局限于现实的人生层面,它的许多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多地是指向“彼岸世界”的。但是,由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本怀,是着眼于人生的,因此,尽管在佛教传入中土初期,儒佛二家在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曾发生过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但后来终于以关注入生为契机,逐步实现了中印文化的历史性融合,形成了历史文化的新成果。儒家文化进一步发掘出其“济世而超然”的文化新质,中国佛教则逐步走上了“超然而济世”的道路,而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在三教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其关注世间、关注人生的思想特点。

《中国宗教与人生修养》一书,从中国古代宗教及儒释道三家的学说中,发掘出大量有关人生修养及道德教育方面的思想,这对于人们了解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和道德文化等,将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赖永海

   2004年6月于南京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宗教与人生修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树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314279
开本 32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4-12-01
首版时间 2004-12-01
印刷时间 200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29.2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02
13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42:28